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试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2727634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6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学:试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学:试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学:试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教学:试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试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教学论文:试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精品文档】第 - 18 - 页【题目】 试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中学地理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中学地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必然趋势;进而从教育信息化角度,阐述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全面整合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并对学生进行研究,提出了中学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教育新理念,为探索中学地理的发展方向提供一新模式、新理念,同时也为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整合提供一新方法、新思路。另外,本文也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看法,与同仁交流、参考。

2、【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改 研究 效果【正文】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如何在教学中融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1概述1.1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分析通过对沈阳市各高中的初步调查表明,许多重点高中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如沈阳一中、沈阳二中、120中学等重点高中以及几乎所有普通高中每个班级都配有多媒体器材。但多媒体的使用却不尽如人意,重点高中的使用率很高,但教师大多使用Word解决一下练习问题,或把课本上的图画做成课件,再用多媒体演

3、示出来,出现了“黑板、课本、练习本”搬家现象。其他普通高中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则很低,只是在公开课或研究课时使用。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开发制作教学软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市场上现有的教学软件很少而且不适合教师实际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地理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如果信息技术能很好的运用到地理的教学中,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非常有利。1.2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特点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标准提出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实践活动。2.

4、整合2.1整合内容整合的内容来自教材和报章杂志、CD、VCD、电视和网上等。地理教材内容主要由文字、数字、图表、图片和地图等信息要素构成的,运用信息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经过加工处理是必要的。2.1.1文字文字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名词、地名、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可运用文字工具调整字体、颜色、字型和效果使之醒目耀眼。地理原理还可以制作成示意图或联系图表。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制成以下图表: 热力环流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气压差异 水平运动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运用信息纲要教学法,整理教材内容,形成知识结构网络,有利于知识内容的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系统的掌握。2.1.2数字地理数据表示地

5、理事物的数量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起“定量”作用它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过程,地理事物的特点、规律或界限。这些数据可直接制成幻灯片,或转绘成图表,用以说明地理问题。例如,在气候资源教学中可以显示以下表格,让学生分析出各地的气候资源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地区无霜期(天)10积温( )降水(mm)种植制度类型隔年年内复种东北平原1401701300 3700500 800春麦玉米大豆轮作 一年一熟西北地区1002202000 4500250 600春麦冬麦谷轮作 一年一熟黄淮海平原1772203400 4700500 950麦麦豆套种 一年二熟长江中下游平原210 2804500 5600800

6、 1600绿肥稻稻 油菜稻稻麦稻稻 一年三熟2.1.3图表地理教材中的图表可以用动画反映地理事物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加深学生对该趋势的印象。可以逐渐显示每一要素,以避免其他要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例如,在作三角坐标图判读时,可以将图标分别展示,分步进行讲解,一边然学生更清楚的了解。A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020406080100802040608001001006040200此图表现出第一产业为40,可以用动画的形式表示A点第一产业判读的方法。A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020406080100802040608001001006040200A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0204060801

7、008020406080010010060402002.1.4地图地图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反映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以及与周围地理事物的关联。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可以培育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但地图应突出主题,可把主题要素用动画或闪烁等动画效果显示。如“京九线”铁路(如上图)的延伸可用动画,城市的位置可用闪烁动画效果来显示,以吸引学生视线。2.2整合方法2.3.1变“文” 为“图”过多的文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直观性教学和系统化教学,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教材中的文字可以转变成图表、图像和音频视频,实现图文转换。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

8、市化差异”这部分文字内容就可制成以下图表:国家起步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其它发达国家早慢高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迟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表中的具体内容由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后,进行归纳概括完成。在课件中逐一显示。地理教材中的图表、图片可以制作成动画或视频,动画可以制作成二维或三维动画。例如,“世界人口增长”图,是曲线和柱状图,其中的曲线和柱状都可制作成动画,先是曲线的增长动画,然后是柱状的上升动画;“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应设置逐一播放各个环节的动画。在讲“地震的破坏性”时,教材中有一幅“唐山地震”图片(如图),可转换成播放一段“唐山地震”的电影,增强视听效果,教学更为生动有效。动画可制作成二维动

