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1915777 上传时间:2022-06-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第1组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字数:10233中国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研究基于Bootstrap的Malmquist指数法黄永兴 徐 鹏*收稿日期:基金项目:XX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提升XX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AHSK09-10D48。作者简介:黄永兴1965-,男,XX海门人,XX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鹏1986-,男,XX当涂人,XX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注:作者为非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会员。(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马 243002)摘要:本文利用2004年与2008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借助RD分解的Malmquist指数模型,采用Bootstr

2、ap-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其分解状况,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增长率达39.30%,在整个文化产业开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不是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善;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中部地区增速最快,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关键词: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Bootstrap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The Growth Study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for Regional Cul

3、tural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Bootstrap-Malmquist Index ApproachHUANG Yong-xing XU P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 statistical data in the year of 2004 and 2008, this paper makes a positive analysis to the

4、growth and decomposition of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by using Malmquist Index based on RD decomposition andBootstrap-Malmquist index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growth rate of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is 39.45%, which

5、plays an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The progress of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ultural industry is mainly due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 rather than the improvements of pure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6、 differences in the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i.e., the growth of the central region is the fastest , followed by the western region, eastern region is the slowest.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almquist Index;Bootstrap一、引言工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变使得文化产业不仅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

7、长的新引擎,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开展态势,但相对于欧美经济体而言,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明显的三低现象,即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以与人均增加值均较低,且文化产业开展亦呈现地区性差异。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生产总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3%、1.53%和6.46万元,远低于欧美兴旺国家水平;2008年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的59.2%,从业人员数占67.3%,拥有资产占75.2%,营业收入占77.7%,增加值占68.7%,远高

8、于中、西部地区。为此,2009年9月,我国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与效率改善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的长期增长也不例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与效率问题,国学者进展了有益探讨。郭国峰、召峰(2009)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利用DEA模型对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开展绩效进展了综合评价,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模拟了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作用路径。王家庭、容(2009)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对2004年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效率进展了评估,结果说明,我国文化

9、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尤为低下。马萱、世林(2010)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借助DEA模型对1998-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效率进展了分析,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差距正逐渐缩小。仁寿等(2011)基于2007年13省市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超效率模型和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对文化产业绩效进展了实证分析,结果说明,省文化产业综合效率得分排名第一,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与原创能力,省文化产业总体上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综合看来,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国已有文献侧重于效率分析,而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却鲜有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产业数据质和量的双重缺乏。由于数据的易得性和DEA的优

10、越性,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总体(如Zheng & Hu,2006;王兵等,2010)和工业层面(如小平、朱钟棣,2005;俊、邵汉华,2009),研究方法主要为DEA-Malmquist指数法。不过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应用上,目前国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大多数DEA-Malmquist文章遵循的是Fare et al.(1992,1994)的思路(如颜鹏飞等,2004;郭庆旺等,2005;吴延兵,2008,2011;下海,2009,2010),而该思路在指数分解方面存在着一些缺乏(章祥荪、贵斌威,2008);其二,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忽略了

11、统计性检验问题,而且也没有考虑决策单元较少时所带来的估计偏误,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低估或高估实际水平(Simar & Wilson,1998a,1999)。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与2008年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Ray &Desli(1997)开展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展了分解,并在此根底上,运用(Simar & Wilson,1998b,1999)开发的基于Bootstrap的Malmquist方法,给出了生产率测度的显著性水平,以期尽可能准确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局部对DEA-Malmqu

12、ist指数与其分解进展梳理,重点介绍RD分解和Bootstrap-Malmquist方法;第三局部探讨数据选取问题,并对变量含义进展说明;第四局部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结果;第五局部给出研究的结论与建议。二、研究方法Malmquist指数最先由瑞典学者Malmqiust于1953年提出,后由Charnes et al.(1978)、Caves et al.(1982a,1982b)、Fare et al.(1992)、Fare et al.(1994)、Ray & Desli(1997)、Simar & Wilson(1998)、Lovell(2003)等进展了开展,目前该指数广泛

