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基础知识PPT课件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113050638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5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抗生素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抗生素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抗生素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抗生素基础知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基础知识PPT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抗生素基础知识PPT课件学习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分类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分类 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了解主要类别抗菌药物的特点和代表品种了解主要类别抗菌药物的特点和代表品种 了解细菌主要耐药机制了解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相关概念 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抗生素抗生素 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 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抗感染药物。包括用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抗感染药物。包括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所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致感

2、染的各种药物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 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喹诺酮类及磺胺类等化学药物。物。包括抗生素和喹诺酮类及磺胺类等化学药物。 抗生素抗生素 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一类物质,包括抗生素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一类物质,包括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的半合成衍生物抗菌药物分类内酰胺类内酰胺类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头霉素类氟喹诺酮

3、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磺胺类林可霉素林可霉素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氯霉素类肽类肽类噁唑烷酮类噁唑烷酮类利福霉素类利福霉素类 内酰胺类内酰胺类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头霉素类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磺胺类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林可霉素林可霉素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氯霉素类糖肽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噁唑烷酮类利福霉素类利福霉素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头霉素类青霉素类

4、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头霉素类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头霉素类叶酸代谢叶酸代谢磺胺磺胺阻断细胞壁合成阻断细胞壁合成万古霉素万古霉素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头孢菌素类等阻断阻断DNADNA合成合成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 、利福平、利福平 作用于核糖体,抑作用于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制蛋白质合成万古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四环素氯霉素氯霉素THFADHFA对氨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细胞壁细胞壁Ribos

5、omes 核糖体核糖体细胞膜细胞膜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损伤细胞膜通透性损伤细胞膜通透性万古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两性霉素多粘菌素等多粘菌素等-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结合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转肽酶受抑制转肽酶受抑制交叉联接阻断交叉联接阻断细胞壁缺损细胞壁缺损水分进入水分进入细菌膨胀、变形细菌膨胀、变形破裂死亡破裂死亡+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PBPs)结合,结合,PBPsPBPs与与细胞壁细胞壁合成有关。合成有关。从而阻断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从而阻断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细菌破裂溶

6、解而死亡壁缺损。细菌破裂溶解而死亡 -内酰胺类分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剂型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剂型 单环类单环类 头霉素类头霉素类-内酰胺类青霉素类 抗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效果差)抗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效果差) 不耐酶:青霉素不耐酶: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及青霉素、苄星青霉素及青霉素V等;等; 耐酶:甲氧西林(新青耐酶:甲氧西林(新青)、苯唑西林(新青)、苯唑西林(新青) 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活性增强(广谱青霉素)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活性增强(广谱青霉素) 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

7、阿莫西林等;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羧苄西林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羧苄西林等。等。-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 概述概述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 根据抗菌谱、对根据抗菌谱、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不同,头孢菌素分为四代。杆菌的抗菌活性不同,头孢菌素分为四代。头孢菌素头孢菌素3代代对多种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定内酰胺酶稳定对

8、对G-杆菌的杆菌的某些品种(如头孢他啶)某些品种(如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有作用对绿脓杆菌有作用但对但对G+的活性不如的活性不如1、2代代头孢噻肟(凯复隆)头孢噻肟(凯复隆)头孢哌酮(先锋必)头孢哌酮(先锋必)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他啶(复达欣)头孢他啶(复达欣)4代代同第三代头孢菌素同第三代头孢菌素但对产但对产ESBL菌株菌株和染色体介导的和染色体介导的Bush类酶的稳类酶的稳定性优于第三代头定性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孢菌素头孢吡肟(马斯平头孢吡肟(马斯平头孢匹罗头孢匹罗头孢丙稀(施复捷)头孢丙稀(施复捷)2代代头孢克洛(希刻劳)头孢克洛(希刻劳)对多数对多数-内酰胺酶稳定内酰胺

