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1(参考其文献综述)

上传人:da****ge 文档编号:112359783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范文1(参考其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范文1(参考其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范文1(参考其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范文1(参考其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1(参考其文献综述)(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试论我国大学精神的重塑彭献辉(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重庆;401120)【摘 要】 本文对大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梳理,论述了大学精神的作用,并就大学精神的缺失现象进行了描述,最后就如何重建大学精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首先明确指出,大学精神主要是“平等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精神”,然后回顾了已有的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并剖析了目前大学普遍缺乏“平等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精神”的现象及成因所在。最后一部分提出理想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重塑大学精神的路径,并结合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形,提出了操作层面的自下而上的重塑大学精神的替代路径。【关键词】 大学精神;平等;自由;独立;重塑

2、一、文献综述已有的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甚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大学精神的内涵;二、大学精神的作用;三、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下面将逐个进行展开。 对于大学精神的内涵,学术界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指导理念观,把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等同起来。如王冀生(2001)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念,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特征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办大学的指导理念;1 王冀生.大学精神与制度创新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1侯长林(2007)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一所大学的特色。2 侯长林.大学精神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

3、二是精神观,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如刘宝存(2001)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3 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3 大学精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建设大学的作用。贺尊(2002)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精神能通过其渗透性、示范性打造大学的“品牌效应”,开发大学品牌的价值。4 贺尊.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 4李振玉,颜丙峰(2

4、005)认为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发展具有激励、聚合、导向、涵化作用。5 李振玉,颜丙峰.论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5,(4).5刘中亮(2010)认为大学精神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直接影响大学制度和大学学科建设,在高校核心竞争力中起决定性作用。6 刘中亮.论大学精神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0,(4).6二是对培育人才的作用。唐耀华(2008)认为大学精神是具有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的一种文化,其育人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7 唐耀华.论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及其特点J.江苏高教,2008,(1). 7陈功江(2009)认为大学精神在大学师生员

5、工的价值引导、精神激励、凝聚人心以及抵制不良之风等方面具有重要是作用。8 陈功江.试析大学精神在当代大学建设中的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9,(5)_3.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越来越体现出功利化、市场化的倾向,不少学者开始提出各种建议。王勤,韩艳(2005)认为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了各种硬指标的建设,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出现了一些误区。9 王勤,韩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 9陈忠群(2007)提出当前中国大学精神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大学人格的危机、大学品位的危机、大学伦理责任的危机;大学精神的建设必须坚持引导

6、社会进步,崇尚学术自由,坚守人文主义立场。10 陈忠群.论中国大学精神的危机与重建D.2007.10闫兵(2007)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精神面临种种危机,包括大学科学精神的遮蔽、大学创新精神的障碍、大学教师尊严的弱化、大学学术自由的缺失等,要实现大学的真正振兴就必须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培养大胆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倡导大学的学术自由。11 闫兵.论我国当代大学精神的危机与振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6). 11陈瑞(2008)认为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加上自身固有的矛盾,大学渐渐迷失了本性,导致大学精神渐趋失落;重塑大学精神

7、,首先要对大学进行准确定性与定位,保持大学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张力,在大学与市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大众文化之间保持适当的“度”;其次,在新时代背景下塑造大学精神更应注重凸显卓越意识、彰显个性发展、培育开放与宽容、反思与批判、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精神。12 陈瑞.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2008.12管爱华(2010)提出我国高校的精神缺失表现在过度的行政化与功利化,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和人才培养观念的偏误;重建大学精神,应准确为大学定性定位,推进大学制度改革创新,增加经费投入,同时正确把握传统与发展、共性与个性、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培育优良校风并深化教学改革。13 管爱华.论我国大学精神的

8、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13二、大学精神的内涵当我们思考什么是大学精神的时候,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大学?新华字典对大学给出的定义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2011-3-20 这里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明确地指出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高等教育之所以区分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或者是职业教育,因为它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材的教育” 2011-3-20。其实,大学除了培养人才这个基本职能以外,和小学、初中和

