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教学(1)资料

上传人:油** 文档编号:112739957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9.9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服教学(1)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汉服教学(1)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汉服教学(1)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资源描述:

《汉服教学(1)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服教学(1)资料(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汉服教学(1)汉服的历史发展w一、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

2、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

3、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 二、后世发展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沿袭了秦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

4、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 。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w w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

5、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w w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

6、,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

7、、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跑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开始确定了许多服制。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

8、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并且品种十分丰富。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三、剃发易服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堕落和灭亡,就是从服装开始。当年满人入关,第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堕落和灭亡,就是从服装开始。当年满人入关,第一件事,就是剃发易服。就是剃发易服。 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满族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摄政和硕睿亲王谕:

9、“各处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抚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核地方远近,定为限期,届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 此后清廷多次就剃发易服颁发谕旨。 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颁布剃发令,要求“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江阴人民奋起抵制,坚持抗战三个月,城破,全民死战,男女老幼无一投降。嘉定民众也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斗争,受到清兵的残酷屠杀,演成了中

10、国历史上空前残暴的惨剧。当时中国广大地区,由于明朝末年封建统治者对农业、手工业的摧残,以及官军对农尺起义的进剿,已经造成许多地方千里无人烟,满目疮痍的景象。随着这种残酷政策相继而来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强制汉族军民一律改着满族服装。有些乡间农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尔穿着明代服装进城,大多要被剥得全身精光,并且以能保全性命为幸。由此可见,改易冠服与剃发令一样,都是通过强制办法推行的 。 汉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

11、,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服中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在清朝统治者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逐渐消亡了 。也致使了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四、留存复兴 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

12、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汉服的种类w一、齐胸襦裙w二、曲裾w三、袄裙w四、褙子w五、半臂w六、交领襦裙w七、对襟襦裙w八、短曲裾齐胸襦裙w襦裙【rqn】。襦:短上衣,一般不过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是汉服女装最基本的形式。 w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襟齐胸襦裙,一种是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 w下面两张幻灯片中的汉服都是对襟齐胸襦

13、裙。曲裾w观察下面两张幻灯片,曲裾是深衣的一类,曲裾与其他的汉服相比很好分辨,衣裾绕襟 ,可以看到曲裾的边纹螺旋而下,螺旋到衣底的是曲裾,如果是螺旋未到衣底,则是下面提到的短曲裾袄裙w袄裙的基本特点:w 1、属于中腰襦裙体系,典型的上衣下裳制式。w 2、下裳是马面裙w袄的分类:w 1、交领式的短袄交领式的短袄w 2、方领式的短袄方领式的短袄w 3、广袖交领式的长袄广袖交领式的长袄褙子w褙子特点:w对襟(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w两侧从掖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 半臂w半臂特征也很明显:看其袖子是长袖还是短袖即可。w半臂又称半袖 w很多时候一件衣服并不是名称单一,比如:半臂 齐胸襦裙。

14、即这件衣服既是半臂又是齐胸襦裙。w呵呵,看到一件汉服,不知哪一类,但看到是半袖,说它是半袖(或半臂)即可。交领襦裙w襦裙【rqn】。襦:短上衣,一般不过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是汉服女装最基本的形式。 w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 w区别重点: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对襟襦裙w对襟襦裙对襟襦裙为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 w领子分为交领、直领、圆领。w 领子有三种,直(对称),交(不对称),圆。 凡是直领的必是对襟的,是一种东西的两种叫法而已。 短曲裾w

15、前面已经讲到,短曲裾与曲裾的区别,就是看边纹螺旋是否到衣底。w短曲裾关键在“短”和”曲裾“汉服复兴吹响号角百名学者回应对汉服的40种认识误区w一、汉服一直是中国主流服装,“唐装”不是唐朝的服装 汉语、汉字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语言文字,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国学”称之为“汉学”,不是仅仅指“汉朝之学”,我们的汉语、汉字也不仅仅指汉

16、朝的语言文字。w唐朝的服装仍然是以汉服为主流。时下流行的“唐装”,是借鉴了清朝马褂而临时“设计”出来的,有唐之名而无唐之实。不澄清这个概念,是对国人的继续误导。w二、“凸显特色”不如“凸显传统”w某些设计师要设计有“中国元素”的服饰作为奥运礼服。我们认为不妥。与其“凸显中国的特色”,不如“凸显中国传统”。中国的服饰礼仪传统,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如果要“凸显特色”,这就是最大的“特色”。w“传统”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拼凑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中国传统”,是由中国的过去传到现在,又要从现在传到未来的那种统贯中国始终的“统”。因此,仅有“中国元素”不足以体现“传统”。我

