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及基桩质量检测方案

上传人:办** 文档编号:112389058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基及基桩质量检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基及基桩质量检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基及基桩质量检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地基及基桩质量检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及基桩质量检测方案(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基及基桩质量检测方案 一 检测工程概况本工程拟建场地位于广州市。设计本次建筑物基础设计等级为级,桩基础型式设计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占地面积约20000,以强风化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时,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000kPa。部分基础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或冲孔灌注桩基础,共有200根桩,人工挖孔桩径为1200mm,冲孔灌注桩为8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5P8,桩端持力层为进入中风化砂砾或强风化砂砾岩0.5m。根据有关规范规定,为确保本工程桩基础与地基的施工质量及使用安全,必须对基桩及持力层进行质量检测工作。二检测方案编写依据和其检测方法及目的(一)本次检测方案编写依据:(1)设计图纸:*基础设计

2、说明及其基础平面布置图;(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DJ15-31-2003) ;(5)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6)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二)检测方法及目的根据相关规范规定及设计的要求,对本工程人工挖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先进行超前地质钻探,对桩身砼进行反射波法和钻芯法检测;对本工程天然地基采用平板载荷试验进行检验。具体检测方法其检测目的如下:1)超前地质钻探检测目的是检验人工挖孔桩单桩桩端土持力层

3、检测深度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作用,单孔钻探深度按设计要求或不少于3倍桩径,并在每孔截取一组1个芯样进行天然状态下的单轴抗压测试,以判定其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桩基反射波法检测目的是普查人工挖孔桩桩身结构完整性,并为下一步的桩基钻芯法试验检测确定桩位提供依据。3)钻芯法桩基检测目的是检测桩身砼质量、桩身砼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桩底沉渣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要求;桩长是否与施工记录一致;持力层是否符合要求。4)平板载荷载荷试验检测区域为强风化岩基础,目的是检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三检测数量的确定(1)超前地质钻探检测数量按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

4、BJ 15-31-2003)13.1.6条规定:人工挖孔桩(墩)基础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检验桩底下3d(d为桩径)深度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经商定,检测数量按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而对于三桩以上承台按承台所在桩数的30%进行抽检。根据本工程特征,本次人工挖孔桩持力层超前钻探检测对主楼按照三桩以上承台按承台所在桩数的30%进行抽检。据此原则,则本次检测数量为121孔,单孔孔深要求钻到持力层以下3倍桩径D。(2)基桩反射波法检测数量按照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中

5、3.3.4条中的有关规定,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而对于三桩以上承台按承台所在桩数的30%进行抽检。则本次基桩反射波法对检测数量为817根。(3)钻芯法检测数量按照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中3.3.5条中的有关规定,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桩径在D1200mm的桩按规范规定单桩应钻1孔,桩径在1200mmD1600mm的桩按规范规定单桩应钻2孔,则基桩钻芯法检测桩数为99根198个孔。(4)平板载荷试验数量:根据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 2008)3.2.5条规定,天

6、然地基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500不应少于1个点,且不得少于3点。综合以上原则,本次天然地基的平板载荷试验检测数量为13点。(5)按以上原则,本工程具体检测方法的检测数量情况详见下表1、表2: 检测数量一览表 表1建筑名称区域基础类型占地面积平板载荷试验(点)*座主楼基础天然基础10123*座主楼基础天然基础17304*座主楼基础天然基础6903*座副楼天然基础12903合 计472213 检测数量一览表 表2建筑名称基础类型占地面积承台基桩反射波法检测桩数量(根)钻芯法检测桩数量超前钻探检测(孔)备注承台类型数量(个)桩径(D)数量(根)*座钻孔灌注桩3035单桩748007

7、47410根(钻10孔)-三桩393-*座钻孔灌注桩2250单桩74800747410根(钻10孔)-双桩6126-三桩393-*座钻孔灌注桩2220单桩92800929211根(钻11孔)-三桩393-*座人工挖孔桩2190单桩991200999911根(钻22孔)99三桩3933*座人工挖孔桩290单桩19120019195根(钻10孔)19钻孔灌注桩2000单桩80800808013根(钻13孔)-双桩5105-四桩3123-*座钻孔灌注桩4530单桩92800929211根(钻11孔)-双桩121-三桩4124-*座钻孔灌注桩822单桩32800323210根(钻10孔)-地下室副楼钻

