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2259902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二二年八月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编纂委员会成员主 任 委 员:后蜀副主任委员 :汪小昆委 员 :黎 力 安云 袁兴平 朱永琴 邓富银 吴时兴 总 编 辑 :黎 力副 总 编 :安云 袁兴平图 幅 负 责:朱永琴 吴时兴容 简 介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岭地槽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基底形成阶段、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与侏罗纪第四纪陆改造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扬子准地台划分为台坳、上扬子台坳、大巴山台缘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以与四个三级构造单元和八个四级构造单元。其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中三叠统主

2、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盖层除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外,其余大部分均为喜马拉雅褶皱,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台区的断块、表层扭动。各构造单元构造形态与其在空间的分布各具特征,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岭地槽褶皱系仅划分为北大巴山冒地槽二级构造单元,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地壳运动以印支运动为主,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北西向复合构造。说明书与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省区域地质志以与区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基

3、础上编制的。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构造旋回与构造层划分2第一节 构造旋回与构造层划分原则 2第二节 构造旋回与基本特征 2第二章 构造单元划分其与基本特征5第一节 构造单元划分与命名原则 5第二节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5第三章 深、大断裂与基底断裂 26第一节 深、大断裂26第二节 基底断裂与隐伏断裂 26第四章 新构造运动28第一节 升降运动28第二节 活动断裂与地震 28第五章 构造沉积演化简史29第一节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29第二节 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29第三节 侏罗纪第四纪陆改造阶段30前 言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省、省接壤,南接黔北,西与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

4、省分界。地理坐标: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13212,面积8.2万平方公里。市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中、西部属丘陵地貌,北、东、南为边缘中、低山区。区水系发育,气候湿润温和,交通方便。本说明书与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省区域地质志以与区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截止1999年)的基础上编制的。根据区构造形态与其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从而划分了以城巴断裂带为界的扬子准地台和岭地槽褶皱系两个级构造单元。在扬子准地台中以沙市隐伏断裂和七曜山基底断裂为界划分出了大巴山台缘坳陷、台坳、上扬子台坳三个级构造单元,同时根据各级构造单元中的

5、不同构造形态又划分出了四个级构造单元与八个级构造单元。在岭地槽褶皱系中,仅存一个北大巴山冒地槽级构造单元。其总的构造面貌为:渝东北(沙市隐伏断裂以北)构造线多为北西向,褶皱由北往南其强度和密度均逐渐减弱,由紧闭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到开阔褶皱,轴面由倾斜到直立,逆冲断层多发育于背斜核部,其规模从北往南亦逐渐减弱到不发育,据区域资料与专题研究成果,其构造形态定型为印支褶皱造山运动,构造层在城巴断裂带以北为南华系代安河组寒武系八仙组,以南为南华系明月组三叠系;渝东南(七曜山基底断裂南东)为北北东向背向斜等宽的城垛状褶皱,断裂较为发育,且具有多期活动性质,酉阳、黔江一带的上白垩统组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与以

6、老地层之上,说明该区构造形态定型为燕山期的褶皱造山运动;渝西(华蓥山断裂以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这与川中威远龙女寺古隆起有关,其余大部分地区(华蓥山断裂与七曜山基底断裂之间)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高窄背斜与宽缓向斜构成的隔挡式褶皱,主要是在燕山期与以老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形态基础上,经过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改造而形成现在的构造面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抬升、表层扭动与断裂活动。本说明书与图件重点突出了区各构造单元与其主要构造形迹特征,同时对新构造运动、构造沉积演化史作了简要的描述。本说明书采用多旋回槽台说并参考现代构造学的一些新进展和新理论编写。第一章 构造旋回与构造层划

7、分第一节 构造旋回与构造层的划分原则构造旋回是通过对某褶皱带的角度不整合来确定的。褶皱幕往往相对集中在某些不太长的地质时期,这一时期就是所谓的褶皱期或造山期。同时褶皱幕在时间上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即地壳既有较长宁静期(造陆或升降运动),又有较短促的活动期(造山或褶皱运动)。宁静期和活动期的交替,表现了地壳构造不断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构造层是褶皱带一定发展阶段的建造或构造岩石组合,是构造旋回的物质表现。构造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壳运动、不整合建造差异、岩浆活动与区域变质等。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大型沉积旋回、沉积相与岩石组合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亚构造层。根据以上原则,构造旋回与构造层的划分如表1。第二节

8、 构造旋回与基本特征1、晋宁旋回该旋回主要形成褶皱基底,组成褶皱基底的沉积建造为:a 发育在古陆部的冒地槽沉积如板溪群;b 发育在古陆核边缘的优地槽沉积如龙潭河组。分布于秀山附近的板溪群与上覆南华系多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且板溪群为变质岩,而上覆岩石则为未变质沉积岩。而渝东北分布于城口的龙潭河组与上覆南华系虽均具变质作用,但两者的沉积建造类型有明显差异,且多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可见角度不整合接触。2、澄江旋回在岭褶皱系南缘,澄江运动主要表现为沿扬子陆块边缘的断陷,除晚南华世末局部上升外,全区以沉陷为主。在扬子准地台上,澄江运动不属于褶皱运动畴,多以块断显示其特色。3、加里东旋回台区加里东旋回没有

