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上传人:百**** 文档编号:113968519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报审稿)武汉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十月目 录总 则1第一章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3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4第三章 都市发展区规划8第四章 主城区优化调整12第五章 综合交通规划17第六章 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22第七章 居住用地布局24第八章 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5第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30第十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3第十一章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38第十二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40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45第十四章 近期建设与发展47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52附 则53总 则一、编制背景1.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

2、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 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

3、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3. 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

4、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个性和文化魅力。(7)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三、规划的依

5、据、期限与范围4. 总体规划修编的基本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规函2004154号)(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5)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6)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7)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2006年3月经建设部审查通过)(8)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5. 总体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5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20

6、10年。6. 总体规划的范围为武汉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即武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第一章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一、城市性质7.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二、城市发展目标8.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武汉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9. 经济发展目标是: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

7、业并举,增强交通、流通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发展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10. 社会发展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武汉。11. 城市建设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

8、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城市;保护“江、湖、山、田”的自然生态格局,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三、城市规模12. 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预测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在118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在991.2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84;到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5.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7

9、5。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为502万人,2010年为440万人。13. 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到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03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平方米;到201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795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到201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90平方公里以内。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14. 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分布市域人口和劳动生产力,优化配置市域发展资源,严格控制主城用地,积极促进新城发展,强

10、化建设一批重点城镇,形成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为基础,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以长江、汉水及318国道、武黄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城镇发展轴,点轴式布局各级城镇,构筑武汉市四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主城;第二级为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澥、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等11个新城;第三级为新沟、侏儒、永安、大集、湘口、乌龙泉、安山、长轩岭、姚集、祁家湾、六指、汪集、仓埠、双柳、旧街等15个中心镇;第四级为花山、柏泉、索河、邓南、山坡、木兰、辛冲等29个一般镇。15. 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平。主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集中体

11、现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集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实力,在带动整个市域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枢纽和组织作用。新城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依托对外交通走廊组群式发展,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承担疏散主城区人口、转移区域农业人口的职能,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功能新区。依托主城和新城,联动发展薛峰、军山、走马岭、金银湖、黄金口、横店、武湖、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流芳、五里界等13个新城组团。中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综合配套”

12、的原则,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中心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工商贸易型、旅游休闲服务型、交通枢纽型等特色小城镇。其中,中心镇是所在地区辐射力较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一般镇是所辖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中心,为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环节。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16. 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在市域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实行分区控制、分级管理,保护市域生态环境。(1)禁建区包括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地面塌陷沉降区、地下矿藏分布区、地下文物埋藏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城市

13、楔形绿地的绿线控制范围等。禁建区是武汉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2)限建区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森林公园、绿化隔离地区、市级公益林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限建区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在确保自然生态安全的情况下,预留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发展空间。(3)适建区是禁建区、限建区以外适宜城镇开发建设,但尚未建设的地区。适建区是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4)已建区是现有的城镇建成区。已建区以结构调整

14、、功能优化为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湾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18. 按照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在城镇建成区内,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改造、综合配套的原则,逐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在规划城镇发展区内,实施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建设;在农业生产区内,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适当进行布点调整,有重点地推动中心村建设;在生

15、态保护区和风景区内,鼓励和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体外迁或适度归并。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通过农村土地整理、撤村并点和闲置宅基地的复垦,促进农村居民点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人,基层村一般不小于300人。中心村、基层村用地规模按人均90120平方米控制。19. 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民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工程,逐步建立雨污分

16、流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工作,有效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防治滑坡等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生产条件。以防治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村湾道路绿化,大力发展村湾经济林,建设农田林网,发展绿色产业基地,实施村、宅、路、水四旁绿化。四、市域农业布局20.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黄陂中部、新洲中部、东西湖中西部、蔡甸西南部、汉南大部分地区,建设武汉的基础农业发展区。规划至2020年全市农用

17、地总面积为5489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195平方公里(即479万亩)。21. 突出发展都市农业,以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为原则,集约化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扩大园地、林地、渔业用地的规模,适当增加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以生态农业、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等高效农业为主,建设武湖生态农业园、洪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东西湖西南部现代设施农业区、汉南绿色食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走马岭农产品加工园、双柳都市农业园等现代生态农业区;以流芳、纸坊、郑店、五里界、安山一带的苗木花卉、观赏盆景和茶果经济林生产,以及洪山、九峰、花山等地的洪山菜薹开发、大桥地区的休闲渔业以及玉贤

