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六普_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_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

上传人:ra****d 文档编号:113619368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_六普_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_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_六普_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_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_六普_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_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从_六普_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_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_六普_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_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胡鞍钢才利民(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北京 100084)摘 要 :对于如何认识人力资源红利 , 本文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 ,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口红利分析框架 , 引入人力资本红利和就业红利两个概念 , 综合考量人力资源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依据分析框架 , 本 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 , 由于教育大发展 , 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 , 在未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 , 而且还可以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 , 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 , 为未来 20 年中国成为世

2、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 。本文认为 , 中 国最有效的公共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 , 这包括对教育 、公共卫生及健康 、就业及培训等 , 这些投资将会对中国带 来长期的多重的红利 。关键词 :人力资源 ; 人力资源红利; 教育投入 ; 经济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 : G40 - 051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1 - 4519 (2011) 04 - 0001 - 08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中国人口系统演变的一个重大特征是人口总量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在低收入条件下进入“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阶段。在 过去的 30 年

3、时间里 ,中国经历了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 从 20 . 19 下降到 12 . 14 ) 、劳动年龄人口份额 不断增加 (从 61 . 5 %上升至 74 . 53 %) 的过程 ,这种人口结构变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 用 。但是 ,这种结构性的人口红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转变 ,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 ,而老 龄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红利不断下降甚至消失 ,因此人们有理由担心 ,中国未来经济还能否持续高增长 。 许多研究认为 ,未来几十年由于印度充分享有人口红利 ,其经济增长率将超过中国 。这是典型的“只知 其一 ,不知其二”“, 只知其外 (在) ,不知其内 ( 在

4、) ”, 他们只看到了人口统计学上的表面的不利变化 ,并 没有看到经济学上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的有利变化。我们需要既“不唯书”,又“不唯 洋 (人) ”,只“唯实”,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状况及发展趋势 ,科学地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表明 ,由于教育大发展 ,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 ,这在未 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 ,而且还可以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 ,从而支撑整 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 ,为未来 20 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收稿日期 : 2011 - 08 - 31作者简介

5、: 胡鞍钢 , 辽宁鞍山人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 研究方向为国情研究 与公共政策 ; 才利民 , 河北宽城人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 现工作于山东省人民政府 , 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刘生龙 , 胡鞍钢. 人口结构 、出生率与经济发展 :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的实证证据 Z . 2011 .高盛公司在其关于“金砖四国”的研究报告中估计 , 在 2010 年至 2050 年间 , 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 5 . 8 % , 中国的 年均经济增长率为 4 . 2 % 。D o mi nic Wils o n , Roopa Pu r us hot h

6、a ma n . “D rea mi ng Wit h B RI Cs : The Pat h t o 2050 , ” Gl obal Econom ics Pa pe r 99 , ( 2003) .庄子 天地“: 识其一 , 不知其二 ; 治其内 , 而不治其外”。国家统计局.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第 1 号) Z . 2011 - 04 - 28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4 期)2 一、新的分析框架 :人力资源红利基于人力资源红利的分析框架 ,比简单地基于人口红利的框架要综合得多 、全面得多 ,而且使我们得 出不同的结论 ,即未来 20 年的中

7、国经济发展不会因为人口红利下降而下降 ,还会因人力资源红利的上升 而持续高增长 。首先 ,分析教育发展的溢出效应 。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效益不止局限在教育领域之内 ,而且对经济发 展显示出多重外溢效应 (见图 1) 。这包括 :教育发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从而直接促进经济增长 ; 教育 发展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 ,提高其劳动参与率 ,特别是妇女的参与率 ,从而直接促进就业总量增 长 ;教育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促使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转移 , 从而促进就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业比重上升 ,此结构效应也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T F P) ;教育发

8、展也会促进现代人口转型 ,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 ,可以直接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 ,提高人口预期寿命等健 康指标。因此 ,教育及外溢性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 、先导性的地位 ,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 济迅速增长、社会加速转型的重要推动因素 。由于教育具有外溢效应 ,不仅本身会产生教育红利 ,还会产 生其他外溢红利即人力资源红利 ,远大于人口红利。其次 ,界定和分析人力资源红利 。所谓红利 ,就是收益减去投入的成本。这种投入有可能是经济投入 , 也可能是社会投入 ,或者是政策投入。根据这一定义 ,可以将人力资源红利定义为人力资源收益减去人力 资本投资。这一红利既可以定性分析 ,也可以定量计算 ;

