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史(中)

上传人:ning****hua 文档编号:113854559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茶史(中)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茶史(中)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茶史(中)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资源描述:

《中国茶史(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史(中)(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茶史(中)第三章 分野与兴盛茶兴于唐,盛于宋一 东西分野 穷极精巧 宋代的茶叶生产v东南,四川两大茶业区域茶叶经济地位转化,并由此形成两大茶政体制.茶业重心的向东南移 v“唐以前茶,唯贵蜀中所产”v“唐茶品虽多,亦以蜀茶为贵”v宋代官方把全国分为东南四川北部中国三个部分,由于北部中国环境不适合种茶,故茶区分东南和四川两大区域.v南宋时期东南十路产茶遍布60州242县江南茶区v江南西路茶产量跃居第一,成为全国最主要的产区之一.v东南茶业发展超过川茶,尤以福建建州北苑茶制作精良.北苑茶产于宋代建安县,即今建瓯市。 v东南地区茶产量在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已达两千多万斤,景德四年茶课达569

2、万贯四川茶区v宋代产量”岁约三千万斤”,但作为茶叶中心称雄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v茶课作为农业赋税组成,一年仅三十万贯v川茶主要行销少数民族地区,忽视加工制作技术的进步,品质下降,影响声誉茶政体系二元化v形成江南茶法与四川茶法两大体系,此分野形成之后,除元代情况特殊二元化迹象不明显外,一直延续下来,成为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特征v北宋前期,宋政府在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南北、福建七路地区实行的榷茶制度有交引法和贴射法两种。 v熙宁七年,宋政府基于同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需要,又开始在川陕榷茶。“天下茶法既通,而两川独行禁榷”榷茶 v园户(山区种茶的农民)生产茶叶,先向附近的山场兑

3、取“本钱”,采制以后,以成茶折交“本钱”;多下来的茶叶,不准卖给别人,要悉数出售给山场。至于茶商买茶,也一改过去向产区农民直接收购的习惯,而是先向榷货务交付金帛,然后凭券到榷货务货栈和指定的山场兑取茶叶再运销各地。 v宋代茶税与盐税同样重要,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v宋代茶法的规定为:“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史书记载,宋代榷茶始于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八月,当时重申“令民折茶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鬻者,没入之”,对于私贩茶叶者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于杖刑、役刑和流刑等不同刑罚直至极刑。v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四川成都府设立 市马务,川茶官榷,卖茶博

4、马,历史上的“茶马法”即从这一年开始 。川茶禁榷后就一直没有驰禁,造成嘉祐四年后“天下茶法既通商, 而两川独行禁榷”的局面。 北苑龙焙 v“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成品茶按质量好次分成十个等级,朝廷官员按职位高低分别享用。宋徽宗大观茶沦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起源v赵匡胤即位后的第二年,即下诏要求向朝廷贡茶,并且贡茶的样式必须是“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就是要贵贱有别,使喝茶体现天子龙威。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颁置龙凤模,派贡茶特使到北苑造团茶,以区别朝廷团茶和民间团茶 v当时有名的贡茶基地

5、是福建建安,产地境风凤凰山一带称北苑,故又称所产之茶为北苑茶。并苑茶以龙凤团茶(即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的饼茶)著称。 v咸平年间,丁谓研制出更精良的“大龙团”进贡皇室,以八饼为一斤v庆历间蔡襄造“小龙团”又胜一筹,以十饼为一斤 v元丰间有“密云龙”,绍兴间有“瑞云翔龙”,大观初年出白茶,宣和年又有“细水芽”、“龙团胜雪”等。 蔡襄(1012年-1067年)v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擅长正楷、行书、草书,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并称“宋四家”。v苏轼有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如。争相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诗中说的“前丁后蔡”即指丁渭和蔡襄 v清代广群