9、造山运动。下古生界各系之间多为平行不整合,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与陆源砂泥质沉积,其建造系列为藻礁碳酸盐建造远硅质建造异地碳酸盐建造陆源碳酸盐建造。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以城巴断裂带与扬子准地台的大巴山陷褶束相邻。加里东旋回没有造山运动,此期沉积物主要由震旦系和寒武系组成。震旦系为炭质板岩、灰岩、硅质岩;寒武系为远硅质建造、陆源碳酸盐建造、碎屑岩建造。各系间均为整合接触,普遍遭受区域动力变质,并有广泛的辉长岩、辉绿岩脉侵位。4、华力西旋回华力西旋回上限为中二叠世末,仍属造陆运动性质,此期的构造继承了加里东期构造格局,但其隆升围较加里东期广,因此缺失地层较多,泥盆系、石炭系在区大部分地区缺失,

10、局部有零星出露。5、印支旋回印支旋回时限为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台区印支运动分为两幕。早幕表现为须家河组(香溪组)沉积前的微角度平行不整合;晚幕表现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角度平行不整合。其特点是:与相邻槽区的主要褶皱回返时期基本同步,是台缘坳陷的主要褶皱运动,台区部无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印支旋回完毕海相沉积的历史形成了中生代陆相盆地。构造阶段构造旋回构 造 运 动构 造 层地层序列槽区台区槽 区台 区槽区台区地台发展阶段地台晚期陆改造喜马拉雅燕山旋回区未见其构造层喜马拉雅燕山构造层区无地层出露Q喜马拉雅运动幕K2燕山运动K1J1地槽发展阶段地台早期稳定发展阶段印支旋回印支运动晚幕印支构造层T3

11、印支运动早幕T2P3华力西旋回末华力西运动华力西加里东构造层P2D加里东旋回晚加里东运动加里东构造层ZSZ澄江旋回澄江运动澄江构造层澄江构造层Nh2Nh2活动带与基底形成阶段活动带与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晋宁旋回晋宁运动晋宁构造层晋宁构造层Qb2Qb2表1 重 庆 市 构 造 旋 回 与 构 造 层 划 分 表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在境出露地层有南华系寒武系,地层只有平行不整合而无角度不整合接触,三叠纪后盖层统一变形,形成了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系构造格局。6、燕山旋回在扬子准台台缘坳陷地区(渝东北),燕山运动表现为断块运动,但缺少燕山构造层,主要反映了印支期后的继承性隆升。上扬子台坳是扬子准地台有燕山运

12、动确切证据的构造单元。在黔江、酉阳一带的组明显角度不整合于三叠系侏罗系之上。组是燕山运动后在山间盆地沉积的一套红色复陆屑类磨拉石建造。7、喜马拉雅旋回泛指发生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可分为三幕:第幕发生于古近纪、新近纪之间,第幕发生于早、中更新世之间,第幕发生于中、上更新世之间(后两幕属新构造运动)。区未发现古近纪、新近纪的沉积物。但从周边地区的资料显示,喜马拉雅运动是市围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它使自南华纪以来的沉积盖层全部褶皱隆升,完毕了湖盆沉积历史。综上所述,市构造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特别指出的是,市围北东向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先期形成隔挡式褶皱,而后又经受喜马拉雅旋回的褶皱运动,而

13、形成城垛式褶皱或隔挡式褶皱、隔槽式褶皱。第二章 构造单元划分与其基本特征第一节 构造单元划分与命名原则根据省区域地质志,结合市所处的构造位置等具体特征,构造单元划分原则为:地台区一般划分到级,地槽区只划分到级,各级构造单元大部分沿用省区域地质志中的名称。对地台区级构造单元的划分,主要依据褶皱基底最后一次的形成时期;级单元反映地台发展阶段形成的大型隆起和坳陷;级单元反映地台发展阶段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中型隆起和坳陷;级单元反映后期构造变动与盖层特点。地槽区因围小,故沿袭省的构造单元划分。市各级构造单元的划分与名称见图1。第二节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1、扬子准地台(1)扬子准地台北以城巴断裂带与岭地槽褶

14、皱系分界。区扬子准地台的基底仅出露了褶皱基底。在陆核部发育有裂陷形成的冒地槽,沉积物以板溪群为代表。800Ma左右的晋宁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形成了扬子准地台。地台盖层,下古生界具有稳定型建造组合特征。加里东运动使大部分地区抬升,故这些地区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下统。早二叠世末,开始台区整体下沉,处于潮间潮上环境;中晚三叠世间的印支运动,完毕了海相沉积历史,从此进入陆相沉积阶段。喜马拉雅期,台缘褶皱带普遍发生了前陆逆冲推覆,同时盆地发生隐伏滑脱,不少断裂发生走向滑移,在断裂两侧形成扭动构造。(1)台坳(2)东以七曜山断裂为界,是台坳的东缘,它在古生代是一相对隆起区。台坳核部在华蓥山断裂以西,

