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决策与经济学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12407154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理决策与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管理决策与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管理决策与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管理决策与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决策与经济学(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管理决策与经济学2010 年表彰工作暨干部培训大会上的报告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程水源( 2010 年 5 月 28 日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同志们:我今天选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叫管理决策与经济学。今年三月份,在学校党建的一次会议上我给自己布置了这个题目。 我原来跟大家交流了很多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管理哲学与方法论、管理学中的执行力问题、管理学中的绩效考核问题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学的内容,我认为可以说只是表观现象,真正管理学的内涵和支撑学科,应该是经济学。也就是不懂经济学的人做不好管理:大到工作、生活,小到外面去旅游、观光,事实上你每一次决策的过程,或者说你每一个管理的过程都是经济学决策的过程

2、。你要去旅游,时间怎么分配?坐什么交通工具?想来想去其实是在进行经济学分析, 多少时间范围之内,用多少成本能达到多少效果,这不是经济学是什么?管理者在哪几种情况不用经济学呢?第一是无知,就是所谓的拍板,就是摸脑壳拍板。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这方面的信息;第二是完全感情化,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情色彩随便拍板,不考虑成本和效益;第三是酒喝多了(开玩笑),糊里糊涂的,所以经常有张书记开沟李书记填沟等等现象,这都是没有经济学思考造成的后果。所以,我今天选择管理决策与经济学这个题目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经济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真正要把经济学理解透,事实上必须懂得两 个概念:一个是成本,另一个是寻租。真正

3、把这两个概念理解透了,经济学应该说就通了。所以今天我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给大家介绍几个概念,并通过案例来予以说明,有的涉及到专业知识;其次再把我在国外读书时所学的曼昆经济学,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来的经济学十大定律给大家介绍一下,并用一些案例来说明这十条定律在我们管理决策中甚至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可能不一定准确。时间允许的话就专门做几个案例分析,但我估计时间不够, 因为我准备的内容可以作两个单位半天的讲座。 我今天选择性的讲一下,时间控制在70 分钟以内。一、几个基本概念1. 成本 (cost or total cost)基本解释 : 生产某一产品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或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所

4、需的全部费用。但这个概念太旧了或者说太一般化了,真正来讲应该将费用改成资源,因为成本费用仅仅被理解成这种硬的成本,比如说资金、物质、装备、能源,但是真正来讲,如果用资源这个词,这个资源里面还包括有很多是信息成本,还有很多软成本,所以用资源来说比较恰当。在一个组织中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2经济效益新论首先跟大家讲讲效益( benefit) 。效益也可以说是效果与利益:是指项目或者说是科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 或者说是某一个科目对你实施的某一个目标产生利益,值就是效益,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之分。经济学上讲的经济效益,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与产出

5、的对比关系。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投入等于产出,即劳动耗费等于劳动成果,为不赔不赚;(2)投入大于产出,即劳动耗费大于劳动成果,为经济效益低下;(3)投入小于产出,即劳动耗费小于劳动成果,为经济效益高升。上面是传统经济学对经济效益的理解。在经济学的新论中,对经济效益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我们原来的观念: 假如一个工厂里投入的自然成本 (物资,装备,材料等等)越多,效益(产值)就会越高。而科学技术教育等,你投入得越多效益就越低。表面看短期内是这么回事,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假如一个企业的成本仅仅是人力成本,必要的物质投入,能源投入,那么它的效益表观在短期内, 的确是成正

6、比, 也就是投入得越多, 它的效益 (产值) 就越高。同样的道理,一个公司如果花很多精力、成本去开展员工培训,去进行科技研发,尤其是在短期没有效果的时候,成本变高了,效益变低了。所以我们感觉的是:教育和科技投入越多,其效益就越低。这样就更加让管理决策者做出愚蠢的行为不投资教育和科研。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在经济效益新论里,考察经济效益必须要从动态和长期的观点来看,比如说美国,它在早期用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的投入很多,所以它的后发优势特别明显。它现在取得的效益,很多就是靠原来科研、教育的基础投入取得的。应该说,它现在对科研和教育进行投入是为将来做准备的, 是为把握未来做准备的。 从长远的观点来讲,

7、教育和科技投入是成正比的,是最应该投入的。相反,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是成反比的。怎么理解呢?资源的投入,就眼前来看,投入一个进去,就产出一个出来,好像是正比。然而,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因为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往往具有不可再生性,现在投入的越多,将来就越稀缺;越稀缺,以后的成本就越高;以后的成本越高,每投入一个进去,其产出的效益就越低。人力资源不一样,它是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投入科技和教育就是投入人力资源,目前投入了,现在和将来都可以无限的开发,产生持久的效益。所以就在这个里面补 充一个概念,增加一个理念,就是要提醒大家重视什么。3. 寻租理论 ( rent-seeking )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

