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 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937271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 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年高考语文 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年高考语文 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语文 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 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年语文高考阅读复习专题辅导(诗歌鉴赏3)专项指导:诗歌鉴赏【知识链接】本单元诗歌鉴赏的重点是理解诗歌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诗歌中的意象,指作为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意”与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辩证统一。通俗地讲,“意”就是诗人的情感世界,“象”是表现诗人情感世界的客观外物,意象是诗人主观和客观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优秀的诗歌,往往将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苏轼就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

2、种“画”与“诗”的统一,“景”与“情”的融合,“象”与“意”的交会,有机地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象。它能使读者从有限的具体画面中,感悟到形象之外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趣味和无尽意蕴。意象是诗歌的核心,是诗歌的灵魂,当然也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重点。诗的象征是通过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含义与之相近或超过这一形象的手法。象征的特点是利用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某种相似相近的特点,使本体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象征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暗示性,它打破了诗直抒胸臆的表现格局,给诗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大凡优秀的诗歌,都不会是照相式的直白的叙写,而是借助客观外在含蓄地表

3、达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有的诗歌整首都是象征,有的诗某几节、某几句采用象征;有的通过人物来象征,有的则通过事件、景物来象征。新诗中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鱼化石、舒婷的船、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都是优秀的象征诗。诗是抒情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艾青说:“作为诗,感情的要求必须更集中,更强烈;换句话说,对于诗,诉诸于情绪的成分必须更重。别的文学作品,虽然也一样需要丰富的感情,但他们还必须借助于事件发展的逻辑的推理,来获得作者思想说服的目的;而对于诗来说,它却常常是借助于感情的激发,去使人们喜欢与厌恶某种事物,使人们生活得更聪明,使人们精神向上发展。”诗的感情除了要求更强烈和更集中之外,首先还要

4、求感情的真实性和独创性。只有这样,诗才能以它真挚、典型而强烈的感情叩动人心。“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诗歌的感情是诗人主观世界的集中表现,抓住了诗的感情,也就拿到了解读诗歌的钥匙。诗歌的表现手法,指诗歌形式、技巧方面比较固定不变的一些方法。古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技法。姜白石在白石道人说诗中指出:“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新诗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就其表现手法而言,更是丰富多彩。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修辞手法的选用、以及虚实、动静、渲染、铺垫、陪衬、烘托等技法的运用方面。辨析诗歌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而品评其使用的得失,是解读诗歌的必要途径,也是审美能力提

5、高的必然结果。【学法总结】诗歌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有理解的参与,也有想像和情感的参与,是情与理的统一。现当代诗歌的鉴赏,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品味言外之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养成良好的读诗趣味,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1从想像中体会形象诗人借助诗中生动而有立体感的景物语言和优美和谐、富于节奏的声律,唤起读者潜在思想感情,生发联想,虚构出形象或展现出某种意境,这种形象和意境美,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能诱发鉴赏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像。所以,我们在吟诵诗歌时,要细心地去捕捉它们,进而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

6、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譬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形象的核心,就是“我”,诗人又把“我”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物象,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我”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我”及其物化意象的想像而获得的。2从抒情中寄托情思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其间的,越是和自己情感状态相近的内容,体会就越深。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的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

7、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对诗中的意象要用心去感受,要能在诗人情感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如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独辟蹊径,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选取大量新鲜活泼、含义隽永的意象,以蒙太奇的方式剪辑组合成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之以舒缓深沉的节奏,唱出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深情。读这首诗,就是要能把诗人所选的“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失修的

8、路基”等等高度浓缩的意象,运用联想加以拓展,幻化成自己所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一系列画面,才能体会出这些意象的意蕴,才能读懂诗人的深情,也才能产生更强烈的感情共鸣。3从含蓄中咀嚼真味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当代诗歌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因此,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要再三咀嚼,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以寻求真味。如山民,诗人只讲了一个故事,如果只作表面的理解,无非是一位山民想走出大山,

9、见到大海,但想到他这一代已经办不到,独留遗憾。显然,诗人不是为了只讲这么一个故事,而是要通过这一故事传达出一种理趣,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经过认真地咀嚼,我们才可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要想走出贫穷,首先得走出封闭。当然诗中传达的不止是这一点,倘若我们每个人结合自己阅历,还可以咀嚼出许多意味。4从简约中猜想主题由于诗歌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为宽阔。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

