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转移

上传人:Wo****Z 文档编号:112964169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转移(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转移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老师与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的影响,老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向,一些学校老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附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考虑,无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才能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标准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

2、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无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无视学生自我教育才能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无视了发挥老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浸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

3、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开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现代化建立效劳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形式进展改革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开展的必然要求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才能和理论才能的人。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场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理论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理论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4、是引导学生承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拟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标准,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那么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展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从老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开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老师也颇感陌生。受老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老师并不可以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老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入考虑,需要进展自我批判和选择。老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

5、难到达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老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老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开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才能。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确实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

6、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市场经济的开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悟。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开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请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请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那么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外表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

7、,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理论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开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开展的动力和泉。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悟与开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将来教育开展的必然走向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根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将来身份的阶梯,垒砌

8、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认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说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别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将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

9、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入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老师的职责如今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鼓励考虑;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鼓励、理解、鼓舞。”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老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本质是以人的全面开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

10、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理论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进步才能和修养,擅长理论。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网。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请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理论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理论,实际操作。在理论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考虑、增加体验、积累经历。总之,

11、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开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消费力的开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消费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消费以外较全面地开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消费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老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老师要深入认识到随着社会开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进步。老师要敢于成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才能和分辨才能。相信他们在某些

12、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考虑,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承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进步。学生要消除对老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展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理论。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老师互相讨论,共同考虑,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二落实德育理论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13、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详细的生活理论。脱离理论,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好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假如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进步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局部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场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形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

14、社会,投身于炽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展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制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详细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详细的道德行为表达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理论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理论环节。详细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效劳、承当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理论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络,从施行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

15、自觉走向社会,老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无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的对详细人来说,有些理想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鼓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无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道德

16、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当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老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务必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妙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的,是今后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围绕着全面育人,推行素质教育的教改方向,学校德育方法可以考虑以下详细方式: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典范模拟、偶像分析p 等等。总体特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做“四有”新人。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