18、、索河等地的园艺农业为主,建设集生产、科研、加工、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园艺和观光旅游农业区;在外环高速公路以外地区,以东西湖、黄陂、蔡甸、汉南的奶牛养殖,江夏、黄陂、汉南的生猪养殖,以及新洲、江夏、蔡甸的家禽养殖为主,建设集约化畜禽养殖区;以梁子湖、汤逊湖、牛山湖、鲁湖等湖泊以及辛安渡、东山农场的水产养殖为主,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建设集水产养殖、苗种繁育、科技示范、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名特水产养殖区;建设都市林业发展区,形成江夏、蔡甸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带,以新洲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东西湖、汉南为主的高效经济林产业带,黄陂森林旅游产业带和蔡甸洪山观光休闲林业产业带。五、市域旅游规划22. 市域旅

19、游发展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突出保护的同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在主城构建以观光游览和商务会展为主的核心旅游区,在郊区构建以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主的环城游憩带。主城区重点建设以黄鹤楼为中心的两江四岸大滨江旅游区和以东湖风景区为核心的大东湖旅游区。远城区重点建设木兰生态旅游区、武汉水乡旅游城、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中山舰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合理利用天兴洲、柏泉、鲁湖、沿江防护林带等地独特旅游资源,发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水上观光娱乐等。依托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发展科教旅游;重点完善归元寺、长春观、古德寺、宝

20、通禅寺等宗教旅游设施,发展宗教旅游;建设中山舰文化旅游区、首义文化旅游区,完善农讲所、“八七”会址、“二七”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军部等革命传统教育旅游;开发马术、高尔夫、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完善东湖海洋世界、鸟语林、武汉动物园等主题公园旅游;利用汉正街、江汉路、吉庆街、户部巷等武汉特色商贸、名店,开发商业购物及饮食文化等特色旅游。第三章 都市发展区规划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23.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空间资源进行统一、高效管理,实现集约式发展,在市域范围内界定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统筹布局城市产业、

21、居住、交通、生态、游憩等主要功能,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集中发展区域。都市发展区以外环高速公路附近的乡、镇行政边界为基本界线,东到阳逻、双柳、左岭、豹澥,西至走马岭、蔡甸城关镇、常福,北抵天河、横店、三里,南达纱帽、金口、郑店和五里界,总用地面积3261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90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8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3平方米。24. 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25. 主城区是都市发展区的核

22、心,以调整优化为主,重点培育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发展金融商贸、行政管理、科教文化、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中心。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和轨道交通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澥、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各新城组群是武汉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承接主城区疏解的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设施共享、分级配套、服务便捷的原则,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主城区的滨江核心地段聚集大型区域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城市

23、主中心,在主城区适当的重要地段和各新城组群建设城市副中心和组群中心,对主中心起支撑和疏解作用。在各城市组团建设组团中心,形成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二、东部新城组群26. 东部新城组群依托武鄂高速公路、汉施公路、青化路、轨道1号线及阳逻市郊铁路等主要交通线轴向拓展,在长江下游两岸布局阳逻新城和北湖新城,通过阳逻长江大桥相互联系,呈横跨长江的“双城”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布置在阳逻柴泊湖东北岸,建设港口物流信息中心,承担服务东部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东部新城组群主要通过引导主城区钢铁制造、装备制造和化工企业等工业外迁,形成以重化工和港口运输等为主导,纺织业和其它制造业相配套的武汉重型工业发展区。规划城市

24、建设用地84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27. 阳逻依托长江水运和岸线优势,建设国际集装箱转运枢纽,以电力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钢材深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港口贸易,逐步建设工贸并举的现代化港口新城。北湖利用良好的水域建港条件,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工业基地,配套发展其下游产品产业链,逐步建成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的武汉化工新城。左岭以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在全井村一带布置居住生活区。28. 东部新城组群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深水岸线资源,保护涨渡湖、五一湖、陶家大湖、严西湖、严东湖、白浒山等自然山水资源,严格控制白浒山严东湖严西湖一线以及武钢东部的生态防护绿地,降低环境污染对城市的影响。各项建设活动要严格控