10、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顾城的一代人只有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对于这样一首诗,要达到正确的欣赏,就要开动脑筋“猜”。当然,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了解了诗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经历,经过思索,我们就可能明白,诗中的“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黑色眼睛”在这里具有双层寓意:一是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一是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生命意志的象征。短短的一首诗,概括了从

11、“文革”漫漫长夜中挣扎过来的一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仅有的两行诗,浓缩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代追求者的象征。5从跳跃中填补奥秘我们读诗时会感到,诗的语言是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为了使上述所谓的“综合性思考”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这无论对旧诗新诗都是需要的。例如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最后三节,就省略了许多关连,隐藏了许多描写、阐发和判断。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创造性欣赏的巨大空间,需要我们通过联想、想像加以填补。也只有这样,才能基本把握这首诗的命意。【高考题型】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

12、外国诗歌,四篇课文分别属于:古体新诗(词)、中国现代诗、中国当代诗和外国诗歌。分析全国历届语文高考试题,除字词语言知识外,本单元所学内容在高考的三类题型中出现过,即:文学常识题、名句默写题和诗歌鉴赏题。高考诗歌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意境和文中语句的把握。从题目形式看,在2002年以前采用客观选择题,放在第卷考查;从2002年起,转到第卷,采用主观表达题形式。从体裁看,主要以古典诗词为主。到目前为止,古体新诗和外国诗歌,还未出现过。中国现当代诗歌,已考过四次:1992年“三南”试题中,考过一首当代叙事性的短诗水乡行;1999年全国试卷中,考过抒情短诗我爱这土地(艾青);2000年春季高考题,考过

13、抒情诗雷(杜运燮);2000年全国高考题金黄的稻束(郑敏)。只是由于受时间、内容、篇幅的限制,命题大都以现代抒情短诗为主,测试内容,也仅仅是从词语、内容方面测试,还没有涉及到全方位的、真正的诗歌鉴赏。但我们认为,随着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随着高考改革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的彻底转变,以真正考查考生文学鉴赏能力立意的新诗鉴赏题,走进全国高考试卷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命题趋势分析】一、阅读旧体新词(即其意境及情思是新的,而其体裁是旧式的)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这是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其次,应该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到情景中去,切身感受词

14、中的意境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出词中既波澜壮阔,又含蓄深沉的韵味,充分感受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崇高之美。最后,还应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对这首词进行观照分析,从而迈进真正的艺术鉴赏天地。二、阅读新诗,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1)品读节奏美。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2)领悟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情感客观的对应物就是意象。现代诗歌在意境上所追求的美虽然与古人不完全相同,更具有现代气息,但在意象意境的营造上追求美感、追求精致、追求言之不尽的余韵

15、余味等特点,却和古人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妨边读唐诗宋词、边读徐志摩、闻一多,在比较中更能加深对诗人个性特点的认识,更加充分的感受现代诗的意境之美。(3)欣赏感情之美。其实无论是朗读中节奏的把握,还是分析时对意境特点的感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捕捉隐含在众多意象背后的诗人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共鸣,完成对诗歌的最终的审美体验,达到我们阅读诗歌的最终目的。三、阅读当代诗歌,要重视当代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情感移入,或者叫做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因为当代诗歌所传达的其实很多都是当代人的某种心理感受,只不过作为诗人,他的触觉比我们常人更加敏感,体验比我们常人更加丰富细腻,表达比我们常人更加独到准确,加上一些

16、特殊表达技巧的运用,才给我们阅读造成了障碍。只要我们了解这些特点,突破语言障碍,在阅读中就能分外注重感情的投入,注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当代人的普遍心态、个性特点,这样做,其实等于走了一条捷径。四、阅读欧美诗歌,可以取一个角度,也可以取若干个角度。如从时间角度进行鉴赏,把注意力集中在诗歌的时代性;可以选取空间角度,注意诗的地域和不同社会环境;也可以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哲学观点、心理习惯、人格特征等方面研究;还可以把一首诗看成是独立自主的、封闭的艺术文本,就作品而论作品,把中心放在欣赏、研究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文体风格、意象、韵律、节奏等纯形式上。【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南

17、宋刘过的一首词,完成后面13题。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仙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妆淡抹临照台。”二公者,皆调头不顾,只管传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例1 这首词的词牌是( )既要能背诵,又要明白词牌和词的形式之间的关系。A念奴娇 B永遇乐 C水调歌头 D沁园春导析:从词的句数和字数便可知道这首词的词牌应为D项,沁园春。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对于相关词的背诵。这就要靠平时的积累,能够理解词牌和词的形式(字数、句数)的关系。如果

