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学考试总复习资料全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2257500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学考试总复习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学考试总复习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学考试总复习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学考试总复习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学考试总复习资料全(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wd.2016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

2、: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 ,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方案式进展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展分配。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展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局部,研究方法和 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P4宏观劳支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构造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展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构造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P

3、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5经济性 使用劳动力需要支付费用)6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P6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方法1、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特点:综合性、整

4、体性、定量性、最优化、有效性、信息化、人机系统最正确处理问题方法2、实证分析方法3、标准分析方法P7-8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3研究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若何作用于劳动力配置。4研究不同的经济开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5研究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及特点6研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特点及变化P8学习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目的:总结出我国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规律第二章P9劳动力:1指人的劳动力2具有劳动能力的

5、人,即劳动者3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4马克思: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会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P9 对劳动力的正确理解1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体力和智力2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不能脱离人体而单独存在。3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4劳动力和劳动不同P10资源:指可以被人们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劳动力和物质资源两大类。P10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人口总称。主要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校学生,现役军人,自愿业者)P10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6、:1具有能动性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3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两重性4具有时效性4、劳动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劳动力资源总量=数量*质量P11 劳动力配置的含义1、资源配置:社会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依靠某种机制,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及企业。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到达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目的。2、资源配置:一是物质资源的配置 二劳动力的配置3、劳动力配置: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生活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4、劳动力配置:宏观看:表现为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

7、微观看:表现在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或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工作岗位的配置P17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配置的前提条件。1、在市场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原因在于: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 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劳动力配置对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表达了价值的客观作用。P20劳动生产率的计量方法:第一:以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这种表示方法是劳动生产效率的正指标第二:以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产品的

8、劳动消耗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这种表示是劳动生产率的反指标。P2 1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物质因素1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2能源。能源和种类与利用率3劳动对象。4生产工艺5生产力布局2、社会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经历(2)劳动者的态度(3)劳动组织(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3、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1自然条件:水气,土壤,天然资源,2社会关系,分配制度P23制度的特点:1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制约人的行为,人的选择需要在制度的框架下进展,

9、人的行为要服从制度,另一方面制度又是在人们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产生的规那么和标准2制度具有公共 品的特点,不是针对某一人,而是要求所有人或局部体群3制度与组织不同,制度是一种规那么,而组织是参与这个规那么的角色P24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1降低交易成本2为实现合作提供必要前提条件3提供了鼓励4制度的供应者:主要是政府,5制度的需求者:是个人,组织,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P24-25 产权构造的特点:(明确的产权是交易的前提和根基)1排他性2可转让性-可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转让3强制性-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4产权包括: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P28劳动力市场中的主要制度1、户籍制度11958年以前,自由迁徒期

10、21958-1978年,严格管控期3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2、劳动制度3、社会保险制度P29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1、劳动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4、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5、劳动生产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第三章 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由行政手段经济手段P30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特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促进就业,对企业的雇佣实行干预的政策如下:1对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公教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政府统一安排就业2对工商企业雇佣进展直接干预。3城镇企业不能到农村随便招工4政府设劳动介绍所,对失业

11、人员进展登记,统计,有组织安排就业5采取以工代赈,生产自救措施P31统包统配的具体内容和特点:1对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进展统分统配政府包下来,一次分配定终身)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3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6劳动力没有流动的自由7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P33传统的劳动力配置制度:1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原那么 :统筹兼顾 区别轻重缓急 坚持自力更生 力求转业对口 以地区为主2统包统配制度弊端:待业人员对国家过分依赖 不利于方案生育 束缚了就业者努力 单位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劳动者P34传统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1、1950-1957这一时期,农村

12、劳动力有一定的择业自主权,如果有条件可以到城市中就业2、1958-1978国家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上采取方案的分配方式,劳动力资源采取统包配的方式,劳动能力没有择业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3、1979至现在农村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力开场在家庭内部配置P37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充裕人员的产生2劳动效率低下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P38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方案配置的特点:1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劳动者不拥有自已的劳动力,实际支配权在政府手中。2劳动力要素分配由方案部门统一安排,企业和个人没有分配权3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作用,只是消费凭证P40