25、制建筑高度,确保阳逻军用机场的飞行安全。三、东南新城组群29. 东南新城组群依托武黄高速公路、珞喻路延长线、轨道2号线等交通干线轴向拓展,包括豹澥新城和流芳组团,形成“一主一副”的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布置在豹澥新城武黄公路北部,布局高新技术博览、创新研发中心,承担服务东南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东南新城组群主要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建设,形成以光电子、生物医药和机电一体化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30. 豹澥重点发展以光电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创新研究、成果孵化、科贸服务和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流芳建成以教育科研

26、、生态居住、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为特色的新市镇。31. 东南新城组群要加强对梁子湖、汤逊湖等水资源的保护,采取截流排污等防治措施,确保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龙泉山要充分利用楚王墓等历史遗迹,加大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加强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的建设,通过植被的综合改造,形成良好山体绿化环境,营造东南新城组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休憩空间。控制自九峰到梁子湖之间的水系通廊。四、南部新城组群32. 南部新城组群依托青郑高速公路、武纸公路、107国道及轨道5号线、武咸城郊铁路等交通干线向南拓展,主要包括纸坊新城以及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和五里界等组团,利用青菱湖、黄家湖和汤逊湖以及青龙山、八分山森林公园等山

27、水资源分隔,形成“一主五副”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布置在汤逊湖南岸,承担教育科研职能和服务南部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南部新城组群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新大学城的发展,规划为中部地区的教育科研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基地。规划建设用地82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33. 纸坊新城是江夏区政府所在地,以医药、机电、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发展交通运输、物流、科教、旅游等第三产业,强化综合服务职能。黄家湖是武汉新的高校聚集区,依托环湖路建设高等院校和部分教职工宿舍区,形成环湖分布的新的大学园区。金口充分利用其港口和交通优势,建成地区性水陆联运枢纽,重点发展造船、建材、机电工业和文化旅游业。五里

28、界以旅游服务为先导,远景发展为武汉的科教研发基地。青菱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郑店建成武汉市南部的建材和农产品物流基地。34. 南部新城组群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加强各组团间交通联系,加强对青龙山、八分山山体植被和青菱湖、黄家湖和汤逊湖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五、西南新城组群35. 西南新城组群依托318国道、汉洪高速公路、梅子路延长线及轨道3号线等主要交通线向西南轴向拓展,由常福新城、纱帽新城和薛峰组团、军山组团组成,形成“两主两副”的空间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功能由纱帽和常福共同分担,纱帽主要承担纱帽区级行政中心和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常福布局服务西南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及汽车机电研发中心。西

29、南新城组群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形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家电和包装印刷产业区。规划建设用地71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36. 常福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制造、机电制造等主导产业以及汽车展示、销售、服务等第三产业,配套居住、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强化综合服务职能。纱帽是汉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规划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以机电制造、包装印刷等为主导产业的滨江工业新城。薛峰是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军山拟发展机械制造和电子工业。37. 西南新城组群要充分保护硃山湖、后官湖、小奓湖以及硃山等山水自然资源,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处理生活、生产污水,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

30、。对于通顺河沿线,要严格划定安全区,确保防洪安全。六、西部新城组群38. 西部新城组群依托金山大道、107国道、郭琴路延长线、汉蔡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1、4号线等主要交通线轴向拓展,由吴家山新城、蔡甸新城和走马岭、黄金口、金银湖等组团组成,通过汉水、金银湖、什湖、后官湖等自然资源分隔,有机形成“两主三副”的布局形态。组群中心依托吴家山和蔡甸分别承担两个区级行政中心和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西部新城组群以食品加工、现代物流和轻工产业为主导,形成面向广大江汉平原的国家级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95万人。39. 吴家山是东西湖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点发展成为以国家级食品

31、加工工业基地和台商投资区为依托的现代化新城。金银湖是汉口北部的滨水型居住新区,配套发展体育、休闲、游乐等功能。走马岭是食品加工和保税物流为主导的产业组团。蔡甸是蔡甸区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武汉西部的轻工业发展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建设宜居型新城。黄金口形成以家电和食品制造为主的工业组团。40. 西部新城组群要严格保护汉水水质,确保武汉市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强汉水两岸和金银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保护吴家山与走马岭、蔡甸与黄金口之间的生态防护隔离带,防止城市的蔓延式扩展。严格保护东西湖区排水沟渠系统,提高排渍能力。七、北部新城组群41. 北部新城组群依托岱黄高速公路、机场高速

