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4027603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6.3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8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县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县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县人民政府二00年七月III目 录第一节概述1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2一、自然条件2(一)地理位置2(二)地质地貌4(三)气候4(四)水文5(五)土壤和植被5二、社会经济条件6(一)行政区划6(二)人口7(三)社会经济发展8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0一、土地利用结构现状10(一)农用地结构13(二)建设用地结构17(三)未利用地结构22二、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分析22(一)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22(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28三、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31(一)农用地动态变化31(二)建设用地动态变化37(三)未利用地动态变

2、化42(四)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44(五)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分析45四、土地利用现状评价47(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47(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评价49(三)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49(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50五、土地利用特点52(一)土地类型多样,平原面积大52(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明显52(三)土地利用以耕地、其他土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比重小52六、土地利用优势及存在的问题53(一)土地利用优势53(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54七、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55(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耕地保护55(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56(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提高土地集约水平和综合效益57(四)加强未利用地管理,防止水土流失57第四节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59一、新增耕地潜力分析59(一)耕地整理的潜力分析59(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63(三)土地复垦潜力分析68(四)土地开发潜力70(五)新增耕地综合潜力分析74二、园地潜力分析75(一)规划期间园地减少去向分析75(二)规划期间园地增加潜力分析76(三)规划期间园地综合潜力分析76三、林地潜力分析78(一)规划期间林地减少去向分析78(二)规划期间林地增加潜力分析79(三)规划期间林地综合潜力分析79四、牧草地潜力分析81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81(一)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潜力分析82(二

4、)农村居民点整理为建设用地潜力分析85(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潜力分析86第一节概述*县地处*省中部偏北,*市西北郊,拥有位处*市“一核五片区”发展规划中的核心区,地处京九铁路与昌九高速公路交汇处等综合区位优势,具有在*市、甚至*省率先崛起的优势和潜力。加之,沿海传统制造业“退沿进中”战略的影响,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又适逢*“做大做强”的大好机遇,均为*县全方位开发提供了必然条件。在积极有利的大环境之下,*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提出了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的战略目标。随着战略目标的提出,经济发展步伐也将逐步加快,用地需求接踵而至,农地非农化、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总

5、量减少等用地问题的凸显,使用地矛盾进一步尖锐,科学分析、合理利用土地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分布、开发整理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把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有助于认清*县土地资源潜力状况、利用特点及变化规律,总结土地利用经验,对促进*县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维护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84 -*县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一、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县地处*省中部偏北,*市西北郊,三面环山,一方傍水,地理坐标为东经*31至*25,北纬*21至*10。县境狭长,东

6、南到西北约22公里,西南至东北约112公里(见图1)。全县辖区面积238277.65公顷,占*市土地总面积的32.19%。东面隔江与*县、*市主城区相望,西面与县、湾里区及市毗邻,南面与市交界,北面同县接壤,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县域一分为二,分别称为上*与下*。县城与*市中心城区一江相隔,两桥相连,处于*市“一核五片区”发展规划中的核心区。 图1 *县地理位置图(二)地质地貌1、地质*县位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缘,处在九岭隆起与丰城萍乡拗陷的交接地带,鄱阳段陷红色盆地的西南侧,沉积、岩浆作用比较发育,构造较复杂。从地层方面来说,县境西北山区分布着古老的前震旦纪变质岩系,西山石岗

7、一带有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底层零星出露,东北、东南部平原地区分布着白垩纪、第三纪红色岩系及第四纪沉积。从地质构造方面来说,*县地质构造可划分为三个区,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在*及邻区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区分别为:梅岭鹤岭区,为九岭隆起的西南部分;西山石岗区,为丰城萍乡拗陷的东北部分;生米恒湖区,处于鄱阳湖盆地的西南部。从岩浆岩方面来说,*县主要有晋宁期的梅岭富斜花岗岩带和燕山期的乐化石堎辉长岩、辉长辉绿(玢)岩带。2、地貌*县属鄱阳湖平原地区,滨湖低洼地带以西北部靠西山山脉地势呈辐射状向东北,东南及西南方向延伸,高度渐次降低,地形由高丘过渡到中丘、低丘、缓岗、冲积平原;位于县境边界上,有少

