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刻内涵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13854585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刻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刻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刻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刻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刻内涵(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化内涵中国哲学诚观念的深化内涵论文联盟.Ll.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诚,特别是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其诚观念非常深化且甚为严密。开掘这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指导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也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一、诚观念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无论儒家、道家还是释家,其实都重视诚。道家中的庄子学派多处言及诚,?渔父?强调不真不诚,不能动人;?徐无鬼?中告诫统治者:君假设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唐代释道世撰?法苑珠林?120卷,其中专列有至诚篇。儒家中荀子等也强调诚,不过主要取诚其意而言;最为推崇诚的莫过于思孟学派。思孟学派

2、的主要著作是?中庸?和?孟子?。据传?中庸?为子思所作,是此那么早于?孟子?。事实上,?中庸?与?易传?的思想与表述多有相通相洽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都致力于究天人之际,阐发天道与人道相通的哲理。张岱年先生曾考证?易传?之作当在庄子之前,那么,?中庸?的主要思想也应该形成于孟子之前。?中庸?一书集中讨论圣人之道。通常人们说,圣人之道实即中庸之道,并不为过。就中庸的字义分析,程颐认为中乃天下之正道,庸乃天下之定理,二者均为体;王夫之那么发挥传统的阐释,认为中庸是讲中之用,以中为体,以庸为用。无论庸作常或作用解,中庸均具有本原意义。然而,张岱年先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观点,他认为中庸并不是该

3、书最重要的观念,其最重要的核心观念是诚;?中庸?以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道的第一原那么。张先生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从心学角度看,诚是中庸的基石。通观?中庸?一书,首先解释中庸,再与三达德等相联络,然后申诉道不远人之旨,由此引出对诚的大段阐述,进而赞颂圣人之道,阐述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诚在?中庸?中的核心地位,从开篇即可见出端倪,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就是论诚的伏笔,后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正好与之照应。假设说圣人之道集中表现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其所以高明缘于诚,履行中庸之道本于诚。一方面,中庸的显见义是禀中而执两,或执两而用中,主体正是依靠诚才将心灵中的对立观念统

4、一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庸的潜在义含有心灵凝聚为一,符合自然之道,而诚正是对天人之际处的形容。王夫之在论中庸一名之大旨时写道:故性、道,中也;教,用也。修道之谓教,是庸皆用中而用乎体,用中为庸而即以体为用。故?中庸?一篇,无不缘本乎德而以成乎道,那么以中之为德本天德,而庸之为道成王道,天德、王道一以贯之。诚可以合中庸之体用为一事,因此理所当然地居于核心地位。?孟子?继承了子思一系的传统,对诚也倍加推崇。诚字在?孟子?中凡22见,虽然多为形容词,约略相当于确实,但有几处阐述得非常深化。?离娄上?表达了与?中庸?相似的观点: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尽心上?更进一步指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

5、诚,乐莫大焉。假设说思诚者较之诚之者更容易理解,那么称万物皆备于我那么有助于人们认同不诚无物的命题,且反身而诚一语明确肯定这是一种复归于内心深处的精神活动,值得我们深化品味。汉代以后,学界对诚多作浅俗化的理解,以之为一种思想态度,即老实、诚悫,类似于敬、忠、信等概念。如赵歧注?孟子?,解释反身而诚曰:诚者,实也。反自思其身所施行,能皆实而无虚,那么乐莫大焉。汉儒间隔 先秦较近,在字义的注释上有其优势;但汉代的时代风气使学术界往往有论文联盟.Ll.于外而无于内,一些注释家常常不能理解先哲的玄思,所以又有明显的缺乏。依朱熹的看法,宋代学界将诚作深化把握,最先理解为实理的是程颐。不过我们在周敦颐的?

6、通书?中已见先声。周子以诚为圣人之本,认为易道中的乾元既为万物资始,也是诚之源。正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于是而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守此一诚而已。?通书?与?太极图说?相贯穿,周子所谓的诚不啻是太极的换一种说法。朱子本人对诚的阐述极为丰富,致力于会众说而折其衷。只是他在不同时境中根据不同的观点予以表述,难免互相矛盾。他既明确肯定程颐的以诚为实理的观点,又似持有保存意见,认为性是实,诚是虚;性是理底名,诚是好处底名。还就近取譬说,性如扇子,诚譬这扇子做得好。他常将典籍中的诚字解释为诚悫,很多地方是恰当的,但仅以真实无伪阐释?中庸?中的诚,显然未能