32、公路、盘龙大道和轨道2号线等城市对外交通线轴向拓展,由盘龙新城和横店组团、武湖组团组成,形成“一主两副”的布局形态。组群中心布局在盘龙新城,承担服务北部组群的公共服务职能。北部新城组群充分利用天河机场的航空工业优势,形成航空运输和临空产业集中发展的武汉航空城。规划建设用地52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42. 盘龙新城是黄陂区南部的经济中心,依托天河机场发展航空物流、高新技术产业。横店利用临近天河机场的优势,建成航空物流基地和临空工业园。武湖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综合城镇。43. 北部新城组群要严格控制机场净空,避免机场噪声污染;保护好后湖水质,妥善解决组群供水问题,确保供水安全;在严格保护组团之

33、间的隔离绿化前提下,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和盘龙城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汉口北部宜人的旅游、生活空间。第四章 主城区优化调整一、主城区的主要功能及优化调整原则44. 武汉主城区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包括局部外延的沌口、庙山和武钢地区,总面积为678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502万人,建设用地4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9.6平方米。主城区是武汉的核心,承担湖北省及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部地区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的职能,重点发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文化旅游、科教信息、创新咨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45. 主城区本着历史延续性与战略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优化调整,实施城市功能

34、和用地布局的“两降三增三保”,即降低旧城建筑密度,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增加绿地及开放空间,增加各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山体湖泊及周边生态环境,保留改造高就业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用地。二、主城区三镇关系46. 主城区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格局,以长江、汉水及东西向山系为纽带,形成汉口、武昌、汉阳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三镇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汉口地区主要发展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金融贸易和商业服务职能。规划常住人口154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16平方公里。汉阳地区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生态居住等

35、职能。规划常住人口100.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03平方公里。武昌地区主要发展科教文化、高新技术、金融商务和省级行政中心职能。规划常住人口247.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231平方公里。三、主城区规划结构47. 优化空间结构,延续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圈层发展、组团布局的思想,引导城市功能的聚集发展,将主城区规划结构调整为中央活动区、东湖风景区和15个城市综合组团。48. 中央活动区北到黄浦大街、徐东大街,南到雄楚大街、墨水湖北路,西至十升路、京广铁路,其用地划分为永清、江汉关、汉正街、月湖、归元寺、月亮湾、积玉桥、首义、王家墩、站前、花桥、新华、惠济、宝丰、赫山、梨园、沙湖、洪山、晒湖等19个区片,规

36、划建设用地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165万人。中央活动区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模式,集中建设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区、汉口中心商业区、环沙湖公共服务区、中北路商务办公区等五大职能区域。49. 综合组团以居住、生活服务和都市工业为主导,是职居相对平衡的城市单元,规划黄浦、二七、后湖、塔子湖、古田、十升、四新、沌口、白沙、南湖、珞喻、关山、杨园、青山、武钢等15个综合组团,建设用地面积355平方公里,人口336.5万人。综合组团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加强与中央活动区的联系。四、主城区功能布局50. 中央活动区是武汉的城市主中心,集聚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形成

37、以滨江活动区为主体的滨江文化景观轴和依托青岛路过江隧道、轨道2号线的垂江商务中心轴。(1)滨江活动区是一环路以内的滨江地段,规划划分为永清、江汉关、汉正街、月湖、首义、月亮湾、积玉桥、归元寺等8个区片,重点发展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功能,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塑造滨江城市景观,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活动区。(2)汉口地区王家墩区片主要依托建设大道集中建设金融商务、贸易咨询、会展信息、商业服务等重大设施,形成现代商务中心区。新华片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山公园为中心,整合提升商业、医疗、会展、体育、文化设施水平,形成公共服务中心区。惠济片、站前片、宝丰片、花桥片主要发展行政办公、交通枢纽和公共配

38、套服务职能,提升优化居住生活环境。(3)武昌地区沙湖片主要围绕沙湖公园建设现代艺术中心和企业总部基地,布局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江南公共服务中心区。洪山片主要依托中南路和中北路在洪山广场周边,集中建设行政、商务、酒店、体育设施,形成江南行政商务区。梨园片、晒湖片集中发展文化博览、办公功能。(4)汉阳地区赫山区片通过功能置换,集中布置区级行政中心、商业贸易和现代化滨水居住区。51. 规划建设四新、鲁巷、杨春湖三个城市副中心。其中,四新重点建设和培育国际博览、商务办公等生产性服务职能。鲁巷重点建设和培育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职能。杨春湖重点建设区域性客运枢纽和旅游服务职能。52.