15、其上盖层普遍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华蓥山断裂以东则普遍缺失部分古生界,且为一北东向的相对坳陷。早三叠世晚期,该区发育成为半封闭的海盆地,发育蒸发式建造,受印支运动末幕的影响,三叠纪后本区进入陆相沉积阶段。陷褶束(1)是位于华蓥山断裂与七曜山断裂之间的北东向褶皱带。陷褶束出露的中生代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和侏罗系,南部边缘有白垩系。据航磁资料,其褶皱基底由板溪群变质砂岩、板岩组成。在古生代,该区相对于川中台拱是沉降区,除缺失部分古生界外,其余地层发育齐全。坳陷中,从早至晚逐渐由南东向北西迁移。到中生代,本区则逐渐隆升成陆。该区褶皱为狭长的背斜与宽缓的向斜,背、向斜宽度比为1314,组成隔挡式褶皱。构造线

16、以北北东为主,但受基底断裂以与盆地边缘构造的制约,常产生联合或复合,形成弧形或似帚状构造。万州凹褶束(1)东以七曜山断裂与渝东南陷褶束为界。它是陷褶束中凹陷最深的地区,其中心在石柱丰都一带,据航磁资料分析,结晶基底埋深达17公里,该单元以发育北东向褶皱构造为特征(表2),从南西往北东,主要构造迹线走向由北北东自然弯转为近东西,均消失在七曜山背斜北西侧,其北东角成为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即“弧”。次级与低序次褶皱往往呈雁形排列,纵列轴北北东,横列轴同主要构造迹线协同一致。褶皱形态为宽阔平缓的屉形向斜和梳状高背斜相间排列,组成隔档式构造。构造断层一般发育在背斜核部。华蓥山穹褶束(2)西以华蓥山断裂

17、与川中台拱分界,东邻万州凹褶束。该区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但两端多呈弧形弯曲。北端受北西向大巴山台缘褶皱带的约束而发生联合,形成“喇叭状”弧形构造;南端受渝黔南北向构造带的复合,形成近南北向的弧。该区背斜狭窄成山,向斜开阔成谷,组成典型的隔挡式褶皱(表3)。断层一般发育在背斜核部。川中台拱(2)位于华蓥山断裂以西。其侏罗系红层广泛分布。据深钻资料,其基底由各种片麻岩与岩浆杂岩组成,盖层之下为花岗岩和变质霏细岩;盖层中二叠系平行不整合于下奥系之上,早中三叠世发育蒸发式建造,晚三叠世发育灰色复陆屑建造,侏罗系为红色复陆屑建造。盖层褶皱多为北东北北东的短轴背斜或鼻状构造与半环状构造(表4)。其中可分为

18、2个级构造单元。龙女寺台穹(3)穹隆地表以出露侏罗系红层为主,深部埋有中生界以老地层。穹隆轴向近东西,以穹隆为砥柱,在其东南部,表现为半环状的弧形构造。台凹(4)区为其北东部分,凹陷中心在省的观音场大塔场一带,是一个侏罗纪白垩纪的凹陷。区地表构造主要呈北东北北东向雁形排列的短轴背斜和鼻状构造。(2)上扬子台坳(2)是渝东南的一个坳陷,西以七曜山断裂与陷褶束分界。台坳震旦系侏罗系发育,线形褶皱发育。褶皱基底板溪群与南华系冰碛层为角度或平行不整合,震旦系为远硅质建造,寒武系为远硅质与源碳酸盐建造,奥系为异地碳酸盐建造与笔石页岩建造,志留系为海退序列的笔石页岩建造砂泥质建造。加里东运动使该区隆升,台

19、坳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局部有零星出露;下、中二叠统为铝土质建造碳酸盐建造,上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建造;早三叠世为滨海环境,沉积物为源碳酸盐建造;中三叠统为红色砂泥质建造、蒸发式建造。受印支运动影响,晚三叠世本区抬升,上三叠统为灰色复陆屑建造,侏罗系为红色复陆屑建造。在黔江一带,上白垩统与下伏侏罗系角度不整合,表征了盖层褶皱时期为燕山期。台坳由西至东,构造线从南北向过渡为北东向。渝东南陷褶束(3)西以七曜山断裂为界。该区近上扬子台坳古生代的坳陷中心,下古生界发育齐全,化石丰富。板溪群仅于秀山一带出露,为一套冒地槽砂泥质建造夹少量凝灰岩与结晶灰岩,南华系多平行不整合于板溪群之上。酉阳

20、、秀山一带,一套厚210322米的冰期间冰期砂泥质建造平行不整合于板溪群之上。这一不整合面反映了澄江期该区急剧上升。陷褶束,震旦系为礁型碳酸盐建造;寒武系志留系为碳酸盐建造、砂泥质页岩建造;石炭纪泥盆纪海侵曾波与本区,少数区残留上泥盆统和中石炭统;二叠系为铝土质铁质建造、源碳酸盐建造和单陆屑含煤建造;下、中三叠统为蒸发式建造;晚三叠世侏罗纪,该区受雪峰隆起影响,有上三叠统和侏罗系沉积;上白垩统为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不整合于侏罗系与更老地层之上。其褶皱为燕山期所形成,并与陷褶束的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群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金穹褶束(5)东以大矸坝断层与七曜山凹褶束为界,南延入省。该区出露地层以古生界