13、应用于生产率测算中。为便于研究,本文按照Simar & Wilson(1998)思路,在引入生产可能集、距离函数、样本估计等概念的根底上,对Malmquist指数与其分解进展梳理。对于投入,产出,t期生产可能集定义为: (1)满足Shephard(1970)和Fare(1988)提出的典型假设:第一,为凸的有界闭集;第二,不包含零要素投入,即,如果那么;第三,投入产出变量是强可处置的,即,如果,那么、。Pt上界可以被看作是技术或生产前沿: (2) 按照Shephard(1970)定义,决策单元的第tj期生产活动单元相对于tk期生产可能集的产出距离函数可定义为: (3)可以看作,在投入变量保持不

14、变时,tj期决策单元i 到tk期生产可能集超平面的距离。如果tj=tk=t,那么,其中表示决策单元i位于前沿上,按照Farrell(1953)术语,生产相对于可能集而言是技术有效的;如果tjtk,那么有。 依据Simar & Wilson(1998),定义为生成的角顶为原点的凸锥,且有。如果始终显示为规模报酬不变(CRS),那么有,反之有。类似于式(3),的产出距离函数可定义为: (4)与一样,都给出了距离的规化测度。只不过当tj=tk,有,而当,那么有。根据Caves et al.(1982a,1982b)研究,从t1期到t2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定义为无论真实生产前沿Ft显示为

15、VRS还是CRS,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始终都是由CRS距离函数来测算的。关于此点,Ray & Desli(1997)和Simar & Wilson(1998)借助单投入单产出模型,给出了一个很好说明。: (5)1992年Fare et al.在Caves et al.(1982a,1982b)研究根底上,首次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效率变化Eff和技术变化Tech。1994年Fare et al.又将Eff项进一步分解为纯效率变化PureEff 和规模变化Scale。(6)然而,Simar & Wilson(1998)和Lovell(2003)指出,Fare et al. 199

16、2年的分解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其所采用的生产前沿Ft始终显示为CRS,而现实中的Ft却是未知的,如果现实中的Ft为VRS,那么该分解将不会表达真实技术变化。对于Fare et al. 1994年的分解,Ray & Desli(1997) 和 Simar & Wilson(1998)认为其存在在不一致性,具有逻辑上的错误。第一,假设现实中的Ft始终显示为CRS,那么技术变化项将会正确显示Ft的位移,而规模效率将始终不变;第二,假设Ft为VRS,那么技术变化项将与Fare et al.(1992)技术变化项一样,不能显示真实技术变化。鉴于Fare et al.(1994)分解所存在的问题,199

17、7年Ray & Desli提出了一个以VRS前沿基准的分解方法,即: (7)其中,纯效率变化PureEff表达了“追赶效应,技术变化项Tech表达了真实技术的变化,SCH为Ray & Desli所定义的规模效率变化。由于Ray & Desli与Fare et al.对技术变化有不同定义,由此也导致二者对规模变动的不同界定。Ray & Desli认为规模变化应反映沿同一生产前沿的变动,而不是Fare et al.(1994)分解所表示的沿不同生产前沿变动。虽然Fare et al.(1997)和Simar & Wilson(1998)并没认可Ray & Desli(1997)的规模效率变化分解,

18、但该分解还是得到了Lovell(2003)的理论支持。ybeacdxFDT1T2CBAEO图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与其分解为进一步明确上述分解,下面使用图1对其进展说明。假设,在研究期间,一种投入生产一种产出,决策单元一直位于A点,现实前沿技术从T1上移至T2。由于决策单元始终位于A点,从而生产率将保持不变,即。由式(6)可得,而由式(7)可知,。由于现实前沿技术是进步的,显然Fare et al. 1992和1994年对Tech的定义欠合理,而Ray & Desli(1997)所提出的Tech项那么表达了该种进步。Simar & Wilson(1998)指出,生产可能集和凸锥是不可