9、既可以是教育系统内部的红利 ,也可以是教育系统 之外的溢出红利 ;既可以是短期红利 ,也可以是长期红利 ;既可以是当期的边际红利 ,也可以是基期累积的 红利。因此 ,人力资源红利远比狭义的人口红利要大得多、全面得多。事实上 ,经济增长更多地取决于人力资源红利 ,而非人口红利。人力资源红利随着教育投入持续增加而持续发挥效益 ,而人口红利随着现代人口转型成为人口负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红利 ,而不仅仅是人口红利。 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见图 2) 。首先是人力资本红利 ,主要是指由教育发展产生的直接收益 ,即国民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 ,进而提升一国的总人力资本。其次是

10、就业总量红利 。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参与率 ,特别是可以提高女性的就业参与度 ,从而扩大了国家就业总量 ,表现为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上升 。 第三是就业结构红利。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提高 ,对于促进一个国家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会加速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 ,从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转移。 此外 ,人力资源红利还包括促进社会公平 ,缩小城乡差距 、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社会效应 。 总而言之 ,人力资源红利实质上是高质量的人口红利 ,人力资源红利的边际效率要显著高于人口红利 。当人口红利下降时 ,如果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不仅能够抵消人口红利下

11、降的不利影响 ,还会进 一步支撑整个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 。上述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在分析“六普”数据的基础上 ,更加全面地认识教育的外溢性及对国民经济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 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3 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力资源红利的长远性 ,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二、中国人力资源变化大趋势 :加速走向人力资源强国通过对“六普”数据的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力资源变化的新特

12、点、新趋势。一是大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大幅增长 。大学受教育程度人口规模明显扩大 ,是“六普”数据呈现的中国人 口国情的最大亮点。过去 10 年(2000 年 - 2010 年) 中国 GDP 年均增长率超过 10 % (为 10. 46 %) ,大学文化 程度人数年均增长率也超过了 10 %(为 10. 12 %) 。从国际比较来看 ,这不仅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高 历史记录 ,也创造了人力资本增长的最高历史记录。具有大学(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人口 ,从 2000 年的 4563 万人增加至 2010 年的 11964 万人 ,已经高于世界第十一大人口国家墨西哥的总人口 (为 11372 万人

13、) ,与世 界第十大人口国家日本总人口(为 12648 万人) 接近。具有高中 (含中专) 文化程度人口 ,由 2000 年的 14068 万人增加至 2010 年的 18799 万人 ,年均增长率达到 2. 94 % ;二者合计人数从 2000 年的 18631 万人提高至2010 年的 30763 万人 ,已与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美国的总人口(为 31323 万人) 相当接近。我们预计 ,到 2020 年中国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将突破 2 亿人 ,高中与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将接近 4 亿 人 ,大大超过美国总人口 (约 3 . 4 亿人) ,相当于美国劳动力总量 ( 1 . 7 亿人) 的两倍 ,在

14、考虑到中国劳动生 产率与美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加速趋同的情况下 ,将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世界人才资源强国、世界创 新型国家提供最丰富、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基础。二是人才聚集现象凸显 ,世界级人才城市逐步形成 。从“六普”数据可以看到 ,中国大学文化程度人口集聚趋势更加明显 ,北京、上海等地迅速成为世界级人才城市。北京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 ,1990 年只 有 100 万人 ,2010 年达到 617 . 8 万人 ;上海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从 1990 年的 87 万人增加到 2010 年的505 . 31 万人 ;天津的从 1990 年的 41 万人达到 2010 年的 226 . 16 万人 ;

15、 重庆的这一数字在 2000 年仅为87 万人 ,但 2010 年已达到 249 . 3 万人 ,年均增长 11 . 15 % ,是四个直辖市中最高的 。四直辖市合计占全 国总数的 11 . 5 % 。(见表 2) 可以认为 ,北京 、上海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不仅居全国各城市之前列 ,也居世界 各大城市第一位与第二位 。中国各类人才资源迅速发展是教育最典型的外溢性 ,哪里高等教育发展越快 ,哪里各类人才资源越多。 仅以北京为例 ,根据最新的2010 年北京人才发展报告,北京人才数量达到 337 万人 ,相当于东京 (为 207 万人) 的 1. 63 倍 ,相当于纽约(为 108 万人) 和伦敦(