8、数中低山(只占全县面积的2.20%),其余均为丘陵、岗地、平原、圩区平原、阶地、草洲以及水面等。全县总的地势变化较为平缓。在地貌等条件影响下,*县的土地结构大体上可概括为:两山四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三)气候*县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性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季长。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四季气温变化很大,呈现“春寒多雨、夏热洪涝、秋凉干旱、冬冷霜雪”的气候特点。1、日照时数*县年日照时数1972小时,占可能日照时数的45.00%,全年分布为:4-10月份月平均日照时数大于120小时;7-8月份月平均日照时数270小时;11-3月份月平均日照时数为90-150

9、小时。2、气温*县年平均气温为17.10-17.80,全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份,日平均温度为28.70-29.50,最低气温在1月份,日平均气温在4.50-5.50之间。4月份代表春季,平均气温为16.70-17.30;10月份代表秋季,日平均气温18.60-19.50。全年日最高气温大于35.00日数,年平均为28天,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00日数,年平均为21天。由于气温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县南部比北部气温高0.70。3、降水量*县属*省降水量中等的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18.30毫米,雨量充沛,但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从季节上来说,大部分降水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

10、1.00%,秋季次之,冬季较少;从地域上看,降雨量呈西多东少。(四)水文*县境内水系发达,河港纵横交错,湖泊密布。水系以赣江、锦江及修水支流蚂蚁河为主体,连接药湖水、流湖水、蝶子湖水、下庄湖水和铁河五大溪流,十八条小溪和六十二个湖泊,小溪和湖泊零星分布于全县境内。全县年均降水总量约35.00亿立方米,年均地表径流量14.37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量0.91亿立方米,全年水资源总量15.31亿立方米,此外,还有过境地表径流1.70亿立方米,过境河川径流330亿立方米。地表水开发利率为32.60%,地下水开发利用率5.00%,河川径流开发利用率0.91%,可见,待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潜力巨大。(五)土壤

11、和植被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县土壤共分四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二个土属,五十六个土种,一百一十个变种。按利用方式可分水稻土壤、旱作土壤和自然土壤,其中水稻土壤和旱作土壤为耕作土壤。受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全县土壤类型多样化并具有特定的分布规律:河流两岸,鄱阳湖滨、流湖、药湖及平原地区以河流冲积物及发育的水稻土、旱作土为主,占全县水稻土面积的60.00%以上;其次为岗埠、垅田以及缓岗红壤、紫色土性发育的水稻土和旱作土多呈散状分布。全县现有林地面积39512.82公顷,森林覆盖率较低,仅为16.58%,活立木蓄积量72.50万立方米。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主要有水稻、红花、棉花、油

12、菜、瓜类、蔬菜、花生、茶叶、柑桔等;自然植被以杉、松、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林为主,优势树科为壳斗科的青岗属、栲属、石栎属及樟科乔木等,其中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杜仲,三类保护的有20余种,主要林特产品有松脂、香菇、三笋、油茶籽、油桐籽等。野生药用植物百余种,油料芳香植物20种,工艺用植物15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蔓荆籽、黄枝籽、猕猴桃、鸡头莲、乌茅籽、乌桕籽等。属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植物有30余种。二、社会经济条件(一)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底,*县下辖10个镇、9个乡,295个村委会、34个居委会。行政区划见图2。图2 *县行政区划图(二)人口2005年,*县总人口

13、74.63万人,与1996年的62.07万人相比,增加了12.56万人,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260人增加到每平方公里313人;2005年总人口中城镇人口46.55万人,占总人口的62.37%,农村人口30.90万人,占总人口的41.40%,两栖人口为2.82万,占总人口的3.78%。根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历年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见下表。*县历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统计表表1 单位:万人、(0.00)%年份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城镇化率199665.5631.7233.8451.11199765.3432.0833.2651.19199865.7132.4633.2551.22199