39、 调整主城区居住用地布局,引导旧城居住人口向综合组团疏解,以后湖、古田、站北、谌家矶、南湖、白沙、四新、关山、杨园等为重点,集中成片规模化建设住宅区,严格禁止零星建设。规划主城区居住用地135.6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27.0平方米。居住区建设坚持居住和公共服务配套同步发展的原则,规模超过10万人的居住组团应设置组团中心,低于10万人的综合组团可设置1-2个社区中心,满足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需求。53. 外迁主城区传统工业,实施“退二进三”,调整工业用地布局。青山工业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应突出各自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主城区规划工业用地81.7平方公里,人均工业用地

40、16.3平方米。适当保留江岸堤角、江汉现代、硚口汉正街、汉阳黄金口、武昌白沙洲、青山工人村等都市工业园,发展无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54. 优化提升主城区交通系统,建设三环十三射的快速路系统,实现快速路入城。强化主城区内支次路网建设,重点强化垂江道路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城市空间区块化发展。结合轨道交通发展,建设一批交通枢纽站点,实施各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55. 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扩大绿地面积,凸显主城区滨江滨湖绿化特色。提高绿化建设标准,建设长江、汉水和东西向山系为绿化十字轴;强化绿地布局的均衡性和系统性,相对集中大型绿地,配套完善各级公园体系,消除公共绿地服务盲区。

41、将六大生态绿楔向主城区内延伸,建设江岸西站、汉西、龙阳湖、白沙洲、南湖、东湖等6个大型公园、风景区和防护绿化聚集区,实现引楔入城。强化长江、汉水天然通风廊道的作用,结合道路系统建设,控制通往两江的垂直性通道。控制通往墨水湖、南湖、沙湖及汉口五湖公园周边的开放空间和低密度带。五、旧城更新56. 旧城区是指1980年代前武汉三镇的城市建成区,主要位于二环路以内和堤角、古田、关山、青山等地区,面积共177平方公里。其中滨江活动区的范围内主要是1950年代以前的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旧城更新以“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为目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旧城的公共服务和居

42、住条件,开辟绿化空间,增加停车和道路设施,实施功能置换和环境整治,疏解人口密度,焕发旧城活力。57. 旧城更新坚持“成片规划、分类改造、渐次推进”的原则,明确划分保护性修建、整治性改造和成片拆除重建的区域,并相应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危旧房改造最小开发单位应不少于2公顷,其中危房比例不低于40。对各级、各类保护区及历史保护建筑应采取保护性修建措施。按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以维修改造或功能置换为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实施保护性的修缮。对大多数房屋状况良好,市政设施配套情况基本满足,且危旧房建筑密度较大、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应采取整治性改造措施。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活动空间,完善

43、市政基础设施,排除危房,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对于危房比例超过50,房屋破旧、环境质量差,且市政设施配套不足的区域,应成片拆除重建,进行规模化的集中成片更新和改造。58. 江汉关片、汉正街片、南岸咀片、首义片和归元寺片的旧城更新,应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保护性更新,鼓励发展适宜旧城传统空间肌理和尺度的文化、旅游职能。永清片、积玉桥片和月亮湾片旧城更新必须确保大型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要,并控制面江的开放空间和绿化走廊,确保滨江岸线的公共性,塑造滨江滨湖城市特色。中央活动区的其他11个区片的更新,主要采取整治改造和成片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古田、青山、关山三大组团,要考虑传统工业文化的展

44、现和延续,优先确定需要保护街区和厂区,进行保护性修建。 六、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59. 规划对主城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实施分区控制。中央活动区内的王家墩、武广、江汉路、积玉桥、月亮湾、洪山等区片及四新、杨春湖、鲁巷等3个城市副中心为高强度控制区,宜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和标志性超高层建筑,建筑密度3050,综合容积率2.54.0,绿地率25以上。中央活动区内的其它区片、综合组团中心以及交通枢纽附近区域为中高强度控制区,以多层、高层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建设;建筑密度2530,综合容积率1.52.5,绿地率30以上。综合组团以居住为主的地区为一般强度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邻近城市干道和局部地区可布置部分