9、画或三维动画,这要视该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要求来定。如“水循环”“亚洲季风(如图)”等图可设计成二维动画;“地球的公转”“昼夜更替”等可设计成三维动画。经整合后,改变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从而引起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3.研究对象、内容、过程及方法3.1研究对象和内容取沈阳市第四十八中学中学2005级高二(4)至高二(6)班为研究对象,共150名学生,其中(4)班(49人)、(5)班(51人),(6)班(50人)。选择难点、重点集中,难度大的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为实验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表2-1)。表2-1 实验内容及课时

10、章节内容原计划课时(时)现课时(时)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19第二单元大气1210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1211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66合计41363.2研究过程与方法整个研究过程在不影响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由同一教师分别在实验班和参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第一、三单元,以(4)班、(6)班为实验班,(5)班为参照班;第二、四单元则以(5)班为实验班,(4)班、(6)班为参照班,为避免霍桑效应的影响,事先没有向学生说明实验情况。一个单元结束后,立即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态度表现。考题由非授课教师拟定,授课教师不接触试卷,不事先通知学生。在其中我以高中地理课本第四章第四节“全球

11、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节课中关于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过 程以及板块张裂、碰撞、俯冲、消亡的机制,为例,来说明信息技术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整合。虽然课文使用了多幅插图和相应的说明文字,但学生仍然感到比 较难于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如果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图形显示、动画演示的功能,就可以将这些难以理解和掌 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理解和掌握 这些知识,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各类中学地理CAI软件(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颇多,但大多不适合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为此,本人根据“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节课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

12、际需要,利用“Authorware Star” 二维动画软件编制了一套软件,并用之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3.2.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一开始,由计算机显示如图的地层剖面图: 教师提出与上节课有关的问题:图中A、B两个谷地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讲评答案。接着教师引言:“图中岩层发生了变形,说明是地壳运动的结果。那么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为了解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现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从而导入新课。 3.2.2介绍大陆漂移学说 计算机显示世界海陆分布大势,进而动画演示大西洋两岸大陆岸线拼合后世界陆地的大致轮廓,学生就很 容易

13、理解大陆漂移的证据以及“联合古陆”的概念。 动画演示“联合古陆”漂移形成现在海陆分布的过程。教师配合动画画面,一面讲解,一面提问学生,使学生对“联合古陆”的分解过程和各陆块漂移的路径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随后老师归纳魏格纳所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论点。 让学生从图中仔细区分地壳与岩石圈的不同范围,并启发学生对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驱动力和大陆发生漂移的层面等论点提出质疑: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是否足够大,使得由硅铝层组成的大陆块在硅镁层这个固体硬壳之上发生漂移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为使学生透彻理解下面讲述的板块构造学说埋下伏笔 。 3.2.3推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并深入探讨它的基本观点。

14、 再一次显示岩石圈结构示意图,我们不难发现海底扩张学说同样面临着与大陆漂移学说所碰到的困境,就是什么力量驱使大洋地壳在莫霍面这样的一个固体层面上扩张呢? 至此,学生受到启发已经形成了如何完善所学的两个理论的观点: 漂移或扩张的层面若发生在可塑性的固体“软流层”之上则较为可信。 火山、地震以及形成地表基本面貌的深海沟、巨大山脉等地理事物事实上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分布。而海底扩张学说关于大洋地壳俯冲、消亡的论点则可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将以上观点综合起来,便初步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基础,它包括下列要点: 板块的概念:岩石圈的某个区域; 板块的漂移层面:“软流层”之上; 板块运动的结果:地表基

15、本面貌(海陆分布、海沟、山脉)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发生。 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基础之后,要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就显得十分容易了: 利用计算机显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关于板块划分的论点; 利用动画演示板块的扩张、俯冲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关于板块漂移层面的论点、板块与地壳活动关系的论点; 利用动画演示板块张裂、碰撞的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关于解释地球基本面貌形成的论点板块张裂形成 裂谷或海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链和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最后简介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及其有待完善之处。 3.2.5 课后小结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利用高科技所提供的教学手段,

16、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没有解决或解决不了的教学难点。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由计算机演示代替了黑板和教师的讲解。本课中“联合古陆”分合变换的过程、海底更新扩张,俯冲消亡的过程以及板块构造学说一步一步的进行,都是计算机分步呈现信息,教师层层启发,学生逐步探索所得到的结果。教学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计算机媒体索取知识的愉快的学习过程。课后,有的同学说:“这一节课既上得十分轻松,又学到很多知识,希望以后还能经常上到这样赏心悦目的课。”4.研究结果与分析4.1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及原因分析利用态度量表,发出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调查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信