21、为主,仅金向斜局部有下三叠统,市围以龙骨溪背斜与金向斜为主体构造。由北向南构造线由北北东向渐转为南北向,是南北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联合的结果。其主要褶皱与断层特征描述如下:续表2 万 州 凹 褶束 主 要褶 皱 特 征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长度形态特征(度)(公里)23麻柳向斜尖子山于和谦近东西J2sT1l104535两翼对称,轴部开阔24正坝温泉冲断背斜正坝温泉N6070ET1lT3J2sNW305075受正坝冲断层影响,两翼地层直立倒转,轴面北倾。断层发育于背斜轴部,T1j逆覆于T2b之上25长店房向斜长店房一带N60EJ3pJ2sJ3sn5287约80轴部开阔,

22、两翼对称26明月峡背斜华蓥穹褶束的南东边缘N30EP3l、T1、T2lT3xj、J2sNW3045 SE5080大于200由多个高点构成,轴线平直,轴面倾向北西,轴部狭窄的不对称线形褶皱27任市向斜位于明月峡背斜与假角山背斜之间N35EJ3sn、J3pJ2s320大于30轴部开阔平缓,两翼对称28洛碛向斜洛碛、木洞一带N2030EJ3sn、J3pJ2s103053两翼近对称29桃子荡背斜东泉万盛M20E至南北向T1jT2lJ2xE405580由多个高点构成轴部靠近两翼W557030莲石向斜大院莲石八面山近南北向J3pJ2sJ3snE587560轴部宽缓,两翼不对称W203531大盛场向斜大盛场

23、三角镇北段N20EJ3snJ3pJ1zJ2s2045121由大盛场向斜和三角镇向斜斜接而成。两翼不对称,轴部宽缓南段N10W32铜锣峡背斜统景郭家沱N2035ET1jT2lJ2sE546035两翼对称的箱状褶皱W366533南温泉背斜南温泉铁厂沟北段N15ET1jT2lJ2sE206085两翼不对称,呈向西突出的弧形南段N20EW257534沙坪向斜大湾土桥N2030EJ2sJ1zJ2s254040两翼不对称续表2 万 州 凹 褶束 主 要褶 皱 特 征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长度形态特征(度)(公里)35龙王洞背斜大田坝龙王场马王场N530ET3xjJ1zJ2s204

24、563两翼对称36悦来场向斜偏岩复兴场N1530EJ2sJ1J2xE507035两翼不对称W356037金鳌寺向斜朝花门龙登山NNENNWJ3pJ2sJ3snE305098两翼不对称,呈向西突出的弧形W204038观音峡冲断背斜柳坝羊角脑NNE至南北向P3mT1jT2lJ2sE406075由多个高点组成,北段轴向N15E,南段为南北向,两翼略不对称的梳状背斜,其北段被断层破坏W408039中峰寺向斜中峰寺一带NNENNWK1wJ2sJ3p71550大致对称,呈向西突出的弧形40石龙峡背斜江津四合场N1020WT3xjJ1J2E254770两翼不对称,略呈向西突出弧形W136441北碚向斜合川北

25、碚江津太和N30EN30WJ3p、K1wJ2sJ3snE2040170由北碚、江津、太和三低点构成向西突出的弧形,两翼不对称W82542温塘峡背斜老岩头牛角湾N25E至N20WT1T3J1J2sE3040130由西山坪、甘家槽、云峰场高点构成向西突出弧形W506043璧山向斜澄江白沙N1030EJ3sn、J3pJ1zJ2s470120两翼对称,由多个低点构成向西突出的弧形至N30W44沥鼻峡背斜合川三角村沥鼻峡花果山N2050ET1T3J1J2sNW7080120由多个高点连接而成,略向西突出的不对称背斜SE304045石庙场向斜石庙坝一带N10E至南北向J3snJ2s355070两翼对称,北

26、窄南宽续表2 万 州 凹 褶束 主 要褶 皱 特 征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长度形态特征(度)(公里)46东山背斜铜梁安溪场一带N30ET3xjJ1zJ2sSE355055两翼不对称的箱状背斜NW142647万寿场向斜万寿场以南N30EJ2sJ2s149两翼对称48新店子背斜双石桥新店子N4060ET1jT3xjJ2s326526两翼基本对称49蒲吕场向斜蒲吕场安溪场N2030EJ2sJ1zJ2s34755两翼基本对称50西山背斜后坝旧县N4550ET1T2lJ2sNW6080约35两翼不对称SE253551石盘辅向斜邮亭峰高N30EJ2sJ2s610约20两翼宽缓,对

