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13439435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5.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摘 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旅游可持续发展即所谓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要求;并且通过现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在确保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实现旅游经济、社会效益和审美需求的发展模式(WTTC1997)。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不得不控制当前发展趋势的手段。可持续发展应该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总体要求。提出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法制保障,弘扬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战略性对策建议。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2、开发/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业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ABSTRACTThe so-called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ppo

3、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meet the residents of contemporary tourist and requirements; and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to ensure that the cultural integrity, basic ecological process, biodiversity and the life support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ouris

4、m economic, social benefits and aesthetic demand (WTTC1997). Can sa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ly due to the scarcity of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eans to contr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protection first,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5、 development of second. Put forward to renew the idea, reform and innovation system,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to protect, promote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ix aspects of ecological ethicsKEY W

6、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velopment, tourism resources,tourism目 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引 言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21.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原则21.1.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21.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1.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规划(以河南省为例)32.1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32.1.1 河南省旅游文化32.1.2 河南省旅游景点32.1.3 河南省旅游特色42.1.4 河南省旅游资源52.2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52.2.1 充分认识“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意义52.2.2 以“

7、科学发展观”为规划的主题思路63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63.1 规模小实力弱63.2 发展观念落后73.3 生态环境恶化74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74.1 强化旅游管理,倡导绿色旅游84.1.1 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84.1.2 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与管理84.1.3 开展生态和谐旅游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84.2 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旅游立法94.2.1 加强政府的立法工作,加大旅游部门执法力94.2.2 政府运用经济的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控制94.2.3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104.3 弘扬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旅游104.

8、3.1 促进科学技术应用,实行“科技兴旅”114.3.2 运用清洁卫生技术,实施“能源节约”11结束语12致 谢13参考文献14III引 言旅游业作为全球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历史,但有这二十年间,中国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向旅游大国悄然迈进。然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生态环境恶化,不良思想泛滥,传统文化遗失,管理体制混乱,这些问题就像一扇紧闭的门,挡住了中国旅游业前进的步伐,而打开这扇门只有一把钥匙,那就是:旅游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1.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原则1.1.

9、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接受,并且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定义为:一种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社会属性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发展;经济属性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科技属性定义为: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发展。综合上述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可概括为:既要

10、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发展原则,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使发展持续下去;可持续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环;公正性原则,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和利用环境及自然资源必须注重公正性。1.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由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我们可以得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

11、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2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规划(以河南省为例)2.1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2.1.1 河南省旅游文化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对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炎黄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以证明中原地区就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从公

12、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灭亡的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更有无数英雄豪杰金戈铁马,逐鹿中原,圣人贤达、名流雅士八方荟萃,在中原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活剧,并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殷商甲骨文、商周的青铜器、春秋礼器、战国车马坑、汉代画像砖雕石刻、北魏、隋、唐石窟造像艺术等,无不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龙门石窟的恢宏壮丽、河南博物院的大气磅礴、少林功夫的高深叵测、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清明上河园的宋都风情以及蕴含于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淀积,无不展示出河南文化旅

13、游资源的丰富多彩。2.1.2 河南省旅游景点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很大的发展。“九五”期间,全省各地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300余处,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龙亭、铁塔、宋陵等一大批名胜古迹景点面貌焕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清明上河园、包公祠、云台山、石人山、白云山、重渡沟、龙峪湾、查岈山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新郑、洛阳、南阳三个机场开辟的国内航线通

14、达全国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与南北走向的京广铁路、焦柳铁路、京九铁路分别在郑州、洛阳、商丘交汇,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和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运站郑州东站,在全国铁路运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国际社32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旅游车船公司55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15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特别是通过近年来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和旅游景区等级质量评定工作,使河南的旅游环境和旅游管理

15、水平、接待服务质量有了很大地改善。目前,全省已经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6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包公祠、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15个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这些,都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3 河南省旅游特色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前列,馆藏文物达

16、13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八分之一。安阳古都的殷商文化、洛阳古都的汉、魏、隋、唐文化、开封古都的宋文化,浓缩了中国从夏代到金代3000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精华;黄河在河南境内有700多公里,横贯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开封、濮阳,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也很有特色,三门峡“天鹅湖”的自然古朴,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开封柳园口的“悬河”奇观,洛阳、济源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恢宏壮丽,展示了中原大黄河“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的无穷魅力;源于中岳嵩山少林寺和温县陈家沟的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拳,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功夫之乡武术健身游,一直是我省对外进行市场宣传促销的主打品牌;河南是东方