16、为 109 万人) 的 3. 12 倍。这表明 ,北京、上海不仅是中国 大学之都、人才之都 ,而且也是世界大学之都、人才之都。从全国来看 ,大专以上人口居世界首位 ,中国人才 总量已居世界首位 ;从长远来看 ,中国人才总量居世界首位 ,中国优秀人才也将居世界首位。三、中国经济发展来源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一般意义上 ,人口红利窗口的逐渐关闭并不意味着人口因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

17、011 年第 4 期)4素 。相反 ,由于教育的迅速发展 ,将会为中国带来附加值更高的人口红利形式 ,即人力资源红利。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人力资源红利的提高 ,可以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首先 ,教育红利外溢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大幅上升 ,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不利影响 。教育发展的一 个直接收益就是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带动全国总人力资本的提高 。这里 ,我们将一国总人力资本定 义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年龄人口的乘积 ,这一指标不仅反映了劳动力的数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劳动力的质量。比较中美两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会发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人的受教育水平加速追赶美国 。20

18、10 年 ,中国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 9 . 0 年 ; 我们估计 ,到 2020 年将达到 10 年以上 ,到2030 年将达到 12 年 。采用追赶系数来反映中国对美国的“教育追赶”和“经济追赶”。( 见表 3) 1950 年 中国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 1 . 0 年 , 追赶系数是 11 . 9 % , 高于人均 GD P 追赶系数 ( 为 4 .7 %) ;1980 年中国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5 . 3 年 ,追赶系数是 44 . 3 % ,远高于人均 GD P 追赶 系数 (为 5 . 7 %) ;到 2010 年追赶系数提高至 73

19、 . 8 % ,更高于人均 GD P 的追赶系数 (为 25 . 6 %) ,这表明 , “教育追赶”快于“经济追赶”,属于“教育优先”发展类型 ,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即使在相对低的收入水平下 ,仍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大缩小与美国的人口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 差距 ,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 到 2030 年追赶系数预计达到 96 . 0 % ,会明显高于人均 GD P 的追赶系数 ( 为56 . 2 %) 。美国花 200 多年走完的现代教育和人力资本提升的历史过程 ,我们只用 80 年 ( 1949 年 - 2030年) 就可以基本完成 ,而且中国人口规模要比美国

20、大 4 - 5 倍 ,人力资源红利要比美国大 3 - 4 倍。 中国六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不断实现现代化 ,即全国所有人口的现代化要素 人力资本 (受教育年限、技能经验、专业化程度 、健康和文化) 水平不断提高 ,并形成世界最大规模 的变化。教育水平提高 ,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 ,将有力地带动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1978 年以来 ,中国迅速实现了从人口包袱向人力资源财富的转变 ,从人力资本负债向净人力资本红利 的重大转变。比较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世界比重和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占世界比重两条曲线可以发现 ,尽管 前者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就开始下降 ,但后者却一直处于不断上

21、升的过程中。特别是 ,到 2000 年中国总 人力资源占世界的比重达到 24. 1 % ,已经超过劳动年龄人口占世界的比重 (22. 2 %) 。也就是说 ,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确实享受到了人口红利和教育红利。由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 ,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在下降 ,但中国总人力资本占世界比重在不断提高。估计到 2030 年 ,中国劳动年龄总人口比重占世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 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

22、红利5界比重将下降至 17. 7 % ,但是总人力资本却将提高到世界总量的 27. 9 %。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的 预计尚不包括学前教育年限的统计 ,因此上述估 计是相对保守的。这正是 1999 年中央决定扩大高等学校招生 规模、2002 年提出“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 学习型社会”等一系列决策的“教育红利”,不仅 使中国在 2002 年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而且使毛入学率在 2010 年达到 26 . 5 % ,大学适龄人口比以往任何时 代都具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 。其次 ,教育水平提高 ,劳动力素质上升 ,劳动者的就业参与率提

23、高 ,就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将收获就业总量红利 。教育发展的直接产出 ,就是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直接扩大就业规模 ,就业人口与非 就业人口之比不会下降 ,反而会持续上升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4 期)6 口之比在 2010 年 - 2015 年达到峰值后 ,出现了下降趋势 ;而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持续上升 ,2010年至 2030 年