18、能背过所学过的沁园春这个词牌的词,例如沁园春 长沙或者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那么,这道题做起来就容易了。既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又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例2 词中主张“不若孤山先访梅”的人是( )A香山居士 B林和靖 C坡仙老 D作者自己导析:该题可以说是对文学常识的间接考查。其中写到的几个人物有我们熟悉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东坡,曾写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另外一个是林逋,字和靖,曾写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当然如果不熟悉林逋,也可以从语气上辨别出,这不像作者自己的口吻,三人之中,“逋”字所指的也只能是林和靖。例3 词中“暗香浮动”源自七律山园小梅的第

19、二联。这一联的第一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第二句是( )A暗香浮动月正明 B暗香浮动合断魂C暗香浮动共金樽 D暗香浮动月黄昏导析:既要考虑形式,又要考虑内容。该题考查对偶知识以及对诗句理解能力。从对偶的角度,可以排除B、C,从意境的和谐上看,可以排除A,所以应该选D。二、(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题)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 成 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水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决都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

20、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水”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C诗歌第一节写想像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导析:首选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感受品,则思想感情的总基不难理解错。做这道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春天”、对“灿烂的微笑”的无比向往,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不懈追求,表达了“好的东西都永远存在”这一坚定信念。可见诗歌所表达的思

21、想感情是积极的、向上的,而没有“悲观的意味”。所以D项是错误的。三、(2001年全国高考题)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诗人的人生哲学,表

22、现了诗人的人生哲理。解诗最忌无中生有,主观臆断。导析:D(海写于1956年,是诗人所写大海组诗中的一首。诗人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大海的颜色,这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从一阵阵清风中嗅到了大海的气息,这是从嗅觉方面来写的;从自己被打湿了的衣角中感到了大海的温度,这是从触觉方面来写的;半夜醒来,诗人又听到了大海的涛声,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诗的语言朴素,不花哨,所以说A项对这首诗的赏析是恰当的。诗的前两句是写远眺;三、四句是从远望到靠近大海,已能闻到大海的气息;五、六句更是接近大海,海水的波浪把诗人的衣服都打潮了,可知这是由远而近,大海给了诗人不尽相同的感觉。前两句很显然是写白天,最后也明白地写了“深

23、夜”,因此也可以说,白天、夜晚,大海给诗人也有不同的感觉。从全诗看,诗人确实是从远写到近,从白天写到夜晚,写出了层次,从这可以看出,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诗人写大海,用了拟人的手法,不是干巴巴地写大海的颜色、气味、涛声等,而是“从碧澄澄的天空”,诗人看到了大海的颜色,并从清风中嗅到了大海的气息。假如说这种还是直接写出的话,那诗人又从摸着自己被海水打湿了的衣角,转化感觉到了大海的“体温”,这很显然是绕了弯子来表述了。最后不直说大海的涛声,而将它说成是“你有力的呼吸!”“气息”“体温”“呼吸”这些词语都赋予大海以生命,将大海人格化了,这些其实都是作者自己感觉的升华,因此C项对这首诗的赏析也是恰当的

24、。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它是诗人臧克家将自己对大海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从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但这毕竟是一首写大自然景色的诗,它丝毫也没有透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没有表现出诗人的人生哲理,因此D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四、(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

25、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捏造的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的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年于新加坡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映。D以“随着”、“越过”、“为

26、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导析: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路,抓住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分析不恰当的是C项。正如其他三项所分析的,第一节是自然图景,从第二节起就已转入了对社会的描述,本诗所写的“雷”,也就有了“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因此,最后一句的“冲破冰冻严寒”指的是推翻旧中国黑暗的统治,而不再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照应。五、(200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13题。金黄的稻束 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

27、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2.

2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分析第 1、2两题重点考查的都是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第1题侧重于诗歌寓

29、意的理解,第二题侧重于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这两道题虽然具有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的形象、主题、表达技巧的命题用意,分为解说和赏析两部分,但能力层次都是E级。第1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A、B、C三项对这首诗的解说都是恰当的。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1999年试题选用的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相比,这首诗的形象、主题、意境、表达技巧都更难把握一些,理解和赏析的难度自然也就有所增加。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倒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仁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

30、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肯定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干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C项“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而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理由有二:(1)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

31、,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2)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它也只是一种木太可能的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第2题考查的主要是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也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

32、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传递的不仅是劳动的而且也是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是完全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巩固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沁园春梦孚若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

