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4075928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5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林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 比拟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

2、供应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构造等。【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2、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 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

3、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展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

4、上。3、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则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教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1、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

5、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反思放大镜其实学生在三四年级甚至上学期就已经用到过很屡次了,所以很熟悉,但是学生从来没去想过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教学反思。本节课第一局部放大镜所应用的领域,学生的答复都很多,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功能。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时,其实学校配备的放大镜对于纸的纤维

6、的观察还是不清楚的,教学反思“放大镜教学反思“(.unjs.)。在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时,也有学生发现当放大镜拿开到一定距离,会发现物体会倒过来,我做了简单的解释。最后对放大镜特点的观察,我让学生用手摸了一下放大镜,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放大镜是中间厚、两边薄,透明的一个特点。还有就是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在学生自己触摸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凸的程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所以又叫做凸透镜。甚至有学生对眼镜是否是凸透镜做了比拟。很快学生发现两者相反,眼镜是凹透镜,具有缩小的功能。通过联想和演示,只要具有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器皿同样也具有放大的作用。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

7、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构造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 开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

8、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方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展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展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 分组观察:提供应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9、。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拟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

10、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展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教师因及时进展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响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1、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构造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教学后记: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蝗虫、蚂蚁等昆虫,但本课的要求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要求较高。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构造。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展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防止观察水平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拟,才

12、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用文字表述记录下来,这样才能表达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时,设计与现实差距还是挺大的。学生观察昆虫很有兴趣,课堂秩序有些乱,对观察的目的应在观察前讲给学生,防止观察的盲目性。观察记录,有些学生不知道记什么,可见对观察目的不清,下次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这点。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

13、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展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们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根底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到达了教学的要求。总体感觉,因为标本材料因素

14、,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下次在教这节课时,一定要提前收集好标本,尽可能标本要多,也可让学生收集,尽量多观察,培养观察兴趣。、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部有一定的构造,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3、自制食盐等晶体。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

15、晶体。【教学难点】制作晶体。【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2、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页方框中3、 关于晶体

16、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页关于晶体的容,欣赏第页各种晶体的图片。教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

17、体。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教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教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又探索的新的领域晶体,

18、自然界中很多物体都是晶体,但什么是晶体学生不知道,感觉很神秘。本课是从生活中比拟常见的三种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入手进展研究的,让学生知道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的晶体。第一个环节,本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这三种物质,再用高倍的放大镜进展观察,然后把用放大镜观察的晶体形状画下来,让学生知道晶体都是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微粒。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自制晶体,学生非常投入,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稳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

19、更重要的锻炼了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制作晶体的方法以及小组合作制作晶体,学生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平时习以为常的白糖、食盐、碱面溶液的结晶他们惊奇万分,从而认识了微观世界学会了自主学习。课堂中我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主见、有思维的个体,特别表扬了那些有独特见解、别出心裁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探究活动深入进展。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忠实的听众,没有随意发表意见,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激化矛盾,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得以顺利开展。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

20、组织者、引领者,以自己的言语、动作,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后的后续探究是对本课研究容的一个稳固和延伸。总之,让全体学生都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开展。缺乏之处,本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简洁(教学环节简洁)、“扎实(教学目标落实)、“有效。但本节课我没有到达预期的有效性,另外材料的选择上也欠加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对此加以周全的考虑、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创造拓宽了观察领域,

21、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创造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科学的不断开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开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4、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

22、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开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开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倍左右。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3、。世纪年代放大率提高到万倍。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展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根底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答复2、我们自制显微镜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到达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

24、拟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三、小结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板书设计:、怎样放得更大肉眼看希望放大镜看两个凸透镜组合到光学显微镜更电子显微镜多扫描隧道显微镜教学后记: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根底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

25、生经历人类探索创造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比照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适宜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比照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

26、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展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课外要求学生两两

27、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2、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3、 比照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2、 开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3、 懂得由于观察

28、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1)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 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

29、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1、 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2、 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局部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教师指导更正,具体容见13页3、 每2人一

30、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展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视大家进展规的操作,对不规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4、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拟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构造,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四、课外作业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的教学由制作洋葱表皮装片、了解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三个活动组成。我们学校的显微镜都是标准的光学显微镜目镜有5倍、10倍、16倍三种,

31、物镜有40、64两种,在教学中我发现一开场展示的图片激起了学生用显微镜马上就能观察到细胞的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对于玻片标本的制作则兴趣不浓,他们认为显微镜跟放大镜一样,可以直接观察物体了。所以我投其所好,先让学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学生会尝试将物体放在显微镜下进展观察,结果什么也看不清楚。在学生“碰壁后再引导他们制作玻片标本就“顺风顺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3、 细胞是生物最根本的构造单位,也是

32、生物最根本的功能单位。过程与方法:1、 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2、 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3、 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2、 开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3、 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教学过程】一、生物细胞的观察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

33、板上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构造,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2、提供应四人小组两一样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贴在黑板上。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5、交流我们的发现1) 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2)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3) 根据

34、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4)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二、细胞的作用1、 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2、 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3、 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展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三、小结: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板书设计:教学后记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35、洋葱表皮细胞后,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充满好奇,这节课将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更多的生物细胞。本节课以观察植物叶片表皮的气孔和叶绿体为主。为了让学生知道气孔、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片表皮上共有的特点,准备的材料应该多种,我准备了菜叶、树叶、葱等植物让学生制取叶片表皮的玻片标本。菜叶和葱的表皮比拟容易剥离,树叶要选嫩点的,不然很难制作。考虑到教学时间,每组安排了12种材料供选择使用。在观察活动初期,学生对于观察到的是什么并不了解,让学生先依样画葫芦般的进展记录,通过汇报交流,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观察对象有所了解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番,此次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能加深学生对叶片表皮细胞、气孔等的印象

