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经验交流

上传人:Wo****Z 文档编号:113879689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经验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经验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经验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经验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经验交流(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农村人才资开发工作经历交流立足“三抓” 效劳农村人才资开发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履行自身职责,有效利用劳务扶贫政策、资金,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获得成效:先后与县职业中学、市财贸校、省扶贫学校等亲密配合,在扶贫新村中组织财会、机电、缝纫、中短期职业技术等知识培训,培训技工达300多人次,并积极与招工用人单位衔接,全部实现了就业,同时还带动了1300多人外出务工,使这些劳动力输出户户均增收达5100元左右;采用发放资料和短期培训单项农业种养业技术的方法,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积极向上级扶贫部门争取教育扶贫资金,改建和建立村级小学校8所,新增教学设备25台套。主要措施是:一、抓宣传。

2、一方面充分发挥播送、电视、新闻、报刊等言论导向作用,广泛利用标语、岩报、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劳务资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去年以来,就印制宣传资料3000余份,发放扶贫开发杂志500多份,通过言论宣传、技术帮扶,使那些有“智”无“力”的可开发人才,敲开了脱贫致富之门。另一方面,通过“支部+协会”形式,有组织、有方案地开展技术培训、科技讲座、实地参观等活动,以现身说法和传、帮、带的方式,扶持贫困农户和有资金、懂技术的农业大户,改变传统的农作方式,走科学种养业之路。二、抓培训。一是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协会抓培训。为支持李子园公司、广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果业协会、奶牛协会等产业协会,特意安排了

3、技术管理和培训费,用于产业工程开展中农民和技术员的培训。特别是蚕桑、柑桔、香桃等这些工程施行村,一般都安排了三年的技术培训管理费用,使这些产业做优做强,协会越办越好,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利用培训基地抓培训。积极争取国家劳务扶贫资金投入,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确定县职业中学为“四川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承当全县劳务扶贫工作。今年在全县118个重点贫困村中按方案、成建制地进展职业技术培训375人次。三是多种形式抓培训。围绕县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组织乡镇农业科技人才、乡土人才、种养大户、承包大户,邀请外地科技人员或“土专家”、“田秀才”、“鸡司令”、“鸭状元”等多种形式进展传经送

4、宝,并组织新村建立中种养业大户到外地参观培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到真本领。三、抓鼓励。一是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农村人才资开发的优惠政策,在扶贫新村建立中,挤出资金协助落实兑现好农村优秀人才“三优先一享受”和农民技术职称人员“七优先一享受”等各项农村人才优惠政策。二是施行“订单扶贫教育”工程,近年来,该办先后向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财贸校等学校选送129人次的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培训学校进修、深造,进展职业技术培训。落实五大措施 狠抓农村人才培训 为了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县就业局狠抓了农村人才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务输出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从而加快了农村充裕劳动力的输

5、出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开展。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农村人才资开发培训的意义;明确目的任务;明确内容要求;明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统筹协调劳务培训工程施行,落实了培训基地,派人经常到培训基地指导开展劳务培训工作。建立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劳务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单位层层加强领导,落实目的责任,为顺利开展农村劳动力资开发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根底。二、建立培训基地,进展标准管理。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那么,建立“面向市场,突出技能,长短结合”的培训形式。一方面通过县级有关部门、乡镇劳动保障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务输出转移培训。另一方面,通过认真考察评

6、估,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县就业局及时指导、效劳,指导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培训专业,促进培训质量进步。三、落实培训方案,整合培训资。年初以西委发20513号文件将农民工培训方案下到达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并由县目的办纳入年度目的考核。在农村人才资开发培训中,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乡镇主要以引导性培训为主,培训基地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开设有计算机操作、维修、财会电算化、电车缝纫、电工、电焊、商业营销、汽车驾驶等10余个专业;县级有关部门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短期培训,开设的专业有农机操作、畜牧养殖、作业、林业育苗、饲料消费等25个