6、芳谱记载说:建州(在今福建建瓯)有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君谟。 宋人彭乘墨客挥犀v一日,有位叫蔡叶丞的邀请蔡襄共品小龙团。两人坐了一会儿后,忽然来了位不速之客。侍童端上小龙团茶款待两位客人,哪晓得蔡襄啜了一口便声明道:“不对,这茶里非独只有小龙团,一定有大龙团掺杂在里面。” 蔡叶丞闻言吃了一惊,急忙唤侍童来问。侍童也没想到隐瞒,直通通地道明了原委。原来侍童原本只准备了自家主人和蔡襄的两份小龙团茶,现在突然又来了位客人,再准备就来不及了,这侍童见有现成的大龙团茶,便来了个混合。 蔡襄的对茶的熟悉使蔡叶丞佩服不已。v龙茶一饼,值黄金二两,凤茶一饼,值黄金一两,即使以欧阳修之贤,当了二十余年朝臣

7、,才蒙圣赐高级贡茶一饼(约二两重),至于一般庶民,恐怕毕生连见到都难v中国历史上朝廷 办的御茶园只有两处。一是唐代的阳羡(宜兴),另一处就是宋代的 建瓯北苑 。 北苑御茶园 v建安之东三十里凤凰山麓北苑及其周围地区均列为御茶园。计有:九窠、十二陇、麦窠、壤园、游龙窠、小苦竹、苦竹里、凤凰山、带园、官平、和尚园、罗汉山等共四十六所,方圆三十多里。自官平以上为内园,官坑以下为外园。每岁焙制珍品龙团凤饼,以献宫廷。至仁宗庆历年间,执掌茶事的转运使,更加重视贡茶,品目日益增多,工艺越益精湛。北苑所产之茶,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 采茶v惊蛰前开园采茶,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传观。古时采茶要求于今不

8、同,现在要求不能采带露茶,而宋时采贡茶必须在清晨,强调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稀,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茶之膏腴内耗,受水(按指制茶前再以水洗)而不鲜明。故每日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山有打鼓亭。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晨刻则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 v入园采茶的人,要求选招当地熟知茶事的人。采茶要求以甲而不以指,以指则多温;以甲则速断,而不柔。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曰:采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脂柔,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徽宗皇帝这一要求则更高更严,要求每个采茶工随身自带新汲清水,将每得一片茶芽随时投入水中,以保持其鲜洁。 制茶v龙

9、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v在拣茶时,茶工要精心剔除影响茶味和茶色的紫芽、白合和乌带。然后再从中分出水芽、小芽和中芽。如初造龙团胜雪白茶,以其芽先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芽之最精者也。最消耗工时的则是研制珍品贡茶。以蒸熟之茶芽,置于盆中,分团酌水研磨,按不同品目,水次均有定数。如研制胜雪白茶为十六水;拣芽为六水;小龙凤为四水;其余贡茶品目皆为十二水。自十二水以上者,身强

10、力壮的研工每日只能研一团;自六水以下者,每日研三至七团。要求每水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则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沉。故研夫贵于强而有力者也。而研茶所用之水,是取自凤凰山凤凰泉(一名龙焙泉、又名御泉),其泉水清且甜,昼夜酌之不竭。 v北苑贡茶烘焙时间之长短,是按照不同品目来确定的,有的经过六宿火至八宿火,最长者有十至十五宿火。也即是说,烘焙时间最长的贡茶,要经过十五个昼夜。火候既足,出焙后即过汤上初色(按:宋时所制贡茶龙团、凤饼等均在茶面上涂以色油读去声,谓之上初色)。初色之后,置于密室,以扇扇之,则其色自然光莹矣。至此,便算完成了精美绝伦的贡茶制造过程。 v制成的茶饼上面印有龙、

11、凤、花草各种图纹,茶饼套有银圈、铜圈,二十饼为一斤,小巧玲珑,外包装用“黄罗软盂,藉以青茗,裹以黄罗夹复,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镀金锁,又以细竹丝织笈贮之,凡数重。”造一茶饼,要花六百多个茶工,“其品之精绝,一饼值四十斤”。 北苑别录v周密所记在南宋孝宗乾道、淳熙(1165-1189)年间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北苑试新,方寸小銙,进御只百銙。最里层护以细软黄罗;第二层以柔软的蒲草包裹;第三层再以双层黄罗包封,封口处盖有漕司的朱红印记;然后再装入朱漆小匣,并加有镀金小锁;最外一层是以细竹编织的精巧小竹笼加以保护。贡茶包装达六层之多,可谓精美绝伦。内装乃雀舌冰芽所造之龙焙试新水芽,一方寸小盒