27、称52螺观山背斜路孔河新华N3040ET3xjJ1zJ2sNW152030两翼不对称的箱状背斜SE4070续表2 万 州 凹 褶束 主 要褶 皱 特 征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长度形 态 特 征(度)(公里)58马槽坝背斜东华寺九大拐N7080ET2bT3JNW207551东高西低、北陡南缓的不对称背斜SE164559假角山背斜木田庙家沟N5070ET1dT2T3NW205181轴面倾向北西,两翼不对称的箱状背斜SE508660梁平向斜垫江梁平M405070E至东西向J3pJ2sJ3snNW2080290由多个向斜连接而成。轴部开阔,两翼不对称渠马河干溪口SE20506

28、1铁峰山背斜铁峰山黄泥塘N5070ET1j、T2bT3JNW830200背斜有铁峰山与黄泥塘两个高点。均为不对称线状背斜SE307562硐村背斜硐村灵官庙N7080ET1j、T2bT1JNW185045两翼不对称的斜歪背斜,轴面倾向NW。轴部与两翼发育次级小褶皱SE387263万州向斜拨山N4570EJ2sJ3PT3J2x245250由多个向斜连接而成。轴部开阔,两翼基本对称64方斗山冲断背斜忠县羊子坝N3080EP3T1T2JNW3060220背斜由多个高点构成,两翼不对称,在方斗山被断层破坏。两翼次级褶皱发育SE508565赶场向斜走马岭凤凰山N4050EJ2sJ 3snTJ2xNW157

29、872两翼基本对称,轴线呈“S”形展布的箱状向斜SE146666龙驹坝背斜龙驹坝N4050ET1d -jT2bJ2sNW46660核部平缓,翼部较陡的似箱状背斜SE66967石柱向斜石柱悦来N2045EJ3sn、J3pJ2s1020150由多个低点构成的开阔向斜,北西翼略陡,南西端受南背北向构造影响,扬起端近南北向歪斜68丰都忠县向斜丰都忠县N3040EJ3pJ2sJ3sn15207085轴部开阔,两翼较陡,轴面倾向NW的斜歪向斜续表2 万 州 凹 褶束 主 要褶 皱 特 征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长度形 态 特 征(度)(公里)69忠县背斜忠县落普N45ET1lJ3x

30、jJ2sNW153062两翼不称的轴部狭窄的线性背斜SE508070珍溪场向斜珍溪场双龙N532EJ3pJ3snJ2sNW106070北段狭窄,南段开阔,两翼不对称SE33071箐口背斜董家丛林N535ET1d-jT2lJ2s356080狭长、高耸的圆顶褶束,南西端由三个高点构成三叉形72丰盛背斜扇沱丰盛场白沙井一带N1015ET1f、T1jT2lJ2xW508050两翼不对称,并由三个高点构成,且被丰盛场断层破坏E325074石溪堡子场向斜石溪一带南北J3pJ2sJ3sn102050平缓开阔的对称背斜75桐麻湾背斜桐麻湾一带N2530ES2hP2P3T1d307030两翼近于对称的尖陵圆顶背

31、斜76白马向斜白马场一带N1530EJ1zJ3xP3T3204050轴线呈“S”形,两翼不对称77大耳山背斜大耳山一带近南北OSP2457030狭长倒转背斜(西翼倒转) / 29表4川 中 台 拱 主 要 褶 皱 特 征 表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度)长度(公里)形 态 特 征57合川向斜渭溪合川水口场N6070EJ3snJ2s51055两翼宽缓,对称58大石桥背斜香龙大石桥太安近东西转为N6080EJ2sJ2s292两翼平缓、轴向呈向南突出的弧形。主要由多个穹隆构成59古楼场向斜别口古楼近东西J3snJ2s140两翼宽缓,对称60中心镇背斜柏梓镇中心镇近东西J2sJ

32、3sn2460两翼平缓对称61龙凤场向斜崇凳镇龙凤场近东西J2sJ2s4670两翼宽缓,对称龙骨溪背斜(91)位于椅子台、三汇场一带,向北东倾没于铁厂坪附近,轴线长约60公里。轴向由南往北为近南北北北东北东,呈反“S”形延伸。背斜由寒武系、奥系、志留系组成。核部最老地层为1q,近核部岩层倾角1012,向翼部变陡为3050。为典型的箱状背斜,由于受断层影响,两翼次级褶曲发育。金向斜(92)位于龙骨溪背斜南东侧,轴向N45E,长52公里,轴线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核部地层为T1f,两翼分别为志留系、二叠系。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岩层倾角6064,南东翼倾角为3035,构成南段狭窄、北段开阔、西陡东缓的不

33、对称向斜。下水沟断层(93)走向近N1020E,位于龙骨溪背斜南西段。断面倾向北西,倾角50。断层两侧岩层有明显的挤压现象,软弱岩层发生揉皱,硬脆岩层则强烈破碎,沿破裂面充填有方解石脉。为一压扭性逆冲断层。大矸坝断层(94)位于龙骨溪背斜北东,走向N25W,倾向北东,倾角2560,向南延入境,总长大于50公里,区仅为其北段。断面光滑,具有舒缓波状特征。断裂带常见透镜状白云岩或灰岩岩块。当断层切割页岩时,与之平行的劈理与片理较发育,远离断层渐为揉皱现象,两侧岩石破碎,常见糜陵岩化,其宽可达56米。断层北东盘之寒武系与奥系向南西斜冲于下盘奥系与志留系之上,并形成一系列牵引褶皱,以锐角相交于主断层之