45、高层建筑;建筑密度2530,综合容积率0.81.5,绿地率35以上。以教育科研、体育娱乐、度假疗养、高新工业,港口仓储等为主要功能的地区为中低强度区,以多层为主,局部地区可根据需要布置少量高层建筑;建筑密度1025,综合容积率0.30.8,绿地率40以上。城市生态廊道控制为低密度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10以下,综合容积率控制在0.3以下,绿地率50以上。七、城市空间复合利用60.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与地上空间开发相结合,建设完善的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生命线系统、地下人防系统、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地下公共设施系统,形成现代化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

46、合理引导立体绿化、空中连廊等地上空间利用形式。61. 城市地下空间要平战结合,坚持人物分离,合理安排市政管线层、人员活动频繁的空间层(商业、娱乐、轨道交通人员集散层和人行地道等)以及物用空间层(存车、储物、物流及设备等)。人防空间要结合广场、绿地、水体、公园、城市道路、体育场、建筑物地下室、非文物古迹与非重要保护建筑的下部空间布置。62. 地下空间的利用应优先满足公共利益需要,优先安排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项目。地下空间的开发要优先考虑繁华商业区、交通枢纽、人口稠密区需求量大的地段。滩涂、大型垃圾填埋场、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及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其他地区不宜开发

47、利用地下空间。第五章 综合交通规划一、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63. 充分发挥武汉的区位与交通优势,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构建安全便捷、公平有序、低耗高效、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64. 完善市域公路网络和城乡客货运体系,优化主城区道路系统,加强轨道交通建设,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2020年,实现市域外围城镇至主城区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都市发展区内95%以上的居民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主城区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大于35%,其中轨道及快速公共交通承担公交总客运

48、量的比例不低于30%。预测至202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90250万辆,都市发展区居民出行总量达到2500万人次。65. 武汉交通发展策略是:(1)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建设城际快速交通走廊,统筹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促进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资源共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2)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重点建设以城市快速路、骨架性主干路、轨道交通构成的“双快一轨”复合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调整主城区交通与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复合利用效率,实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3)加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优化

49、调整常规公共交通线网结构,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继续推进公共交通运营和管理机制改革,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导地位。(4)充分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实施区域差别化交通管理政策,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创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系统。二、对外交通66. 建成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第三航站楼和第二跑道,进行机场第三跑道的建设准备工作,加强空港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国际航线,将天河机场建设成为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型枢纽机场和航空物流中心。至2020年,形成3000万人次、40万吨货物吞吐量的年运输能力,远景发展成为拥有四条跑

50、道的大型复合枢纽机场。规划期末,考虑建设武汉第二民用机场或整合其他军用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的可能性。提高天河机场进出场道路疏散能力,将现有机场路改造达到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天河机场与汉十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建成机场第二高速通道。67. 提升武汉铁路枢纽作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客运中心之一的地位。规划至2020年,形成以京广客运专线、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京广线、武九线、汉宜线和武康线为骨架,衔接北京、西安、重庆(成都)、广州、南昌(福州)、上海等六个方向的特大型环形铁路枢纽格局。开通联系周边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际列车。铁路客运系统形成“两主(武汉、汉口)一辅(武昌)”的布局,新建武汉站,改扩建汉

51、口站,改造武昌站,远景配合第三过长江通道预留新汉阳站。铁路解编系统按“一主(武汉北)两辅(武昌南、武昌东)”的布局,新建武汉北编组站,预留武昌南编组站扩建条件,保留武昌东编组站,调整江岸西编组站功能。扩建舵落口、流芳货场,建设吴家山集装箱中心站;新建沌阳、新店、大花岭、滠口等综合性货场;与长江水运相结合,预留建设集装箱第二中心站的条件;逐步将主城区二环路以内货场外迁。适时废除徐青工业支线,预留至军山、金口的铁路专用线。68. 武汉公路网络由国家、区域、市域和村镇四级公路组成。规划至2020年等级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公路网密度达到130公里/百平方公里。国家干线网络由国家高速公路