9、高中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同时还是一个创造知识的场所。知识是人类的最高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创造知识和培养能够创造知识的人,除了基本的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之外,还需要一些软件设施的配合。这些类似于理念或者是信仰之类的精神层面的文明成果,就是“大学精神”。百度百科给出的“大学精神”的定义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2011-3-20这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总结的定义,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自律是三个方面,缺一

10、不可。大学自治就是大学一定要办学独立才行第二个精神,学术自由。学术研究一定要有自由的学术思想,有这种氛围才行,大家可能出于自己的看法好恶评价一个学术问题,但是不能用这种评价,任何人也不能干预一个人的研究,这样才能保持学术上的创新,因为创新的东西,创新的新思想,在最初诞生的时候往往都是很弱势的,你如果有人干预的话,就会被扼杀。所以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中的第二个重要成份。第三个精神是学者自律。大学是象牙塔,是靠全社会支持的,公信力是大学的生命线,如果大学失去学者自律,学者开始造假,开始论文造假,造假文凭,或者说假话,那学校可能失去公信力,失去公信力就是失去社会的支持,所以简而言之,大学的精神就是这三

11、个方面。” 2011-3-9笔者认为,大学精神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平等的精神,二是自由的精神,三是独立的精神。所谓“平等的精神”,是在大学之中,无论师生之间,还是校长和老师之间,都维系着一个平等的关系,大家在一个通过民主方式制定的共同游戏规则下在对待和处理遇到的任何事情。所谓“自由的精神”,是在大学之中,没有什么是不能被讨论,不能被研究的。任何的观点都不应该被禁止提出,任何的思想都不应该被先验地扼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不同观点、思想的争辩和碰撞之中,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才能创造新的知识。所谓“独立的精神”,就是在大学之中,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必须对其他人

12、的思想、观点进行剖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观点。这个过程才是知识创造的过程。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平等的精神,也就谈不上自由的精神。特权的存在可以让部分人有支配他人行为甚至是思想的能力,也就让被支配者失去了自由。没有自由的精神,就无法博采众长,就很难形成真正独立的思想。目前,中国的高校之所以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主要是缺乏“大学精神”,缺乏“平等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精神”。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重塑中国高校的“大学精神”。本文余下的部分将从如下几个维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对已有的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

13、成果进行回顾,在这部分将从大学精神的“内涵”、“作用”和“重建”这三个维度分别展开;在第三部分将阐述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现象的成因;在最后一部分将指出重塑大学精神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三、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现状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于“平等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精神”。当我们一再呼吁中国要建设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对大学经费的投入,对硬件设施改善的关注和对科研成果的重视之上,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如何重塑中国大学的“大学精神”。首先我们来剖析中国大学是否存在“平等的精神”。目前大学存在的一个非常严

14、重的问题就是高校行政化。某大学校长指出:“现在很多人当校长,第一概念是关心自己是封了个副部级,还是厅级,而不是在办教育。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14 唐小涛,谢佳君校长几年一任命催生大学急功近利N成都商报,2009-03-09Some primary idea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ffairs, Peng XianhuiAbstract: This paper runs through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demo

15、nstrates its function, describes its los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how to reconstruct it. In the beginning we propose that university spirit consisted of spirit of equality,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Then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and analyze the reason for the loss of spir

16、it of equality,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the last part we propose the ideal from-top-to- bottom path and offer alternative from-bottom-to-top path which may be more suitable for nowadays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y spirit, spirit of equality, spirit of freedom, spirit of independ

17、ence, reconstruction14官本位的思想和“平等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由于校长和行政级别挂钩,因此大部分校长都是由行政主管部门直接任命,而不是由大学师生进行选举产生。在这种体制下,不合适的校长无法被淘汰,合适的校长也无法被筛选出来。校长的产生机制,也决定了校长和教师之间关系不平等,教师没有权力去罢免校长,而校长有权来决定一个教师的聘任与否,这种单向的没有约束的权力决定了教师为了生存,不得不去迎合校长的偏好。在这种机制下,校长个人素质的高低成为一所高校能否得到顺利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内有不少研究者并未意识到高校行政化造成的“平等的精神”缺失是造成高校命运掌握在校长手中的重要原因,错