14、967.2133.3633.8551.83200068.9735.2233.7553.21200169.2535.5933.6653.29200268.7935.7433.0554.04200369.2637.2132.0555.93200469.5238.5231.0058.20200577.4546.5530.9058.58备注:总人口包含两栖人口。(三)社会经济发展“十五”期间是*县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5年,*县GDP首次突破80亿大关,达81.32亿元,是2000年的2.6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8.73%。“十五”期间GDP年均递增24.56%。三次产业结构也由“

15、九五”期末的26.4:43.1:30.5调整为“十五”期末的20.9:42.6:36.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GDP在2005年突破1450美元,标志着*县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地方财力的显著增强。2005年*县财政总收入3.60亿元,比2000年增加2.10亿元,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2%,经济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县进一步强化项目带动战略,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改善了城乡面貌。“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00亿元,是“九五” 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16.87倍

16、。2005年*县固定资产投资达20亿元,比2000年翻近了两番,“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递增88.75%,为历次五年计划投资增长之最。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县工业总产值为84.36亿元,是2000年的4.40倍,比上年增长24.8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8.35%。城市大建设整体推进。“十五”期间,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53.21%提高到2005年58.58%。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有效提升,规划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建设投入明显加大,城市公共管理更加规范,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利用结构现状2005年土地变

17、更调查数据显示,*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238277.65公顷,其中农用地132451.54公顷,建设用地18294.88公顷,未利用地87531.23公顷,占*县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55.59%、7.68%、36.73%,由图3可以看出*县各地类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农用地比重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而建设用地比重则较小。图3 *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表2 单位:公顷、%(0.00)地类地类码面积各类土地占总面积比例二级分类占一级分类面积比例三级分类占二级分类面积比例农用地总计1132451.5455.59耕地小计1178183.3959.03灌溉水田11152662.

18、0967.36望天田11213275.3816.98水浇地11388.180.11旱地11410102.5912.92菜地1152055.152.63园地小计121662.411.26果园1211257.3875.64桑园12221.481.29茶园123299.6418.02橡胶园12400其他园地12583.915.05林地小计1339512.8229.83有林地13130621.9477.5灌木林地132781.21.98疏林地1336325.2416未成林造地1341631.354.13迹地13577.480.2苗圃13675.610.19牧草地小计14639.110.48天然草地14

19、1625.0197.8改良草地1426.661.04人工草地1437.441.16其他农用地小计1512453.819.4蓄禽饲养地15121.060.18设施农用地15200农村道路153674.115.41坑塘水面1547125.1857.21养殖水面155153.091.23农田水利用地1563477.4727.92农用地其他农用地田坎1571001.678.04晒谷场等1581.230.01建设用地总计218294.887.6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小计2011972.1965.44城市用地2012296.819.18建制镇用地2021936.0816.17农村居民点2034801.8640

20、.11独立工矿2041849.1615.45盐田20500特殊用地2061088.299.09交通用地小计262733.9614.94铁路用地26169.982.56公路用地2622113.1577.29民用机场263545.919.97港口码头2644.930.18管道运输26500水利设施小计273588.7319.62水库水面2712132.0759.41水工建筑2721456.6640.59未利用地总计387531.2336.73未利用土地小计311515517.31荒草地3114782.5331.56盐碱地31200沼泽地3131356.458.95沙地3147463.4649.25

21、裸土地315499.133.29裸岩石砾地316150.040.99其他未利用土地317903.395.96其他土地小计3272376.2382.69河流水面32110648.6214.72湖泊水面32234762.4548.03苇地3231340.821.85滩涂32425624.3435.4冰川及积雪32500合计238277.65(一)农用地结构2005年*县农用地面积为132451.5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59%。其中耕地78183.39公顷,园地1662.41公顷,林地39512.82公顷,牧草地639.11公顷,其他农用地12453.81公顷。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

22、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9.03%、1.26%、29.83%、0.48%和9.40%。*县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占农用地面积的59.03%,其次是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29.83%、9.40%。图4 *县农用地结构示意图1、耕地2005年*县耕地78183.3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9.03%,占土地总面积的32.81%。其中灌溉水田52662.0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7.36%;望天田13275.3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6.98%;水浇地88.1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0.11%;旱地10102.5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2.92%;菜地2055.15公顷,占耕地总