7、尽其意。王夫之坚决反对将诚仅作真实无伪解释,其理由之一是,先哲称诚者天之道,不能表述为无伪者天之道,因为对于天来说,本来无所谓伪,也就不能说它不伪;就是思诚者人之道也不宜交换为思无伪者人之道。因此,他认为,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尽天下之善而皆有之谓也,通吾身、心、意、知而无不一于善之谓也。在中庸序中,他将知与觉区分开来,指出前者表现为随见别白,在人的心灵中虽显明却是疏远的,适宜于名言;后者表现为触心警悟,意识方面虽隐幽但体验亲切。这是很深化的见解,对于诚的把握应当基于觉而不应局限于知。不过诚与道是否异名而同实,还有待深化研究。探寻汉以后学界对诚的把握轨迹,

8、我们发现它呈现一之字形轨迹:汉儒多从经历层次理解,至周敦颐、程颐而深化于一天人的体验;朱熹在汉儒与程颐之间持折衷立场,偏于强调真实无伪之义,至王夫之那么再次向深层掘进。笔者认为,由于诚本身为合内外之道,因此从相对外在的方面或相对内在的层次把握均有存在的理由,不宜片面否认。然而在王夫之之后,学界鲜见对诚作深层次的且有创见的开掘,因此本文拟主要就后一方面进展探究,围绕?中庸?的有关阐述,尝试兼顾儒、道、释的观点,寻其会通毕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辨其区别毕竟三者具有不同的哲学体系。二、诚观念的深化内涵其实,在中唐时期,李翱的?复性书?就有对诚的深化把握。作者力图会通儒、道、释,特别是?中庸?与?易

9、传?的思想观念,以诚为复性的关键环节。该书释诚为定也,不动也,并且将?中庸?诚那么明与?系辞传?的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联络起来,都是值得后学重视的见解。宋儒以诚为实理,容易将诚与性相混淆。性纯粹是名词,称性即理,鲜有异议;诚那么带有形容词和动词的性质,可释之为实然而不宜释之为实理。同样,将它看作是太极的同义词也不适宜,太极自在自为,诚何以流行发育天地万物?考虑到诚在思孟学派和宋明理学中才被提到极顶位置,笔者完全赞同张岱年先生的看法,不必以诚为表示实有的范畴,只将它作为一个心学范畴对待较为适当。诚主要指一种心理境界,到达这种心理境界那么敞亮天理之本然。朱熹也曾说过:诚以心言,道以理言。诚的初义当是

10、言而有信。?说文解字?释诚为信也,?增韵清韵?那么释为无伪也,真也,实也,都是对日常语义的概括。作为哲学范畴,诚的涵义那么要丰富、深化得多。首先,诚是天道与人道的交接处,是天人合一的心灵状态与精神境界。无论是体天之道,还是行人之道,均须一乎诚。王夫之指出:一乎诚,那么尽人道以合天德,而察至乎其极。以天道言,那么唯有一诚,论文联盟.Ll.而明非其本原。以人道言,那么必明善而后诚身,而明以为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张载曾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假设将这句话理解为诚是性与天道的统一体,不免含混之嫌;而理解为在诚的境界中,性与天道合而为一,才少有歧义。诚的境界既无内外之别,又无阴阳之分,所以非随见别

11、白才能之所及,也就是超越了感性与知性所能把握的范围,是一种宇宙与人生浑为一体的体验。有的学者认为,?中庸?论诚是对?大学?八目之一的诚意的发挥,其实未必然。前者较之后者远为深化,其蕴涵远为广阔:诚意并不一定具有深化天人之际的内涵,且在它之外,还有格、致、修、齐、治、平等与之并列,而?大学?的八目总体上都属于?孟子?所说的思诚领域。其次,要到达诚的境界,需要反身内省,复朴归真。孟子提出的反身而诚命题,是一个非常深化而又表意明确的心灵哲学命题。所谓反身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求诸己,还含有在精神上拨乱反正的意味。先哲注意到,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感性欲念和种种知性观念的牵扯或束缚,心灵常常处在纷

12、乱而动乱不安的状态,需要静、定,即持不动心。不动心的获得需要拨云见日的功夫,以敞亮天道之本然,此即反身而诚。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过程。老子倡导为道者当日损,要求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而如周敦颐所说,诚无为;陆九渊的经历是剥落,称人心有病,遮蔽了天理,剥落得一番,就有一番清明。先哲普遍认为,诚的境界是大清明。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事象等都存在矫饰、虚伪的情形,所以必须复朴归真,诚那么既真且朴。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人学,甚至可以说是心的文化,因此将反身内省的诚视为天与人的交接处,这是一种内向的究天人之际、体天地之道的心法。再次,至诚意味着寂然感通,尽心知天。?易传?所谈到的无思、无为,寂