9、酶稳定对对G-杆菌的作用杆菌的作用(但除外肠杆菌科细菌(但除外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杆菌等)和绿脓杆菌等)肾毒性大大减少肾毒性大大减少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呋辛(西力欣)1代代对青霉素酶稳定对青霉素酶稳定易被易被-内酰胺酶所破坏内酰胺酶所破坏主要用于主要用于G+球菌的治疗球菌的治疗对对G-杆菌效果差杆菌效果差肾毒性较二三代强肾毒性较二三代强 头孢唑啉(先锋头孢唑啉(先锋)头孢拉定(先锋头孢拉定(先锋)-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头孢地尼(全泽复)头孢地尼(全泽复)头孢克肟(世福素)头孢克肟(世福素)希刻劳分子结构 头孢克洛分子结构头孢克洛分子结构革兰氏阳性需革兰氏阳性需氧菌氧菌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凝固酶

10、阴性、产青霉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凝固酶阴性、产青霉素酶菌株)、素酶菌株)、 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革兰氏阴性需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氧菌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包含产包含产-内酰胺酶且对氨苄西内酰胺酶且对氨苄西林耐药的菌株林耐药的菌株)、卡他莫拉氏菌、卡他莫拉氏菌、克雷白杆菌克雷白杆菌属属、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柠檬酸菌属柠檬酸菌属厌氧菌厌氧菌拟杆菌属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除外脆弱拟杆菌除外)、黑色消化球菌、黑色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属、痤疮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属、痤疮丙酸杆菌其它内酰胺类 单环类单环类 氨曲南(君刻单)氨曲南(君

11、刻单) 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等)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等) 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内酰胺类的特点抗菌谱多样,药物品种繁多,选择范围大抗菌谱多样,药物品种繁多,选择范围大抑制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胞壁合成杀菌剂;时间依赖型药物杀菌剂;时间依赖型药物大部分为静脉剂型大部分为静脉剂型大部分半衰期较短,一日内多次用药大部分半衰期较短,一日内多次用药大部分为肾排泄(除外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大部分为肾排泄(除外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交叉过敏交叉过敏毒性较低毒性较低糖肽类抗生素 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稳可信,来立信)万古霉素(稳可信,来立信)去甲万古霉素(万迅)去甲万古霉素(万迅)替考

12、拉宁(他格适,加立信)替考拉宁(他格适,加立信)万古霉素抗菌谱 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包括:包括: 葡萄球菌属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链球菌属 肠球菌属肠球菌属 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 棒状杆菌棒状杆菌 厌氧菌厌氧菌 艰难梭状杆菌艰难梭状杆菌 对革兰阴性菌没有活性对革兰阴性菌没有活性万古霉素抗菌素作用机制 稳可信属稳可信属杀菌剂杀菌剂 稳可信具有稳可信具有三重作用机制三重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链合成的第二步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链合成的第二步 与五肽末端氨基酸分子结合,阻断转肽交叉连接与五肽

13、末端氨基酸分子结合,阻断转肽交叉连接 转糖作用发生障碍转糖作用发生障碍2. 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3. 抑制细菌胞浆中抑制细菌胞浆中RNA的合成的合成在重症或复杂性感染中推荐的都是杀菌剂 短程预防用药短程预防用药 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免疫缺陷者或粒细胞减少者的各种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或粒细胞减少者的各种严重感染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合并以下情况者:老年患者、合并血流感染急性肾盂肾炎合并以下情况者:老年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一版,P129,P

14、142,P147,P170,P613,P649,P788同属糖肽类的替考拉宁对葡萄球菌的耐药率的比较万古霉素三重杀菌机制万古霉素三重杀菌机制作用作用机制的机制的不同不同MSSHMRSH替考拉宁单纯作用于细胞壁替考拉宁单纯作用于细胞壁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一版,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一版,P377,P381RESIST研究研究RESIST研究研究敏敏感感率率%敏敏感感率率%抗菌药物的介绍-噁唑烷酮类 唯一上市药为利奈唑胺(唯一上市药为利奈唑胺(Zyvox,斯沃),斯沃) 作用机制为与细菌核糖体作用机制为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结合,抑制蛋白亚单位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属于