8、孔灌注桩1012单桩22480022422423根(钻23孔)-合 计817-87081799根(钻99孔)121备注:最终数量根据现场实际的桩数按上述原则进行增减。四基桩检测抽检位置确定原则钻芯法检测桩桩位应根据反射法基桩检测结果,综合以下几点由业主、监理、设计及检测方共同确定进行选定:A、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B、设计认为重要的桩;C、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五钻芯法检测桩桩端持力层的检测根据有关规范钻取持力层按以下原则进行抽检:1)若所选取的抽芯验桩桩号在灌注前已进行超前地质钻探检测工作,则每个个孔抽检持力层为0.50m的厚度;2)若所选取的抽芯验桩桩号在灌注前未进行超前地质钻探检测工作

9、,则按第一个孔抽检持力层为设计桩径的3D深度,而另一个孔抽检持力层为0.50m的厚度。以判别桩底有无沉渣及桩与持力层的胶结情况。六现场检测(一)工程桩反射波法试验1、仪器设备检测仪器采用武汉岩海公司制造的RS1616K(P)桩完整性测试仪, 检测设备及现场联接见图1。力锤激振PIT桩身完整性检测仪信号输入参数设定数据处理结果输出 桩 计算机 打印机 图1 基桩反射波法检测仪器设备现场连接示意图2、基本原理基桩反射波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界面(如蜂窝、夹泥、断裂、孔洞等缺陷)和桩底面时,将产生反射波,检测分析反射波

10、的传播时间、幅值和波形特征,就能判断桩的完整性。假设桩为一维线弹性杆,其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A,弹性模量为E,质量密度为,弹性波速为C(C 2 =E/),广义波阻抗为Z=AC;推导可得桩的一维波动方程: 假设桩中某处阻抗发生变化,当应力波从介质(阻抗为Z1)进入介质(阻抗为Z2)时,将产生速度反射波Vr和速度透射波Vt。桩身质量完好系数 Z2/Z1,则有缺陷的程度根据缺陷反射的幅值定性确定,缺陷位置根据反射波的时间tx由下式确定:3、检测工作1)对被测桩龄期的要求:按有关规定,人工挖孔灌注桩若采用C30砼强度时需14天龄期方可施测。2)检测工作流程检测前的准备:检测前,桩基施工单位需将桩头清洗

11、干净,凿去桩顶浮浆、松散或破损部份,露出坚硬的混凝土表面,桩顶表面应平整、干净、无积水且桩轴经基本垂直,对于预应力管桩,当端板与桩身混凝土之间结合不紧密时,应对桩头进行处理。现场检测a传感器应安装在桩顶面,可用黄油、石膏等材料作为耦合剂与桩顶面粘接,以保证传感器在采集过程中不得产生滑移或松动;b对于实心桩(人工挖孔桩或冲(钻)孔灌注柱),传感器安装点与锤击点的距离不宜小于桩径或矩形桩边宽的1/4;当锤击点在桩顶中心时,传感器安装点与桩中心的距离宜为桩半径的2/3(图2)。对于空心桩(预应力管桩),锤击点和传感器安装点宜在桩壁厚的1/2处,传感器安装点、锤击点与桩顶面圆心构成的平面夹角宜为90(

12、图3); c.锤击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点应避开钢筋笼的纵筋影响。 锤击点传感器安装点图2人工挖孔桩灌注桩检测布置示意图(二)基桩钻芯法试验1、检测仪器设备本次钻孔抽芯检测采用广州探矿厂生产的XY100型油压钻机,101mm单动双管金刚石钻具。2、施工部署及要求 1) 施工前准备 、由建设单位提供在施工现场的施工用水、用电接驳点。、检测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办公生活临设场地由受托人自行解决。、成立以技术负责为组长,技术人员和各机台机长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施工的质量监督和技术控制工作。、施工前,质控小组长全面、详细地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2、 现场资料收集整理1)、相关资料收集:根据场地区域情况收集