13、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功夫,同样适用于诚。李翱在?复性书?中描绘道: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周敦颐更为明确地强调: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11这便是?中庸?所说的,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圣人也。孟子倡导尽心,其实也强调的是诚:由尽心而能知性并进而知天,即诚者;由存心、养性而事天,即是诚之者。?中庸?的作者写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那么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与

14、天地参矣。至诚那么可尽性,尽性那么与天地参,借用庄子的话说,这是以天性合天道12。最后,诚的境界的样态是万物皆备于我,是上下与天地同流,个体的生命与无穷的大化相契合,仿佛浑然一体。孟子在?尽心?篇作了多角度的描绘。其它思想家也曾谈到类似的心灵体验。?老子?中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3观复、归根、知常,可以说是诚明的另一种说法。主体在这天人之际处赏会,其实没有语词能予以确切的表达,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释迦牟尼说,悟亦无所得。张载称这种知叫德性所知或天德良知: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天人异用,缺

15、乏以言诚;天人异知,缺乏以尽明。14对宇宙与人生到达无异、无别的体认,让人得意而忘言,在这种意义上讲诚,确实没有一字可代释,没有一语可反形。由于反身而诚深化于无限之域,主体体认得很亲切,且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所以乐莫大焉。总之,诚虽然不宜作为标示实有的范畴,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具有理论功用的心学范畴。诚是联结天道与人道、统合各种心论文联盟.Ll.理因素且见诸社会理论的枢纽。至诚那么到达天与人的交接处,它具有反身内盛复朴归真、寂然感通、尽心合天诸意涵。儒、道、释于此会通。不过儒家更要求诚者积中而发外,为现实人生立法,且在理论活动中一以贯之,于是而合内外之道。三、诚在心灵

16、中的枢纽作用朱熹曾中肯指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15。如今的问题是:诚是如何在心灵中发挥枢纽作用,从而合内外之道的?辨析自诚明与自明诚的关系是理解诚的枢纽作用的关键。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的论易庸节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自诚而明,修道之谓教那么是自明而诚。如此解释似乎将率性之谓道的中介地位给遮蔽了:性合天德,可修之道只能是人道。他以由明得诚为最高境界更是有待斟酌:由诚而明当更为深化,见性毕竟比立教更为根本。以禅宗的掌故为例,饱读经书的神秀可谓是自明诚,即由教而明,择善固执他以心为明镜台,坚持勤拂拭,其诚意可鉴;而六祖慧能那么可谓是自诚明,虽不识经书,但寂然

17、感通,不思而得,见性而明是为大清明,远远超越了神秀所到达的境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释虽然都注重精神修养,但存在着明显的分别:儒家主张内外兼修,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不免扬内抑外,佛家较之道家更甚,他们尚内而弃外,否认世俗的生活而企求到达涅槃境界。这种分别集中表现于诚在心灵敏动中的枢纽作用上。理解中国哲学,必须成认人类心灵除感性与知性外,还存在第三层面。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无论儒家、道家还是后来参加的佛家,其思想都在这超越知性的第三层面大显精彩16。诚为人道与天道交接处,因此是属于心灵第三层面的活动。在此根底上,我们还当注意心灵存在向内收敛和向外发散的双向运动。在古代西方,亚里士

18、多德较早地意识到心灵存在认识和欲求两大功能。无独有偶,我国柳宗元也提出,人真正与生俱来的珍贵才能有志与明两端:刚健之气,钟于人也为志,得之者,运行而可大,悠久而不息,拳拳于得善,孜孜于嗜学,那么志者其一端耳。纯粹之气,注于人也为明,得之者,爽达而先觉,鉴照而无隐,盹盹于独见,渊渊于默识,那么明者又其一端耳。举斯二者,人伦之要尽是焉。17至近代,康德的批判哲学既考虑了心灵的三层面,即感性、知性和Vernunft18,同时又将Vernunft才能区分为理论的和理论的前者总是追求更高乃至最高的统一性,后者那么是自由意志向外发散。综合先哲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心灵描绘为一个扇面,最外在的是感性层,无穷