8、 1957年塔洛克 (Tullock,1967 ) 的一篇论文。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 1974 年才由克鲁格( Krueger,1974 )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寻租理论的提出,使经济学研究的眼界从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 扩展到资源在生产和非生产领域之间的配置问题, 大大增强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的阐释能力和对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令人深思的是, 对寻租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经济学家都在专制的政府国度呆过, Gordon Tullock 在中国工作过,亲历了 1949年中国政权的更替,Anne Kreuger 和 Jagdish Bhagwat

9、i 都在印度生活过,这些创造过灿烂文明的国度, 人民却过着贫穷的生活。 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在一些传统的文明古国、大国,寻租现象非常普遍,寻租如果越厉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国家就越贫穷。为了把寻租这个概念弄清楚,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因为寻租用概念套概念不太好讲。比如说,甲乙两人赌博,甲赢了乙就输了,乙赢了甲就输了。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一个萝卜一个坑。但是往往又加入了一个丙进来了,丙不参与赌博, 但他愿意为乙方买单, 就是乙方赢了就得钱, 输了丙方为他去买单,所以乙不管怎么样永远都是赢者,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寻租现象。显然,丙方愿意为乙买单是有原因的,乙方要么是他的领导,要么就是他利益的利益链者。这

10、就是寻租和被寻租,丙方在是在寻租,乙方是在被寻租。其实,社会上这种情况很多。我有时候去庙宇,发现寻租现象也发生在这种地方,而且很典型。就是所谓的上帝、菩萨,他与这个庙宇之间是合作关系,佛是甲方,和尚是乙方,但是甲乙双方的经济行为都不是自己买单的。上帝他不会跟你买单,佛也不会跟你买单,和尚没有多少收入,也不会买单,怎么办呢?善男信女们愿意去买单,他们信仰上帝或者信佛,他们就去烧香,花钱,这就是寻租行为,你愿意去寻租, 和尚就借助佛祖被寻租, 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部分和尚富得流油。还可以举几个小例子,以方便大家对寻租的理解。比如说,上学时有些同学很受老师和辅导员的欢心,从而获得当班长、三好学生甚至

11、是奖学金或者毕业分配的好处;也有些大型国有企业为防破产时寻求的政府巨额资金支持;还有国内的一些贫困县每年会得到国家一笔扶贫款, 于是有些县为了得到这笔扶贫款,甘愿戴上永远贫困县的帽子,舍不得脱贫。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都存在一种寻租行为,它有利益,能够从政府获取补贴。有些领导在位时给某公司谋取不正当利益,到退休后受聘于某公司,这些行为也叫寻租。寻租的基本解释是个人或组织耗费稀缺资源, 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治者,获得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这种财产的转移是人为造成的,这就是寻租。值得说明的是: 不是所有寻租活动都是坏的。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寻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2、1)寻租者(Rent-seeker )可以是个人,企业和政府。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好处可以去游说政府和领导,等等。2)为了得到寻租的好处,寻租者需要花费成本。企业为了得到好处有时候和政府打交道可能要花费成本,如请客吃饭等;有时候还要花费别的成本。3)寻租是寻租者的主动行为。当然也有被动行为,但更多的是主动行为。就像刚才所举的烧香拜佛的例子,你不到那个地方去,没有上帝把你拉去跟他烧香,都是你自己愿意去做的。4) 必须有一个能够控制资源分配或影响资源分配转移的个人、 政府或者组织,这是前提。严格意义上讲,还有一个与寻租对应的词叫做寻利,我们通过正常的生产性过程而产生效益,就是寻利,通常称作经营。而寻

13、租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一种非生产性行为去获得利益的行为就叫做寻租。 我刚才所说的事例都是没有生产性行为的,没有一环扣一环的产品生产过程与环节,而是一种在软环境下的思想交流,一种非生产性甚至非法去组织的一些行为。这个我就不展开了。4. 管理(manage)管理我以前跟大家讲过,这里再重复一下。管理就是把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也就是身边的人、财、物,你能把它有效地组织起来,为某一个目标服务,这就是管理,这个管理包括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国内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有一本书要结果不要理由现在很流行,这本书我看了以后很有感触,就加了一句话,“看结果,重过程,不要理由”。结果必须要看,

14、 但有时候也要看过程,为什么要看过程呢?从管理学来讲,有时候过程是决定成败的,但是不要理由。总是找理由、找借口,是做不成事的,也不会有好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对过程的管理事实上是对成本的调控,这个成本包括信息。看结果肯定是重要的,但是结果不是凭空创造的,那么就要对过程进行监控。对过程监控就是经济学行为。还有管理科学,就是把管理学与数学、统计、计算机等结合,形成了完全假设理论下的最优模式的定量评价。 管理科学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呢?它不光只是与上述硬科学相结合,还与软科学如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结合后产生的管理学形为。当然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创造,也就是管理艺术