13、本场地的地质资料和岩性分布情况,收集检测桩的成桩资料和桩基平面布置图。2)、标高确认:向甲方或监理收集检测桩的桩顶标高以备资料整理换算;3、内业资料收集整理1)、资料整理:综合现场及相关资料,认真核对,整理打印出钻孔柱状图、绘制标贯试验曲线图;2)、资料审查校对:钻孔柱状图和曲线图完成后必须经过受托人单位或现场技术负责审核批准后方可作为正式资料使用。4、质量保证及安全措施1)、健全组织机构本工程设立项目组,由具有项目经理资质的人员任组长。组长对工程质量、工期、安全全面负责。项目技术负责由主任工程师担任,负责钻芯检测技术工作。设专职安全员,由院安全科人员担任,负责全部施工工作的安全。2)、严格执

14、行规范标准检测工作严格按有关规范和标准来指导勘察工程的进行 。3)、质量监控措施项目组长及技术负责人经常进入施工现场进行质量抽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所获资料及各项数据及时进行整理。4)、严格各项检测记录所有检测及试验项目都必须具有相应的记录。5)、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第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对原始资料进行自检,检查合格后,提交项目组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报告编写,报告经受托人单位盖章确认后,提交业主使用。6)、安全措施设安全工作小组,由专职安全员任组长,全面负责安全工作,各钻机机长兼任安全员,负责本机生产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三)超前地质钻探检测1、检测仪器设备本次钻孔抽芯检测采用广州探矿厂生产的XY

15、100型油压钻机,101mm单动双管金刚石钻具。2、施工部署及要求 1) 施工前准备 、由建设单位提供在施工现场的施工用水、用电接驳点。、检测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办公生活临设场地由受托人自行解决。、成立以技术负责为组长,技术人员和各机台机长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施工的质量监督和技术控制工作。、施工前,质控小组长全面、详细地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天然地基基础进行超前地质钻探的位置,须由建设、设计、监理及勘察等单位的协商进行确定。2) 现场资料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收集:根据场地区域情况收集本场地的地质资料和岩性分布情况,收集检测桩的成桩资料和桩基平面布置图。、标高确认:向甲方或监理收集检测桩的钻

16、孔或桩顶标高以备资料整理换算;3) 内业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整理:综合现场及相关资料,认真核对,整理打印出钻孔柱状图;、资料审查校对:超前地质钻探钻孔柱状图完成后必须经过受托人单位或现场技术负责审核批准后方可作为正式资料使用。(四)平板载荷试验(1)检测点位布置:试验承压板规格采用1.0m1.0m矩形钢板,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为550kPa,最大试验荷载为设计承载力的2倍,即单点试验荷载最大加载量为1100kN。具体位置由设计、监理、业主和施工单位共同在现场确定。(2)现场检测操作:平板试验采用堆载混凝土块提供反力加载装置,用电动油压千斤顶加压,荷载大小由压力传感器通过RS-JYB桩基静载测试

17、分析系统控制,并通过精密压力表校核。试验按照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6-60-2008)的第8章:平板载荷试验方法进行。具体试验方法为:A、分级加荷,按最大试验荷载为1100kN,共分为10级,每级为110kPa,首级加倍。B、每级加载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承压板的沉降量;以后为每隔30min测读一次沉降量。C、承压板相对稳定标准:试验荷载小于等于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荷 载时每一小时内承压板沉降量不超过0.1mm,试验荷载大于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荷载时每一小时内承压板沉降量不超过0.25mm;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D、卸载时,每级

18、荷载维持30min,按第5、15、30min测读承压板的沉降量;卸载至零并测读一次,2h后再测读一次;F、终止加荷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可终止加荷: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沉降s急骤增大(本级荷载下的沉降量超过前一级的5倍),荷载-沉降曲线(p-s)出现陡降段;在某级荷载作用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06;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稳定标准。(3)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确定地基土承载力时,应绘制荷载沉降(Q-s)或压力沉降(p-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曲线。出现上述终止加荷条件之第1第3款情况时,强夯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取为前一级荷载值;出现上述终止加荷条件之第5款情况时,强夯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取大于等于最大试验荷载。七、提交资料1、超前地质钻探试验检测报告;2、基桩反射波法试验检测报告;3、基桩钻芯法试验检测报告;4、平板载荷试验检测报告。注:最终提供上述的检测报告由具有检测资质单位,对检测报告盖专用印章及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CMA印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