33、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注孚若:方信孺字孚若,以使金不屈著名。宝钗楼:汉武帝时建在咸阳。铜雀台:曹操建,在河北临章县。圉人:养马的官。龙媒:骏马名。使君:指刘备。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宝钗楼、铜雀台都是北方名胜,表达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情怀。B“天下”句:天下英雄,就数刘备与曹操,我与你有资格与之共杯?C“车千乘”句: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作者希望以车载之,图谋大业。D“李将军”句:如果李广是

34、汉高祖的部下,做个万户侯又有什么困难呢?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极力铺陈与亡友相逢的热闹场面,表达作者恢复中原的信心。B下阕表现怀才不遇的悲哀,表达对金人的仇恨,对朝廷的不满。C全词上阕写梦境,下阕写现实,虚实结合,互相对比。D“饮酣画鼓如雷”情如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轻唤回”的“轻”,突出现实的残酷。参考答案:1、B(以曹、刘类比自己和孚若。“余子”,其余的人。) 2、B(看不出对金人的仇恨)二、阅读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 游泳,完成12题。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

35、,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对下面诗句词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极目楚天舒”的“舒”字既是诗人所见,又是诗人所感,情景交融。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意思是孔子感叹岁月流逝,词中用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C“一桥飞架南北”的“飞”字,不但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D“截断巫山云雨”化用典故,说明人民的气魄,为下文神女的“惊”作铺垫。2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通过游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B最后两句以奇丽的想像,化用古老、美丽的神

36、话传说,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以非常自豪和喜悦的心情,极力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C发挥惊人的艺术想像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D下阕着眼景色,描写我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不仅建起了雄伟的大桥,而且在西江建成了一道拦江大坝,让高峡出现了一个波平浪静的人工湖。参考答案: 1C(提示:不表现速度快) 2D(提示:尚未建起、建成)三、阅读郭沫若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片断,作于1920年),选出对诗中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

37、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A“炉中煤”是诗人自喻,活埋地下多年,今朝重见天光,决心燃烧自身,报效祖国。B“年青的女郎”,既实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也虚指晨光熹微的祖国。C“黑奴底胸中”、“火一样的心肠”,强烈抒发了诗人眷恋祖国、献身祖国的深情。D“你的殷勤”表达了作者对“五四”以后的祖国的一种期待心情,这是诗人抒情的出发点。参考答案:B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写道:“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新诗中的意象,指借以表达作者情思的具体外物,这是新诗反复使用的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新诗则

38、更注重意象的生成。这首抒情诗意象明晰,“年青的姑娘”不是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从诗歌副标题即可识别。四、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冯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了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

39、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提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参考答案: C(提示:表达的主题不是“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五、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水牛 艾青灰色的皮毛,干硬而无光,弧形的角, 坚冷如凝霜;满身沾结着池沼地带的泥泞巨大的眼睛含着阴郁,望着田野的广阔与荒凉;你永远无声地,背负着弯曲的苦轭,在过分的辛劳里,吁出白气,迈着疲困的脚步,耕犁冻结的大地 写于1939年冬A诗人把主角置于时空跨度相当大的背景中,使短短十

40、几行诗给人一份历史的厚重和地域的辽阔感。B诗中通过水牛的眼睛把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功力和娴熟的技巧。C“苦轭”、“辛劳”、“疲困”等几个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表现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心,也给作品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色彩。D全诗形神兼备,意象单纯,意境空阔,感情激越,是一首值得品味的咏物小诗。参考答案: D(提示:“感情激越” 不恰当)六、对这首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叶 沙白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的我才发现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拂面、树叶飘零之状。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的一番领悟。C

41、“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了。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参考答案:D(提示:“经霜”一词并非双关,不指红叶)七、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民歌,完成(1)(2)题。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 也听见沙 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还有长江最母性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 也听见龙 也听见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醒 也听见梦 也听见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

42、型到O型哭 也听见笑 也听见(1)对诗句的解说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从青海到黄海”“从高原到平原”强调了能听见这首歌的区域之广。B“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O型”是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血型的人都能听见这首歌。C“风”“沙”“鱼”“龙”都能听见,是说所有一切的事物都能听见这首歌。D“醒”“梦”“哭”“笑”都能听见,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听见这首歌。(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中华民族艰苦拼搏,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B这首诗构思巧妙,小中见大,所谓民歌,应是民族之歌,民气之歌。C全诗多用反复,是吸收了诗经的创作手法,可算是“重章叠体”之作。D各节句式长短不