24、 ,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始终保持在 59 %左右 。今后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健 康预期寿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 ,进一步提高并统一男性女性退休年龄 ,退休金与实际工作年 限直接挂钩 ,工作时间越长 ,未来收益就越高 ,鼓励人们自主创业 、自主就业 ,实际的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 口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 ,能够使得就业总量红利保持更长的时间 。因此 ,就业人口比率提高 ,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第三 ,教育水平提高 ,劳动力技能提升 ,就业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 ,从低生产效率部门向高生 产效率部门转移 ,中国将收获就业结构红利 。尽管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工

25、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但农村就 业人员和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仍然庞大 ,2009 年分别为 4 . 7 亿和 3 . 0 亿人。而随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的不断发展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 ,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乡镇企业、城镇正规部门和城镇非正规部门等 非农业部门转移。2010 年 ,农业部门的就业比例为 38 . 1 % ,非农就业的比例为 61 . 9 % ; 估计到 2030 年 , 农业部门的就业比例将降至 16 . 6 % ,非农部门就业的比例将提高到 83 . 4 %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 、三 产业的转移过程中就会形成转移就业红利 ,即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劳动生产率部门 ,使得转

26、移 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2 - 5 倍 ,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重要来源 。可以认为 ,人力资源是中国最大的战略性资源 ,人力资本投资是中国政府最大的公共投资 , 人力资源红利是中国长期发展最大的红利 。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挑战当然“, 六普”数据也预示着教育将会面临来自人口转变的巨大挑战 :加速的少子化和老龄化 ,无论是 少儿人口下降速度还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都高于原来的预期 。这成为最重要的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使我 国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将为中国教育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少子化 ,不仅绝对数下降快 ,相对比重下降也很快。1

27、990 年以来 , 由于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 ,且大大低于生育更替水平 ,少儿人口即 0 至 14 岁人口绝对数持续下 降 ,从 3 . 14 亿人降至 2010 年的 2 . 28 亿人 ,减少了 30 % 。与此同时 ,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 27 . 7 % 下降至 16 . 6 % ,也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09 年数据 ( 18 . 5 %) ,相差了仅 2 个百分点 ,约少了 2500 万2001 年 - 2010 年 , 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 2700 亿元增加到约 14200 亿元 , 年均增长 20 . 2 % , 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 ; 教育支出占财政

28、支出的比重从 14 . 3 %提高到 15 . 8 % , 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国发201122 号 , 2011 年 6 月 29 日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 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7 人 。今后中国少儿人口绝对数还会进一步快速减少 ,占人口比重还将继续下降 。中国已经属于比较严重的少子化类型 ,现实严重程度和未来严峻形势将对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产生深

29、刻影响。 目前 ,少子化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各级各类学校新生入学人数 ,很多不错的小学都很难 招到足够的学生 ,将来还可能出现明显的下 降 ,如果不及时应对 ,就会降低现有教育资源 的利用效率。但从教育投入的角度来看 ,生均 教育投入不断上升 ,那就意味着我们有条件来 提高各类各级的教育质量 ,有利于解决教育发 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包括城乡之间不平衡和区 域之间不平衡 ,实现教育服务的均等化。从未来的国际竞争态势来看 ,教育的梯度 和层次越高 ,我们就可能在 21 世纪国际竞争中 扮演越重要的角色。应对当前人口转变的挑战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强化学前教育 ,逐步普及学前 1 - 3 年幼 儿园教育

30、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大幅提高高中毛入学率 ;继续发展大学教育 ,特别是扩大 研究生教育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 ;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 ,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五、小结 :让人力资源红利发挥更大的长远效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 ,即充分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 教育 ,使人口大国尽快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对所有人口特别是学龄人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普遍接受现代 教育 ,使他们从极低人力资本水平达到中等水平进而达到较高水平 ,从而加快教育追赶。按国民平均受 教育年限计算的美国人力资本水平追赶系数 ,从 1950 年的 1

31、1 . 9 %到 2010 年 73 . 8 % ,实现了现代教育的 跨越式发展 ,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在分析和讨论人口红利下降的过程中 ,我们更应该跳出人口统计学的分析框架 ,更多地关注人力资 源红利 ,这是因为教育具有明显的多重的外溢性和正外部性 ,这包括教育红利所推动的人力资本红利 、就 业总量红利、就业结构红利。本文通过对“六普”数据的分析 ,更加明确地说明了这三大红利对中国未来 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美国人口统计数据计算 ,美国总人力资本从 1960 年到 2000 年的 40 年时间里翻 了一倍。从 1980 年到 2030 年的 50 年时间 ,中国迅速从世界人口大国走

