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智慧品名相解释参考153166课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1861524 上传时间:2022-06-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入行论智慧品名相解释参考153166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入行论智慧品名相解释参考153166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入行论智慧品名相解释参考153166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入行论智慧品名相解释参考153166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行论智慧品名相解释参考153166课(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153课-156课一、二谛是怎样安立的?全知麦仁波切说:“所知可以分为真实和虚妄二种,此等皆可摄于二谛之中。中观庄严论释:“所有经论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中观是阐述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义,按第一种二谛的安立方式。智慧品注释中说:“于染净杂染的轮回与清净的涅磐所摄此等一切法,承许住于二谛-有法尽所有显现分世俗谛与法性如所有空性胜义谛。入中论颂讲义益西上师著:“现空二谛只是从所境上安立,没有涉与到能境,而且在宣说了义时,没有讲述光明

2、,单单讲大空性的侧面。二、真世俗和假世俗是怎么安立的?入中论颂讲义:“没有被现前外损根的错乱因缘所染之无患根所生的识,以与无患根的所取义,分别安立是能境的正量与真实的所境。相反,被现前外损根的错乱因缘所染的有患根所生识以与有患根的所取义,分别安立为能境的非量与颠倒的所境。比如观待人类而言,无患根所生的眼识和所见的海螺的白色,安立为正量与真实的所见境。有患根所生的眼识和所见海螺的黄色,安立为非量与颠倒的所量境。在讲真实正量时,能所二取都是平等存在真世俗,符合名言实际的,讲非量时,能所二取都平等是虚妄的假世俗。损坏诸根的因缘分二类:身损根因缘和身外损根因缘:1)身损根因缘:比如眼翳,黄胆病,半身不

3、遂等,会看见外境中不存在的毛发,白色看成黄色,身根受损,失去知觉等。2)身外损根因缘:比如照镜子,在空谷唱歌,春天的和沙漠的境界现前,这时,虽然根没有损坏,但还是依次见到影像,听到谷响,见到阳焰水等。还有幻术师所诵的咒语和所配的药物等,也是身外损根的因缘。第六意根损坏因缘包括咒,药,邪教,似因。三、什么是瑜伽现量?按中观庄严论释:1)瑜伽现量的本体:“瑜伽现量之本体是清晰显现对境无我,换句话说,依靠修行而生的无念无误之识即称为瑜伽现量的法相。2)瑜伽现量的分类:“如果笼统地分,那么有声闻、缘觉与大乘圣者三种现量。或者,声闻与大乘各分有学与无学,如此也就成了五种。缘觉的有学没有单独计算故而在此缘

4、觉只算一个无学。这五种现量均有后得有现之瑜伽现量与入定无现之瑜伽现量的分类,由此共有十种。佛陀虽然入定后得无二无别,但可以从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的反体角度而分。有现之瑜伽现量是指以神通见到,如俱舍论中云:“罗汉麟角喻佛陀,次见二三千无量。声闻阿罗汉见二千世界,缘觉阿罗汉以神通见三千大千世界,佛陀见无量大千世界无现之瑜伽现量是指声闻证悟一个人无我,缘觉通达色法无自性,因此证悟一个半无我,大乘菩萨那么圆满二无我,佛陀具有尽断一切习气的智慧。三藏十二部是能诠句与所诠义,是教法,文字的自性,非瑜伽现量。四、上师的讲记里有:“诸法无自性、“显现的本体不存在,可否帮助分析一下自性、本体两词的意思?中论讲记中

5、说:在名言中以三个条件可以成立诸法的独特自性:无作,不待,不异法。一无作,即无须依因缘造作而成。二不待,即不观待他法而成立。三不异法,即不变异成他法。胜义中自性虽然不成立,但在名言中诸法具有特性的角度而言自性是成立的,比如火的本性是暖热,水的自性是潮湿。“本体如上,有“自性之义。如中论讲记:“既然一切万法的本体本自成立,就不必观待因缘聚合。“任何法的本体都是离一切戏论的。但在名言中“本体也可以指事物本身,指这一个法。此时,和“自性略有不同。“自性是从事物的特性而言。如中观讲记中说:“就像放在花布上的白玻璃虽然显出花色,但花色是不是玻璃的本体呢?肯定不是。如果花色是它的本体,那此玻璃不论放在何处

