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12809958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 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 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 为难治性。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制定了儿童抽动障 碍的诊断与治疗建议1,近年来又有新的认识。为了提高儿科及相关专 业临床医师对TD的规范诊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制定此实用版,并更 新了 TD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部分用药,增加了难治性TD的治疗、TD教育干预和预后评估等内容。临床表1.1 一般特征TD的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多见2 , 10-12岁最严重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

2、比为(35)1。1.2抽动分类及特点抽动分类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 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 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 声性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2类,有时二者不易分清。40%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sensory tics),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5, 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觉。抽动特点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6。(1)抽动 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

3、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 肢;(2)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 (3) 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 (4)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非持久性 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 染、被人提醒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 等5。约半数患儿共患1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7,包括注意缺 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学习 困难

4、(learning difficulties,LD)、强迫障碍(obsessive - compulsive disorder, OCD)、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 SD)、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 , ED)、自伤行为(self - injurious behavior , SIB)、品行障碍 (conduct disorder , CD)、暴怒发作等3,4。其中共患ADHD最常见,其次是OCD。TD共患病越多,病情越严重5。共患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 性和严重性,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给治疗和管理增添诸多困难72 诊断2.

5、1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TD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3种类型。其诊断标准依据国际疾病 分类第10版(ICD-10) 8、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 -5)9和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 3)10。目前国内 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 DSM5 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短暂性 TD:(1)1 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2)病程短于 1 年;(3)18 岁以前起 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慢性 TD 或 TS 的诊断标 准。慢性 TD:(1)1 种或多种运动性抽

6、动或发声性抽动,病程中只有 1 种 抽动形式出现;(2)首发抽动以来,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 1 年以上;(3)18 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 TS的诊断标准。TS : (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1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 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2)首发抽动后,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 程在 1 年以上;(3)18 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有些患儿不能归于上述任一类型诊断,属于尚未界定的其他类型 TD, 如成年期发病的TD(迟发性TD)。而难治性TD是近年来小儿神经/精神科 临床逐渐形成的新概念,尚无明确定义,通常认为是指经过

7、盐酸硫必利、 阿立哌唑等抗 TD 药物足量规范治疗 1 年以上无效,病程迁延不愈的 TD患者2,11。2.2辅助检查TD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共患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因此,详细询问病史是正确诊断的前提,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精神检查;可选择的辅助检查包括 脑电图、神经影像、心理测验及实验室检查,目的在于评估共患病及排除 其他疾病。TD的辅助检查结果一般无特征性异常,仅少数TD患儿可有非 特异性改变;如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少数TD患儿背景慢化或不对称等,主 要有助于鉴别癫痫发作;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主 要在于排除基底核等

8、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12;心理测验有助于判别共患 病。评估抽动严重程度可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13等 进行量化评定其TD严重程度判定标准YGTSS总分25分属轻度25 50分属中度,50分属重度。2.3诊断流程临床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检和相关辅助检查。应与患儿直 接交流,观察抽动和一般行为表现,了解症状的主次、范围、演变规律及 发生的先后过程,具体诊断流程见图1。图1TD诊断流程图Figure 1Diagnostic flow chart of TD3鉴别诊断肌张力障碍也是一种不自主运动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 亦可在紧张、生气或疲劳时加重,易与 TD 相混淆

9、,但肌张力障碍的肌肉 收缩顶峰有短时间持续而呈特殊姿势或表情,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较为 恒定。诊断TD还需排除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心因性抽 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14。多种器质性疾病及有关因素也可以引起TD,即继发性TD,临床应加 以鉴别。继发性TD包括遗传因素(如21 -三体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 结节性硬化、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等)、感染因素(如链球菌感染、脑炎、 神经梅毒、克雅病等)、中毒因素(如一氧化碳、汞、蜂毒等中毒)、药物 因素(如哌甲酯、匹莫林、安非他明、可卡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 因、拉莫三嗪等)及其他因素(如脑卒中、头部外伤、发育障碍、神经变性 病等)15。4

10、 治疗方法TD的治疗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target symptoms),即对患儿日常生 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16。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对于轻度 TD 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密 切观察;中重度 TD 患儿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而 有些患儿靶症状是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时,需在精神科医 师等多学科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4.1药物治疗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TD患儿,单纯心理 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a受 体激动剂及其他药物等17。药物治疗应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 宜过早换药或停药。常用药物儿科临