17、们无法用所谓的“中国元素”拼凑出“传统服饰”,就像无法嫁接出一种融合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兰花、月季等花卉的植物作为国花一样。因此,展现给世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服饰”是最佳选择。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山装、旗袍、西服、“唐装”都不能足以体现这一点。w“设计礼服”,这是把时装与礼服混同起来了。时装可以设计,而且必须要设计,因为它是随时变化、追求个性的;而礼服比如,我们提倡的广义汉服中的“深衣”却不能设计,它的内涵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所以,它也不需要设计,只需要考证清楚加以制作,否则,不可能达到“还给世界五千年”的理想效果。w当前的服装设计专家一般侧重于时装知识,对“礼仪之邦”的礼制大多不清楚

18、,对“华夏文化”的“经典”不清楚。有位专家所设计出来的礼服,竟然是“左衽”,就可见一斑。连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都不知道。他怎么去“设计”能体现传统的“礼服”出来?结果恐怕是令人失望的,相信难以得到民意的支持,稍有失误,反而会给奥运会的服饰礼仪留下无法消除的遗憾。 三、不要空谈“民族性”与“国际化” 关于礼仪服饰,有人提出要把“民族性”和“国际化”相结合。貌似有道理,其实不然。男女都是人,首先要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不男不女不能叫做“人化”;同样道理,中国与外国都是国,中国要像中国,各国要像各国,不中不西的中国绝对不能叫做“国际化”。刻意去迎合外国人的欣赏品味,把自己打扮

19、成不伦不类的样子有必要吗?我们不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形象如此不自尊自信。 即使要“结合”,也不需要有意结合。在参加竞赛的时候,运动员身穿的是运动装,这是国际化的体现;在运动场外,外国朋友见到的当今中国形象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满街流行的西服牛仔,宛然“美国第二”,又何尝不是国际化?我们身穿华夏传统服装,所体现出来的是自尊自信、热情好客,而不是自高自大、骄横跋扈,因此,这与国际化没有什么冲突。多元的世界,由每一个健全的“一元”构成,国际化更需要健全、弘扬我们“这一元”,而不是把我们“这一元”丢掉!w四、深衣是历代相传的礼仪服饰,和服、韩服源自中国w深衣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五经”之一的礼记中

20、有一篇专门的文章,题目就叫做深衣,这就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深衣一直流传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有深衣考,清人江永有深衣考误,因此,深衣在清朝虽然在生活中暂时不见了,却并非失传了。就在五四运动之后,章太炎、钱玄同先生还曾经穿过深衣。现在,很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夏同胞,也在身穿深衣与汉服举行着活动,还有平时生活中也穿着汉服的,其中体现着深衣与汉服的强大生命力。w有人担心,深衣与汉服是否能被今人接受,这是多余的担心。当前,因为深衣与汉服已经被迫中断了三百多年,平时就了解汉服的人就不多,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得到很高的支持率,也非常能够说明问题。从各个网站的调查来看,截止到4月18日中午12点,

21、QQ腾讯中支持率达83.44%,网易新闻中支持率为79.0%,搜狐中支持率为64.9%,网易奥运中支持率为63.0%。这些数字体现着民意,值得我们重视。w有人说,穿上深衣与汉服会被认为是日本人、韩国人,更是多余的担心。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是从“汉服”演变而成的,其中体现出来的是东亚文化传统在历史上的密切联系。只能说和服、韩服像汉服,而不能说汉服像和服、韩服。谁会说某人的父母像他们的儿女?哪个父母会因为长得像儿女就羞于见人呢?因此,这样的担心,不仅多余,而且可笑。w五、用深衣和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w有一些不支持汉服的朋友认为,只要一提“汉服”这个词,就成了“民族主义”,甚至“

22、极端民族主义”,这是极大的误解。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深衣正是体现这种精神的礼服。汉服则是汉民族的形象视觉系统。w我们把深衣从广义的汉服之中凸显出来,目的就是要减少人们的误解。首先,因为深衣是产生并确立在56民族产生之前的服装,把它作为由56民族构成的代表国家形象的服装,与“刻意宣扬民族的东西”无丝毫关系,恰恰相反,这只能有利于56民族的团结。其次,我们沿用“深衣”这个传统的称谓,就像“纱丽”、“奥黛”、“和服”一样,不直接用族群的名称来命名,这样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稳固。其三,56民族是一个整体,不应该没有一种象征这个整体的代表服饰,就像我们出国的时候、在联合国的时候,不能说56民族各自

