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 2苏教版必修一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339399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劝学 2苏教版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劝学 2苏教版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劝学 2苏教版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劝学 2苏教版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劝学 2苏教版必修一(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题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过程与方法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学生齐读第4段。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

2、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4学生齐背第4段。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生从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四、探究性阅读训练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跬镂一焉至。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

3、及,达到”,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比喻说理,形象透彻;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

4、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

5、许缺憾。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五、活动与探究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

6、比“君子”低一个境界。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7、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以“我的求学故事”为题演讲学习课文之后,要求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交流学习的方法、经验及感受。通过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同学们逐步树立应对困难、超越自我的坚定信念。如有的同学力主“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变,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已充分展现;有的同学针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谈身处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较好的学习环境,应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习,发展自我。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倾吐求学的苦衷,如“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只要发诸真情

8、,就应该肯定,并作正确引导。教师也可积极参预该项活动,针对“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谈其时代意义,提倡终身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学生所受教益颇多。、挑战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同学的看法是: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同,都强调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同学的看法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9、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的是向他人请教,善假于物,句意应为“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请教的收获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但是否有些绝对?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真的那么重要吗?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奋”“刻苦”,难道仅有此学习路径就畅通无阻了吗?学习方法岂可轻视?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

10、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参考板书课 文 赏 析荀子在说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高度。但就荀子三十二篇文章来看,富有文学价值的不多,惟独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运用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荀子借君子之言立论,劝导人们“学不可以已”。作者提出

11、论点后,没有抽象地说理,而是连用五个比喻作为论据,作了形象的论证。“青于蓝”“寒于水”两个比喻,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入胜境为例,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人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人类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说明了只要不停顿地学习就可以后来居上。而后又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从事物经过加工打磨可以改变原来的特征发挥其作用,说明经过学习可以改变习性。为了劝勉人们重视学习,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亲身体会继续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又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感受引出了一连串比喻,具体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12、利用自然界事物的经验总结;“假舆马”“假舟楫”是人们利用改造了的事物得到了“致千里”“绝江河”这样的好效果,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应该利用外物,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作者又运用大量比喻作了具体形象的论述。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后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拒绝做小事情。接着以“骐骥”“驽马”为喻比较说明客观条件再好,也未必能成为学习好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主观努力;条件虽差,如果主观上能做到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则最终必能达到目的。这里作者特别提倡“锲而

13、不舍”的精神,并且又引喻说理。“朽木”这个比喻指出在学习中一曝十寒,没有恒心之弊;“金石”这个比喻指出坚持不懈之功。这四个比喻对照论述了学习贵在“锲而不舍”。文章最后用蚓、蟹设喻,对照论述了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学无专精。由此可见,作者善于驾驭形象,大量运用确切的比喻,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达晓畅,具体生动,发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比喻灵活多样,恰到好处。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教学问题集锦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问题原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