13、新的就业管理体制主表现:(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2)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开展迅速(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P41劳动力配置二元构造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的二元性:非国有经济的劳动力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国有企业以政府主导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非国有经济工资市场化,国有经济尽管已经突破了传统模式,但与市场化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1政府直接收理企业工资的体制仍然存在2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工资明显高于市场所决定的工资水平3企业内部工资差异过小4行业之间收差异过大3、城乡户籍制度的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 人民共社把劳动力限制在了农业部门)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重工业开展

14、优先战略使城市化后于经济开展水平)P47劳动力二元存在的原因: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结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构造上都严重失衡P48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1、市场配置劳动力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2、培育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必然途径3、市场配置仍需要宏观调控市场配置主导,国家宏观调控从市场配置要求出发)P52国有企业内部群体的品质特征:1、岗位长期固定,专业技能差,业务能力来自于经历2、工资水平低助刚化,主要依靠企业福利3、职人对企业依附加深对市场风险厌恶P53 农村工具有的品质牲:1、劳动强度大,环

15、境差 技术底2、除了取得劳动收入外,没有福利3、对于工作时机的失去表现为更多的适应性和承受力P54 我国劳动力就业机制转换过程:1、传统机制:国家作为劳动力配置的主体,代替企业行驶配置权2、转轨是期:企业开场取得有人自主权,自主权逐步扩大3、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最终走向统一。第四章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P58劳动力流动定义一般具有双重含义:地域性迁移或行业性迁移概括的讲:劳动力流动指以寻找新的就业时机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通俗的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劳动力地域性迁移三、劳动力行业性迁移劳动力流动分类

16、:1、岗位之间的流动2、职业之间的流动3、单位之间的流动4、产业之间的流动5、地区之间的流动6、国际之间的流动P59按照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把劳动力流动分类:1、自愿流动2、非自愿流动P59-60根据流动决策主体的不同,把劳动力流动方式分为:1、自由流动以个人决策为根基,根据个人意愿2、方案流动以政府决策为根基,根据政府的意愿3、混合流动行政方式与市场方式共同起作用P60实际研究中,为了统计的需要劳动力流动概念分为:1、个人在不同组织、不同的职业、行业之间的流动人们常说的工作变动2、个人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的流动人们常说的农村向城镇的流动3、个人在不同就业状态之间的流动人们常说的就业,下岗,失业,再

17、就业P60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类型:1、就地向非农业转移2、向城镇的异地转移3、向其他农村的异地转移P60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层次:1、产业化转移,即非农化2、地域转移,异地非农化3、身份转移,城市化二、劳动力迁移理论一刘易斯模型及其修正刘易斯 美国经济学家 1979获诺贝尔奖 劳动力转移模型是经典之作1954年发表 ?劳动无限供应条件下的经济开展? 刻画开展中国家经济二元性,以次本主义部门和自给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为核心,构建了开展中国家的经济模型 。刘易斯模型的主要内容:1、不兴旺国家存在着两个经济部门,一个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其劳动报酬低2、农业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城市工业部门生产率高

18、,工资高3、农业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土地),现代城市部门使用再生性的资本4、这种二元构造实际是城乡二元经是构造美国经济学家 费景汉和古斯塔夫 对刘易斯模型进展了修证 强调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二元经济现代经济1、第一个转变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率是必要的前题条件,只有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才会出现劳动力剩余,才可能有一局部剩余农业产品提供应这局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消费2、第二个转变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扩大仍然要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保证二托达罗模型美国经济学家 托达罗模型 1969年提出 劳动力流动模型 补充了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1、农村劳动力赂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

19、最大化的目标做出1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2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能够找到就业岗位的概率2、托达罗认为:不能指望开展中国家迅速的工业化能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三)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及其修正托达罗三个假说与开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1、假定城市部门劳动力进入与创造就业时机的速度与物质资本的积累成正比2、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处理充分就业状态3、假定城市的工资不变,直至农村劳动力被紧收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特征:P69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一直接成本直接支付费用1、寻找工作的信息支出2、交通费用3、安家费用4、解除劳动合同之前的费用二时机成本是流动成本的重要组成局部1、放弃了原来的就业岗位,失去了可以获得的