17、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轩辕黄帝的故里在河南,黄河文化的主脉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发源地在河南,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古代圣贤出自河南,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的祖地及中国百家姓中的四百多个姓氏中的73个姓氏,其中包括当今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这对于众多的海外华人来说,河南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寻根谒祖之地;此外,洛阳的牡丹,开封的菊花,千百年来在全国也独占鳌头,每年4月的洛阳牡丹花会和10月的开封古都菊花会,在海内外也很有影响。2.1.4 河南省旅游资源此外,河南还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在中原地区造就了一处宽3公里

18、,长132公里,水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壮丽奇观。近年来开辟的“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郑州的中岳嵩山、洛阳的龙门山、信阳的鸡公山、焦作的云台山和王屋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着近年来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豫北的太行山、豫西南的伏牛山、豫南的桐柏山、大别山区,也都相继开发出一大批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如焦作的云台山、青天河、神农潭、安阳的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济源的五龙口、鹤壁的云梦山、平顶山的石人山、洛阳的白云山、鸡冠洞、重渡沟、龙峪湾、南阳的老界岭、龙潭沟、宝天曼、驻马店的查岈山、薄山湖等,这些对海内外旅游者同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2.2 河南省旅游业

19、发展规划2.2.1 充分认识“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意义旅游立省就是把旅游产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加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进行培育。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是基于我省当前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两大跨越、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是应对经济危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现实需要。2005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来,我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省旅游市场主体弱小散差、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20、,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具有消耗低、带动强、惠民广、展形象、传文化等多种经济社会功能,是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的动力产业,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产业。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立省”战略的深入实施。2.2.2 以“科学发展观”为规划的主题思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贯穿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全过程,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

21、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保障,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对旅游业的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市场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主体突出、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机制。坚持产业联动与区域合作相结合。发挥产业互联和区域互动的共振效应,加快旅游与三次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无障碍旅游,走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合作交流、利益互享共赢之路。3 中国

2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3.1 规模小实力弱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弱点,使得我国旅游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削弱了其进行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服务质量改善的能力,限制了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就等于人没有了生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于低效率的粗放式经营。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但对企业本身造成伤害,而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些旅

23、游企业急于早日获得经济效益,开发时急功近利,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时对资源过度利用,使资源超负荷工作。这些“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保护”的行为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而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这些行为又缺乏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还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最终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的情况,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3.2 发展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还是旅游理论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开发

24、的监督、规划与管理。加上某些经营者的短视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了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过度利用。另外,由于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质的差异,我国许多旅游者缺乏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触摸攀爬古迹,在古迹上乱刻乱画,随意丢弃垃圾,在保护区内狩猎、野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使许多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并且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使景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3.3 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资源被破坏。四川黄龙九寨沟风景区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造成九寨沟水量减少,使这里的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

25、44万亩的洪湖,由于房地产开发,旅游区开发挤占水面到1987年仅剩下70.29万亩;著名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居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水资源锐减一方面使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如有“泉城”美名的济南,由于70年代以来,该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俱增,对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量日益减少,导致许多名泉干涸,并且使围绕这些名泉而修建的旅游设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水资源锐减的同时,水污染也日趋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和净化未达标准便排入景区水体,严重污染了水体资源。大气污染往往

26、是跨区域的。它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威胁旅游业发展。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暧,至21世纪30年代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摄氏度,导致海平面上升25140厘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沿海旅游城市和景区将面临威胁;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升高还会导致酸雨的出现,酸雨会毁坏植被,造成土地和水质污染,腐蚀文物建筑,旅游资源质量将受到严重破坏。4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4.1 强化旅游管理,倡导绿色旅游4.1.1 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对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

27、染源的方法:机动车尾气就是一大污染源,对于此,应采用安装净化器装置的方式,减少或消除有毒气体排放;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是另一个大的污染源,这可以限令其进行技术改造,做到排放的气体达到国家标准,而对于那些既不达标又不改造者,则令其搬迁或关闭。对于水体污染,控制污染源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排污企业,责令其进行整改,并收取治理费用和相应罚款,而对于那些拟建的有污染“嫌疑”的项目,要严加限制。对于垃圾污染,首先应采取宣传教育与强制管理双管齐下的方式,杜绝污染源,还应该使用技术手段做好垃圾的分类处理,净化,利用等工作。对于噪音污染,要致力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治理:时间上,在人们午休或夜休期间,建筑施