52、组成,2020年形成由京港澳、沪蓉、沪渝、大广、福银等5条国道主干线和外环高速公路组成的环形放射式国家干线公路网络。区域干线由区域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组成。2020年,建成武英、武麻、汉孝、汉蔡、汉洪、青郑、汉鄂、古田至东西湖等8条高速出口公路,新建、改建106国道、107国道、316国道、318国道等四条国道武汉段及黄土、黄孝、阳福等一级公路。市域干线由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组成,主要承担市域内各城镇、对外交通枢纽、风景区的交通联系。村镇道路由三级、四级公路组成,主要服务于一般乡镇之间、村镇之间的交通联系。村镇道路连通所有中心村。69. 结合铁路、公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地面公交系统布局,构建一

53、体化的客运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2020年,建成青山、武昌、汉口、新荣村、吴家山、古田、永安堂、汉阳、青菱和关山等10座客运主枢纽。结合铁路、水运、公路、航空设施布局,构建交通一体化的货运枢纽,积极发展物流产业。2020年建成横店、刘店、舵落口、蔡甸、郭徐岭、军山、关山、张家湾、郑店、阳逻、北湖等11座货运主枢纽。70. 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武汉港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近海直达港和远洋喂给港,以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枢纽港。积极推进武汉及上下游地区岸线的统筹利用,促进区域港口协作与发展,振兴长江水运,逐步提高长江运输量。至2020年,港口货运吞吐量达到1400

54、0万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万标箱/年。合理布局港口功能,形成以阳逻、北湖、青山、汉阳、金口等五大板块为主的现代化港口群,远景预留中湾、金水、新纱帽、邓南和汪家铺5个港区。集装箱运输主要安排在阳逻和汉阳港区,煤炭转运安排在林四房港区,件杂货安排在汉阳、青山、金口等港区,金属矿石运输安排在武钢工业港、北湖港区,钢材运输安排在北湖港区、阳逻港区,石油化工危险品运输安排在武汉石化和白浒山港区,矿建材料安排在红钢城、鹦鹉、袁家湾、永安堂等港区,客运以武汉客运港为主。整治长江干线和汉水水运主航道和金水、倒水等重要支流航道。71. 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等管道运输,加强对现有管线的保护与控制,建设天然

55、气淮武线,建设武汉长输管道管理中心。三、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72. 根据都市发展区用地布局,构建“双快一轨”的复合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拓展。2020年,建成由13条高快速路、13条骨架性城市主干路组成的“双快”干线道路。建设城市轨道和市郊铁路,强化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在复合交通走廊中的骨干地位。73. 东部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1号线、堤角至阳逻市郊铁路、汉施公路、武英(麻)高速、武鄂高速、临江大道东延线、青化路等组成,东南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2号线、东方大道、老武黄公路等组成,南部新城组群由轨道交通5号线、青菱至纸坊的市郊铁路、青郑高速公路、武纸路、武咸路、武金堤路、文化大道

56、等组成,西南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3号线、汉洪高速、318国道、梅子路等组成,西部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1号线、4号线、永安堂至蔡甸市郊铁路、汉蔡高速、老汉沙公路、郭琴路延长线、慈惠大道、107国道、张柏路等组成,北部新城组群复合交通走廊由轨道交通2号线、机场高速、岱黄高速、汉十高速、盘龙大道、古田二路延长线等组成。74. 新城及新城组团的道路网络以“方格网”式布局为主,规划道路广场面积率为1520,路网密度为67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干道网密度2.53公里/平方公里。区域性主干路与城市快速路相交设置互通式立交,立交间距为35公里;与骨架性主干路相交设置全互通或部分互通式立交,立

57、交间距为1.53公里。四、主城区交通75. 坚持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原则,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常规公共交通,加强主城区快速路和过江通道建设,完善三镇内部道路系统,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主城区道路系统保持环路、放射路与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道路网络由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其中快速路由3条环路和13条放射线组成。2020年,主城区规划道路总长约3130公里,道路网密度为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为18.3,人均道路面积15.3平方米。76. 主城区交通建设的重点是:(1)优化主城区骨干道路系统,保持环形放射式的快速路格局,结合城

58、市结构调整和轴向拓展,增加马鹦路过江通道,畅通城市一环路;增加珞狮南路至江夏、梅子路至常青路等环线切向快速放射线和联络线,提高环线交通节点交通疏散功能。三条环路与快速放射线、联络线相交成网,形成“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快速路系统。加强主城区与新城组群的道路联系。(2)完善三镇内部道路系统,汉口地区打通建设大道延长线、新华西路、塔子湖西路、中一路、三眼桥北路、建设渠路、古田四路等7条穿京广、汉丹铁路的连通路,强化南北向道路建设;保持汉口旧城道路空间格局。汉阳地区完善四新、汉阳旧城地区道路网络,增加至黄陵、大集方向的出口路。武昌地区重点建设垂江道路,增加武昌中心区与杨春湖地区、关山地区的连通路,改