7、培训专业。16月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45100人,占年目的任务的85.1,其中职业技术培训17800人。四、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培训规模。为创新培训投入机制,他们按照将民间资金转变为资本的思路,鼓励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和场地,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壮大培训基地实力。海铭电脑培训学校今年新投资150多万元,购置了1700多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和250多台计算机,建立了标准化的教学设施,16月,这个培训基地共培训学员2300人次,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800人次。淞惠职业技术学校新增投资40余万元,租用县人武部培训中心教学大楼,添置了教学设备,扩大了培训规模。县就业训练中心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新的教学

8、场地,购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该培训基地又新增了家政、礼仪、英语、机械模具等6个专业。五、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管理。及时提供劳务信息,采用订单、定向培训方式,把培训后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者及时送往深圳、上海、浙江等23家企业就业,培训就业率达85以上。今年上半年已签订劳务订单1.3万人次,兑现合同8500人次。育好才 用好才 加快蚕业人才资开发 县蚕业管理局立足实际,在蚕业人才资开发上,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选拔与使用结合、智力与活力同步开发的原那么,着眼于扩大蚕业人才总量、发挥农村人才作用,积极探究一套体系完备、机制灵敏、运转有效的开发形式。一、千方百计育人才为有效扩大蚕业人才总量,进步

9、蚕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结合培训与独立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突出抓了以下四点:一是办班培训。本着蚕农想学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那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蚕业实用技术培训。针对农民不易集中的情况,以村为单位,逐村举办培训班,使农民根本掌握了先进的蚕桑消费技术。同时,定期组织农民到蚕桑业主大户进展现场观摩,极大地进步了培训效果。先后组织农村基层干部集中培训20多期,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00多期,培训人数达2.5千人次。二是巡回辅导。组织局部蚕业中、高级农艺师巡回到各乡镇、各村社,进展实地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帮助蚕农掌握一些桑、蚕病虫害防治知识。三是专

10、家授课。通过部门科技入农户的形式,积极开展蚕业实用技术和常规技术培训,先后聘请6名市蚕业管理站的专家、5名具有丰富理论经历的高级农艺师担任培训教授,定期邀请他们举办科技讲座,开展蚕业科技咨询,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让蚕业人才成为“蚕业专家”,累计培训500多人次。今年4月,市蚕业总站站长唐华伦率4名高级农艺师两次到义兴镇1村、3村、4村举办了蚕业技术培训,同时四川天薪茧丝绸也组织人员参加了培训,共计675人次,极大的进步了当地蚕农专业素质,并获得显著成效:义兴4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644张,单产到达39公斤,总茧款收入达25万元。四是分片定点培训。该局干部职工分片定点联络乡镇,特别针对蚕桑基地乡镇

11、,从育苗栽桑、管桑嫁接、小蚕防干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培训方案,利用逢场天进展技术咨询、散发油印资料、进展播送宣传,大大进步了培训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二、放手大胆用人才该局在优化蚕业区域布局的同时,从优化蚕业人才构造着手,一是抓好科技示范网络建立,发挥乡镇优秀科技人才的示范作用。以蚕业优秀科技人才为骨干,建立蚕桑专业村100个,新桑品种嘉陵20号穗亩园30多个,开展蚕业科技带头人100名,加快了现代蚕业的开展步伐。二是成立科技效劳组织,发挥优秀蚕业科技人才的辐射作用。按照不同乡镇蚕业开展程度以及蚕业区域布局的特点,将有限的技术力量科学分布,把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传播、辐射到全县。

12、前两年全市发种量每年平均下滑7的情况下,实现发种量每年稳增10左右,人平发种、产茧、收买、单产蝉联全市第一。三是开展科研活动,发挥科技人才的攻关作用。组建了蚕桑协会和学会,会员及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围绕开展“百里优质蚕桑长廊”、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良蔟具纸板方格蔟的推广应用、嘉陵20号桑品种的引进推广等一些技术难题进展攻关,开展科研活动多项,成功推广了省力化简易蚕台饲养、嘉陵20号推广等新技术、新品种。四是积极向外选派,发挥优秀科技人才的作用。推荐并选派了一名西南农大蚕桑专业的年轻同志到仁和镇21村驻村锻炼,充分发挥了“绿色使者”的作用,促进了当地蚕业的安康快速开展。小康大业 人才