34、上,反映了该断层为具有反时针扭动性质的压性逆冲断层,断距达600余米。七曜山凹褶束(6)、黔江凹褶束(7)、秀山穹褶束(8) 与陷褶束均为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群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从北西向南东,其褶皱为隔挡式褶皱城垛状褶皱隔槽式褶皱(表5)。该区正断层发育,多发生在背斜轴部,是燕山褶皱的第二次纵构造(表6)。(3)大巴山台缘坳陷(3)北接岭地槽褶皱系,是城巴断裂带以南的一个极窄的下古生代坳陷。南华系为火山碎屑岩建造,震旦系中三叠统以稳定型建造为主。中与晚三叠世间与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间的印支运动,使盖层褶皱,且因坳陷上升普遍缺失侏罗纪以后地层。大巴山陷褶束(4)位于巫溪、城口一带,为一北西向构造带

35、,北以城巴断裂带与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分界,陷褶带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南华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发育,为滨海、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台地沉积。晚三叠世时该区隆起,缺失侏罗系以上地层。城口凹褶断束(9)位于城巴断裂带与乌(龙)坪(坝)断裂带之间的一个狭窄的古生代地块,主要由含火山碎屑的碎屑岩、碎屑岩、硅质岩、碳酸盐岩的建造组合构成。属于北大巴山推覆构造的前缘叠瓦褶断带的一部分,由一系列线形褶曲和逆掩推覆断层构成复式褶皱。其走向为NNWNWEW向展布。复式背斜常伴随密集的逆冲断层群出现,使背斜核部与近核翼部遭受强烈破坏,而复式向斜则相对完整。剖面上呈叠瓦状逆覆,连续剖面上表现为逆冲断层上盘的背斜北翼地

36、层产状较缓,南翼较陡,甚至直立和倒转,而紧接冲断层前方的向斜北翼较陡,南翼较缓,因而往往有断面向南倾的次级冲断层出现,并与主断裂形成对冲和扭裂的组合形式,另外断块具压扭性质的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的断层错断前期的冲断层。其主要构造与形迹特征如下:表5 七曜山凹褶束、黔江凹褶束、秀山穹褶束主要褶皱特征表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度)长度(公里)形态特征78七曜山背斜北东段桃花山土地岭N5575EP3T1dT1jT2b1260226两翼不对称,北西翼较缓,南东翼较陡,轴部略呈弧形,微突向北西。其南东发育次级褶皱中 段高坎毛垭寺N4060ET1jT2b2080南西段老房子家垭口往

37、南与金铃坝背斜相连N203520EPT256279巫山向斜塔坪巫山坑子一带N706080ETJxT2b北西翼3060南东翼1855110向斜南西段核部缓,翼部陡,呈屉形,往北东渐次变狭窄,轴面倾向北,枢纽起伏。两翼基本对称,次级褶皱发育五马石塔坪N6070ETJxT2b1138中坝五马石N4560EJ1J2xT1J115580望霞背斜朱家槽望霞N6070ES2T1dT1j9292形态近似箱状,轴部平缓开阔,往两翼变陡,南东翼较陡,并局部倒转。枢纽有起伏,南东翼发育次级褶皱81官渡向斜桃源河庙宇官渡N5080ET2bTJxT1dT1j205067两翼基本对称,向斜槽部由南西至北东,由狭窄变开阔,

38、南东翼发育次级褶82邓家复式背斜偏岩-长梁子要槽门N3030ES1S2P949约4083金铃坝背斜金铃坝一带N2050EO1O2P1045约30为七曜山背斜南延部分。为一向南突起的斜歪背斜,85老厂坪背斜老厂坪一带N4030EZ1S2102644北西翼陡南东翼缓的不对称背斜。南东翼受马武正断层破坏,西段发育次级褶皱86青杠向斜晏家坝宏家坝N3080ET3J2sPT2101960轴部开阔,两翼基本对称,南段受南北向构造影响轴向近南北88羊角背斜羊角碛近南北3OST11355约25仅为其北段,两翼不对称,西翼陡,东翼缓续表5七曜山凹褶束、黔江凹褶束、秀山穹褶束主要褶束特征表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

39、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度)长度(公里)形态特征89车盘向斜九重岭车盘近南北T1dP2-3北西翼1015南东翼275220两翼不对称90家坝背斜家坝45O1O2S北西翼416南东翼51724仅为其北东段,两翼对称96天星背斜高谷文复N15E23O91448两翼对称的宽缓背斜98普子向斜小坝子下塘口N20ET1jT3xjPT1d305590两翼对称99锅厂坝背斜龙塘锅厂坝以北N40E转N20ESOP325560两翼基本对称的线状背斜101马槽坝向斜落地坝家岩N30ET1S2P157044两翼不对称,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的线状向斜,向斜南段轴部较开阔102郁山背斜水面坡家湾大村N4530E2、3O