23、都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样。最后,炎黄子孙并非仅仅局限在国内,而是遍布于世界各地,有了深衣更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w提倡“汉服”,能说就是“大汉族主义”吗?更不能!首先,我们不能说采用“汉语”、“汉字”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的代表,不能说是“大汉族主义”;把56民族分化之前就有的广义的“汉服”中的“深衣”作为中国的代表服装更不是“大汉族主义”。其次,当前中国的56民族中,5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尊重他们的服装,不需要我们再去倡议。因为惟独汉族还没有,所以我们倡议把“汉服”作为汉族的代表服装,也与“刻意宣扬民族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其三,在56民族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3%,这是历

24、史自然形成的,如果汉族穿着西服,那么,56民族站在一起的时候,像外国人一样,这很不和谐。其四,华夏文化经典中向来提倡的是,各个民族首先自强不息、自尊自信,同时各民族之间又互相尊重,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w六、复兴不是复古,形式和内容的关系w有人说复兴汉服,就是主张复古,这是一种误解。不管人类想怎样,时间的脚步却是一直向前行的。我们也不可能、也不想回到历史上的某个时代去。华夏文化能够流传上下五千年而不断,成为世界上的唯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历来坚持“华夏文化传统”。我们只能沿着华夏文化的传统继续走下去,并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25、。也许我们因为外来原因一时偏离了华夏文化的正道,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如果能尽快地回归正道,那么,一切都还会好起来。当前,全国上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与行动越来越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党和国家的政策。w有人说,仅仅靠穿上汉服就能复兴华夏文化吗?当然不是。华夏复兴,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而且是长期的过程,服饰礼仪的复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的时候,这个事情便是当务之急,因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契机,由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穿上汉服,当然不一定就能使华夏文化复兴起来,但是,不穿汉服,也不能复兴得更快。形式与内容本来是不可分的,形式却也可以促进内容。华夏复兴,少不了文

26、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不可能没有承载它的形式。有人说“承继传统在乎其心而不在其表”,这是把内容与形式割裂了。牛羊之心有牛羊之表,人心也有人之表。论语中说过,如果虎皮和羊皮没有毛色的不同,也就无法区别虎皮和羊皮了。w七、礼服和常服不能混淆,汉服不是演戏作秀w很多人反对汉服的理由之一是,看到深衣、汉服的宽袍大袖,觉得不方便、不实用,这是将礼服与日常服装混同起来了。我们要问一句:当今盛行的西方婚纱是不是日常服装?是否方便实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穿它?w我们在倡议书中没有说过让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也穿上深衣、汉服。同时,我们说过,大家平时的服装是个人性的选择,代表国家或民族的时候却不再是个人性的选择

27、;大家的日常服装当然由大家自愿选择,在重大、严肃、正规的场合应该穿上礼服。我们也提倡(而非强制)汉族的成员平时也穿汉服,但是,汉服之中也有礼服与常服之分,而且款式多样,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长袍大袖的。我们的前人穿汉服修长城、开运河、建园林、种地、做工,不是穿着礼服去做这些事。更何况,我们今天要穿汉服,只要符合“交领、右衽、系带”等基本要求就属于汉服,并非所有汉服都是宽袍大袖。w有人说,汉服像戏装,所以,穿上汉服像演戏,这是肤浅的看法。戏装是因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才会因为戏剧需要而穿上,而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我们看到从有关先秦到明末的戏剧、电视剧中的服装都是汉服,尽管有些做得很不规范,甚至“凭空想

28、象”,那是设计师的问题。我们并非按照戏装来做汉服,而是根据历代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制作汉服,与戏装有根本的区别。我们穿上汉服,是对华夏民族以及华夏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在演戏。w还有人批评穿汉服是“作秀”,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误解。首先,我们是站在华夏文化的高度来对待汉服的,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发出倡议的;其次,国内外广大的汉服爱好者,是凭着一腔热情,花费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宣传汉服、实践汉服,这与“作秀”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为了哗众取宠、邀功争利的做法,才能叫做“作秀”。另外,汉服的复兴,不是一时的事情,它是华夏复兴的一部分,所以,称之为“汉服热”也不恰当,因为它涉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w八

29、、汉服是服装传统上的民族认同,是华夏文化认同的一部分w我们一直骄傲地自称为“华夏”,而这两个字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服饰的全面系统,体现着“华”字的内涵;传统服饰的文化礼仪精神,体现着“夏”字的内涵。无根的是浮萍,无枝叶的是枯木;无灵魂的是行尸走肉,无形体的是鬼神妖怪。华夏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与灵魂,汉服是华夏民族的枝叶与形体的重要部分。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不认可传统服饰,如何能自称为“华”?不认可传统礼仪,如何自称为“夏”?不认可“华夏文化”,我们还有根和灵魂吗?不认可“华夏服饰礼仪”,嫁接出来的枝叶和形体还是我们自己吗?w任何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服饰,首先涉及到的是民族文化认同问题,