15、。5. 决策( decision-making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其实决策也很简单,就是看到问题,拿出方案,什么是最好的方案,最后拍板,那就是决策。决策分析一般有四个步骤 :1) 形成决策问题,就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2) 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就是掌握一些规律,进行判断。3) 拟定多个可行方案,就是做多项选择,每做一件事至少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方案。 但在我们中国, 很多都是领导说了算。 甚至领导会给你这样的把握:你照我说的这样去做,不要备用方案,出了问题我负责。这是典型的不尊

16、重科学。也正是这样,我们汶川地震、南方雪灾包括现在很多的自然灾害,全国都是鸡飞狗跳,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备用方案或比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出了事都是总理亲临指挥。比如说前年的南方雪灾,我们北方整天在下雪,而且比南方部分极端地方的雪大得多, 如果把北方对雪灾的调控经验拿一半到南方来,我看就足以应对所谓的南方雪灾了。关键是没有这个备用方案,再比如说汶川地震,和日本的地震相比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日本历史上有很多次地震强度都超过了汶川地震,但却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灾害。4) ) 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当然,决策还应该包括信息反馈修改的过程。二、管理决策与经济学 =因为在开头的引言,或者说开场白我已经讲过,通

17、过事例我也讲过,管理决策事实上是一种经济行为。 这个话有理论依据。 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在 其 1932 年问世的经典著作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一书中,将经济学定义为关于在资源稀缺社会中进行合理选择的人类行为的科学。 这一定义事实上已告诉我们,经济学就是管理学,管理学就是经济学。管理就是决策,稀缺社会实际上很多资源都是稀缺的。那么对于稀缺资源,人类要做出选择,选择就是决策。那么我们刚才所说决策是怎么回事呢?不同方案中作出选择,人类是主体,选择不同方案,这就是决策。因为经济学是稀缺资源为前提的。假如说这个资源不稀缺,如买衣服,

18、我不差钱,即钱不是稀缺资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存在经济学行为,当然也就不需要真正的管理决策了。综上所述,再把经济学定义一看,人类、选择、稀缺社会,事实上都说明了管理学和经济学关系密切,要把二者分开是不行的,也不科学。我刚刚说过的选择是完全假设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 就是所有的因变量都因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即可以用数学的公式或数学方程来表达。也就是说我们要选择一个方案,总是在可以掌控的前提下进行决策,如 y=ax+b ,只要给出 x 的赋值,就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 y 值。这是我们原来所说的决策,也是做最优选择的理论依据。1944年,经济学又出现了新的理论。冯诺伊曼等科学家认为以上理论不对,关键是

19、x 是没有办法赋值的,它既是动态的也是不定的,甚至是根本没有办法确定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类是不可能在完全假设的情况下寻求最优方案的。这样就复杂了,所以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博弈理论”。 西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他是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说至少不能够用完全假设来进行最优方案的选择,因为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他的理论从哲学来讲肯定是对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人们为了做成事,总要作出选择,总要有个相对优化的方案, 肯定要确定很多影响因子, 并把因子分为重要影响因子、 一般影响因子和甚至可以忽略的因子。 它总是可以求得出一些供我们选择的优化方案出来,虽然不是最优的。因此,我们在实际中所

20、选择的优化方案都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优化方案,而是相对优化。当然,这是管理科学后来发展的理论,我们不再深入了,再推下去就是纯专业知识了。三、经济学十大原理就像我原来讲管理学的十大原理一样的,有些原理归纳得不一定对,但是我想借此努力说明一些事情。原理一:取舍原则或选择原则 ( choice )就是有的得到有的舍去,这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分分秒秒都在想这个事情, 你比如说现在, 我们就会想, 我是选择听程水源讲还是不听程水源讲呢?脑袋里在想这个事情,这就需要取舍。作出取舍就要考虑成本和效益。这肯定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也就是说,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所以作

21、决策的时候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或多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比如,一个学生决定如何配置他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或者是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他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机会。选择睡觉就要放弃学习的机会,选择学习就要放弃睡眠的机会。这个取舍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不需多举。在取舍原则里并不是成本越低效益越高就一定选择“取”,因为经济学中加入了社会学的概念以后,会考虑到公平的问题。纯粹的取舍原则,比如说我是总经理,我肯定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我同时也要考虑到安全稳定和谐,甚至有时候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就必须选择一定的