40、、S410100两翼对称,轴部开阔的箱状向斜。北西翼受断层破坏。103桑柘坪向斜大厂八面山N40ET1S33285两翼对称,轴部开阔105桐麻园背斜袁家盖大青堡N3040E S、O52560两翼对称,轴部开阔107龚滩向斜龚滩鹅池N3050ET1OP103030仅为其北东段,两翼对称108天馆背斜天馆一带N1030E、S203050两翼对称,轴部宽缓续表5 七曜山凹褶皱束、黔江凹褶束、秀山穹褶束主要褶皱特征表编 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长度形态特征(度)(公里)109广沿盖向斜广沿盖N15ET1OP405020两翼对称的紧闭向斜110丁市背斜丁市N10E3O103030两翼

41、对称,其南西段受断层破坏111铜西向斜家坝双泉小河N1030EJ1J2xS、P、T5060110两翼对称,轴线呈平缓波状“S”形舒展113咸丰背斜马喇黑水山羊N1020E123S91070轴部宽缓,轴面倾向南东的斜歪背斜114酉阳向斜兴隆酉阳N2030ET1OP203060两翼对称的线状向斜115鸡公岭背斜银岭-鸡公岭N10E至南北向Qb2、Nh2、Z、3S北西翼1530110轴面向西倾的不对称背斜南东翼3570117车田向斜车田一带N1525ET1dSP102020两翼对称,轴部开阔119酉酬背斜酉酬一带N20E3OP102030两翼对称,轴部宽缓121平阳盖向斜平阳盖N1040ET1S10

42、3080轴线呈“S”形展布,西翼对称的开阔向斜122秀山背斜石堤秀山中溪N20EQb2OS154580背斜发育次级褶曲,且受多组断层破坏呈复式背斜形态126三块土向斜宴龙中平一带N1020EDP2S2050两翼对称,中部被三阳枢扭断层错断表6 七曜山凹褶束、黔江凹褶束、秀山穹褶束主要断层特征表编号名 称构造部位走 向倾向倾角断距断开地层长度断面与两盘特征断层性质(度)(米)(公里)118百福司逆断层西酬背斜北西翼N2030ESE4050O、S35压扭性逆冲断层120沙滩逆断层西酬背斜南东翼N1020ENW04020压扭性逆冲断层123涌洞逆断层秀山背斜南东翼N3050ENW60-7040压扭性

43、断层124岑龙正断层秀山背斜北西翼N4050ESE60-805023断层两盘发育牵引构造右行平移正断层125三阳枢扭断层秀山背斜三块土向斜N5060ENW50-80水平2km-5km垂直几百米至几千米Z-(区)40断层两盘发育擦痕、阶步、牵引褶曲与节理,断层破碎带发育有构造角砾岩与透镜体,区为其南西段压扭性断层SE127新华枢扭断层三块土向斜N2060ENW50-60压扭性断层续表6 七曜山凹褶束、黔江凹褶 束、秀山穹褶束主要断层特征表编号名 称构造部位走 向倾向倾角断距断开地层长度断面与两盘特征断层性质(度)(米)(公里)84马武正断层老厂坪背斜东翼N2530ESE608512001sO1d

44、、S160断裂带宽20100米,两盘发育牵引褶曲与次级断裂正断层87接龙场断层羊角背斜N5060ESE6070OS30南东盘小河坝组与北西盘奥系接触以扭性为主,兼有拉性质的断层老厂坪背斜95江口断层天星背斜北西翼N1015ENW3040、OS25两盘地层均发育劈理,与断面近于平行或锐角相交北西盘向东冲的逆冲断层97火石垭逆冲断层天星背斜南东翼N1530ENW253S55断面光滑,呈舒缓波状,两盘发育次级断裂与牵引褶皱压扭性逆冲断层101郁山正断层郁山背斜北西翼N3040ENW50或近、OO、S90断裂带宽3050米,断面不平整,两盘发育平缓牵引褶曲和挤压褶皱正断层,略具压扭特征,并与胜利坝逆断

45、层并驾发育直立104桐楼正断层桐麻园背斜北西翼N5060ENW5070O1S30性正断层,略具扭性106筲箕滩冲断层桐麻园背斜南东翼N40ENW70763O50断面呈舒缓波状,断裂带发育具糜棱岩化。西盘发育牵引小褶曲,东盘发育小断层压扭性逆冲断层112马喇湖正断层咸丰背斜北西翼与轴部N510ENW50701S250断裂破碎带宽1001000米,两盘次级褶皱与分支断层发育性兼扭性正断层116马家厂正断层鸡公岭背斜北西翼N450ESE5070100-20030性兼扭性正断层城口高燕复式向斜(4)向斜南翼保存较完整,寒武系直接覆于震旦系之上,北翼被断层破坏。复向斜槽部主要由寒武系下统组成,向斜两翼北