15、质合成,属于抑菌剂抑菌剂 抗菌谱主要针对抗菌谱主要针对G菌,包括菌,包括MRSA和和VRE 适应症: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适应症: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和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变、乳酸性酸中毒等视神经病变、乳酸性酸中毒等作用于核糖体单一抑菌机制的利奈唑胺的耐药现状199199年出现耐年出现耐利奈唑胺肠球利奈唑胺肠球菌菌(LRE)(LRE)2000年利年利奈唑胺上市奈唑胺上市20012001年利奈年利奈唑胺耐药的唑胺耐药的金葡菌金葡菌2005年美国年美国某某ICU出现出现LRCNS爆发爆发利奈唑胺惊人的耐药现状利奈唑胺惊人的耐

16、药现状(利奈唑胺耐药由核糖体靶位改变介导)(利奈唑胺耐药由核糖体靶位改变介导)1、Venkata G.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o Linezoli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 39:10105 2、Lancet. 2001 Jul 21;358(9277):207-8. Linezolid resistance in a clinical isolat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3、Emergence of Linezolid Resistance in a Methicillin Resis

17、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Infection 2008; 8587利奈唑胺耐药由核糖体靶位改变介导利奈唑胺耐药由核糖体靶位改变介导利奈唑胺的耐药表现为利奈唑胺的耐药表现为23S rRNA V domain 的的点突变,例如以下点突变导致肠球菌、金葡菌以及点突变,例如以下点突变导致肠球菌、金葡菌以及凝固酶因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出现耐药的报道:凝固酶因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出现耐药的报道: 23S rRNA V domain 2576 GU 2447 G U 2512 C U2513 G U2610 C G2505 G AVenkata G.Antimic

18、robial Resistance to Linezoli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39:10101015Tsiodras S, Gold HS, Sakoulas G et al.Linezolid resistance in a clinical isolat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Lancet 2001,358:207208Potoski BA., Adams J. Clarke L.et al.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Linezolid-Resistant Coagulase-

19、Negative Staphylococci.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43:165171大环大环内酯内酯细菌合成细菌合成的多肽链的多肽链大环内酯类抗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素与细菌核糖体蛋白的蛋白的50s亚基亚基结合,阻止肽基结合,阻止肽基tRNA从受点向从受点向供点转运,阻止供点转运,阻止转肽作用,从而转肽作用,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成。核糖体核糖体(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分类第一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二代第三代第三代14元环大环内酯类元环大环内酯类红霉内酯类红

20、霉内酯类红霉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罗红霉素氟红霉素氟红霉素地红霉素地红霉素酮内酯类酮内酯类泰利霉素泰利霉素15元环大环内酯类元环大环内酯类氮环内酯氮环内酯阿齐霉素阿齐霉素16元环大环内酯类元环大环内酯类白霉素类白霉素类吉他霉素吉他霉素罗他霉素罗他霉素交沙霉素类交沙霉素类交沙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类麦迪霉素类麦迪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类螺旋霉素类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类分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 抗菌谱较广:抗菌谱较广:G+ 球菌、球菌、 G 球菌、非典型病原体球菌、非典型病原体 目前耐药问题突出,尤其是肺

21、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目前耐药问题突出,尤其是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抗生素的耐药 对胃酸不稳定,对胃酸不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血浆浓度较低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血浆浓度较低 不良反应多见:不良反应多见: 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肝脏的损害肝脏的损害 心脏的损害心脏的损害喹诺酮类的新分类方法萘啶酸萘啶酸吡哌酸吡哌酸第一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二代第三代第三代第四代第四代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加替沙星曲伐沙星曲伐沙星莫西沙星莫西沙星G-杆菌为主杆菌为主 G-杆菌杆菌(绿脓杆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肺