17、息技术的兴趣较大(很感兴趣及感兴趣的,创新班占86.09%,普通班占80.53%),上课认真(很认真及认真的,创新班占89.67%,普通班占72.61%),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很满意及满意的,创新班占91.06%,普通班占72.62%)(表3-1)。表3-1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表现 (n=150)调查项目态度等级人数ABCDE学习兴趣(5等级)241013050认真程度(4等级)15120105/教学满意度(5等级)201111810注:A、B、C、D、E分别为兴趣、认真程度、满意度从高到低的排列。学生对本课程感兴趣及对教学效果感到满意的原因,可归结四点:(1)理论联系实际。(2)形

18、象生动。(3)突破时空限制。(4)快速、及时。4.2学生的课堂理解与掌握程度比较理解与掌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效果,对媒体的理解程度则反映了媒体的教学效果与功能。调查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属学生自我评价)是满意的,其中大部分及以上理解和掌握的分别占85.53%和84.65%(表3-2)。表3-2 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自我评价 (n=150)调查项目理解与掌握程度等级(人数)ABCDE总体理解程度67153119总体掌握程度58642107注:等级为:A.全部 B.绝大部分 C.大部分 D.半数 E.仅小部分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得分率略高于参照班(创新班相差稍小,普通班相差稍大),

19、说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难点问题解决得较好。4.3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达标检测,对本次的实验效果进行评估。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估方法,采用目前中学里较常用的平均分。表3-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比较 n=118(114)实验内容实验班级平均分均量值(Z)P值第一单元实验班:(4)班、(6)班80.92(73.04)3.14(3.07)0.149(0.283)参照班:(5)班79.64(74.42)2.88(3.12)第二单元实验班:(5)班78.27(72.18)3.10(3.07)0.912(0.987)参照班:(4)班、(6)班78.04(72.16)2.96(3.11)第

20、三单元实验班:(4)班、(6)班76.81(70.42)3.09(2.96)0.124(0.975)参照班:(5)班75.61(70,46)2.95(3.16)第四单元实验班:(5)班83.08(76.05)3.31(3.09)0.127(0.540)参照班:(4)班、(6)班81.92(76.86)2.84(3.11)从表3-3达标测验结果分析,本次实验与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即采用多媒体教学尽管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无论是创新班,还是普通班,从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5结论与建议5.1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可明确以下

21、结论:(1)应用信息技术,可实现重点、难点在地理教学方法上的突破。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上的应用,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生动,贴近学生的实际。信息技术逐渐因其优势,逐渐取代了地球仪、挂图等传统的地理教学工具。(2)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的进步,归根于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上的应用,为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地理现象、地理的模拟实验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2、,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 (3)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基本功。解决地理问题、学习地理知识,往往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为辅助。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合理联系。信息技术丰富了地理教学资源,借助网络,使得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学素材。在网络上也使教师可以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5.2建议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教师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要求教学手段从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向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5.2.1

23、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改变传统教学中单调古板的教学形式,既精讲启发,又有现代媒体适时参与;既有学生复习质疑、讨论、练习;又有亲自实践观察的机会,使动脑、动口、动手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注意率,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而且授课内容相对集中,重点、难点各个击破。5.2.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同步进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教学手段与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若与教学方法不协调,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严重影响其教学效果。如教师单纯利用大量媒体进行单一枯燥的宣讲,则成了新的形式下的“满堂灌”;一味地追求“直观”,则限制了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禁锢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24、。因此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有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任何先进的媒体或技术,只有通过教师的适时、适量、正确的使用,并与教法紧密结合,形成最佳的系统结构,才能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教师始终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观性是搞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所在。【参考文献】1 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R2 周济,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启动仪式上的讲话R3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 林培英 朱剑刚,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 孔祥田 李兴宝,现代教育技术学M

25、,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16 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7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8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9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0 钟启泉 张超 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11 刘合群,现代教育技能导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212 包秋,美国科技辅教的现状与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 查有梁,教育建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 曹玮,新课标教材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2(总第216期)15 李树民 皇甫文炯,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评价J,2004.1-216 徐澄君,新时期 新课程 新理念J,地理教育,2004.1(总第139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