22、公平而损害效益(率)。我是这么理解的,效益(率)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回报,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把蛋糕越做越大。但公平不是讲蛋糕的大小,而是蛋糕如何把它切分,怎么切分合理,大家服气,这就是公平。所以,领导者往往既要注重效益又要注重公平,这就是取舍原则中最需要掌握的。从效益的角度来讲完全是经济学的概念,但是从公平的角度来讲就是社会学的概念,或者是管理学的。原理二:机会成本原理( opportunity cost)所谓机会成本, 即你做出一项选择所放弃的所有其它选择中的最优选择所能带来的收益。 这个也很简单, 比如我要选择一杯水, 可能旁边还有一杯饮料。但我选择这一个,就要放弃另

23、一个了,放弃另一个对你能产生的最好的效益就是机会成本。当然机会成本可能大,也可能小,这就要靠你权衡了。再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 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地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假如说我现在要上大学, 就要缴纳学费、 书本费、 住宿费, 要一定的开支,但我不上大学,我到南方去打工去了,说不定我一个月就是2000 块钱,一年就是 24000元, 加上上学的书费、 学费、 食宿等开支, 那就是机会成本。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机会成本应该用净量来计算。 因为我读书期间要吃饭

24、, 我在打工, 也要吃饭,只是看吃饭多或者少,便宜或者贵。我读书期间要一定的住宿费,我打工期间说不定也要住宿费。因此,真正的机会成本应该是你放弃部分的所有能够带来的效益减去你选择部分的花掉的真正多余的成本。 机会成本也是我 们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如说有的学生家里很穷,他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到南方打工,四年下来,能赚一二十万,所以他就不读大学;有的家里条件还可以,家长就认为这几年我虽然给你投入, 损失的机会成本很多。 但是他看到了未来,读大学让他看到了未来的价值。他可能在未来5 年、 6 年、 7 年或者说 8 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因为他拥有知识。那些上大学的运动员,比如说美国的NBA,它的大部分球员

25、都是从高中或大学里产生的,如果这些球员选择退学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 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 即放弃上大学。与机会成本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沉没成本,就是一旦为某些事情付出了以后,不管结果如何都收不回来的费用,这就是沉没成本。其实很简单,假如说你大二就准备考研,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不管大四你考不考,这个成本你都花了, 这就是沉没成本。 它提醒我们, 在做决策的时候, 要提前考虑一种情况,就是投入如果没有效果怎么办?在作管理决策的时候, 一旦沉没成本确定后就收不回来了,如果说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考研,最后决定不考

26、了,那你就应该早做决定:不考研究生。不考研究生,就不要投入那么多精力,不要花那么多钱买些资料、参加辅导班等。但是一旦你做出这个决策,并且认为有希望的时候,这种沉没成本投进去是可以的,也是值得的。原理三:边际效益原理( marginal change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包括管理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产生的效益就叫边际效益。 这个也很简单。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比如说学生每班人数问题: 我们一个班上, 20 个人是一个自然班, 再增加一个, 21 个人,还是一个老师去上课,最多是增加一个人的实验材料等,诸如此类,但是

27、获得的效益就不是一回事,这就是边际效益。增加 2 个人,这个边际成本也是很低的, 但是获得的效益, 人均等同于 20 人前每个人的平均收益。如果一次增加到 35 个,甚至还有一点规模效应。增加人数的边际成本还是很低,取得的效益却很大。但是如果增加到 36 个人,情况就完全变了。为什么呢?一个实验室可能最多只有35套设备, 35 张操作台, 35个凳子,你必须分成两个班了,一个班就只有十几个人,那样效益就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这就是边际效益。所以我们要注重边际效益,用俗话讲: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当然一群羊放得太多了也不行,本来是一个人放,变成两个人去放效益就降低了。在这里我再举个大家很熟悉

28、的例子。大家知道,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主要靠windows系统。windows系统这个软件开发出来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它 的效益已经赚在这里了,但是它现在每多卖一份windows 的软件系统就要赚260 多美金,现在全球有6 亿户电脑用户,一个人买一份软件,你说这个钱是多少,他增加的这个边际量是非常大的,但是他开发的这个成本基本为零。为什么呢, 开发成本早就回收了, 这个成本早已经在前面卖出的软件中赚回去了,也就是说现在每多卖出一份windows 的软件系统,基本是净赚一份的钱。这就告诉我们这种商业模式它的边际量变动,边际成本基本是零,效益最大。相反, 卖汽车就不是这么回事。 汽车的边际变动,

29、 多卖一辆肯定也要赚钱,但是他赚的钱就没有卖软件的这个收益高, 因为前者不管怎么样都是带成本投入,即使你有完全产权,但是你造这个汽车总要用发电机吧,总要轮胎吧,总要车身吧,还有坐垫什么的,这个成本总是需要的。所以他多卖一辆汽车,绝对不如微软多卖一份软件,因为汽车的边际成本比较高。但是它怎么克服呢,就是通过规模效应和机械化操作降低成本来克服,使其效益逐步逐步变大。开餐馆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客流量变大,效益肯定是增加了,但是它无论如何都不如卖软件。 为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它必须要原料、 菜、 作料,甚至要师傅在那去炒,要人工啊。钱当然是能赚的,但效益不一样。做餐饮业的,你开一千年餐馆也很难成

