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整合素与不孕症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104006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子宫内膜整合素与不孕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子宫内膜整合素与不孕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子宫内膜整合素与不孕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子宫内膜整合素与不孕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宫内膜整合素与不孕症(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子宫内膜整合素与不孕症 关键词: 不孕症 整合素 着床 子宫内膜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据统计国外的发生率为育龄夫妇的10%25%,随着助孕技术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改进,其治疗成功率不断提高。而令人困惑的是,有近15%20%的不孕症夫妇最终找不到确切病因1,2,而且作为治疗不孕症最终手段的体外受精-胚胎转移(IVF-ET),其妊娠成功率也只有12%35%,并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下降3。另外研究发现4,人群中有22%的妊娠在还未临床诊断前发生流产。这些现象使人们对不孕症患者着床方面的的缺陷越来越重视。着床时胚胎和子宫内膜的同步发育与相互配合是很重要的,其中,子宫内膜的接受性又是一个关健性因素,自然成为

2、一个研究热点。由于近年来对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ars,CAMs),尤其是其中整合素(Integrins ,亦称整联蛋白)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不断报道女性生殖系统整合素表达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这类分子在着床中所起作用及其与子宫内膜接受性关系的研究发生兴趣,试图通过这方面研究揭示部分不孕症患者的发病机理。本文回顾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这方面研究成果,并综述如下。 一、整合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整合素分子是一组由多种穿膜糖蛋白受体组成的家族,其分子结构为:和二条链通过非共价健连结在一起的异二聚体分子。这些分子均由3个区域组成,它们是胞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其胞外区可以和

3、多种配基结合,包括细胞外基质蛋白(ECM),例如,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体外粘连蛋白(vitronectin,VN)、层粘连蛋白(laminin,LM)和胶原蛋白(collagen,CA)等,以及其它细胞表面受体(ICAM-1,VCAM-1等)。许多整合素分子可识别ECM分子上普遍存在的三肽氨基酸顺序,即、RGD顺序5。已经发现有12种不同的链和8种不同的链,组成约20种不同的整合素分子,根据链的不同将其分为8个亚族。绝大多数细胞可表达多种整合素分子,而许多整合素分子可在多种细胞表面表达。 近年来研究发现6,整合素分子不仅作为粘附受体,有利于细胞与ECM的粘着和细胞的迁

4、移,而且作为信号传递受体,通过以下信号传递机制完成对细胞扩展、生长及存活的调节:影响细胞骨架蛋白。整合素分子与ECM结合后,使骨架蛋白锚着于细胞膜,形成灶性粘附结构(focal adhesion),结构中含有骨架蛋白、肌动蛋白、信号传递分子及整合素,骨架蛋白和肌动蛋白的重组是细胞得以迁移的基础。产生第二信使。受体结合后,细胞内自由Ca+的浓度升高,作为第二信激活一系列酶,包括蛋白激酶和磷酸化酶等,参与信号的传递。激活蛋白激酶。包括灶性粘附蛋白激酶、有丝分裂激活蛋白激酶等,有利于细胞的移动和分裂。诱导基因表达。 二、正常子宫内膜的整合素表达与内膜接受性 正常子宫内膜仅在一个极短的关健时期内允许胚

5、胎着床,而且与胚胎发育同步,这一时期代表着子宫内膜接受性达到最高的时期,被称为“着床窗”,通过对内膜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约为月经第2024d7。但是,由于组织学内膜的定期存在缺陷,众多研究者开始寻找能代表内膜接受性的潜在标记,目前研究发现有植物血凝素(lectins)、粘蛋白(mucins)、糖蛋白(glycoproteins)以及其他内膜的分泌物质8。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正常子宫内膜整合素表达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发现某些整合素分子的表达呈现周期特征性,但由于实验方法及研究对象选取的不同,结果尚存在一些分歧。例如,Tabibzadeh等研究发现9,41只在增生中期到

6、分泌中期内膜表达:而van der Linden等10采用定性的免疫组化方法对增生早期、排卵前期、黄体中期和月经前期内膜分析其1亚族整合素分子的表达,仅发现21在黄体中期表达缺失,其它均无周期特征性改变。Shiokawa等11则同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增生早期和分泌中期子宫内膜以及蜕膜1和1亚族中1-6亚单位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发现分泌中期内膜间质细胞1、1、2和5的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早期,而且成熟的蜕膜细胞显著表达1、1、3和5亚单位。 Lessay等人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他们12先是采用定性的免疫且化方法,研究发现内膜腺上皮细胞1整合素表达呈周期特征性(只在分泌期表达),内膜上