43、一,也不押韵;而从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和整个结构看,又有严谨的间架和整齐的节奏。诗中联想自然,富有诗意。如由“青海”“黄海”联想到“风”“沙”,余此类推。参考答案:(1)B(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O型”是说“呼啸”持续时间之长,“合唱”的血型之多)(2)C(不能说“重章叠体”,它没有诗经的“章”)八、阅读舒婷的神女峰,思考文后问题。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行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天上来鸿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

44、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1)“神女峰”在这里只代表一座山峰?(2)分析“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和“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两句的含义。(3)分析最后两句诗的深刻含义。参考答案:(1)“神女峰”还代表守望、忠贞、温情和承诺。(2)作者认为:当这种自发个体的真情实感被封建伦理固定成为每一个思妇都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时,美丽的梦就变成了忧伤,人就变成了石头。把活生生的人上升为神,以神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这是荒谬的、压抑人性的。(3)弘场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格的觉醒,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标准,才是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九、下面对这首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儿 韦锦 这儿很

45、少刮风 一年只刮两次 一次刮半年 这儿的风很小 连一片秋叶也吹不起来 这儿没有树 这儿的阳光很充足 我们没来之前 白天里一点阴影也没有 我们在这儿干了几十年了 打了好多井 抽上来好多油 盖了楼,种了树 树长得很高很粗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座城市里A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完全口语化,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若干个平淡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又在平淡中制造了一种迭宕,给人以幽默感。B前三节描绘了“这儿”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最后一节写创业者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改造了“这儿”的面貌。在前后的对比中,歌颂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所创建的丰功伟绩。C把常年刮风,从数量上来表达;把不毛之地,从“风很小”的角度来描

46、述;把荒无人烟说成“阳光很充足”。通过对比,艰苦缩小了,缺点成了优点,表现工人那蔑视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D以石油工人自述的口吻来表达,用朴素的语言不仅正符合工人的性格,而且也体现出了他们谦逊的美德。功绩越卓著,语言越平淡,越是能体现他们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参考答案:C(提示:“对比”错)十、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啄木鸟 刘家櫆一切都好在你的嘴上一切都坏在你的嘴上啄你的木去吧一切都不要放在心上A第一句中的“一切”指人们对啄木鸟行为与精神的肯定与赞扬。B第二句中的“一切”指某些人对啄木鸟行为的否定乃至诽谤。C全诗运用两点论,鼓励啄木鸟要发扬优点,克服不足。D全诗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47、告诉人们要勇于走自己的路,把“一切”毁誉荣辱都抛在一旁。参考答案:B(第二句中的“一切”指某些人对啄木鸟行为的否定乃至批评,没有诽谤的意思。)十一、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遥望曾 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B诗的上阕是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仿佛非常遥远。C诗的下阕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有如故乡一样亲切。D这首诗通过时间转换为空

48、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年华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参考答案: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既指生活的艰辛,又指政治上的坎坷。)十二、选出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如果白昼落进 (智利)聂鲁达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夜沉沉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井口的边沿 要很有耐心 打捞着掉下去的光明A诗人发挥了奇特的想像,将黑夜比喻成一口井,是它锁住了光明。B接着运用比拟的手法,把“光明”这种无形的事物,比拟成“掉落下去”而又可以打捞的具体可感的事物。C诗的最后两句形象地告诉人们,要能忍受寂寞,“要很有耐心”地等待光明的到来。D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白昼的消失和黑夜的到来

49、,即时间的匆匆流逝。参考答案:D(提示:“时间的匆匆流逝”错)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浮云 俄国莱蒙托夫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注: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50、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回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

51、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参考答案:1A 感情色彩错误,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景色也不是美丽的,而是“如同一群流放犯”。2B 从“冷漠无情”一词

52、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向往浮云。十四、对下面这首外国十四行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老橡树 乔尔丹诺布鲁诺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天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于衷,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你永远环抱同一块土地,使它丰腴而有灵性,通过土地的脏腑,你把根儿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延伸,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注:乔尔丹诺布鲁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为维护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坚持自己的哲学观点,于1600年2月被宗教裁判处以火刑,在罗

53、马鲜花广场殉难。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因此而退缩和屈服。C诗的最后六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定会结出硕果。D全诗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答案:D(D项说:“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是老橡树的自白,不正确。诗中的“我”字是诗人自称

54、,这两句诗是布鲁诺在“老橡树”精神与品格的感召下明志奋进的宣言。)【阅读欣赏】一、朦胧诗:1“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2“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诗人

55、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3“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二、外国诗:1欣赏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把头转向身后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它了吗你看到那颗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走近它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