11、床医师常用治疗TD的5种药物见表1,表中标签外用药是指超 病种和超年龄适应证范围用药,用药前应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并注 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亦有文献报道托吡酯(Topira-mate)14、丙戊酸 钠(Sodium valproate)18 等药物具有抗抽动作用。其中丙戊酸钠治疗剂 量为1530 mg/(kgd) , 2次/d或3次/d ,注意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托吡酯治疗剂量为14 mg/(kgd) ,2次/d ,应注意食欲减退、体质量下降、泌汗障碍、认知损害等不良反应。1制Mil功康附冏常用为弗l dhk* riillHlriLh- kMl皿片 fhr lit d iNiiltf-

12、rhiiJRriflWJBt第屯不nw川Jt-iEkfifi种-1呼*M总呼,盖亓,*e.7T昕m城用卑.护岀兄一孰点址CAM昭K M區!恥.軽憧牲味外串匝应iq倉鼻寤分as曲1,為-S.Sffln-d2.5 -15, O虫岳.7. IK. fejlift. Rl VnW-r11-2 I4晕臭土日亍禺iHSM. 侔0惟祈血出讥XHI书-ftfiWrriJ *115111 *Kl!7IC 鸟*I9L10|i -1乂 巧:It的震咿牡IR丰弾察|F盘注;n :櫥占障曲刖川血世彼朗K:常淀刖L “ M席妁目嬴弘和7科戢匝先旳I竝啊大越咛笊Ht如眦电母 临-315屈人滔开科吐新山祈叩易.-剧耳呂H 3

13、3-500 d-fc曲呢爭厅 111和弘词町牛川1411兀吐僧沏-Miril加丁刊汕血qkanMhivJ; 1 dt-& lhrfdi|nAR- Jlw 41oli M hr ilwnlKiFr iklrf I hr Jygr & T A Islnn-A Emrfaji idn lfl,ir?j|BnARL iWr *il ali6JI hilt nJ BUmEUIH* I lwwf|wvbii rlrw tf Tidk |$(1 mp-fl j llw dii芒#if 1站 H 山 Lriwrnh#Jf / BnniinciiHijncl li ul ! i禅dr粕ji i*4 Tnprid

14、r MS -越w血卜JrnvuJ 忖 h表1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药物Table 1Commonly used drugs for tic disorders412治疗方案(1)一线药物:可选用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 19。从 最低起始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12周增加1次剂量)至治疗剂量。(2) 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13个月,称为强化 治疗。(3)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 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 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4)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 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

15、药物,减量期至少13个月。用药总疗程为12 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应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5)联合用药:当使用 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抽动症状改善,难治性TD亦需要联合用药。(6)如共 患ADHD、OCD或其他行为障碍时,可转诊至儿童精神心理科进行综合 治疗。4.2倆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 段20。轻症 TD 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 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 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

16、、自我监察 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15。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 线行为治疗21。教育干预在对 TD 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 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22。鼓励 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 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 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 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 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4.3难治性TD的治疗在排除诊断错误、选药不当、剂量不足、不良反应不耐受、用药依从

17、 性差等假性难治性TD后可米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联合用药、尝试新药、 非药物治疗、共患病治疗等。其中联合用药包括抗 TD 药物联用、抗 TD 药物与治疗共患病药物联用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神经调控治疗 和手术治疗等,也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联用。已有报道治疗难 治性TD新药包括新型D1/D5受体拮抗剂(如依考匹泮)、囊泡单胺转运体 抑制剂(如四苯喹嗪)、尼古丁类药物(如美卡拉明)、大麻类药物(如四氢大 麻酚)、谷氨酸类药物(如利鲁唑)、Y-氨基丁酸、非那雄胺、欧米珈-3等 23。也有报道显示对于一些药物难治性 TD 患儿,可尝试重复经颅磁刺 激(repetitive transcr

18、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rTMS)、经颅微电流 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 , CES)、脑电生物反馈 (electroencephalogram biofeedback)等神经调控疗法;少部分可考虑 转诊至神经外科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24,但属 于有创侵入性治疗,主要适用于年长儿(12岁以上)或成人难治性TD。应 用多受体调节药物联合治疗或探索新药,已成为难治性 TD 治疗的趋势 25。通常对于难治性TD患儿,需要寻求多学科协作(MDT),及时转诊 至儿童精神科或功能神经外科治疗。5 预后评估TD 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 18 岁 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 TD 患儿成年后能像 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 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TD 患儿到成年期的 3种结局3:近半数患者病情完 全缓解;30%50%的患者病情减轻;5%10%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 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TD 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抽动 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2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