20、收入及福利三心理成本劳动者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离开亲人和朋友,为此付出的精神上的代价四风险成本失业的可能性构成了一种具有威协性的风险P72劳动力个人流动微观收益分析流动收益:1、直接收益1新职业收入-旧职业收入的差2、间接收益2新工作环境提供的各种便利所致的劳动者的局部开支的节省3、心理收益P72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界限 收益-成本不小于0P74-75-76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1、促进国民经济的开展1劳动力在岗位,行业,产业,地区之间的流动,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估化配置,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展2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了人资源的保证3有利于劳动力流入地工资水平的稳定4有利于

21、流入地规模扩大 再生产5对于流入地来说,劳动者即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带来巨大商机2、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劳动力流动在我国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3、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流动就业人口把劳动报酬寄回家乡,局部解决了家乡生产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的对比利益的提高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7、劳务输出口替代效应P76-77流动人口对社会开展的负面影响1、对流入地的负面影响1加大了流入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2对资源消耗过度,3使城镇环境污染加剧4加大了流入地就业的压力5加大了社会公共服务压力治安压力,方

22、案生育压力2、对流出地的负面影响1不利于农村人口构造上可能会不利于农业生产2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得于农业生产的开展3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P79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成本效益分析农村劳动力跨地域流动还存在着两种倾向:1、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担忧过多的人口迁入会超越城城市根基设施的承载能力,恶化社会秩序。2、从人口和劳动力分布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中西产地区的开展所形成的制约。P79我国对于迁移现在有两种说法:1、人口迁移户籍变动2、人口流动户籍不变P80 -81我国劳动力流向的特点1、劳动力流向经济兴旺的地区1由农村向城市流动2经济欠兴旺的地区

23、向经济兴旺的地区流动3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4从城乡分布来看,农村向城市迁移占相当大的比重2、以寻求就业时机为主1跨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倾向强于省内流动人口2从人口迁移的原因来看,跨省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是务工经商,内省内流动,拆迁,婚姻迁入较多3、以非农业为主4、年龄特征:跨省流动比省内流动和未流动的平均年龄高,年纪越青,流动越强5、受教育水平:流动性越强,教育水平越高1、从迁移人口特征看1迁移人口年龄大大低于劳动人口平均水平2迁移者的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3迁移者中男性比女性多4迁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其家乡处于中上等水平5人具人力资本条件越好,家庭经济实力越强,越易做了迁移的决定

24、,成功的可能性越大6从跨省流动情况看,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以人口流入的广东排第一,浙江排第二。3、以非农业为主1从省内外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口的职业构造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省内流动就业人口从事技术型职业对比高造成省内外流动就业人口职业分布差异的原因,首先取决于人口流动的动因4、年龄特征1跨省流动人口在各职业中的平均年龄都较省内流动人口和未流动人口高5、受教育水平1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高于省内流动就业人口2内省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未流动就业人口第五章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P91城乡劳动力配置三阶段:1、1949-1957 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2、1958-1978

25、 以方案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配置3、1979年以后 劳动力市场逐步开展P92-93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1、劳动力资源总量:劳动力丰富,但人平自然资源的水平低2、城乡劳动力资源构造:城镇就业人员升,农村就业相对下降,但就业人员数量大P100为什么说户籍制度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1、户籍制度把人口分布和劳动力配置凝固化,一个人出生后,只能在母亲户籍地登记2、户籍制度使流动劳动力在面临就业,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方面有差异和歧视3、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有所松动,造成流动人员既不能有合法的城市户籍,也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P102城乡间劳动力资源化趋势 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2、继续向经济兴

26、旺的地区转移3、断续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4、继续向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转移第六章 产业构造与劳动力配置P04产业:指按某种劳动内容,与劳动职能的相似性划分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产业具有两层含义:、1、宏观上看:产业是按某一标准划分的国民经济各局部的集合2、微观上看:产业是具有某一技术特征及属性的企业集合产业的划分主法:1、科林 克拉克的划分方法第一产业是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第二产业是从初级产品进展再加工的活动第三产业是为传递产品而进展的经济活动2、西蒙 库茨涅兹A部门为农业I部门为工业S部让为服务业就业构造: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分布,构成和联系P05产业构造