22、炎链球菌)G-杆菌杆菌G-杆菌杆菌,G+球菌球菌G+球菌球菌,厌氧菌厌氧菌尿路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各系统感染各系统感染各系统感染各系统感染各系统感染各系统感染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被称为新氟喹诺酮或呼吸氟喹诺酮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被称为新氟喹诺酮或呼吸氟喹诺酮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抑制抑制DNA合成合成抗菌谱广:抗菌谱广:G,G,对非典型病原体、结核菌有活性,对非典型病原体、结核菌有活性组织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组织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不良反应多不良反应多中中枢神经系枢神经系统统对对骨骼有损害,儿童不宜

23、使骨骼有损害,儿童不宜使用;用;心脏异常;心脏异常;FDA的警告(肌键断裂的不良反应)的警告(肌键断裂的不良反应)耐药上升快,交叉耐药耐药上升快,交叉耐药抗菌药物的介绍-氨基糖苷类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 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目前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目前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奈替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米星 抗菌谱主要针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抗菌谱主要针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 耳、肾毒性较大耳、肾毒性较大 服吸收差,多为肾排泄服吸收差,多为肾排泄 典型的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典型的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细菌耐药的机制细菌耐药机

24、制细菌耐药机制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抗菌药物渗透障碍抗菌药物渗透障碍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抗菌药物泵出系统抗菌药物泵出系统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抗菌药物泵出系统抗菌药物泵出系统肺链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肺链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核糖体靶位改变核糖体靶位改变 中国肺链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是以靶位改变机制中国肺链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是以靶位改变机制为主为主 由由ermB基因介导基因介导 表现为对大环内酯类高水平耐药(红霉素表现为对大环内酯类高水平耐药(红霉素 MIC64g/ml ,通

25、常可以达到,通常可以达到128-256g/ml ) 体外药敏试验往往表现为对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体外药敏试验往往表现为对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B交交叉耐药(叉耐药(MLS表型)表型)1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2、红霉素可代表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地红霉素的敏感性、红霉素可代表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地红霉素的敏感性甲基甲基肺链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肺链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核糖体靶位改变核糖体靶位改变大环内酯大环内酯 主动外排机制主动外排机制 北美肺链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是以主动外排机制北美肺链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是以主动外排

26、机制为主为主 由由mef基因介导基因介导 红霉素低水平耐药(红霉素低水平耐药( MIC32g/ml ),这可以通过增加药物剂量),这可以通过增加药物剂量予以克服。予以克服。 肺链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存在显著地域差异肺链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存在显著地域差异 体外药敏试验往往表现为对体外药敏试验往往表现为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耐药,而对林元环大环内酯类耐药,而对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可霉素类、链阳菌素B敏感(敏感(M表型)。表型)。肺链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肺链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动外排机制主动外排机制MRSA的耐药机制的耐药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MRS菌株的耐药机制菌

27、株的耐药机制耐药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耐药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MRS(包括(包括MRSA和和MRSCN)无论体外试验的结果敏)无论体外试验的结果敏感与否,均应报告对所有感与否,均应报告对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耐药。菌素和亚胺培南)耐药。MRS通常同时对氨基糖苷、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和通常同时对氨基糖苷、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多重耐药,在报告中必须加以提示。四环素多重耐药,在报告中必须加以提示。治疗:万古霉素为一线选择治疗:万古霉素为一线选择其它常见的耐药机制其它常见的耐药机制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内酰胺酶细菌产

28、生的可破坏和灭活细菌产生的可破坏和灭活-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的酶是细菌对是细菌对-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大部分革兰阴性菌产大部分革兰阴性菌产-内酰胺酶内酰胺酶阳性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阳性菌主要是葡萄球菌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 ESBL :即超广谱:即超广谱-内酰胺酶,是能水解头孢噻肟内酰胺酶,是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等单环类抗菌药物,并导致细菌对这些抗菌药南等单环类抗菌药物,并导致细菌对这些抗菌药物耐药的物耐药的-内酰胺酶内酰胺酶 主要由克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产生,其它肠杆菌主要由克