19、多样;中间是知性层,相对概括和抽象;第三层面那么凝为一点。由此我们容易理解佛家典籍?大乘起信论?所谓的一心法有二种门,其一为心真如门,另一为心生灭门;二门不相离,总摄一切法。一心开二门的理论与八识说潜在相通。法相宗所讲的前五识相当于感性,六识即是知性,七、八两识处在意识阈下,构成心灵第三层面。其中七识在王夫之看来相当于志19;第八识为藏识,其功能一方面是收摄,一方面是生发,与康德对于Vernunft才能的认识根本一致。笔者并不赞同佛家的心生万法的观点,但成认它所描绘的心灵敏动的机制颇有道理。所谓开真如门,其实是心灵超越感性与知性的杂多,向内收敛,凝聚为浑然的一;所谓开生灭门那么反之,是心灵由一

20、向外发散,表现出似乎无常的杂多。释氏的意旨是希望人的生存只开真如门而闭生灭门,这便是涅槃境界。比较而言,?中庸?之作远早于?大乘起信论?20,而它所倡导的诚的心法却到达了几乎同样的理论高度:自诚明为冥思、体悟,是心灵向内收敛于一,类似于开心真如门;自明诚那么须向学、力行,是心灵向外发散于多,类似于开心生灭门。思孟学派的思想家是心学大家,他们所谓的诚者,天之道就是指心灵向内凝聚为一点,此时以天合天,敞亮天理之本然,纯一而无伪,可以说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李翱的?复性书?对由诚而明有一段较好的描绘:诚而不息那么虚,虚而不息那么明,明而不息那么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其实庄子所

21、谓的心斋、坐忘的心理过程与之类似,佛家所倡顿悟也是如此。然而,佛、道两家只肯定心灵由多归一,由实转虚,由动复静,鄙视甚至厌弃由一转多。佛家以一为净,以多为染。开真如门为还灭,于是见空实相、得一真如;开生灭门那么为流转,于是滋生妄念、分别。道家如庄子等以为五声五色扰乱心灵,是非观念樊然殽乱,于是一味醉心于游心,以期精神入于寥天一。以思孟学派为代表的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兼顾自诚明与自明诚,既能游于方社会规约外,更要求奋于方内。自明诚可作两解,一是由教而入,这是认知活动,约略相当于佛家的渐修,包括学问、思辨等;一是择善固执而笃行之,这是理论活动,即通过学问、思辨而明理,然后身体力行,一以贯之。儒家同

22、时注重于这两方面,既遵循天道又发扬人道,通过修道以立教,建构了积极入世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庸?讲诚那么明矣,明那么诚矣,是一个非常好的见解,说明对于人的生存来说,二者可以、也应该互为因果。通过诚而到达大清明,然后仍要诚之以转化为行动,即修道以立教。不过须特别注意的是,自明诚的明其实不同于自诚明中的明:前者处在意识领域,缘于学,是可以言说的,即由教而明;后者那么是深层无意识的敞亮,缘于悟,是难以言说的,即见性而明。先哲对此鲜有辨析,现代学界有必要予以澄清,否那么易于造成观念的混乱。如以下图所示。论文联盟.Ll.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厘清一桩学案:千百年来,学界一般认为诚者为圣人之事,诚之

23、者只是贤人之事,根本没有面向事实本身进展反思。其一,假设说圣人生而知之,不学而能,那么连十五而志于学、一生发愤忘食的孔子也不敢担此称号;事实上,被奉为圣人的历史人物,都既是立教者,又是受教者。其二,圣人不能只停留在玄思之中,不能设想他只是领悟天之道,而无须履行人之道,无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求自我实现。?中庸?中讲五达道、三达德以及九经之属莫不是指人之道。其三,由于社会生活存在着种种利益冲突,即使是圣人,一旦介入其中便只能坚守道德境界,所谓天地境界其实只存在于个体的精神生活中。处在鲁国宰相位置上的孔子不可能是纯粹的天民。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庸?对圣人并未像后世那么迷信,成认他有所不知,行有所不能。因此,对于个体来说,诚者与诚之者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合为一体,是此那么为道之损与为学之益协调,顿悟与渐修互补,下学而上达,致知又力行,从而真正到达合内外之道。基于上述,我们看到,佛家与道家固然以游于方外见长,但儒家更见彻上彻下的功夫。其心法以诚为枢纽,一方面倡导反身而诚自诚明,知性知天;一方面要求择善固执自明诚,居仁由义;兼顾两端且收放自如我欲仁,斯仁至矣21。一念之间贯穿方外方内,从而获得生存的自由和寄托。比较而言,儒家哲学既不乏深化性,又能肯定日用之常,致力于到达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积极而较为完善的人生哲学,对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存具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