27、与劳动力配置的关系:1、产业构造对劳动力配置构造的牵动作用2、劳动力配置对产业构造的推动作用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引起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由于最小成本原那么的作用,必然会使企业对原来的要素投入组合进展重新配置2就业构造的变化将引起劳动者收入的变化,最终将改变社会需求构造,引起消费构造总量的改变。最终将导致产品构造,产业构造发生变化P105产业构造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有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产业构造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2产业构造转向合理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力理配置3产业构造跃迁有利于经济开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P106产业构造与就业构造的互动特征

28、1、产业构造的调整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构造,导致劳动办供需失衡,传统岗位消失,新岗位产生2、产业构造调整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转移3、劳动力技能素质成为制约产业构造升级的重要因素2、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流动性加强“民工潮3、就业构造调整成本及难度加大4、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并存P111产业构造与就业构造协调互动的必要条件1、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劳动力必须自由的流动,企业具有用人的主权2、存在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生产要素3、政府能够有效率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产来政策4、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防范各种社会风险合理产业构造应满足的条件1、能满足有效需求,并与需

29、求构造相适应2、具有较为显著的构造效益,能起到节约成本提高产出效益的作用3、各产业间能相互补充配套,协调开展,出现资源供应缺乏或过量时,能通过进出口贸易进展补充调节。4、能吸收先进技术,有利于技术进步5、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吸收较多的就业人口6、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P11 1劳动力配置变化在产业构造不同阶段的影响1、产业开展初级阶段的劳动力配置1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很高,大量劳动力配置在农业部门2工业多 劳动密集型初级产业为主,工业部门劳动力不多,但开展前景广阔3第三产业产值、份额很小2、产业构造处于中级阶段时的劳动配置1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2工业

30、以资本密集为主,3第三产来相比初级阶段大大提高3、产业构造处于高级阶段时的劳动力配置1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继续降低,农业人员大大减少2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3第三产业获得巨大的开展,产值和就业比重大大提高P113我国产业构造的阶段:1、重工业主导型的初步工业化2、需求为导向型进一步工业化P114我国产业构造变化的特点:1、由传统农业国转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开展中国家2、由偏重工业转变为三个产业全面开展3、由重重工业,轻轻工业,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开展4、农业内部构造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全面开展5、由无视,限制服务业开展转变为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开展P

31、117我国劳动力配置构造分为两个阶段:1、1952-1977 这是与传统体制相伴随的2、1978至今,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联系的特点:1、改革开放前 1952-1977 的就业构造1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滞后于产值构造的变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慢于农业净产值下降的速度,工业劳动力增长的速度慢于工业净产值上升的速度2第二产业劳动力呈现出一种超前提高的状态,主要选择了资金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3第三产业开展落后由于重工业吸纳资金能力强,而吸收劳动力能能弱的特点,重工业的开展与我国资本缺的现实状况就产生了矛盾。2、改革开放以后1978至今天)1女性就业构造变化明显2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3就业所有

32、制构造发性了较大的变化,非国有部门就业人数上较快三、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1、工资 价格信号是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 ,是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 的杠杆。 行业工资距引导劳动力人力投资和流向。2、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构造1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在农产品消费上存在一定差距2从城乡居异的工业产品的费来看,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P150产业构造对就业奉献的实证分析1、GDP增长对就业总量的奉献,GDP对就业量影响显著,依靠GDP的增长可以相当程度解决就业问题2、三次产业变动对劳动力就业的奉献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就业的奉献较为明显,第三产业增长对就业奉献最大。3、各产业劳动力边际

33、产值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增加劳动力的同时,其边际产值也是增长的)4、制度创新对劳动就业的奉献P154我国产业构造中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1、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2、工业生产构造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3、第三产业开展缓慢,开展不平衡,构造不合理阻碍劳动力向第三产来的转移4、行业协调管理不力,地区产业构造雷同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P156-157促进就业构造优化的途径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构造1遵循对比优势原那么 ,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优化开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2、优化农业内部构造,加快城市化进程1解决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