19、观测的,因此(5)-(7)式的产出距离函数、Malmquist指数与其分解也是不可观测的,此时需要用样本对其进展推断。设样本为,那么在数据包络技术(DEA)中,由样本推断出的生产可能集和凸锥分别为 (8) (9)其中,z为元素全为1的向量,为的权重向量。利用替换,替换,可得相应产出距离函数: (10) (11)利用替换,替换,即得式(6) 与式(7)的 Malmquist指数与其分解项估计值,即、和。虽然DEA方法能够给出Malmquist指数与其分解项的估计值,但该方法却忽略了估计值的统计检验。为弥补以上缺陷,Simar & Wilson(1999)开发了基于Bootstrap的Malmqu

20、ist方法。他们首先利用有放回的重复抽样方法,从样本中抽取B个规模一样的朴素样本: (12)其次,由于从朴素bootstrap样本得到的实证分布是总体密度函数的非一致估计,需利用平滑bootstrap样本对初始样本的产出数据进展调整本文采用的是基于产出导向模型分析,所以只对产出数据进展了调整;同理,如果采用投入导向模型,只需对投入数据调整即可。限于篇幅,本文对投入产出数据的调整不作详细说明,如有兴趣,可参见Simar & Wilson(1998,1999)两篇论文。类似于式(8)-(11),利用投入数据和bootstrap调整后的产出数据,推测出生产可能集、凸锥和相应的产出距离函数、。接着,计

21、算出每个决策单元Malmquist指数(当然也适用于Ray & Desli分解项)的偏误、偏误修正值和估计区间。计算公式如下: (13) (14) (15)其中,式(13)、(14)分别给出了Malmquist指数偏误和偏误修正值,正如Efron & Tibshirani(1993)所述,此时的偏误修正值提高了原始估计量的均方误(MSE),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估计的精度,所以在解释偏误修正值时需更加慎重。式(15)利用了在B时,样本参数与总体参数偏差分布近似于朴素样本参数与样本参数偏差分布这一渐进性质;、三、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Malmquist指数与其分解对数据与变量的选取要求比拟严格,如选

22、取不当,将会对结果产生很大影响。(一)数据说明目前国文化产业研究数据主要来源有二个。一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开展情况报告和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开展情况报告,二是国家文化部编纂的历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前者是按照2004年我国文化与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基于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核算得出的文化产业根底数据。后者是根据各地区文化主管部门报送的文化与相关产业统计年报和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港澳台)司的有关报表整理编印的文化、文物根底数据。从统计口径看,前者要远大于后者。以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例,前者统计为7630亿元,而后者仅为762.43亿元,两者相差9倍有余。究其原因,前者将“

23、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效劳的活动,以与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包括9个大类、24个中类和80个小类。而后者仅包括艺术业、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文化娱乐业4个类别。查阅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表可发现,后者核心分项指标大局部均来自第三产业的文化艺术效劳和文化休闲娱乐效劳类。为全面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开展现状,本文认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开展情况报告较国家文化部编纂的年鉴更具研究价值。因为它不仅反映了文化产品效劳(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效劳(如播送电视、文艺表演等)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如景区游览效劳、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同时也表达了与文化产品效劳

24、、文化传播效劳、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与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二)变量选取投入变量包括资本与劳动两个方面。关于资本变量,国学者在进展全要数生产率测算时,多采用永续盘存法来对资本存量进展估算(如颜鹏飞等,2004;郭庆旺等,2005)。然而,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滞后,缺乏各地区文化产业初始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故借鉴王家庭、荣(2009)做法,采用文化产业总资产作为文化产业资本存量的替代变量。关于劳动变量,本文也延续了多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即选取年末就业人员数作为文化产业劳动力变量的替代变量。至于产出变量,和多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一样(

25、如俊、邵汉华,2009),本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地区文化产出的一个衡量指标。为了得到更为合理的研究结果,本文又采用了各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作为地区文化产出的另一个衡量指标。投入和产出变量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和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开展情况报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开展情况报告没有公布和的数据,故本文以2004年相应指标的比重来近似推测2008年数值。四、实证分析本文利用R2.12软件,采用Bootstrap-Malmquist方法,在产出导向根底上,测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按照Ray & Desli(1997)提出的方法给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全要