7、皮v3(VN受体)的表达也呈周期特征改变,其中3于月经第20d突然表达于腔上皮和腺上皮。随后13,他们采用一组共计53种针对不同整合素分子的单抗,通过半定量的免疫组化方法(HSCORE法),以LH峰值对内膜标本准确定期,对分别采自增生期(月经第7d)、黄体早期(月经第1718d)和黄体中期(月经第2223d)内膜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在内膜上皮呈周期特征性表达的整合素亚单位是:1、4和3,并着重研究了三者在内膜上皮表达的准确时间,发现它们共同表达的时间间隔为4d(月经第2024d),它与内膜“着床窗”相吻合,于是认为内膜41(FN受体)和v3可以成为子宫内膜接受性达到最大的时间确定标志,这一结果与

8、他们另一项研究结果一致14。 由此可见,某些整合素分子在内膜的表达呈周期特征性,那么其表达的调节机制自然就引起研究者的兴趣。首先,内膜间质细胞体外培养的表明11,雌激素(E)和孕激素(P)同时作用可使增生早期内膜的1、1、2、和5表达显著增高,以及发现15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和TGF-1可显著增加11的表达而白细胞介素-1(IL-1)、IL-1和TNF-增高v3的表达。其次,根据对一种分化良好的内膜腺癌细胞系(ishikawa cells)体外培养的研究结果发现16,E单独以及E和P同时作用均使其v3的表达显著下降,推测内膜上皮细胞只有在分泌中期雌激素受体(ER)

9、和孕激素受体(PR)有效的下调时才能解除E和P对其表达的抑制,同时发现:EGF和TGF-可显著增高v3的表达,并且证实EGF是在转录水平调节其表达。 显然,这些在激素及相关因子调节下呈周期特征性表达的整合素分子与胚胎着床过程关系密切。一方面,它们可能参与着床起始时胚胎在子宫内膜表面的定位、粘着过程,因为研究发现17,胚胎滋养层细胞能合成oncofetal FN所以内膜41分子可能作为oncofetal fN的受体参与着床过程中对滋养层组织的识别。又如v3可识别VN、FN和osteopontin等ECM分子上的RGD区,而这些ECM分子存在于内膜上皮,并且v3也表达于滋养层细胞表面18,因此推测

10、v3及其配基同时参与滋养层组织-内膜的双向识别过程。另一方面,研究发现19,如果用针对1及其相关亚单位的单抗处理蜕膜细胞后,则胚胎着床过程中滋养层细胞的向外派生(outgrowth)受到显著影响,因此,一些整合素分子可能参与调节的着床过程中囊胚的生长及分子,尤其是滋养层细胞的分化,有利于胚胎进一步的植入。 三、不孕症患者内膜整合素的表达 整合素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胚胎着床,尤其是与内膜的接受性密切相关,那么不孕症患者内膜整合素的表达又是怎样的呢?对此,近年来进行了一些研究。 Klentzeris等人20研究了原因不明不孕症患者和正常生育能力妇女在内膜1整合素表达上的差异,他们采用一组6种针对1亚

11、族整合素(VLA)的单抗对内膜不同成份进行研究,内膜标本取自24例正常生育能力妇女和24例原因不明不孕患者,并应用尿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对标本准确定期(分别为LH+4d、LH+7d、LH+10d和LH+13d)。研究发现,两组中唯一差异就是41(VLA-4)在不孕组黄体期的内膜腺上皮及腔上皮均表达缺失。如前所述,FN存在于滋养层组织中,作为FN受体的41­表达缺失就可能影响胚胎对母体内膜的识别、定位和粘着,从而引起着床失败。 与此同时,Lessey等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12先是在研究中发现,在黄体期发育延迟的内膜上3的表达缺失。随后,他们21就以整合素为标志,尤其是3,研究

12、的标本为87例原发性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着床期内膜。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不孕组内膜上皮的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并定义了两种类型的内膜整合素表达缺陷:型缺陷,组织学发育延迟的黄体期同膜(out of phase),同时伴有3表达缺陷;型缺陷,组织学发育正常的黄体期内膜(in phase),仍然伴有3表达缺陷,这两种缺陷分别占全部不孕患者的26%和39%。并发现,16例型缺陷患者经激素治疗后,11例恢复3的表达,其中4例随后成功地妊娠,未恢复表达的5例随后证实患有微小或轻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这两种缺陷意味着导致内膜接受性降低的不同机制:型缺陷可能与激素水平不足或对激素反应性下降