12、,仅可以供数瓯啜饮之珍茗,其价值达四十万钱。此特级珍品,专供皇家御用。 喊山 v每年春季北苑茶开采造茶时,地方官员都特别重视,并举行喊山造茶的活动,以示隆重。喊山时间选择在惊蛰天降雷雨之际,负责监制北苑贡茶的官员和建安县丞等登台喊山、祭礼茶神,祭毕,鸣金击鼓、鞭炮齐鸣、红烛高烧,台下茶农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声震山谷,场面极为雄伟壮观。欧阳修在尝新茶呈圣俞诗里,描绘了北苑开采茶时击鼓喊山的情景,“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芽!”。裴桥村焙前自然村的林垅山坡上,一凿刻于宋庆历戊子(1048)年间的北苑茶事纪摩崖石刻。它真实地把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称详记。是北苑唯一现存极

13、珍贵的历史遗迹。 宋徽宗赵佶 v大观年代(1107-1110),宋徽宗编撰了一部茶论,说郛刻本改称大观茶论。这部茶论虽然只有2800多字,内容却非常广泛,首为绪论,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目,依据陆羽茶经为立论基点,结合宋代的变革,详述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制作、茶品的鉴别。 鉴辨茶饼 v宋徽宗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以色辨,要求茶饼“色莹彻而不驳”;二是以质辨,要求茶饼“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就是质地缜密而不松散,拿在手里有一定重量;三是以声辨,“碾之则铿然”,也就是唐人所说的“拒碾”,这种茶饼质地坚密和干燥

14、。达到这三条标准的,“可验其为真品也”。 贡茶得官v北宋徽宗时期。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茶献给宋徽宗。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龙团胜雪”。郑可简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v后郑可简命其侄郑千里到各地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让自己的儿子待问持茶进贡,待问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官。v时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v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大办宴席,热闹非凡,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曹进湘阴茶略考v湘阴的民俗学家及民众一致认为,姜盐豆子茶系岳飞所创

15、,故又名岳飞茶。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被朝廷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带兵南下至汩罗营田镇,准备与杨幺领导的农民军作战。岳家军多来自中原,驻军江南后因水土不服,士兵中腹胀、溏泻、厌食和乏力的病人日见增多,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士气。岳飞平日喜读医书,他见该地盛产茶叶、黄豆、芝麻、生姜,便嘱部下熬含盐的姜、黄豆、芝麻茶饮。果然,军中疾病大为减少。军营周围的百姓依法炮制,从此在湘阴流行开来。二 富贵贫贱靡不用 林下群豪竞斗美v宋代的饮茶风尚从斗茶看宋人饮茶风尚v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

16、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斗茶 灸茶,是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碾茶,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罗茶,用细绢做的茶筛筛下碾好的茶。候汤,就是煮开水。誴盏 ,是把茶盛放到火上面灸热。点茶,是把煮好的开水冲到装有茶末的茶盏内,并把水与茶调匀。 北苑茶斗试胜负的标准主要是看茶汤泡沫的多寡,泡沫是否鲜白和持久.另外冲水的温度茶盏的温度等等都会影响茶泡沫的多寡和质量,有经验的人认为候汤、誴盏最难,温度过高茶末下沉,太低茶末上浮都形成不了泡沫

17、。为了有利于发泡,斗茶者使用了长柄茶筅和侈口茶碗。以不断击拂茶汤,使之发泡。斗茶结束,泡沫、茶汤、茶末一同喝下,整个过程如同一场比赛,所以又称茗战。胜负的标准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

18、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范仲淹斗茶歌v其间品第胡能欺v十目视而十手指v胜茗登仙不可攀v输同降将无穷耻分茶 v在点茶过程运用注水。茶筅击拂的技巧,使茶汤表面呈现如字、如树、如云、如花、如鸟等画象。分茶多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但也传入宫中。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说的是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已日,宋徽

19、宗召集亲王近臣,于延福宫取建安北苑团茶,亲自动手表演注汤分茶的技艺,“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博得满堂赞誉。 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茶史漫话v斗茶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随着饮茶习俗和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形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朗先生认为: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茶具v宋代盛行斗茶,深颜色的茶具更能够衬托斗茶所呈宋代盛行斗茶,深颜色的茶具更能够衬托斗茶所呈现的白色茶纹和泡沫,因此与唐代的青白色调比起现的白色茶纹和泡沫,因此与唐代的青白色调比起来,