26、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为便于比拟分析,本文同时也列出了按照Fare et al.(1994)所提方法的分解结果。一总体分析鉴于全要素生产率、纯效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修正值可能会增加估计的MSE,与Simar & Wilson(1999)一样,本文没有报告相应的修正值。一般而言,Bootstrap迭代次数越多,估计值的计算结果那么会越准确,在此本文选取迭代次数B=2000。与此同时,为反映总体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分解的情况,本文以各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权重,对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分解结果进展了加权,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为防止时期选择可能导致的差异,本文以(各省2004年、2008年文化

27、产业增加值之和)/(2004年、2008年全国(区域)文化产业增加值之和)来表示各省在全国(区域)的权重;如果各省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分解值在显著水平上不显著,那么它们在研究期间内就没有发生变化,在加权平均时,我们以1来代替原值。例如,表1中XX和XX全要素生产率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不显著,那么在计算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时,我们以1来替代1.1151和0.9668。 总体来看,1%的显著水平上,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4-2008年期间,总增长率达39.30%,而同期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13.88%、58.27%,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的开展主要是由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奉

28、献的。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源自技术变化,在RD、FGNZ分解中,其增长率分别为50.59%和44.92%;与技术变化相反,RD、FGNZ分解中的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都呈现出了显著下降趋势,其中,纯技术效率下降1.86%,RD、FGNZ分解中的规模效率下降分别为5.56%和1.85%。以上结果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而不是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善;相对于RD分解,FGNZ分解中的技术变化将会低估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而规模效率变化那么会高估规模的改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之所以在2004-2008年期间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本文认为原因至少

29、有四个。第一,文化体制改革。改革使得经营性单位数量明显增加,新兴文化效劳业快速开展,骨干文化效劳企业涌现大量,核心文化竞争力显著增强。据统计,截止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共有经营性单位38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82.6%,与2004年相比,经营性单位数量增加了13万个,增长52%,所占比重提高近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营性单位资产、主营收入和增加值也显示出了55%、65%和132%的高增长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我国文化产业开展情况报告。第二,文化产业园区建立。截止2011年2月,文化部共命名了首批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三批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园区和四批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基

30、地。宏观上看,园区和基地建立不仅提高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微观上看,园区和基地建立使得文化企业在消化自身规模报酬经济之外,还可以分享到诸如劳动力池、公共根底设施、其他企业知识等外部规模经济。第三,非公资本比重上升。统计数据显示,在经营性单位中,2008年文化产业非公有资本占比为52.5%,较2004年的49%上升3.5个百分点。非公资本占比上升不仅可以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开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而且还可以借助民营、港澳台和外国资本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与运营能力。第四,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资本的大量投入与科技人才的重视培养

31、使得传统文化产业得到了改造与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得到了开发与应用。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核心层拥有大学与以上学历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44.51万人,占“核心层就业人员的34.40%,与2004年相比,拥有大学与以上学历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增加了19.19万人,占比提高近11.07%。至于文化产业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管理效率低下、规模不合理和文化产业融资难引起的。在文化产业快速开展的同时,由于管理与规章制度建立的滞后,我国文化产业创新活动的纯技术效率表现并不理想。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企业存在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的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

32、单位数为46.08万个,比2004年增加了14.29万个;平均每个法人单位拥有从业人员22人,较2004年减少5人。王家庭、荣(2009)指出,文化企业主体数目过多、规模偏小不但会导致行业资本和劳动等资源的重复配置,而且也不利于企业自身形成规模开展,进而导致投入的增加和效率的降低。除此之外,文化产业融资难也困扰着文化企业自身规模的开展。融资难仍是当前文化产业开展面临的最主要和最迫切的问题。二区域分析在空间上,本文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分解情况东部地区包括:、XX、XX、XX、XX、XX、XX、XX、XX、XX和XX;中部地区包括:XX、XX、XX、XX、XX、

33、XX和XX;其余省、直辖市、自治区归为西部地区。由表1结果可知,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东、中、西部均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且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那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表1 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分解地区全要素FGNZ分解RD分解生产率1.5101*1.00001.00001.5101*1.00000.98331.5357*1.11510.8279*0.9562*1.4086*0.8279*0.9706*1.3878*1.2723*0.7652*0.98341.6910*0.7652*0.992