13、为本 实在加强农村人才资开发工作镇紧紧围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工作重心,对农村人才资开发工作常抓不懈,形成了“有班子、有牌子、有位子、有票子、有路子”的五有工作格局,探究出了人才开发的“储藏、培养、鼓励、流动、创业”的十字工作思路;建成了以镇为中心,村、社区为根底的农村人才资开发体系。以开展优质蔬菜、种草养畜禽、优质水果、农家休闲等四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全镇“土地流转”、“产业构造调整”、“种植方式”转变,为强镇富民,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主要作法1、建机构,强迫度,构建镇、村、社区人才资开发网络。该镇成立了以书记任组长,党务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农村人才资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了一把手

14、亲自抓,分管领导详细抓,同时装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落实了办公室,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村、社区确立了专、兼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全镇上下建成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人才开发工作网络机制。2、择贤才,建档案,构建村、社区人才资库。把具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能工巧匠”等人才经村、社区基层组织推荐,登记造册,纳入效劳和管理范围。目前,全镇各类乡土人才库储藏达5600余人,其中种植业250人、养殖业320人、工程技术类2100人、经营管理类1900人、运输业类1030人。3、分类别,抓培训,构建实用型的学习机制。严格实行人才分类管理,定期举办分类培训。一是以镇农民技术学校为阵地

15、,以农业效劳中心为主导,每月举办一期以种植为主导的蔬菜、花卉苗木培训班;二是以镇畜牧兽医站为主导,每两个月举办一期以养殖业为主导的奶牛、獭兔、山羊、生猪培训班;三是以镇建司和物业管理公司为主导,每季度举办一期以建筑建材装饰业为主导的建修、维修、物业管理培训班;四是以各社区就业培训为主导,举办以效劳业为主导的餐饮、经营效劳等培训班;五是选送年轻人到县职中、外地技校培训。全镇培训人数6000人次,极大地进步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素质和创业才能。4、托市场,捕信息,构建农村人才开发的实效工程。在农村以协会为载体,着力开发种养殖技术人才,推动产业构造的调整。该镇组建了奶牛协会、花卉协会、山羊协会、蔬菜协

16、会、农家乐协会、水果协会、獭兔协会等7个协会,会员人数达1100余人,以扩大种养殖规模,促进经济效益的开展。5、抓机遇,用人才,构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抓住施行顺西优质农产品消费加工示范基地建立的机遇,支持和鼓励事业干局部流到农业产业建立的主战场去,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事业干部到农村创业的积极性。至今为止,有7名事业干部到村承包土地共400多亩,促进了该镇优质农产品示范工程的良好开展。二、主要成效大抓人才开发,使全镇农村经济快速开展。目前,全镇人均纯收入已达3500余元。1、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速度加快。该镇种田能手集中租赁经营的面积达2500亩,大量的充裕劳动力实现了向第三产业的

17、转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开展。2、业主大户逐渐形成规模。该镇现有种养殖大户37户。在种植上,花卉大户胥洪强,以花卉带农家乐,租地250亩,年产值上50万元;晋林秀丽园艺公司经理杨年民以优质园林苗木花卉产业为主,在珠涯庵村租地300亩,年产值达60万元。在养殖业上,银河奶牛场业主银纯伟养殖奶牛150头,占地50亩,年产值150万元;科技枇杷园业主杨光明租地250亩,种植枇杷3.1万株,同时养殖奶牛25头,年产值50万元;獭兔养殖大户李文会,在黄家湾村租地100亩,总投资达5万元,养殖獭兔1000只,年产值达30万元。种养殖业大户的引进解决本镇剩余劳动力达860余人,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3、产业构造调整向纵深推进。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产业构造调整,该镇引进外来业主,以鹤鸣庵村建立和万亩生态科技园区建立,带动产业构造调整,全镇耕经地比例到达了3:7。依托国道212线,建成了鹤鸣庵等3个村以种植花卉苗木业和农家乐休闲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由于业主的导向作用,推进了产业构造的调整。4、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化。坚持人才开发以“科技为重点,市场为导向,名、优、特、新为目的”,根据传统习惯,结合区域优势,拉动市场需求,建成了鹤鸣庵、黄家湾等村优质水果基地,杨家桥、马家坟等村绿色蔬菜基地,黄桷树、滴水岩等村养殖业基地,实现了向特色农业的转化。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