23、面积的2.63%,详见下图。图5 *县耕地结构示意图从上图可看出,*县的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占耕地总面积的67.36%;其次是望天田和旱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6.98%和12.92%。从布局来看,*县耕地主要分布在流湖乡、生米镇、联圩乡和樵舍镇、其他单位等,这几个乡镇的耕地面积均在4500公顷以上,其中其他单位(包括林场和农场)耕地面积最大,为10128.83公顷。这几个乡镇耕地面积共为32451.69公顷,占*县耕地总面积的41.51%,具体如下图所示。图6 *县耕地分布直方图 单位:公顷2、园地2005年底,*县共有园地面积1662.4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26%,占*县土地总面积的

24、0.70%。其中果园1257.38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75.64%;桑园21.48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1.29%;茶园299.64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18.02%;其他园地83.91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5.05%,详见下图。图7 *县园地结构示意图从上图可看出,*县的园地主要是果园,占园地总面积的75.64%;其次是茶园和其他园地,分别占园地总面积的18.02%和5.05%。*县园地主要分布在流湖乡、石岗镇、生米镇、石埠乡和望城镇,其中流湖乡园地面积最大,有223.39公顷;在昌邑镇、大塘坪乡、樵舍镇和金桥乡等亦有集中连片的园地分布,详见下图。图8 *县园地分布直方图 单位:公顷 3、林地20

25、05年底,*县林地面积39512.8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29.83%,占土地总面积16.58%。其中有林地30621.94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77.50%;灌木林地781.20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1.98%;疏林地6325.24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16.00%;未成林造林地1631.35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4.13%;迹地77.48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0.20%;苗圃75.61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0.19%。详见下图。图9 *县林地结构示意图从布局来看,*县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山镇、石岗镇、生米镇、望城镇和樵舍镇,其林地总面积为22632.09公顷,共占林地总面积的57.28%。*县各乡镇的林地分

26、布详见下图。图10 *县林地分布直方图 单位:公顷4、牧草地2005年底,*县牧草地639.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7%。牧草地中97.80%为天然草地,另外1.04%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仅占牧草地总面积的1.16%。*县的牧草地主要分布在其他单位,其牧草地面积为574.40公顷,占*县牧草地总面积的89.87%。5、其他农用地*县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2453.81公顷,主要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和田坎,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57.21%、27.92%和8.04%,其他地类面积较小。*县其他农用地分布面积较大的均为几个耕地面积较大的乡镇,如其他单位、联圩乡等。(二)建设用地结构2005年

27、*县建设用地面积为18294.8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68%,其中城市用地2296.8公顷,建制镇用地1936.08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4801.86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849.16公顷,特殊用地1088.29公顷,交通用地2733.9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88.73公顷,其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分别为12.55%、10.58%、26.25%、10.11%、5.95%、14.94%和19.62%,详见下图。图11 *县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示意图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05年底,*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11972.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2%。*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共有五个三级分类,

28、即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特殊用地。(1)城市用地2005年*县城市用地总面积为2296.80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19.18%。主要分布在长堎镇、望城镇、新祺周、生米镇,面积最大的为长堎镇,其城市用地面积为1051.60公顷,占*县城市用地总面积的45.79%;其次是望城镇、新祺周、生米镇,城市用地分布详见下图。图12 *县城市用地分布直方图 单位:公顷(2)建制镇用地2005年*县建制镇用地面积为1936.08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16.17%。主要分布在其他单位、生米镇、樵舍镇、流湖乡和西山镇等,其中其他单位的建制镇面积最大,为229.27公

29、顷,占建制镇用地总面积的11.84%,其次是生米镇、樵舍镇、流湖乡和西山镇;其余几个乡镇的建制镇面积相对较小,分布较为均衡。建制镇用地分布详见下图。图13 *县建制镇分布直方图 单位:公顷(3)农村居民点用地2005年*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为4801.86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40.11%。2005年*县农村人口为30.90万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55.40平方米。由图14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点面积最小的为南矶乡,仅有29.75公顷。其次是长堎镇,仅有74.86公顷。面积最大的是其他单位,其农村居民点面积达421.29公顷,其次是联圩乡、望城镇和流湖乡,其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