29、雷白杆菌和大肠杆菌产生,其它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绿脓杆菌也存在。科细菌、不动杆菌、绿脓杆菌也存在。 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多种抗菌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往往也同时具有耐药性物往往也同时具有耐药性PRSP: 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 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ISP: Penicillin Intermediat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 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MDRSP: Multiple drug resistant Streptoc

30、occus Pneumonia 多药耐药链球菌多药耐药链球菌 MRSA: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RSCNS: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目前目前G球菌的主要耐药问题球菌的主要耐药问题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31、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概论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一般指在一般指在常用量情况下常用量情况下,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机,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或不利的反应;亦称副体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或不利的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作用、副反应。 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用药后出现用药后出现不一定与药物有关不一定与药物有关血血 药药 浓浓 度度0时时 间间最高安全浓度最高安全浓度最小有效浓度最小有效浓度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无效作用无效作用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关系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关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

32、过敏反应二重感染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肾毒性肾毒性万古霉素治疗数天后,至少连续万古霉素治疗数天后,至少连续2-3 次测定血清肌酐浓次测定血清肌酐浓度都升高:度都升高:与基线值相比升高与基线值相比升高0.5 mg/dL 或与基线值相比增加或与基线值相比增加50%以幅度大者为准以幅度大者为准汪复,张婴元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一版,汪复,张婴元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一版,P379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表现:头痛、头晕、失眠表现:头痛、头晕、失眠惊厥、昏迷等惊厥、昏迷等 药物:药物: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等亚胺培南等 常出现于:常出现于:

33、 用药剂量大用药剂量大 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 合并合并CNS基础疾病者基础疾病者 鞘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等情况下鞘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等情况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肝脏肝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血液系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胃肠道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心脏损害:心脏损害:l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可引起可引起QT间期延长间期延长输液反应:输液反应:l某些抗菌药物不易提纯,或本身是致热源,静脉用药可引某些抗菌药物不易提纯,或本身是致热源,静脉用药可引起寒战发热起寒战发热局部:局部: 肌注局部疼痛、硬结:青霉素钾盐、林可霉素类肌注局部疼痛、硬结:青霉素钾盐、林可霉素类 静脉

34、炎:红霉素、环丙沙星乳糖酸盐静脉炎:红霉素、环丙沙星乳糖酸盐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肌肉骨骼:肌肉骨骼: 四环素:引起四环素牙四环素:引起四环素牙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在儿童可引起软骨损害在儿童可引起软骨损害肌键炎肌键断裂:肌键炎肌键断裂: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 2008 年年7 月月8 日日FDA 发出要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加发出要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加黑框警告的通知后黑框警告的通知后2008 年年10 月,月,FDA再次发文要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再次发文要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处方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在处方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 皮疹皮疹最为常见最为常见 其它其它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

35、反应、药物热、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血管神经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溶血性贫血、再障、接溶血性贫血、再障、接触性皮炎。触性皮炎。 药物热药物热 一般在用药后一般在用药后712天,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型,天,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型, 主要诊断依据为:主要诊断依据为: 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下降后再上升;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下降后再上升; 虽有发热,但一般情况良好,不能以原有感染或继发感染解释虽有发热,但一般情况良好,不能以原有感染或继发感染解释; 尚伴有皮疹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其他变态反应表现;尚伴有皮疹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其

36、他变态反应表现; 停用抗菌药物后,体温在停用抗菌药物后,体温在12天内迅速下降或消退天内迅速下降或消退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也称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二重感染也称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感染。新感染。预防不良反应的几点原则 严格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用药严格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减少用药种类减少用药种类 熟悉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给药,对高熟悉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给药,对高危人群予特别考虑:危人群予特别考虑: 肝功能不全患者,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孕妇、乳妇和婴幼儿用药肝功能不全患者,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孕妇、乳妇和婴幼儿用药应予特殊考虑应予特殊考虑 同时合用的药物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同时合用的药物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对某一药物有过敏者应避免用该药,应注意同类药物有交叉过敏的可能对某一药物有过敏者应避免用该药,应注意同类药物有交叉过敏的可能 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2020/11/556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