59、善环东湖风景区交通条件。完善三镇次、支路网。(3)注重解决过江交通问题,在已建成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在建的青岛路隧道、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基础上,新建二七路、马鹦路、杨泗港3条过长江通道,在主城区南部预留沌口至武昌黄家湖地区的过长江通道。在已建的晴川桥、江汉桥、月湖桥、知音桥、长丰桥的基础上,建成古田桥、龙阳桥2座过汉水桥梁。(4)快速路与所有相交干道均应采用立交,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可适当考虑建设立交,平交路口原则上应进行交通渠化。(5)城市快速路红线宽4065米,主干路红线宽4070米,次干路红线宽2540米,支路红线宽1525米。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布置要为轨道交通、常

60、规公交、市政管线、人行过街设施预留空间。77. 公共客运交通要建立以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等为辅助,多层次、一体化的交通系统。到2020年,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线网总长约160公里。建成古田、常青花园、青山3座车辆基地和硚口、堤角、吴家山、中山北路、豹澥、常福、三金潭、永安堂、青菱等9座车场,预留老关、野芷、庙山车场。远景到2050年建成7条城市轨道交通、3条市郊铁路,总长约325公里,形成“轴向放射、相交成环”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主城区、连接外围天河机场、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豹澥等新城组团。

61、78. 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用地发展,动态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公交线路按快线、普线、支线三级进行布置,主城区常规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5公里/平方公里。公交场站按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及首末站等四类规划控制用地。2020年,主城区布局保养场12座,大型公交枢纽站12座,中小型枢纽站24座,公交首末站及停车场94座。公交场站设施应与城市的开发和改造同步建设。合理控制出租车规模,完善出租车服务设施,在火车站、机场、公路客运站、商业区、公交枢纽站、大型居住区设置出租车营业站。适应城市客运交通发展,促进轮渡由客运型向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客运交通于一体方向发展。保留过江汽渡功能,为城市过江交通提供应

62、急交通保障。79. 按照“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场(库)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原则,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停车供给政策。在中央活动区严格控制停车需求,主城区适度控制停车规模,新城组群根据需求提供停车泊位。制定停车建设和管理政策,严格按规定落实建筑物配建停车位,充分整合城市停车设施资源,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停车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停车换乘系统,在主城区边缘换乘节点和城市大型交通枢纽设置停车换乘设施,鼓励换乘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区。主城区布局公共停车设施约680处,提供停车泊位16万个。80. 完善城市步行及自行车系统,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积极引导长距离的自行车出行向公

63、共交通转移。在滨水地区建设环境宜人的步行、自行车道路,限制机动车通行,营造市民亲水、休闲的良好交通环境。根据武汉“夏晒冬寒”的气候特点,在城市核心区、商业区、重要交通节点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段,建设全天候的人行地下通道或屏蔽系统。81. 强化交通管理设施与智能系统建设,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工程设施;应用智能交通(ITS)等先进技术,建成现代化的交通综合管理指挥控制和应用系统;在中央活动区实施严格的交通需求管理,引导交通流合理分布,保障城市交通畅通。第六章 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一、工业发展目标82. 坚持传统工业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全市工业结构体系,集中发展钢铁制造、汽车

64、及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环保、烟草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培育发展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补充发展中心城都市型工业,构建新型工业结构体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规划至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不少于260平方公里,其中都市发展区内的工业用地为227平方公里。二、工业布局原则83. 按照“相对聚集、分层布局”的原则,将全市工业布局由内向外划分为严格限制区、控制性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引导发展区等四个层次。二环路以内为严格限制区,除保留少部分非扰民的小型工业点和工业地段外,逐步搬迁改造其它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二环路至三环路之间为控制性发展区,调整改造工业用地布局结构,依托现有的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工业聚集地段,因地制宜地集中发展都市型工业园;三环路之外的都市区为重点发展区,吸纳整合主城区外迁工业,强化、突出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以大型产业园区为重点,按照工业门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