30、407.89公顷、357.89公顷、336.1公顷;以上分布较集中乡镇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占*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1.72%,详见下图。图14 *县农村居民点分布直方图 单位:公顷(4)独立工矿用地2005年*县独立工矿用地总面积为1849.16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15.45%。独立工矿面积较大的为望城镇、石岗镇和其他单位等,其独立工矿面积分别为255.83公顷、192.46公顷和175.60公顷,这三个乡镇的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占*县独立工矿用地总面积的33.74%。独立工矿用地分布详见下图。图15 *县独立工矿用地分布直方图 单位:公顷(5)特殊用地*县特殊用地以军事用地、寺院、陵园

31、和墓地为主。2005年特殊用地面积为1088.29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9.09%。2、交通用地*县交通用地面积2733.96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94%。交通用地分为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民用机场和港口码头四个三级土地类型。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民用机场和港口码头面积分别为69.98公顷、2113.15公顷、545.90公顷和4.93公顷,分别占交通用地的2.56%、77.29%、19.97%和0.18%。图16 *县交通用地结构图从上图可以看出,*县交通用地以公路用地和民用机场用地为主,其中公路用地主要分布在石岗镇、其他单位和生米镇,面积分别为466.21公顷,371.16公

32、顷,272.73公顷。民用机场用地主要分布在乐化镇、西山镇及樵舍镇,面积分别为221.63公顷,167.66公顷,156.61公顷。3、水利设施用地2005年*县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为3588.7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9.62%,其中水库水面2132.07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59.41%;水工建筑1456.66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40.59%。(三)未利用地结构2005年*县未利用地面积为87531.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73%;其中未利用土地15155.00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17.31%,其他土地72376.23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82.69%。*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其

33、他单位,其未利用地面积占*县未利用地总面积的75.45%;其他乡镇的未利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小,详见下图。图17 *县未利用地分布直方图 单位:公顷未利用土地中沙地和荒草地占的比例较大,分别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49.25%、31.56%,其他三级地类面积较少。其他土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和滩涂,分别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14.72%、48.03%、1.85%和35.40%。二、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分析(一)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土地数量结构分析是对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组合关系的分析,主要包括土地各种类型组合的多样化分析、集中程度分析、区域组合类型分析和区位意义分析。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多样化分析土

34、地利用空间多样化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区域内各种土地的齐全程度或多样化状况,本文采用吉布斯马丁(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来测算*县土地利用的多样性。计算公式为式中 GM多样化指数;fi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多样化指数越小,说明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越少,即齐全程度越低。如果某地只有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则多样化指数为0;如果土地均匀地分布在各种类型中,则多样化指数为1;但GM的值受土地类型数的影响,一般地,当有N种土地类型时,其最大值为(N-1)/N。根据2005年*县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数据,利用公式可算出*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状况的多样化指数(详见下表3)。*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表

35、3合计长堎镇石岗镇望城镇西山镇石埠乡乐化镇松湖镇0.76 0.68 0.70 0.74 0.63 0.68 0.78 0.62 流湖乡厚田乡金桥乡南矶乡溪霞镇樵舍镇象山镇联圩乡0.67 0.74 0.66 0.58 0.68 0.72 0.66 0.61 大塘坪乡昌邑乡铁河乡生米镇新祺周其他单位0.70 0.63 0.64 0.71 0.59 0.49 从上表可知,乐化镇、望城镇和厚田乡的多样化指数分别排在第一、二、三位,表明这三个地区的土地利用呈多样化。而其他单位、南矶乡和新祺周的多样化指数分别列倒数第一、二、三位,其他单位的其他土地面积为58059.39公顷,占其他单位土地总面积的69.5