30、为亿万富翁,但是做软件开发的,十年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这就是商业模式的不同。所谓的商业模式的不同,其实就是如何用经济学的边际效益、规模效益等概念的不同经营。相对来说农业的经营模式是最差的,农民种一亩田种子、农药等需要10 块钱,种两亩田你就要两亩田的种子、农药和人工,也就是20 块钱。既没有边际效益,又没有规模效益,因为就是 24 小时不睡觉,你最多也只能种 100 亩地,但是每一亩地的成本是一致的。 如果不通过机械化, 或者说政府补贴的话, 他基本上种一亩地和种 100亩地是一样的。其投入和产出基本上是直线的,就是数学的线性关系。所以我们在选择行业做出决定的时候,就是要考虑这些知识,考虑边际

31、效益、边际成本、补偿性效益等,现在还有边际生产力这个概念,这个我就不解释了。原理四:规模效应原理(economies of scale)规模效益就是产品或者产量达到一定数额时所产生的利润, 也就是在一定的数量之前往往是亏本的, 但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时候就保本了, 然后再往上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高。比如,世界汽车工业中,单厂投资年产量低于 10 万辆的,原则上是不赚钱的,仅仅保本。我国现有的汽车企业,客观来讲,很多是组装汽车的企业,如果仅仅是组装,也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赚钱。因为真正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的汽车企业, 10 万辆的规模是不赚钱的,仅仅保本,超过10 万辆才开始赚钱。只要卖得出去,相对来

32、讲企业就可以赚钱了,它相对的是什么呢?就是到达一定的规模以后,更多的规模分摊了成本,也就是每产一辆车,企业的成本变低了,这就是规模效益。我们办学也是这回事。以我们现有教职工数量,如果我们只有5000 人的学生规模,可能大家都比较舒服,工作压力小一些,学生学习情况大家会熟悉些,师生见面的机会也多一些,教学质量可能会好一点,但是办学没有效益。为什么呢?因为可能养不活或养不好这么多教职工。养不活或养不好,教职工或部分教职工就可能不会专心于现在所从事的行业:第一分心,第二兼职,第三说不定溜之乎也。按师生比,我们的学生数量达到 1 万 5 可能更好,这就是规模;但是达到 2 万 5,我们就要重新投入大量

33、的设备和人力,这又不行了,不光没有规模效益,相反会效益递减。这就是规模效应,比较好理解,但也要会把握。原理五:刺激原理( stimulation )刺激原理是决策者对外观环境和条件的一种反应。 这种主动或能动的反应就是通常所说的刺激。进一步而言,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 作为决策者就会马上产生应对决策。 这就是说, 人们会对刺激性作出反应。例如,假设只有两种水果的情况下,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这就是一种价格刺激。而在这一情况下,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以多摘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收益也高了。再如绿豆的例子。前些日子我们天天在看张悟本

34、,他把那个的绿豆搞得像卖人参,价格高到了 10 多块钱一斤。这其实就是一种刺激。因为这种刺激随着价格的变化,人就会作出相应的决策,价格的变化本来就是典型的经济学行为。当然,这种价格的刺激,也可以导致另一种行为,你也可以不买。没有达到市场的临界值,人们可以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我看到报纸上报道的,有人很有钱,为了养生,他不管你这个绿豆卖多少钱一斤,价也不问就买走了。这是另外一种情况,并不是说他不进行经济学思维,而是他钱太多,他把身体当做 第一要务,为了身体,他不惜一切代价。再比如,国际上一个非常有用的案例(哈佛经济学案例曾收藏)有关安全带政策的出台,对交通事故以及社会的影响。上个世纪 60 年代,当

35、时交通事故比较多,政府就出台一条政策,所有汽车必须配备安全带。这事实上是政府的一种主动寻租行为,政府要求配备安全带,很多工厂就必须生产安全带;而根据交通法,驾、乘车者就必须佩带安全带。事实上,这种政策的刺激里, 一整套经济行为会折射在其中。 按照当初美国政府对结果的预测,认为这种刺激肯定会减少交通事故。然而,事情的结果却不是这么回事,交通事故相反还增加了。为什么呢?因为驾车者系了安全带后,觉得道路更平坦,自身的技术更好了,安全心理相反降低了,结果行人被撞死的概率更高了。不过,司机死亡人数却变少。这就是某一项政策刺激以后产生的一整套管理学与经济学行为,最后涉及到预设目标完成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