30、而不仅仅是审美问题。在西化很严重的当今中国,我们的审美标准也在很多方面采用了西方的标准,由此而导致了我们民族心理整体上的失去自尊自信。华夏文化的复兴必须解决这个认同错位的问题,这是“弘扬传统文化”之所必需。选择传统服饰作为礼服,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w九、汉服与功利根本不能混为一谈w有人说,此次倡议“是在一定程度上赚取眼球,抢占商机”,要实现“复兴汉服”的目的,那么,莫非“复兴汉服”见不得人吗?倡议书主张占全国人口93%的汉族要穿汉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穿上深衣,究竟有什么“功利目的”?莫非汉族不需要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莫非中国就不应该有代表国家的礼服?照这个思路,我们是否需要

31、取消国旗、消灭汉语汉字呢?这样的心态难道是健康的吗?w所谓“抢占商机”,更是无稽之谈。在涉及到民族、人类、道义问题的时候,有人只从个体利益出发来压制、歪曲汉服的倡议,却不顾民族传统和民心民意,那才是“抢占商机”。当今,在全世界,没有一家做汉服的工厂,生产旗袍、马褂、西装的公司却数不胜数,某些相关的利益集团与其对汉服反感,何不转而生产汉服去打开市场呢?且不说发起人与签名者之中有没有自己生产、销售汉服的,就算是有,那又有何妨?人总是要穿衣服的,不论是西服牛仔,还是汉服。难道生产销售西服牛仔就不是“商机”,而生产销售汉服就成了“商机”了?更何况汉服复兴起来之后,谁都可以生产销售汉服,究竟谁最后“抢占

32、商机”还不一定呢!w十、其它相关问题w第一,深衣有没有资格承载华夏文化内涵?w礼记-深衣讲得很清楚,它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使它有资格作为礼服,而且它本来就是传统的礼服。再者,有了它,体现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内容就不再困难了,而且连“谁来确认衣服上用哪些中国元素”,也不难了。既能体现传统风采、顺应民意,又能省事、省钱、省力,何乐而不为呢?w第二,汉服不适合于炎热的天气穿着吗?w 华夏服饰的“设计”理念与西方的“设计”理念根本不同。它不以裸露肌肤求凉爽,而以宽松通气求凉爽;它不以裸露肌肤求美感,而以礼仪廉耻求端庄。倡议书的发起人和签名者很多是有亲身体验的。阿拉伯的长袍、佛教的袈裟可供参考。w第

33、三,汉服与身份不符吗?w有人说:“汉服应该由大气、端庄、古雅气质的人来穿,而当今的礼仪小姐中,接受的更多是西方的礼仪方式,举止投足之间展现不了汉服的气质,难道要回古代找几个大家闺秀来当礼仪小姐?”那么,我们要反问一下:难道“礼仪之邦”的中国就永远“接受西方的礼仪方式”吗?难道中国当今的女性就没有“大家闺秀”吗?更何况,穿上华夏礼服之后,自然便会有一种心境的变化,只要体验一次就可以知道。w第四,旗袍已被认可为中国元素,甚至被应用于国外的时尚和服装设计,现在突然推出几百年未穿过的衣服,会不会过于唐突?w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旗袍本来是满族的服装之一,现在流行的旗袍又是西方化的,连满族的都

34、不是了,如何能体现华夏“五千年的传统”?“中国元素”拼凑不出“传统”,只能成为“杂凑”。“传统”的礼服,本来就不是“时尚的服装设计”,两者不能混淆。华夏民族的服装已有至少五千年的历史,而且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未穿过”的那“几百年”,在华夏民族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我们是应该有远见卓识,还是应该因袭错误?w第五,拱手作揖之礼是为难外国人吗?w任何事情都有个开端。试想,当初我们开始接受西方“握手礼”的时候,西方曾经强迫过我们吗?当我们到阿拉伯国家去行“贴面礼”的时候,我们觉得为难了吗?作揖只是两手一拱,有多么难学吗?我们为什么能够尊重别国的礼仪却不能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礼仪呢?为什么只想到去尊重别的