36、6%,占去了绝大部分土地资源;南矶乡和新祺周两个乡镇的土地类型中大部分为耕地;另外,长堎镇作为*县中心城区的特征不明显,在土地利用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另一方面,*县总体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为0.76,说明该区域的各种土地类型的齐全程度总体不是太高。2、土地数量结构集中化分析本专题研究采用洛仑兹(Lorenz)曲线法对*县土地数量结构集中化程度进行分析。洛仑兹曲线最早是用来测算土地数量在区域中的集中程度,是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部门专门化程度及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坐标图形和分析指标。用洛仑兹曲线法进行土地利用集中程度分析时,首先根据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或遥感影像数据分别计算出某区

37、域不同土地类型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按各地类面积百分比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将其累计起来,并以此为基础绘出洛仑兹曲线,对此进行土地利用的分析得出结论。曲线越接近均匀分布线,则各地类面积越接近;反之,曲线越远离均匀分布线,则土地类型面积也越集中于一种或几种地类。利用2005年*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根据洛仑兹曲线的绘制方法绘制出*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的洛仑兹曲线(如下图所示)。图18 *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洛仑兹曲线从上图可看出,南矶乡、其他单位和铁河乡土地利用类型的洛仑兹曲线离均匀线较远,土地利用类型相对较集中,乐化镇、大塘坪乡和象山镇土地利用类型的洛仑兹曲线离均匀线的距离相对较近,

38、土地利用类型相对较均匀。3、土地数量结构组合类型分析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组合类型分析是用于确定土地利用结构的类型特征和主要类型。本专题研究以威弗托马斯(WeaverTomas)组合系数法来分析土地结构的组合类型问题。该法是把土地的实际分布(实际相对面积百分比)与假设分布(假设相对面积百分比)相比较,然后逐步逼近实际分布,得到一个最接近实际分布的近似分布,这种分布的组合类型即为所求的组合类型。其步骤为:把各种土地类型按面积相对比例由大到小顺序排列。假设土地只分配给一种类型,这一种类型的假设分布即为100%,其它类型的假设分布为0;如果仅分配给前两种类型,那么,这两种类型的假设分布为50%,其它类型的

39、假设分布为0;依此类推, 如果土地均匀分配给8种类型,则假设分布为12.5%。计算和比较每一种假设分布与实际分布之差的平方和(组合系数)。选择假设分布与实际分布之差的平方和最小的假设分布组合类型(最小组合系数所对应的组合类型),这种组合类型即为该区域土地组合类型。根据上述原理和方法,计算出*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组合系数,并由此确定它们的组合类型。*县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组合类型表4单位组合系数类型个数组合类型*县373.614 耕地其他土地林地长堎镇1462.256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耕地石岗镇425.980 2林地耕地望城镇259.733 3林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西山镇387.954 2林

40、地耕地石埠乡364.431 2耕地林地乐化镇895.124 5耕地林地-其他土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松湖镇1672.3742耕地其他农用地流湖乡1228.494 2耕地林地厚田乡452.590耕地-其他土地-未利用土地金桥乡499.4022耕地林地南矶乡1185.887 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溪霞镇373.5712林地耕地樵舍镇658.6292耕地林地象山镇1662.2774耕地其他土地-林地-其他农用地联圩乡1236.513耕地其他土地大塘坪乡1248.1784耕地其他土地-林地-其他农用地昌邑乡1631.9813耕地-其他农用地-林地铁河乡368.3772耕地其他农用地生米镇69

41、9.4782耕地林地新祺周1119.130 2耕地其他土地其他单位1185.538 其他土地从上表可看出,*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差异比较大,乐化镇的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程度最高,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达到了种,其次是象山镇和大塘坪乡,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均为种,而其他单位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程度最低,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仅有种,区域内主要以其他土地为主。4、土地数量结构区位意义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组合类型是从区域内部结构来分析区域土地的整体功能,但它还不能反映该区域土地的区位意义。利用区位指数分析区域土地的意义在于其可反映某一地区各种土地相对于高层次区域空间的相对聚集程度,区位指数是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为

42、:式中Qi为区位指数,fi为区域内第i种土地的面积,Fi为高层次区域内第i种土地的面积。如果Qi大于1,则该种土地具有区位意义;如果Qi小于1,则不具有区位意义。利用以上原理计算出*县各地的区位指数(如下表5所示)。*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的区位指数表5单位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合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长堎镇0.281.180.860.001.4110.446.760.690.050.23石岗镇1.002.252.610.000.580.993.041.640.570.15望城镇0.842.