13、有关;而型缺陷可能与内膜的功能异常有关。由此,他们最近22又着重研究了不孕人群中着床期内膜PR与代表内膜接受性的整合素(11、41和v3)之间的关系。发现,80例黄体功能不足患者(luteal phase deficiency,LPD)内膜上皮P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治疗后的LPD组,轻度内异症组,正常受孕能力组及非内异症的不孕组),同时v3的表达在LPD组及内异症组显著下降,从而证实着床期内膜正常接受性的建立与上皮PR的下调(down-regulated)有密切关系,组织学诊断的LPD患者与PR的下调失败和内膜接受性标志表达缺陷相关。至于其中隐匿性接受性缺陷患者(即,组织学内膜发育及

14、PR表达水平均正常)其内膜v3表达可能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内异症以及其它某些疾病状态下,可发生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分泌异常,通过前文述及的调节机制影响内膜整合素的表达。 内异症可导致患者表现为不孕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共识。但是,内异症,特别是轻度内异症,通过什么机制使患者的受孕能力下降一直未被阐明。有人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23,着床失败可能是内异症患者不孕的原因。专门对内异症患者着床期内膜整合素表达的研究发现14,在241例采自不孕症人群月经第19d后的内膜(组织学诊断为黄体功能正常)中,有105例证实为内异症(43.6%),内膜3的表达缺陷与最终诊断为内异症具有明显相关性,而且微小或轻度内

15、异症患者(或级)内膜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中度或重度内异症(或级)。 另外,输卵管因素引起的不孕在女性不孕因素中居首位,约占20%40%,其中多数是输卵管炎症性的阻塞或欠通畅。而临床实践中发现患有输卵管炎症性积水的不孕患者进行IVF-ET时,其着床率和妊娠率均较低。于是Meyer等24对103例有输卵管积水的不孕妇女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其他因素不孕组和正常受孕组相比,他们内膜v3表达缺陷(型和型缺陷)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且观察到77%型表达缺陷和57%型表达缺陷经过对输卵管积水外科治疗后得到了纠正,故认为严重的输卵管炎症可影响子宫内膜接受性,其中部分病例在炎症病灶去除后恢复

16、正常表达。由此推测,输卵管存在炎症时:一方面,可能由于上行性感染子宫内膜本身存在炎症,组织及细胞遭到破坏,影响整合素的表达;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炎症病灶的存在,子宫及附件局部微环境中某些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分泌发生异常,影响整合素表达,最终导致着床失败。 综上所述,人类着床期子宫内膜某些整合素分子(1亚族和v3)的表达呈周期特征性,与“着床窗”的开放相吻合,可以作为内膜接受性的标志,并受雌孕激素、某些生长子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调节,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着床过程。而在不孕症人群中,包括不明原因性不孕、内异症(尤其是微小或轻度内异症)、黄体功能不足和严重输卵管炎症患者,其着床期内膜这些整合素分子的表达确实存在

17、缺陷,从而影响内膜接受性,导致着床失败,成为这些患者不孕的内在机制。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开始,尤其是关于整合素分子与其它着床相关分子之间的调节关系,以及与助孕技术成功率的相关性还未进一步阐明。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着床机制的认识,从而可以指导临床实践,大大提高助孕技术的成功率,而且可能为不孕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The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Investigation of the infertile couple, Birmingham(AL).The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1991:33

18、2.Verkauf bS,Am J Obstet Gynecol, 1983;147:175-181 3. results from the IVF-ET registry ,Fertil Steril ,1991;55:14 4. wilcox AJ et al. N Engl J Med ,1988;319:189-194 5. ruoslahti E, Integrins, J Clin Invest ,1991;87:1-5 6. meredith J et al.Endocrinol Rev ,1996;17:207-222 7. castelbaum AJ et al. Ferti

19、l Steril,1993;61:443-447 8. hesanmi AO et al. Microscopy Res Tech, 1993;25:208-222 9. tabibzadeh S et al. Hum Reprod ,1992;7:876-882 10. van der Linden PJ et al . Fertil Steril ,1995;63(6):1210-1216 11. shiokawa S et al.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6;81(4):1533-1540 12. lessey BA et al. J Clin Invest ,

20、1992;90:188-195 13. lessay BA et al. Fertil Steril ,1994;62(3):497-506 14.Lessey bA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4;79(2):643-649 15. grosskinsky C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6;81(6):2047-2054 16. somkuti SG et al .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7;82(7):2192-2197 17. feinberg FR et al.Am

21、 J Pathol ,1991;138:537-543 18. van Derpuye O et al. Biochem J, 1991;280:9-17 19. shiokawa S et al. Bio Reprod ,1996;54:745-752 20. klentzeris LD et al. Hum Reprod,1993;81223-1230 21. lessey BA et al . Fertil Steril, 1995;63(3):535-542 22. lessey BA et al Fertil Steril,1996;65(3):477-483 23. hahn DW et al. Am J Obstet Gynecol ,1986;155:1109-1113 24. meyer WR et al Hum Reprod,1997;12(7):1393-1398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