34、7*1.6750*1.4766*0.91481.02911.5684*0.91481.02371.5768*1.5669*1.00001.00001.5669*1.00001.0367*1.5114*1.5937*1.03310.99071.5571*1.03310.99821.5454*1.7718*0.94720.97871.9112*0.94720.98931.8907*1.7798*0.97891.02291.7776*0.97891.01121.7981*1.3070*1.00001.00001.3070*1.00001.00031.3066*1.4032*1.02940.98971

35、.3773*1.02940.95541.4268*1.2240*0.8776*0.98081.4220*0.8776*0.94681.4732*1.3635*0.9084*0.99541.5078*0.9084*1.00441.4943*1.2196*0.8657*1.00591.4005*0.8657*0.98471.4308*1.9198*1.1924*0.99181.6234*1.1924*1.00221.6066*1.3600*1.00001.00001.3600*1.00000.96001.4166*1.4645*0.99611.07751.3646*0.99611.00391.46

36、45*1.7149*0.98650.96651.7986*0.98650.9863*1.7625*2.0258*1.00001.00002.0258*1.00001.03111.9646*1.1826*1.00000.92701.2757*1.00000.7942*1.4889*XX1.2879*0.7780*0.98691.6774*0.7780*0.99571.6626*1.3082*0.89860.8916*1.6327*0.89860.9245*1.5746*1.9026*1.2348*0.98841.5589*1.2348*1.00231.5372*1.7277*1.2508*0.9

37、9751.3848*1.2508*1.00041.3808*0.96680.6368*0.95691.5866*0.6368*0.97831.5518*1.3435*0.7740*0.9755*1.7795*0.7740*0.98931.7546*1.1536*1.00000.89131.2943*1.00001.6901*0.93300.99721.8165*0.93301.00151.8087*1.4713*1.02750.98221.4578*1.02751.0295*1.3909*1.8109*1.29321.0916*1.2828*1.29321.3726*0.98960.8003*

38、1.7332*0.98960.9139*1.5177*1.2480*0.7059*0.95821.8451*0.7059*0.99231.7816*东部1.3050* 0.9700* 0.9986* 1.3795* 0.9700* 0.9385* 1.4638* 中部1.7189* 1.0130* 1.0000* 1.7075* 1.0130* 0.9982* 1.7064* 西部1.5531* 1.0037* 0.9946* 1.6018* 1.0037* 1.0031* 1.5756* 全国1.3930* 0.9813* 0.9984* 1.4492* 0.9813* 0.9565* 1.

39、5059* 注:“*、“*分别表示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异于1;表中“RD分解为按照Ray & Desli(1997)所提出方法的分解结果,“FGNZ分解为按照Fare et al.(1994)所提方法的分解结果;在RD分解中,和出现了无解情况,在此我们假设它们始终是技术有效的,因和GDP份额较小,所以在全国和区域分析中,两地区的这种不利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接下来看中部地区。研究期间,中部全要素生产率总增长71.89%,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32.59个百分点,和东部地区一样,其增长也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奉献。在纯效率变化方面,不同于东部,中部出现了微弱的上升趋势。而在规模效率变化方面,中部那

40、么出现了微弱下降,但其降幅要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认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该战略的实施中,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中部地区的文化产业规章制度建立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吸引高科技文化企业和高端文化人才,而这有效促进了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生产率的提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期间,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开展,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达102.58%,技术进步率达96.46%,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与此同时,以卫视、体坛周报、出版等为主力的文化品牌在国也显示出了极大号召力。然后来看西部地区。研究期间,西部全要素生产率总增长55.31%

41、,和东、中部地区一样,其增长奉献也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在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西部与东部相比,略有上升,与中部相比,略有下降。本文认为,以上奉献主要是来自近年来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根底设施、科研设备、高端人才等方面的投资、引进力度,使得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出现了明显的进步。和中部省份一样,西部地区的也显现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高增长现象,增长分别为90.26%和53.72%,增幅位居全国前列。现实中,以红色文化和三峡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品牌也展现了文化产业生机勃勃的开展景象。五、结论与建议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已呈加速开展态势。