43、352.200.000.564.031.831.670.080.19西山镇0.970.833.130.070.770.871.461.830.240.05石埠乡1.342.412.090.260.831.370.412.280.490.05乐化镇1.201.131.060.001.011.614.954.201.310.28松湖镇1.800.080.320.062.391.230.270.921.070.27流湖乡1.612.721.060.021.291.110.381.020.980.23厚田乡1.261.890.220.000.921.071.040.933.060.71金桥乡1.491

44、.391.800.000.971.050.601.050.800.08南矶乡1.840.000.330.002.263.970.000.000.260.02溪霞镇1.021.932.720.000.790.980.912.210.710.07樵舍镇1.300.681.760.571.201.061.560.430.730.29象山镇1.680.070.570.001.781.110.271.441.090.37联圩乡1.770.070.160.001.971.280.261.030.380.60大塘坪乡1.521.270.690.001.961.250.463.760.350.42昌邑乡1.7

45、71.500.710.012.271.130.460.640.270.28铁河乡1.480.020.200.001.410.520.120.290.671.10生米镇1.332.101.681.040.930.981.770.740.600.33新祺周1.820.920.290.000.941.540.530.240.200.65其他单位0.370.240.162.570.640.210.390.231.502.29从上表可看出,相对于耕地而言,除了长堎镇、望城镇、其他单位、西山镇和石岗镇外,其他乡镇都具有区位意义,这些乡(镇)中的耕地比重均超过*县平均水平;对园地而言,除新祺周、西山镇、樵舍

46、镇、其他单位、松湖镇、联圩乡、象山镇、铁河乡、南矶乡外,其余乡镇均有较强的区位意义;对林地而言,西山镇、溪霞镇、石岗镇、望城镇、石埠乡、金桥乡、樵舍镇、生米镇、流湖乡和乐化镇的林业用地各自行政管辖区域土地利用中均占了很大的比重,具有较强的区位意义,而其他各乡镇的林业比重相对较小,不具有区位意义;对牧草地而言,其他单位牧草地面积比较大,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大大超过*县平均水平,其次生米镇,具有较强的区位意义;对其他农用地而言,除金桥乡、新祺周、生米镇、厚田乡、石埠乡、溪霞镇、西山镇、其他单位、石岗镇和望城镇以外,其余乡镇都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对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而言,除石岗镇、生米镇、溪霞镇、西山镇、

47、铁河乡和其他单位外其他地区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均具有区位意义,尤其是长堎镇,区位指数分别达到10.44,这与长堎镇作为*县中心城区,经济条件比较好,人口密度较大的现实情况相吻合;对交通用地而言,长堎镇、乐化镇、石岗镇、望城镇、生米镇、樵舍镇、西山镇和厚田乡都具有区位意义,尤其是长堎镇,区位指数达到6.76,这与长堎镇具有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相符;对水利设施用地而言,乐化镇、大塘坪乡、石埠乡、溪霞镇、西山镇、望城镇、石岗镇、象山镇、金桥乡、联圩乡和流湖乡都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对未利用土地而言,只有厚田乡、其他单位、乐化镇、象山镇和松湖镇具有区位意义,说明这两个地区的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相对较大;对于其

48、他土地而言,只有其他单位和铁河乡具有区位意义,说明这些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注重对其他土地的开发利用。(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本专题研究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衡度指数作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对*县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1、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H)可用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丰富和复杂程度,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多少和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当土地利用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减小时,多样性上升,算式为2、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分析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D)用于测度土地利用结构中一种或几种类型支配整个土地利用的程度,其表达式为:3、土地利用均衡度指数分析土地利用