34、2开展小城镇产业体系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1促进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 基本前提2使工资成为劳动力供需变动的直正信号3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4消除不利于劳动力在产业间,城乡间,行业间流动的因素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1政府应着眼于农村根基教育和 基本技能培训的转移支付2增加职业技能开发的投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3树立可持续教育和培训的观念,培强劳动力核心能力的培训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社会风险P156我国对产业构造对就业奉献所进展的初步分析结果:1、以产量为目标的方案经济时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奉献最大。而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

35、边际值相差不大。增加一个农业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增加的产值是相当的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第二产业的生产率随该部门的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劳动力边际产值的增加,只能是在劳动力减少的条件下发生,而第三产业在些期间劳动力边际产值与其就业人数都在增加3、从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奉献最大,第二产对就业的奉献为负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P163农业部门 :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人类需要的第一层次社会劳动力分配首先满足农业部门的需求P163 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动规律:总量从相对数量变动到绝对数量下降过程1、自然属性来看:农业劳动力规模是由社会成员

36、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决定的2、经济属性来看:劳动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会在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中进展决策P164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1、农业生产率2、社会总人口的规模和构造人口数量越大,对农业产品的需要量越大)3、工资及收入水平4、农业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5、工业化进程6、农业产品贸易7、农业政策8、社会因素P166我国农业劳动力配置状况:1、传统体制下,户籍制度将农业劳动力束缚在农业部门,不能流动和自由择业2、改革开放后,多处经济形式并存,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P167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构造的变动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下降趋势2、农业劳

37、动力素质不断提高3、农业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构造不断调整4、农业劳动力配置开展变化趋势1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农村劳动力的根基2向非农业转移是必然的趋势3离土离乡是重要的转移方式P17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充裕劳力找到了出路,形成新的生产力)2、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开展收入提高返回家乡)3、有利于城镇化建设4、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5、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6、能使资本,技术,进入农业领域,打破小生产格局,提高生产率7、缩小城乡收入差距P175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1、非农产业的开展提供了就业岗位)2、农业生产率的提高P176制约

38、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1、生产方式的制约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3、劳动力素质的低下P176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1、拓展农业开展空间1开展特色农业产业,扩大劳动力转移的范围2增加复种和套种,广天就业门路3加大农业根基设施建设,转移局部劳动力4开展农村金融,扶持和开展渔业,牧业,拓宽农业劳动力转移2、提升农会劳动力素质3、深化制度改革1改革户籍制度2改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3改革城镇就业制度4、大力开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5、加快开展第三产业6、积极开展国际劳务输出7、稳固和开展乡镇企业8、建设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P177第三产业的优点:1、资本装备水平和工资水平低2、对人员的素质

39、要求不高3、就业稳定第九章工业劳动力配置P179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二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购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他们之间的比率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引起了劳动力需求减少P183我国工业部门就业表现特点:1、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就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3、工业就业增长奉献率波动较大4、各产业中,工业是级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5、中小企业对就业的奉献率上升P184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差异:1、从所有制构造看,国有企业对就业的奉献下降

40、,而非国有企业对就业的奉献越来越大2、从行业构造来看,绝大多数的行业就业人数都呈增长趋势P189工业部门就业量下降的原因1、开展战略的影响重工业为中心,建设周期长,大局部设备从国外引进,投资巨大,我国国情:资金短缺,出口产品少,资金发动能力差2、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代替作用明显)3、构造调整因素4、劳动力素质第九章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P197第三产业又称第三部门或服务行业,第三产业的数量需求提无限的P200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的特点:1、给消费者提供服务2、开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据生产开展的顺序性,不是出于人们的抽象认识3、开展第三产业必有有限需要和无限需要的辩证法4、第三产业服务劳动的层次,顺序性和无限性,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弹性及容纳劳动力的弹性5、第三产业是服务性的劳动,但服务性的劳动并不都是第三产业6、我国将进入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大转移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