28、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在空间上,那些噪音分贝大的如交通站、娱乐场所、工厂等要与行政办公区、文化区、居民区分开,并将噪音分贝降低到国家规定的标准。4.1.2 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与管理良好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景观,促进人类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有效管理。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拟建或在建的每一个项目都有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应坚决予以取缔;在新建旅游区应首先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做到净化,美化环境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严格控制在自然景区内建造人工景点,以保持风景区的自然性;

29、还应通过限制售票量或设置路障等方式,把景区接待人数限制在容量之内,防止过多的游人进入对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的压力,破坏景区生态平衡;另外,可在景区内规划出重点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那些暂时无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开发与保护的区域应明令禁止开放。4.1.3 开展生态和谐旅游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起源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1994年澳大利亚旅游部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生态旅游的宗旨是既获得适当的利润,又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发挥我国自然

30、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对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因而,旅游主管部门在规划建设各种生态旅游景点时,要充分体现旅游者与环境的相融性,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展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型生态景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田园建成果、药、木、花、草等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生态系统;观赏型生态景观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观赏植物,观赏动物资源;文化园林型景观应加强对各种体现文化特色的生物群落(如风景名胜地、寺庙等)的古树名木的利用与保护。4.2 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旅游立法4.2

31、.1 加强政府的立法工作,加大旅游部门执法力国家应尽快制定我国的旅游法,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价格制定,旅游市场秩序,旅游竞争规则,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经营者权利与义务等问题,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4.2.2 政府运用经济的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控制政府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资源环境税。资源环境税是根据环境资

32、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由国家向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依照开发利用量收取的相当于部分或全部价值的货币补偿。(2)排污收费制度。政府对污染环境的企业按其污染程度收取环境治理费用,使排污企业自身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3)押金制度。政府通过预收消费者押金的方式,促使消费者把某些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退还到指定部门,然后领回押金,以此达到减少污染和废物利用的目的。(4)财政补贴。政府对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鼓励企业采取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5)环境标志。政府通过发放环境标志间接引导企业开发使用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工艺,生产环保产品。(6)处罚制度。政府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生产者或经济

33、行为进行经济处罚。4.2.3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需要全民齐心协力才能做到。因此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公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应树立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需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甚至旅游企业经常性的向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和经济的损害,并及时宣传报道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典型事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民的行为,并对

34、破坏环境者进行法律制裁;还应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宣传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4.3 弘扬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本身就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作为旅游客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渗透着人类历史的结晶。当今,随着人们对精神,科学文化需求的提高,以观赏大自然美景,游览珍贵历史文化瑰宝,获得生动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主的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增添文化含量将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价值取向。因此,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与特色的开发与保护

35、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对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的文化特征,野生动植物的文化特征,人文景观的文化特征,都必须予以保护,对于它们由此形成的文化特色,要保护其延续和发展;对于那些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珍贵文物古迹应当重点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宾馆,饭店等设施的布局、造型等应和自然人文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各项旅游服务如导游、道路、交通、产品都应显示其文化品味,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来损伤各种景观的原有文化内涵与特色。4.3.1 促进科学技术应用,实行“科技兴旅”“科技兴国”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走“科技兴旅”之路,在开发和经营中将科

36、技和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使旅游业朝规范化、质量型发展。 4.3.2 运用清洁卫生技术,实施“能源节约”为此,我们应加快旅游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积极推广电子信息技术,清洁卫生技术,资源保护技术,能源节约技术;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利用声光电技术建设高科技旅游景点;加强旅游基础科学研究,在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旅游区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强化旅游大中专教育体系,尽快使旅游业各个重要岗位人员均接受系统教育与培训,发挥教育和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结束语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

37、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致 谢本设计的完成是在我们的xx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xx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

38、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xx的一名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xx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指导。参考文献1 周保林河南省信阳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 资源管理,2000 2 王聪颖河南省洛阳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M 国商贸易,20103 王中雨旅游立省下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M 电子商务,20104 王勇假日经济背景下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M 电子商务,20095 赵淑玲河南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探M 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姜英朝河南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 安徽农业科学,2008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