42、本文利用2004年与2008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借助RD分解的Malmquist指数模型,采用Bootstrap-Malmquist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其分解状况,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总体来看,研究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增长率达39.30%,在整个文化产业开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对其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认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之所以在研究期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由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园区建立、非公资本比重上升与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引起的,而纯效率下降与规模效

43、率下降主要是由文化企业管理效率低下、规模不合理和融资难引起的。第二,分区域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中部地区增速最快,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慢。和全国一样,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也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奉献。虽然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慢,但经典DEA分析显示,、和为全国的“创新者,即这些地区的管理水平和制度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其他地区学习与借鉴。结合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各地区在开展文化产业时,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协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既然近几年来,文化事业单位在政府主导下进展的一系列改革已初见成效,各地区就应该加速文化

44、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通过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别离、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制度,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开展。第二,加大产业园区建立,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产业园区建立不仅提高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各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各地区要在根底设施建立、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其支持;对已投入使用的示基地,各地区应利用其示带动作用,提高文化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第三,降低门槛准入,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容创意,为提高文化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创新能力,各地区应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

45、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第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重视人才队伍培养。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的加大与科技人才的重视培养使得文化产业附加值有了显著提高。因此,各地区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之外,也应加强文化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第五,扩大文化企业规模,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企业规模偏小,资源重复配置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开展,因此,各地区应运用联合、重组和兼并等资本运作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第六,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文化产业融资难困扰着文化企业自身规模的开

46、展。因此,各地区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设立投资基金推动资源重组与结构调整。第七,加强合作交流力度,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地区行政壁垒有碍文化管理水平和制度创新的交流。因此,各地区应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借助研讨会、博览会、论坛等系列活动,加强与邻近或兴旺地区文化产业的合作和交流,实现本地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开展。参考文献2Charnes, A., Cooper, W.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European Jou

47、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3Efron , B., Tibshirani, R.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tstrapM.New York: Chapman & Hall, 1993.4Fare, R. Fundamentals of Production Theory M.Berlin: Springer Verlag ,1988.5Fare, R., S.Grosskopf, B.Lindren, P.Roos. Productivity Change in Swedish Pharmacie

48、s 1980-1989: A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 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 13(1):85-102.6Fare, R., S.Grosskopf, M.Noris and Z.Zhang.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94 ,84: 66-83.7Fare, R

49、. , S.Grosskopf , and Norris , M. Productivity Growth , Technical Progress ,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Repl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1040-1043.8Farrell , M.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 120:253-281.910Ma

50、lmquist, S. 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 J.Trabajos de Estatistica, 1953(4):209-242.11Ray , S.C. and Desli , E. Productivity Growth , Technical Progress ,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 Com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1033-1039.12Shephard , R.W. Theory of Cos

51、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13Simar , L and Wilson, P.W. Productivity Growth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Discussion Paper, 1998a:1-24.14Simar , L and Wilson, P.W.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fficiency scores: How to bootstrap in nonparametric frontier modelsJ

52、.Management Science,1998b,44,(1):49-61.15Simar , L and Wilson, P.W. Theory and Methodology Estimating and bootstrapping Malmquist indic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5:459-471.16Zheng , Jinghai and Hu , Anga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1979-200

53、1) 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6,(3):221-239.17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4):56-64.18郭国峰,召峰.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开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76-85.19郭庆旺,志耘,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5,(5):46-53.20马萱,世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3):83-86.21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

54、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5):95-109.22王家庭,荣.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75-82.23下海.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的经历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61-72.24下海.人力资本、空间溢出与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三种空间权重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2):94-104.25吴延兵.用DEA方法评测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67-79.26吴延兵.企业产权结构和隶属层级对生产率的影

55、响J.南方经济,2011,(4):16-29.27俊,邵汉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状况研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9):64-78.28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29仁寿,黄小军,王朋.基于DEA 的文化产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等13个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2):183-192.30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111-122.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