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借助标题)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3893450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诗歌鉴赏(借助标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歌鉴赏(借助标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歌鉴赏(借助标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借助标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借助标题)(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诗歌鉴赏(借助标题)一、导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诗的主旨是什么?近试上张水部【解读】此为 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夫婿、舅姑比张籍、主考官,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二、标题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一) 1、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解读】标题点出所写人物。且结合标题“蚕妇”可知诗中“市”指“卖蚕丝”。该诗为刺世诗,批判了社会分配的不公。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3、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

2、远,非是藉秋风。首句“垂緌饮清露”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 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 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

3、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 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

4、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小结】借助标题,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人、事、景、物) 。(二) 1、诗歌内容猜猜猜?唐僧景云有诗题曰“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思量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解读

5、】此为赏画诗。标题“画松”非动宾关系,为偏正关系,即画的松。结合诗歌理解可知。(“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 “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 “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 “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 苍劲遒媚之姿 ,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诗言画松之逼真, 具体到石桥南畔 “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 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

6、中几乎作为 奇境胜地的同义语 被广泛运用, 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 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作为题画,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2、唐贺知章有诗题曰“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三句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 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小结】 有的诗歌只读标题难以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需结合诗句 。(三)标题可以帮

7、助解读思想感情。1、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悲愤)2、秋夜喜遇王处士(唐)王绩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注】芸藿 , 锄豆 ; 刈 , 割 ; 北场东皋 , 泛说屋北场圃, 家东田野。【解读】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后两句写两位乡居的老朋友在这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诗表现归隐生活的闲适、快意。【小结】 有些标题 明示诗歌的思想感情。有些标题暗示 诗歌的思想感情。3、孤雁(唐)崔涂全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

8、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矰( zn):短箭;缴( zhu):系箭的丝绳。【解读】标题点出所咏之物,一“孤”字含感情色彩。全诗以“孤雁”自喻,抒发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我们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这两句中,尤应注意一个“行”字

9、,一个“独”字。有了“行”与“独”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独何之” ,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在寒塘。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 几度

10、盘旋。 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 迟疑畏惧的心理, 写得细腻入微。 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 “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呵!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 “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 ,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

11、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话,是写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诗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诗眼”至此显豁通明。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四)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1、春行即

12、兴(唐)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解读】即兴,对眼前景物有感,顿生兴致而创作。由标题可预知用借景抒情法。诗中透露伤春、凄凉之情。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总结:借助标题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还可以了解:诗歌体裁、呈送对象、 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景物出现的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

13、或题写地点) 。四、课堂练习1、秋晚悲怀(宋)李觏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经霜。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2、江上秋夜(宋)道潜雨暗苍江晚未晴, 井梧翻叶动秋声。楼头夜半风吹断3、夜归(宋)周密, 月在浮云浅处明。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qi n:此代指竹杖。燐:即磷,鬼火。土塍chn:田间的埂子,用来分界或蓄水。“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 本诗写景扣“夜” ,写情扣“归” 。首句点明“夜深” ,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以“冷燐”

14、 、“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言归家心切。末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一开篇,“夜深归客” 四字,点明了诗题 “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这大约是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至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 将到未到的情景。“ 倚筇行 ”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15、。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 鬼火 、星星点点的 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归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 “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 ,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

16、窗斜漏补衣灯” 。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燐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4、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

17、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 、“玉关”,二者用“ 复”字关联 ,次句出以“马策” 、“刀环”,中间用“ 与”字连接 ,各有一个 时间副词 ,一说“岁岁” ,一日“朝朝” 。“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 的内涵。“金河”和“玉关” 、“马策”与“刀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 “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

18、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 教人难以忍受。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 的特点, 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马策与刀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 ,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 ( 大约

19、唐军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 ,由这个 “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 ?结句说行军、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 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此诗似乎从总体上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

20、问题:难道这是人的生活么?汉末古诗中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其怨甚深。前者是对戕害人性的统治者的反抗的呼声,后者则是血泪的控诉。青冢:王昭君墓。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常见草色青青,故称。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 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先写水天相连,

21、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般,而情感蕴含其中。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 ,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 “功名余事且加餐” 。“功名”,指官爵。在封建社会里,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

22、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江头风高浪急, 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 这两句托意深刻, 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