35、国家却不能有自己的礼仪以自尊自重呢?w第六,深衣汉服是被历史抛弃的吗?w有人说:“从古到今,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深衣为什么被历史抛弃?”这要弄清楚,它不是“被历史抛弃”的,更不是我们自愿放弃的,而是在清朝因为政治原因被迫中断的,其中有一种隐含着的历史性屈辱。今天,汉服的复兴,是消除这种屈辱的一种方式。w第七,汉服能体现女性的曲线美吗?w有人说,穿上汉服之后,无法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这种说法是受时尚潮流影响的产物。端庄比曲线更重要,尤其是礼服。换个角度来说,汉服不是不能体现人体之美,但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与西方不同的另一种审美观。广义的汉服,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身材特点而设计出来的,更适合中国人自己穿著;

36、它更能体现东方人灵动美、运动美,而非静止、呆板的人体之美;男性穿上,能够更加挺拔、潇洒;女性穿上,更加清秀、雅致。修长的衣服加上束带,使男性显得更加挺拔俊雅,使女性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不仅如此,能够具有完美曲线的女性,在现实中毕竟只有少数,在此情况下,汉服反而能够掩盖曲线的不足。w第八,代表国家形象的礼服不需要创新吗?w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思潮,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认为一切都可以“创新”,而且形成了一种“创新至上”的情结,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器物能够创新,技术需要创新,制度和学说可以创新,但是,传统却不是靠创新而来的,它只需要传承。礼服是传统与文化的体现,而不仅仅是器物、学说、制度,更不是技

37、术,不能“一刀切”。我们应该对得起我们的前贤,还要对得起我们的后人,我们在这中间起着一个中间纽带的作用,“创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w第九,我们没有可以“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吗?w要代表中国,既要代表历史上的中国、现在的中国,还要代表未来的中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注重“传统”;要在服装上有代表中国的,也必须到“传统”中去寻找。离开了这个“统”,那么,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深衣是两千多年不变而且是除了清朝之外的历代的礼服,它本来就是“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w w对汉服的40种错误认识w1.汉服不是古装w2.汉服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w3.汉服包括“唐装” (唐装和汉服不能并列,以

38、后不要再并列搞调查了!)w4.传统的礼服(深衣)不是靠“设计”出来的w5.中国传统高于“中国元素”w6.“中国传统服饰”最佳选择是深衣。(不是其他)w7.中山装、旗袍、西服、“唐装“没有资格忝列“中国传统服饰”范围。w8.“设计师”不要把时装与礼服混同起来了。(动不动就要去设计礼服是吓人的)w9.设计师不是文化大师,也许根本不懂汉服。(顶尖设计师否定汉服是笑话啊)w10.国际化更需要突出民族化,多元化不是要把汉服化掉!w11.深衣是历代相传的礼服w12.调查结果显示汉服的支持率最高,民心向往。w13.汉服是和服、韩服的母亲。w14.穿汉服更能显示我国对东亚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因为像和服、韩服而自

39、卑。w15.汉服复兴不是搞民族主义。w16.汉服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更本不会影响民族团结)w17.(汉服)复兴不是复古。(是回归华夏正道)w18.形式离不开内容。(汉服形式论的误区)w19.汉服有不方便的,也有方便的。(拿礼服和常服时装比的逻辑错误)w20.汉服在礼仪场合的实用(汉服不实用的误区)w21.没有人提倡运动员穿汉服比赛。w22.汉服不是戏服w23.穿汉服不是作秀w24.汉服复兴,不是“汉服热”那么简单w25.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本”。(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w26.汉服复兴是华夏文化的自我认同。(不是给你闹着玩的)w27.民族服饰涉及到民族心灵。(不是审美的问题,请不

40、要以西化的审美看待汉服)w28.汉服(以及相关传统文化)的复兴解决文化认同的错位。(唤回流浪的中国心)w29.汉服不是学究们的艺术。(是华夏民族的大事)w30.宣传汉服正大光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w 31.汉服不是吸引“眼球”。(别以耍猴的心态看汉服)w31.提倡汉服不是抢占商机”。(欢迎商人去强占)w32.利益集团打压汉服的真相(为汉服装爱好者说句公道话)w33.深衣是传统的礼服,比“中国元素”,更有代表性w34.以天气炎热来否定汉服缺乏科学依据w35.以中国的礼仪小姐多接受是西式培训来否定汉服,是歪曲事实w36.以旗袍已盛行来否定汉服作为礼服,是知错不改。w37.以汉服被历史淘汰来否定,是歪曲历史。w38.以汉服不能体现女性的曲线美来否定,是对汉服缺乏基本认识。w39.以创新来否定汉服,是误用创新的概念。w40.离开历史谈传统服饰是荒诞的。汉服美图欣赏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