36、个案例很有意思,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看。原理六:贸易原理( trade ) (双赢或多赢定律)贸易也可以称为交易。我们经常听说,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日本人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日本与美国也是竞争对手。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的话,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在思考国家之间竞争的时候,这种想法很容易产生误导。事实上,国家与国家的贸易之间、家庭与家庭的贸易之间,或者我们与市场的贸易之间,它虽然是一种竞争关系,但却不是敌对关系;不能像竞技体育的比赛一样,我是冠军你就只能是亚军,只有第一、第二之分。在经济学中,更多的是双赢或多赢。例如,当一个家庭的某个成员找工作时,要与也在找工作的其

37、他家庭的成员竞争。当各个家庭购物时,他们也相互竞争,因为每个家庭都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东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活动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如果把一个家庭与所有参与竞争的其他家庭隔绝开来,这个家庭并不会过得更好。因为假如这样,这个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己做衣服,自己盖房子等等,其所需要的一切都必须亲自去做。显然,是不可能的,也不会过得好!其实,你的家庭在与其他家庭的交易中应该是受益的。说明通过交易,各取所需,大家都赢了。这里也和大家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个弟弟在武汉做生意,他说他在商务谈判的时候,一般不带博士同去,而是让一些本科生参加,甚至有时候还不是本

38、科生的,但反应很敏捷的人。为什么呢?他认为博士书读得多了,掌握了规律,喜欢认死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和别人谈生意的时候,如果没有按他的要求办,他就不干,最后谈崩了,一个订单也拿不到。但是如果不是博士的话(当然也有博士很灵光的啊,比如我们学校引进的博士),他在谈判的时候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寻求双方的让步。他会想,如果完全按照我的意见来做,对方不接受,我一分钱也赚不到。只有我让一步,他让一步,通过这种交易或者贸易,双方都得到了利益,这样谈判就成功了。我们管理者在作出决策的时候,有时候也不能够认死理,要随机应变。学校在做决策的时候, 也不是只看经济效益最大。 就像我们学校通讯市场实施市场

39、准入制时,我们也在争取外单位给我们交更多的钱,不管是移动还是电信,一年一千万也没有意见。但是你要一千万,人家就不可能跟你合作,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寻找到大家都可接受的平衡点,以实现双赢或多赢。原理七:市场化原理(market)市场化原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家庭、 企业或组织带有一种很强的自我调 节的功能,让整个产品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满足大家的需求,有时候就像是上帝设计的,是看不见的手在操作,这只手就是市场。市场规律要求政府不要干涉太多,否则会影响市场。市场化原理非常重要,它要求完全按价值规律办事,按需求定律办事。例如东欧剧变,在某种程度上讲,除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以及自身内部的贪污腐败等以外,还有

40、一种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计划经济太笼统、 过于刻板, 让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 让市场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一旦市场这只手看不见的时候,这个国家可能要解体,这就是经济学行为会影响到政治稳定,或者说政权交替。但是市场有时候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原因,譬如一家化工厂的减排量,如果政府不去控制的话,它肯定会大量排放,因而成本就会降低,因为不用花钱去治理污染,所以效益就会提高。这种效益或者说暴利, 完全是市场化的结果。 但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去控制它,要求污染必须治理,那么化工厂就有可能自己来调节:生产量应该是多少,拿多少钱去治理污染, 什么时候达到一个博弈的最佳值, 这

41、个时候价格是合理的,投入与产出也是合理的,对环境的污染的治理也是有效的。还有一种情况会造成市场失灵,那就是垄断。比如说在西北的某个村子,只有一口井,或者说本来有十口井,但有九口井没有水了,只有一口井还有水,那么这口井的主人就掌控了全村人的命运,价格就由他来定。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垄断,价格很不合理, 从而造成市场失灵。 可以说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市场的, 反正你有需求,供给者只有我一个。就像我们现在的中石油,国外价格涨它跟着飞涨,国外价格现在下降到每桶 70 多美元了,我们也一直没降下来或反应很慢的毛毛雨似的降一点,这就是典型的垄断。原理八:政府调控原理(government-regulating

42、)正因为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所以需要政府出来进行适当的调控,也叫干预,用经济学来说也叫寻租,有主动寻租和被动寻租,主动设租等概念。政府有时候要干预, 例如对垄断, 物价等。 比如我们现在控制价格, 物价指数 CPI必须控制在多少比例以下,定价定在这里,不能搞暴利;比如说房价,现在的房价也不能完全按市场来操作,有很多人为的炒作成分,所以出现房价失控现象。 最近政府接连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 这就是政府在干预, 效果也比较明显,目前价格上涨趋势在减缓, 有的地方房价则在降低, 这就是政府的干预的结果。今天看楚天都市报,政府要严厉打击哄抬农产品价格的行为,这就是政府调控。主要原因是因为绿豆、大蒜等价