49、均衡度指数(J)可用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均匀程度,其表达式为:上列各式中,pi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百分比,m为土地利用类型的种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计算出*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和土地利用均衡度,如下表6所示。*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值表6单位多样性优势度均衡度合计2.41 0.91 0.73 长堎镇2.18 1.14 0.66 石岗镇2.19 1.13 0.66 望城镇2.29 1.04 0.69 西山镇1.87 1.45 0.41 石埠乡2.06 1.26 0.62 乐化镇2.63 0.69 0.79 松湖镇1.98 1.35 0.59 流

50、湖乡2.18 1.14 0.66 厚田乡2.32 1.00 0.70 金桥乡2.03 1.29 0.61 南矶乡1.64 1.68 0.49 溪霞镇2.08 1.24 0.63 樵舍镇2.23 1.09 0.64 象山镇2.12 1.20 0.53 联圩乡1.89 1.44 0.57 大塘坪乡2.28 1.04 0.69 昌邑乡2.00 1.33 0.60 铁河乡1.86 1.47 0.56 生米镇2.27 1.05 0.64 新祺周1.82 1.50 0.55 其他单位1.56 1.76 0.45 从上表可看出,*县土地利用的优势度较高(除乐化镇外),基本都在0.9左右或以上,优势度指数以其

51、他单位为最高,高达1.76,这与该单位的土地利用中其他土地和耕地占绝对优势有关;其次是南矶乡,优势度指数为1.68,这主要与其他土地与耕地在该区域占较大优势有关;从优势度较小的乐化镇和厚田乡来看,这些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比较齐全,且各土地类型所占比例的差异比较小(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基本上与优势度指数的变化相反;从土地利用的均衡度指数来看西山镇和其他单位最低,其均衡度指数分别为0.42、0.45,最高的为乐化镇、厚田乡和望城镇,其均衡度指数分别为0.79、0.70、0.69。从以上对*县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可知,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

52、的影响与制约,*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因地制宜地安排用地空间布局,从而实现*县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从2001年起,土地统计已由八大类改为三大类,为了便于分析,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将1996-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重新归类统计,并将面积单位统一为公顷,保留两位小数。(一)农用地动态变化2005年*县农用地面积为132451.54公顷,比1996年净减少4202.34公顷,平均每年减少466.93公顷,变化特别大的年份为2

53、004年,较大的为2003年和1999年。总的来说,1996-2005年,*县农用地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园地面积有一定的增加;林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他农用地面积有一定幅度的减少;牧草地面积没有变化。历年农用地面积变化详见下表。*县历年农用地面积变化统计表表7 单位:公顷(0.00)年份农用地年际净减少面积农用地合计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1996136653.88 81171.93 1487.25 40549.84 639.11 12805.75 1997-179.42 136833.30 81701.35 1487.25 40199.84 639

54、.11 12805.75 1998400.50 136432.80 81444.99 1700.38 39832.61 639.11 12815.71 1999770.91 135661.89 80680.99 1699.83 39827.01 639.11 12814.95 200073.84 135588.05 80643.46 1688.57 39820.97 639.11 12795.94 200185.38 135502.67 80592.87 1687.97 39809.69 639.11 12773.03 2002167.81 135334.86 80495.92 1688.64

55、 39717.92 639.11 12793.27 2003920.15 134414.71 78745.15 1666.19 40572.78 639.11 12791.48 20041527.29 132887.42 78162.69 1668.54 39924.45 639.11 12492.63 2005435.88 132451.54 78183.39 1662.41 39512.82 639.11 12453.81 1996-2005净减少4202.34 2988.54 -175.16 1037.02 0.00 351.94 1、耕地19962005年,*县耕地面积净减2988.54公顷,从1996年的81171.93公顷减少到78183.39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32.06公顷。净减少比较多的年份为2003年、2004和1999年,分别减少1750.77公顷、582.46公顷、764.00公顷。耕地的五个三级地类中,除水浇地略有增加外,其余全部表现为减少;其中面积减少最多的是灌溉水田,净减少1830.09公顷,其次为旱地和望天田,分别净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