36、。在这个活动中,气孔的观察比拟容易开展,只要制作的好,都能看清气孔的形状特征,因此在制作标本时教师应加强指导,叶片表皮要薄而透明才有利于观察。为了防止气孔关闭影响观察效果,这节课还得依靠天时,充足时所采摘的叶片比拟适合观察。本节课还应该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体的细胞,以此来丰富对整个生物细胞的认识,而不是仅局限于植物。但在实际操作中,观察这类细胞标本有一定难度,不便于采集制作,因此除了提供现成的一些玻片标本,就是让学生通过媒体图片加深一下印象,当然,这样做远没有学生观察自己制作出来的玻片标本的效果好。这方面还需思考如何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37、: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响、能繁殖等。过程与方法: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情感、态度、价值观:1.开展对微生物进展研究的兴趣。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

38、、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构造,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泼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

39、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似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慨。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2、制作装片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2)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

40、棉纤维3)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4) 轻轻盖上盖玻片5)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局部对准通光孔中央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5) 初步区分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a)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b) 区分认识微生物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识别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教师也可在课前

41、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展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应学生作为参考。4、微生物和我们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e)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板书设计:水中的微生物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教学后记上两课以观察植物表皮细胞为主,这节课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观察不同于植物表皮细胞的观察,微生物看似无形,也无法用放大镜直接观察到,这就对观察材料的准备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上课前,所准备的供观察用的水,应自己先进展一番观察,确定水中有微生物,不然会制约学生的课堂观察活动,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学校里有个小池塘,养着

42、一些鱼,还有一些水生植物,因此这个观察用水的准备倒是不难,水中也有不少微生物可供观察,其中以草履虫居多。主要的问题还是出现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操作显微镜已比拟熟练了,如果看到了活动着的物体,那必然是水中的微生物,但如果看到的是不会动的,又或者形态构造不像书中介绍的任何一种,那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水中的微生物呢?对于这些物体,教师也不好答复,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我们对水中的微生物的了解也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也无法确定学生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不是微生物。所以,也只能先让学生记录下画下所观察到的物体形态。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观察到的是否微生物,我告诉学生三种情况是可以排除的:一是水中的汽泡,汽泡的形状并不规

43、则,但边缘明显,中间空白;二是过大的物体,在我们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占了一半以上视野的微生物的;三是移动载玻片而视野中却不动的物体,那是镜头上的灰尘等杂物。这样就减少了学生观察出错的概率,提高了教学效果。本节课观察后的交流小结很重要。通过交流观察到的物体,通过阅读资料库中关于微生物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情况,认识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作用,与其他生物进展比拟,从而了解微生物也是生物。8、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开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过程

44、与方法: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展整理归类、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科学技术,敬仰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蔼于追求的精神。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展展示交流【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展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展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展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

45、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开展过程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在放大镜创造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到达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到达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

46、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二、各组汇报展示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2、资料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展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展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

47、紧的话可在教室里贴。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展互动,可以提问或答复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展。三、总结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慨微小世界的神奇,感慨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开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局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板书设计:微小世界和我们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

48、质的原子、分子教学后记由于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的观察围不断拓展,看到了越来越小的生物和物质构造。在这个领域的微观层面取得了许多创造和成果。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创造和成果,认识微小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我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专题小组,如:医药方面、食品工业方面、土壤的改进和净化、“克隆、污水和垃圾方面等,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收集资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比拟困难为难的局面:如:学生收集到得资料少;汇报交流的方式比拟单一等。学生对微小世界与我们的关系认识只在外表,浅薄,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这节课引起了我的反思,作为这样总结全章容的科学课,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将本单元容做贯穿,以一条线串结起来,使学

49、生有一个学习路线。2、需要收集资料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网址、图书等。3、教师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科学课有机整合在一起,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采用不同的形式将自己调查和收集到得资料展示出来。4、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和监视工作。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一样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展比拟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

50、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例如,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

51、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教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一样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一样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

52、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拟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一样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一样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四、总结:

53、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指导学生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和比拟的方法来感知物质的各种属性,用观察的方法了解物质的形状,用讨论的方法确定物质的部属性,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感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的学习。本课成功之处在于小组合作试验前讲明了实验要求,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提高了学生探究效果。也增长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节课的设

54、计详细,思路清晰,层次性强,构造紧凑,组织有序,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新课程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别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

55、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教学过程】:一、明确课堂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答复,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展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比照样本。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6、别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别离?

56、怎样别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7、观察比拟:别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展比拟,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拟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别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二、糖的加热实验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考前须知。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展实验。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

57、录以及平安事项。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场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拟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三、总结: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

58、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终究属于哪一种。教学后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开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本课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科学课标而设计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优点也有缺乏,我先说一说本课的 优点:1.激发学生好奇心、以学生探究为主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科学课承当着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针对这一点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别离沙和豆是铺垫,

59、通过这局部容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看似普通的东西,其实它也蕴涵着许多的科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样东西。2.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让学生对白糖用蜡烛进展加热,了解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接着学生又用实际操作来验证。通过研究讨论,他们得出了实验结果,这局部容成分表达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我的缺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渴求与兴趣也很大程度来源于教师客观的评价,所以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十分丰富

60、多彩的。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我觉得这节课做得就有所欠缺。1.我的评价语言还欠丰富,评价的层面还比拟浅。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学习伙伴之间真诚的评价与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易于承受的,也可以使学生有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的时机,这便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与默化。3.在学生对实验操作进展汇报过程中存在差异时,没有及时给予更正。应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规操作,所以导致实验的不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尽量克制以不的缺乏。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

61、】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历: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2、思考:米饭是

62、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局部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所要观察的事物都是日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