18、误地认为“大学校长是一校之魂,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大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校长的历史。” 陈瑞. 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就连曾任北大校长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要先评论它的校长。” 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来保证“平等的精神”,高校的发展就严重依赖于是否有一个“好校长”,“好校长”是稀缺资源,自然在这种制度缺失的环境中,高校质量越来越差就不难理解了。除了校长和老师的关系缺乏“平等的精神”之外,师生关系也缺乏“平等的精神”。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市

19、场经济环境下,却演变成了一种扭曲的师生关系。不少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沦落为导师们的廉价劳动力,不少学生都没有权力去决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而他们最后能否毕业,也完全是导师一言堂说了算。更有甚者,极少数师德沦丧的导师还和学生之间产生了“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底是师生关系中“平等的精神”缺失所致。同样,“自由的精神”在中国高校的缺失也非常普遍。目前大学没有足够的招生自主权,学生通过高考取得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在进入大学之前,就选择好自己所学的学校和专业,进入大学之后,往往很难去更换学校和专业。这里当然有客观条件局限性的因素存在,但“自由的精神”的

20、缺失,也让高校管理层无视学生的“自由”。每年在清华和北大,都有一群“旁听生”,他们往往是二流或三流学校的学生,在自己的学校无法接收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迫于无奈采取“逃课”的方式,来到自己心目中向往的高校,或在自己热爱的专业来接受教育。他们是目前高校体制下的“离经叛道”者,却同时也是对“自由的精神”无比向往的人群。他们大部分人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行为,恰恰为中国高校“自由的精神”的缺失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好在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并未嫌弃他们,这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如果北大清华也致力于维系现有的教育体制,关闭面向这些学子的大门,摈弃“自由

21、的精神”,则将是中国教育更大的“不幸”。由于缺乏“自由的精神”,大学教育变得非常功利,在就业率成为高校重要考核指标的背景下,课程设置沦落为职业教育。即便在很多名校,大学生也在“大一大二考四六级,大三大四考研考证忙实习”的怪圈中转悠,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该学习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也来不及进行思考,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容器,试图拼命地灌入知识。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答案的唯一性大受欢迎,而争辩被视为是浪费时间。由于缺乏“自由的精神”,不少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被证明是缺乏独立思想的“庸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这些人以教师的身份重归高校后,更加剧了高校的功利化倾向。“独立的精神”的缺失在中国高校中表

22、现得更为明显。从办学理念上“独立的精神”的缺失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在求大求全的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高校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北大清华为例,清华大学拼命地发展文科,北大也在努力发展工科。大家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清华大学在发展文科的过程中,工科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作为一个文科基础极其薄弱的高校,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用高薪从其他高校挖人,这样势必削弱其他高校的文科实力。而这些被挖过来的学术带头人,由于软硬件设施的不配套,很多方面要重新起步,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在重复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出现大而不强,全而不尖的格局,资源的浪费非常严重。在学术研究上,由于缺乏“独立的精神”,学术腐败现象横行

23、,剽窃和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事件层出不穷,违反学术道德,捏造、修改实验数据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由于缺乏“独立的精神”,学术上的意见分歧往往演变成现实中的勾心斗角,甚至演变成“帮派林立,军阀混战”的局面。曾有某名校的博士生向笔者倾诉,自己的毕业论文尽管耗费了无数的心血,质量也并不差,但由于和“外审专家”的意见相左,被直接“挂掉”。 这里“挂掉”的意思是指答辩未予通过。部分博士生在参加论文答辩之前,不得不申请某些导师予以回避。诸如此类的怪象,都表明大学精神的沦丧,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不但高校内部“独立的精神”缺失,高校自身也缺乏独立性,政府对高校干预程度太深。除了高校不能独立地决定自己的校长之外,很多