43、格飞涨,出现囤积现象商家暂时不卖了,等价格最高的时候再卖出,这是一种恶意的市场行为。再比如我们学校的奖金分配也存在学校调控问题。学校要求,在奖金分配的百分比上,最高的和最低的差距只能在30%以内,就是说最低的也必须到90%,最高的只能到 120%。 事实上, 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核定, 有的院系可能早就超过这个120%,有的却达不到90%, 70%、 80%都会有。因此,需要学校出面调控一下,既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这就回到我前面所说的取舍规则了。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济学原理都可以在现实中进行运用,包括执行力、绩效考核等问题,表面是管理学行为,其实都是一种经济学行为。原理九:劳动

44、生产率原理( labor productivity )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低决定了它的劳动生产率高低。劳动生率高,那么工资水平就高,收入高, 日子就会好过。这里有很多例子可说。例如 1993年,美国人的平均收入为2.5 万美元,同一年,墨西哥人的平均收入为7000美元,而尼日利亚人的是1500 美元。通过比较、研究后发现,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实际上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那么,什么叫劳动生产率呢?其 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劳动力每小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或者说一个劳动力对社会的贡献是多少,单位时间内每个人产生了多少劳务量。劳动生产率越高。收入就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执行力,提高执行力就是提

45、高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执行力越高,效率就越高。为什么要讲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呢?我这里想探讨的是, 中国人的收入为什么这么低。除和劳动生产率有关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经济学家郎咸平写了篇文章,主要是统计各个国家人民工资总和占GDP勺百分比,统计显示,欧美最高,大约占55%,南美大约占38%,东亚、菲利宾、泰国也占了38%,中国最低,仅占8%。再看人均工资,第一名是德国,30 美金 / 小时,美国是22美金 / 小时,中国最低, 8 角钱 / 小时,也是世界倒数第一。所以有一句很幽默的话说:你看看我们的工人多牛啊, 拿的是世界最少的工资,做的却是世界最长时间的工作,多么勤劳的民族!我国的GD灌天在

46、涨,但我们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不仅仅跑不过GDP也跑不过物价指数。究其原因,除了前面所说的劳动生产率这个原因以外,郎咸平归纳的有两点我非常认可,通过学习以后我很有启发。他说第一个原因是定价权,这个定价权不仅仅与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与生产什么产品也没有什么关系,而与综合国力、原始创新力以及国际商贸活动等有关系,人家有定价权。 比如在广东东莞, 生产并出口一个玩具, 欧美国家只给厂家一毛钱的利润,生产一个给一毛钱,生产十个给一美金,但是每个玩具它拿回国内,可以赚到3.6 美元,因为它具有定价权。在国际上要想有话语权,就必须要有实力,包括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等。在国际商贸中,如果你想赚钱的话,就必

47、须要制定标准。 如果这个标准是你制定的, 那么这个事情就好办了。 就像卖种子一样的,如果这个种子是你发明的,你就有原创知识产权,那就该你发财。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内这几年的产业政策偏了,这也是经济学的问题。我们的产业政策是什么呢?我们的GDP10%增长速度都是靠钢筋水泥带起来的,而涉及到民生的内容,直接涉及到给群众增加收入的问题,在GDP1面根本没增加,全部是钢筋水泥形象工程。正是这两点,使得我们中国人的收入变得这么低。郎咸平先生开了个玩笑,他说中国人收入这么低,难怪只能用 3 块钱的盗版软件,用正版的用不起啊,根本没那个钱,所以只能用盗版,这又是个讽刺。我的意思是, 劳动生产率绝对是和我们的

48、执行力相关, 与我们的收入相关, 与绩效相关,但是有时候也要考虑其他因素。郎咸平是一个敢讲的经济学家,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原理十:通货膨胀原理( inflation )通货膨胀大家很清楚, 就是钱不值钱了, 或者说是货币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就是通货膨胀。当然通货膨胀是有指标来衡量其严重程度的,这是具体的经济学,今天我就不讲了。是什么引起通货膨胀呢?货币发行多了,这是个简单的理解。如果按照这个理解,那减少货币发行量会不会就控制了通货膨胀呢?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如果货币量减少了,也就是不通货膨胀了,那么失业率就会上

49、升,所以有时候,尽管是通货膨胀,但为了保证一定就业率, 或者说保持较低的失业率, 就必须继续发行货币。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在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个取舍关系。根据普遍的解释,价格反应和调整得比经济走势慢一些。当经济形势不好时,资源又有限,价格仍然没有降,人力资本没有下调,如果要维持收益和购买力,要么就是减少工人的工资,或者劳动量即减少用工,要么就增加货币量。进一步说,通货膨胀往往引起经济萧条,在货币投入量是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要保持一定的工资水平,就必须减少雇工,从而导致失业率的提高。如果要维持现在的工资水平、价格水平,又不裁员,必须多投货币量。因为销量变小了,营业额变小了,所以只有增大货币