20、宋代更钟爱黑色的底色。所用茶具最为人津津来,宋代更钟爱黑色的底色。所用茶具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建建窑兔毫盏。其釉色黑青、盏底有放乐道的是福建建窑兔毫盏。其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苏轼苏轼“来试点茶三昧乎,勿惊午盏兔毛斑来试点茶三昧乎,勿惊午盏兔毛斑”,黄庭,黄庭坚坚“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都是咏此茶,都是咏此茶盏的名句。盏的名句。 宋代建阳窑兔毫釉碗 南宋建窑褐斑兔毫碗 建窑鹧鸪斑星盏 宋

21、 三 蜀茶总入诸番市,胡马常从万里来v宋代的茶马贸易v估计年产量在5,300万斤以上,若按当时宋朝境内的人口数量及人均年0.5斤的茶叶消费量计算,其所生产茶叶的50以上,即约2,0003,000万斤茶叶可用来外销,以供周边少数民族的需求。所以,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能够基本满足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长,这为宋代茶马互市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茶马贸易v北宋初年,西北的原州(今宁夏固原)、渭州(今甘肃平凉)、秦州(今甘肃天水)、德顺军(今甘肃静宁)等地是汉、藏、党项等民族贸易的比较固定的据点,当然也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场所。v当时主要以四川、陕西等地的茶叶换取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除此之外,还有河东、川峡

22、等处的互市地点,据估计当时每年茶马互市的马匹交易额高达3万匹以上。 v熙宁七年(1074),宋政府在成都设榷茶司,在秦州设置买马司,分管四川茶叶与藏族马匹的互市事宜。不久,又以提举茶事的官员兼管买马;元丰四年(1081),并为大提举茶马司(简称茶马司),统一管理茶马互市。 v宋初每年购买马数是5,000余匹,到天圣(10231032年)年间,每年增加至34,900匹左右,即使在南宋初期,每年买马指标也在20,000匹左右。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仅宕昌监一处就“年额买马几近万匹”。既然当时买马指标比较确定,所以每年用于购买马匹的费用也相应比较固定。据记载,至和二年(1055年),宋廷令

23、陕西转运司以100,000两银在秦州市马,并且“岁以为常”。西北一地市马数量可达近万匹,秦州一地的购马款多达100,000两,如果再加上河陇地区马市每年买马所支出的茶、绢、铜币、盐钞和度牒等,其折价更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西北地区马市之活跃因此可见一斑。专门机构茶马司v一、在茶叶主产区四川榷茶,严格规定所有茶叶都必须按官价卖给有关部门,然后由政府统一把所收购的茶叶运送至熙秦地区换取马匹。茶马司计在四川地区设置买茶场41处,在陕西设置买茶场32处,以收茶买马,进行贸易v二、在四川至熙河沿途设立水陆茶递铺,招募附近居民并差发成都府路厢兵充当脚夫,从事茶叶运输。v三、在政府开展茶马贸易的前提下,鼓励商人

24、贩运茶叶,商人在产茶州县向官府交纳茶价和商税后,就可以领取运销一定数额的茶叶专卖凭证茶引,按茶引所规定的具体数量,将茶叶运送到熙秦等地茶场。v四、严禁内地商贩私自贩运茶叶出境与少数民族直接进行交易,同时也规定少数民族只能在官场买茶,采取严刑峻法来保证茶马互市的正常进行。 茶马古道v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

25、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v 川藏道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少部分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称为“背背子”。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40里,重者日行230里。途中暂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背子歇气。杵头为铁制,每杵必放在硬石块上,天长日久,石上留下窝痕,至今犹清晰可见。从康定到拉萨,除跋山涉水之外,还要经过许多人烟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辽阔的平原,要攀登陡削的岩壁,两马相逢,进退无路,只得双方协商作价,将瘦弱马匹丢入悬岩之下,而让对方马匹通过。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长途运输,风雨侵袭,骡马驮牛,以草为饲,驮队均需自备武装自卫,携带幕帐随行。宿则架帐餐饮,每日行程仅2030里。v民谚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