46、陡南缓,有向南倒转的趋势。整个复向斜受城巴断裂带和乌坪断裂带控制,作北西310弧形延伸。二级分支坪坝修齐扭性冲断层将向斜斜错,使南盘向西扭动,产生扭断的北侧为三级分支的褶曲与断层,并呈北东东、近东西向与坪坝修齐断层锐角相交。而该断层与城巴断裂与乌坪断裂亦呈锐角相交,构成了一个作顺时针方向扭动的配套构造。坪坝修齐断层,迹线作北西西向波状延伸,长约40公里,断面倾向北东,倾角6070。断层错断城口高燕复向斜,南盘向西使震旦系错动8公里,沿扭裂面产生强烈糜棱岩化。次级近东西向入字形断裂沿扭断层两侧分布。南大巴山凹褶束(10)位于乌(龙)坪(坝)断裂带以南,南界大致在固军红花一线(沙市隐伏断裂)。出露

47、寒武系三叠系,是大巴山推覆构造前缘叠瓦褶断带的南缘部分。由一系列走向NNWNWNWW近EW向,轴面直立或倾向北东的紧闭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总体呈一向南突出的弧形。由北往南褶皱变形逐渐减弱。即由紧闭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到开阔褶皱,轴面由倾斜到直立,逆冲断层规模逐渐减小到不发育。其褶皱与断层特征见表7。2、岭地槽褶皱系(2)西以玛沁略阳深断裂与松甘孜地槽褶皱系为界,南以城巴断裂带与扬子准地台为邻,市围仅为北大巴山印支褶皱带南缘。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4)是岭地槽褶皱系的南缘部分,南以城巴断裂带与扬子准地台分界。晚南华世下古生代,沉积了一套与陆间裂谷作用和岩浆活动有关的次稳定陆壳型碱性、弱碱性复陆屑建

48、造和稳定陆壳型炭质泥岩、炭质镁质碳酸盐岩、远硅质岩、泥质、泥砂质碳酸盐岩的建造组合。三叠纪中、晚期华北与华南二板块发生陆陆斜向穿时碰撞成山,形成了以印支造山运动为主的褶皱带,后经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在自北而南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陆挤压、推覆、剪切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区构造由一系列北西向紧密线形复式褶皱与斜冲断层组成,构成叠瓦状逆掩推覆构造。构成复式褶皱的向斜形态相对完整,背斜普遍遭受断层破坏。平面上,由城巴断裂带往北东,褶皱强度和密度都显示出由强到弱、由密变疏的特点。剖面上,褶皱强度越近地表越强烈,反映出一种不协调的脱顶现象。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以北东盘向南西盘斜冲为特点。断层两侧

49、,片理化现象普遍,片理走向与断裂接近;岩石破碎,局部地段可见强裂糜棱岩化,含两侧岩石的小角砾,糜棱岩化带宽310米;破碎带含挤压成“长条状”、“扁豆状”、“眼球状”的火山岩与沉积岩碎块,长轴多平行于破碎带,两侧有炭化现象;沿断裂有辉绿岩、辉绿辉长岩、闪长岩侵入,常有再次挤压破碎的现象,并常有次级断裂与牵引褶曲产生。区以岚溪东安复式向斜为主体,其特征简述如下:岚溪东安复式向斜(2)位于高滩兵街复式向斜南西翼之边缘部位,表现特征为:褶皱呈密集连续线状,定向分布,褶距200700米,轴向北西310左右。单个褶皱延伸长度很大,褶皱轴部圆滑,轴面多倾向南西。以次级向斜而言,其南西翼(即相邻背斜之北东翼)

50、产状为倾向北东2055,倾角6085,局部倒转,倾向南西230,倾角80左右;北东翼倾向南西200260,倾角40左右。往南东,局部在河鱼之北土垭子一带,以龙潭河组为核部的次级背斜北东翼扭成同斜倒转褶皱,两翼产状相近,倾向南西200300,倾角8588左右,倾伏方向多数向北西,少数向南东。个别向斜褶皱之昂起端相向而倾,背斜倾伏端则相背而伏。密集线形连续褶皱多表现在震旦系上统以上地层,一进入侧翼龙潭河组凝灰质杂砂岩,其密集表7南 大 巴 山 凹 褶 束 主 要 褶 皱 特 征 表编号名 称位 置轴 向轴部地层两翼地层两翼倾角(度)长度(公里)形态特征6旗杆山向斜旗杆山俞家梁310T1jPT1j北

51、翼1842南翼386062不对称线状向斜7庙坝桐油坝冲复背斜庙坝、蓼子口、土城3102703O100复背斜形态被蓼子口蒙蒙溪断层与双河桐油坝断层破坏殆尽,上盘3或O2推覆于P之上,断距6001200米8梆梆梁猫儿背复向斜梆梆梁猫儿背305270T1jOT1d北翼5070南翼2545120不对称线状向斜9团城双河背斜团城双河300310S、PPT1d北翼2550南翼507060不对称线状向斜10明通咸宜冲断复背斜明通咸宜3202903OT1d北翼约30南翼3060约80由鸡鸣咸宜冲断背斜与似鼻状冲断背斜组成,北翼较缓,南翼较陡甚至倒转。背斜受双河柯家洞冲断破坏,断面倾角6070,倾向南西,鸡鸣咸宜冲断,倾向北东,倾角6070,并且次级分支断层发育11八台山大宁厂向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