50、量,才能维持收益不变。虽然收益是一样的,但是真正来说货币的价值变低了,这就是通货膨胀。经济萧条造成大家不买东西,少买东西,其结果是生产量变小,利润变低,而价格还没来得及变,员工工资照样不变,那么就必须裁员。每一次的金融危机中,不管多么好的公司,那怕是世界500 强的公司,都要裁员。裁员是什么原因啊?就是因为销量即产品的需求量变小了,老百姓的购买力降低了,它的利润变小了,不裁员就可能亏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了少裁员,就要增发货币量,引起通货膨胀。当然,通货膨胀严重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出问题的。这就是通货膨胀原理,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知讲清楚没有!此外,再给大家介绍几个几个重要的概念:第一

51、个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 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严格意义上讲, CPI 达到3%就是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达到5%则肯定是通货膨胀。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物价值早就不在这个范围内。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反正我们现在没有成为 “通货膨胀” , 也没有像国外一样, 在物价指数超过5%以后,通货膨胀特别明显。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呢?第一,中国市场太大。第二,政府调控过多。第三,官方统计数据存在水分。第四,中国人的忍耐性很强,物价太高以后,国人就主动降低自己的消费水

52、平,原来买三根茄子,现在只买两根算了,还减肥呢。假如大家都照样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平, 那 CPI 达到5%绝对出问题。国外人不愿控制自己的消费水平, 平时每天喝一杯牛奶, CPI 高时还照样喝一杯牛奶,不会因为通货膨胀就喝半杯。以上是我的思考。不管怎样,国家现在为什么一定要调控CPI?事实上通货膨胀给国家的压力是大的,因为物价指数上涨以后,要让社会仍然保持很稳定,或者说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多大变化,质量没有降低的话,政府要拿出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个指数我们要关注,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第二个是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反映贫富不均与贫富差距的一个指标。贫富差距过大就会

53、产生社会动荡,进而影响到政权的稳定。所以联合国定了一个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 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 表示比较平均; 0.3-0.4 表示相对合理; 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国际上的收入差距的警戒线是0.4 。而中国是0.48 ,跟香港差不多。这说明我们的收入差距是比较大的,早就超过警戒线。第三个是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 :是反应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指标。简单说,就是在个人收入里面有多少钱是拿来直接满足生活,买吃的买穿的。从广义来讲还包括买房子,但房子往往在计算的时候被忽略不计了,因为买房子,人生一次可能就是一套房子,投入一次

54、以后可能是一辈子受益,随着年限的增长,这个成本就逐步被分摊变小或忽略。所以,国际上的标准算法就只考虑吃和穿。假如我一个月拿1000 块钱工资,有600块钱用于吃和穿,那么指数就是0.6 ,或者是60%,这证明生活水平很差。如果还是 1000 块钱,我只拿100 块钱来用于生活,说明这个国家很富裕,用于生活保障的东西很便宜,社会供给量也很大;剩下的 900 块钱就可以享受很多精神文化生活了,看看书啊,旅旅游啊,生活质量就不一样了。中国的这个数据是: 1978 年的时候城镇居民将近60%,就是说60%的收入全部用于吃喝,解决温饱问题,到 2008 年将近40%,降低了20 个百分点,就是说可以把这

55、20%的钱用于读书,去接受教育,送子女上学,这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 1978年的57.5%和 67.7%分别下降到2008为 37.9%和 43.7%。这表明我们的生活质量是在逐步提高。按道理来讲,这个系数要控制在30%以内,日子才过得比较好,既有物质生活也有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否则不理想。最后谈谈注意点:决策与情绪和心理刚才我讲的都是科学,硬科学,就是说管理决策里面加入了很多硬科学的内容 : 如成本效益分析。不管是完全假设还是不完全假设,很多东西都来源于数据,来源于逻辑推理。亚当斯密(经济学公认的祖师爷)认为,社会中的人会独立地思考、精明地计算、并不遗余力地追求自身利益,但斯密同时也承认,这种人是会经常犯错误的,并不能像后世的经济学那样假定:理性经济人只要给定充分信息就可以正确计算和决策。相反,人的决策错误很多时候与信息多少无关,而与自身的情绪和心理有关。也就是说决策往往和信息、影响因子等没有关系,反而是和心情、情绪等心理因素有关系。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心情好的时候别人的决策不科学你也同意认可,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为图省事对别人的错误决策也认可,这是管理者最忌讳的事情。关于这一点,我简单的说一下,意在提醒大家在管理过程中不要太受情绪的影响,还 是要尊重科学与规律。我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