32、向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2030 年中 国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 1980 年的 2 . 26 倍 ,总人力资本相当于 1980 年的 4 倍。因此 , 中国是典型的人力资本快速追赶型国家 ,这构成了中国长期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和人力资本基础 , 也大大地抵消了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根据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预测 ,2010 年到 2030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 7 . 5 %的增长 速度 ,人均 GD P 将保持 7 . 0 %以上的增长速度。那么 ,从 1978 年到 2030 年的 50 多年时间里 ,中国的平 均增长速度将达到 9 . 0 % ,人均 GD P

33、增速将达到 8 . 3 % ;2030 年的 GD P 相当于 1978 年的 87 . 4 倍 ,人均 GD P 也相当于 1978 年的 62 . 5 倍。 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 、持续时间最长的珀金斯和罗斯基预测 , 2025 年之前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 , 即使中国劳动力数量在 2005 年 - 2025 年间会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 , 教育增长型劳动力将会继续对该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这是因为 , 预期生产率从教育的 持续扩大中获得的收益 , 超过了由于成年劳动力实际数量的缓慢增长及随后下降所带来的损失 。Pe r ki ns , D w i g ht H

34、 . , Raws ki , Tho mas G. ,“Forecasti ng C hi nas eco no mic gr ow t h t o 2025 , ”I n B ra n dt , L ore n , Raws ki , Tho mas G.( Eds . ) Chi n as Great Econom ic T ra ns f o rm at i on ( Ca m b ri dge U ni v . Press , Ca m b ri dge , N e w Yor k , 2008)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2030 中国 :走向共同富裕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

35、版社 , 2011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4 期)8 增长纪录 ,而中国政府所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顺应并大大地推动这一趋势 ,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加速走向人力资源 强国 ,为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 ,2020 年纲要设定的 目标将会顺利实现 ,人力资源红

36、利将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实现 50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 1978 年 -2030 年) 。可以预见 ,教育发展将为中国崛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总之 ,中国最有效的公共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 ,这包括对教育、公共卫生及健康、就业及培训等 ,这些投资将会给中国带来长期的多重的红利。中国政府已经明确 :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 、 战略性投资 ,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 。同时也做出了公开承诺 :继续增 加财政教育投入 ,到 2015 年实现 4 %目标。 如果到 2020 年达到 5 % ,2030 年达到 6 % ,中国的教育

37、还会 产生更大的人力资源红利 ,中国的人力资本增长和经济增长还会超过本文的预期 (见表 5 、表 6) 。The Changes in Human Resources Ba sed on the Sixt h Census :From Demogra phic dividen d to Human Resources BonusH U A n2ga ng( Sc h ool of P u blic Policy & Ma na ge me n t ,CA I L i2mi nTsi ngh u a U ni ve rsi t y , Beiji ng , 100084)Abstract : T

38、hi s a r ticle a dop t s t he t wo co ncep t s of de mo grap hic divi de nd a nd h uma n re so urce s bo nu s ,mea sure s ho w h uma n re so urce s bo nu s p u she s eco no mic develop me nt . Ba se d o n t he si xt h ce n su s , Chi na gai n la r ge scale of h uma n re so urce s bo nu s , w hich no

39、 t o nl y co u nt er bala nce s t he ne gative eff ect of i n2 crea se d de mo grap hic divi de nd , but al so mai nt ai n s t he su st ai na ble gro w t h of h u ma n re so urce s. Thi s will suppo r t t he w hole eco no mic gro w t h i n Chi na , a nd p ro vi de t he fo undatio n of h u ma n re so

40、 urce s fo r Chi na to beco me a n eco no micall y po werf ul natio n i n t he f ut ure t wo deca de s. The a r ticle a r gue s t hat t he mo st eff ective p ublic i nve st me nt s i n Chi na i ncl ude educatio n , p ublic healt h , jo b a nd t rai ni ng. The se i nve st2 me nt s will bri ng a va ri

41、et y of h uma n re so urce s bo nu s.Key words :h u ma n re so urce s ; h uma n re so urce s bo n u s ;e ducatio n i nve st me nt ;eco no mic a nd social de2velop me nt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 国发 2011 22 号) Z . 2011 - 06 - 29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