24、高校教师、行政和后勤人员的人事权也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招生的自主权严重不足,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了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不得不加大本省生源的招生人数,几乎沦落为省属高校的边缘。由于“平等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精神”的缺失,学术研究的氛围恶化,对学术的激励严重不足,对教师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工作的监督缺失,导致高校学术腐败滋生,部分高校教师无心教学或科研,热衷于社会兼职或从事其他商业事务,连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不禁感叹:“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 2010-6-22四、重塑大学精神的对策建议重塑大学精神,还是需要围绕“平等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

25、“独立的精神”逐层展开。首先讨论如何重塑“平等的精神”。这涉及到高校的改革,这个过程必须自上而下全面展开。核心的问题是要改变高校和教育部之间的单向隶属关系,建立一个相对平衡的相互约束机制。比如,可以考虑在文、理、工、农、医等各个专业方向各挑选出十数名学术带头人,组建大约500人左右规模的高校管理联合会(以下简称“校管会”),每年对教育部部长进行考核。校长的产生可以采取“校管会”差额提名,学校民主表决选举,最后由教育部部长行使任命职能的方式。教育部可以制定各项高校管理的提案,提交“校管会”审核通过。只有形成了这样的决策机制,高校教师和校长之间,高校和教育部之间才有可能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平等的精

26、神”才能得以构建。在学校管理中,老师有考核学生的权力,学生也应该有评价教师的权力。接下来讨论如何重塑“自由的精神”。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加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必须在理顺校长的产生机制后才能进行,否则只会一味地导致腐败滋生。高校具有招生自主权之后,可以挑选合适的学生,学生也可以挑选高校,进行双向选择,而不是现在的一考定终生的制度。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避免学生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青春,也可以避免高校浪费教育资源。有了招生自主权后,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入学后调换专业甚至挑换学校的可能,有选择听某个教师或不听某个教师的课的权力,这无形之中会形成一种反向激励

27、,迫使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专心科学研究。这样,“自由的精神”才有可能得以重塑。此外,学术自由的保证也是极其重要的。每个老师都要有权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和权威不同的观点而不会受到排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放开对学术期刊的管控,尤其是对刊号的垄断,允许知名学者办刊,让学术期刊依靠声誉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只有这样,学术腐败、论文腐败才不会比比皆是,也只有这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才不会被埋没,因为尽可能发表优秀的论文是每个刊物得以生存的制胜之道。要培养“独立的精神”,需要放弃国家对高校学历的法定认可权,把承认与否的权力交给市场,高校依靠品牌来赢得市场对其文凭的承认,而要做到这点,高校必须把

28、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发挥其比较优势的专业、学科建设上去。这样,“大而全但不精”的现象才能得以避免。而国家对于高校的扶植,包括经费的调拨,应当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而差异的部分需要高校去自己筹集资金,比如通过学费收入、接受企业的赞助、接受毕业生或社会名流的捐助等等。高校之间要形成相互竞争的关系,只有建立了竞争关系,才有可能形成这样的格局:除了少数几所一流高校能发展成为综合性院校之外,其他的学校势必发展成专业特色鲜明,能在少数专业或少数领域和一流名校抗衡的专业型大学。综合上述我们对重塑大学精神的各项建议,不难发现,所涉及的问题触及高校改革的基础和根本。在目前的制度下,要指望高校的改革一蹴而就是

29、不大现实的,我们只能指望一种“渐进式”改革。这个改革的路径将是从下而上的,首先就是放开对私立大学的管制,允许像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高校改革的“催化剂”参与到高校的竞争中来,让他们首先去和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去争夺生源。然后逐步放开国家对高校学历的认可权,让市场来自主选择。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感觉到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它们就会被迫参与教育改革的行列之中,从学校的管理制度开始,直至校长的任命制度,都会逐步的发生改变。虽然自下而上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且不彻底的改革,但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或许是最合适的。正如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只有慢慢调理其身体的机能,才能逐步地对症下药,去除其病根,而不能动不动就下猛药,欲速而不达。大学之要不在大,有“大学精神”则灵。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精神必将重归高校,引领中国高等教育迈向新的辉煌。参考文献 14 / 1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