6、都应显现花色,但并非如此。此时,本体可解释为其本身,其自体,其组成局部。还有,自性和本体都可以用在胜义中,表示其胜义性质。如般假设八千颂云:“心,不是心,心的自性是光明。又,“自性空性,本体光明,大悲周遍。等。【戏论】:指凡夫语言可以言说、分别心可以缘取的对境全部是戏论。【四边八戏】:四边: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八戏:来、去、生、灭、常、断、一、异。【能取所取】:能取又叫有境,指心识;所取又叫所境,指对境。能取即认识的主体,所取是被认识的对象。换言之,能取者为心识,所取者是外境。在唯识学上,能取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取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现量】:指远离分别、无错乱地照见事物的自

7、相。【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法】:有质碍的法!为“心法的对称,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科,而以五蕴为根底。五蕴再加以归纳,只是色、心二法。所谓色法,广义言之,是物质存在的总称,泛指有质碍性之物,【名相】:耳可以听到的,叫做名,眼可以看到的,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虚妄不实。楞伽经说:愚痴凡夫,随名相流。【水月】: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水中之月,以譬诸法之无实体。为大乘十喻之一。大智度论卷六曰: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中略如镜中像,如化。【阳焰】:譬喻大乘十喻之一、又作扬焰,或单曰焰,又曰。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

8、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同注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智度论六曰: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维摩经慧远疏曰:阳焰浮动,相似野马。止观一上曰: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扬焰。【名言】:名指名称,名言指名称与言说。名称言说为能诠者,能诠显真如本体的真义,然真如无有实体,而是一种方便教化的权巧施设,故假设执著拘泥于名言,那么易落入舍义求文,舍本逐末的大患中,而难以悟知实相中道之理。见成唯识论卷二。【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 真是真实不虚,如

9、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与如常,叫做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 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假设出了烦恼,即名法身。如来藏,又称如来胎,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 tathagatagarbh

10、a,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或者说是佛的本性。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来藏,或称为如来胎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所知障】:二障之一,为烦恼障的对称。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之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道种智的障碍,故称智碍。成唯识论

11、卷九、佛地经论卷七等皆谓,所知障是以执著遍计所执诸法的萨迦耶见为上首,谓所有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诸法,其所发业与所得之果,悉摄于此中,皆以法执与无明为根本,故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凡烦恼障中必含摄此障。【烦恼障】:又作惑障。指妨碍菩提之道,而使无法证得涅槃的烦恼而言。此与所知障并称为二障。成唯识论卷九谓,扰乱众生身心,妨碍证得涅槃的一切烦恼,称为烦恼障。烦恼、所知二障,均属萨迦耶见,而依据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为体。其中,由于执著有真实之我、真实之众生,遂执著于我的存在我执,此即为烦恼障;至于执著有实体万法的法执,即为所知障;以上即是同一烦恼之二面观。故烦恼障以我执为根本,所知障以法执

12、为根本。假设由作用之特征而言,烦恼障乃障碍涅槃,而所知障乃障碍菩提。此即言,烦恼障为障碍涅槃的正障,而所知障为给与正障力量的兼障,故仅有所知障并无障碍涅槃的能力。【萨迦耶见】:华译为我见,即执着五蕴假合而有的身体为实我之见,亦即五见中之身见。【自性】: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无自性】:无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都无一定的自性。【自性清净心】:又名如来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净,离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离垢清净】:世亲释五卷三页云:离垢清净者:卽此真如,远离烦恼所知障垢。卽由如是清净真如,显成诸佛。【现相】:瑜伽八十九巻八

13、页云:心怀染污,欲有所求,矫示形仪;故名现相。二解 法蕴足论八巻十页云:云何现相?谓多贪者、为得如前供养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语:贤士贤女!此衣、此钵、此坐卧具、此衫裙等、我假设得之;甚为济要。当常保护,以福于汝。除汝能舍,谁当见惠。作此方便而获利者,总名现相。【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同等理】:以对方所使用的逻辑推理方式还击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观点无法成立。【真相唯识】:认为外境不存在,与心无二无别。【假相唯识】:认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像毛发一般现而无实。结尾至一百五十六课。158课。【三量】 1

14、、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是;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是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三量】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

15、。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那么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FROM:【佛学大辞典】【四分】 唯识宗所说识体包括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相应心所的四种功能。一、相分,相就是相状、形相,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二、见分,见是见照,由见分去见照它、认识它;三、自证分,这时由心识的自体来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这种证知的功能叫“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自证分证验之后,再度证知其结果

16、有无缪误,这种再度证知的作用叫“证自证分。四分者,四个局部之义。虽说是四分,事实上仍是一体,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识的自体,相分、见分是识的功用。 FROM:【佛学常见辞汇】_【能缘】 术语对所缘而言,缘为攀缘眼等之心识,攀缘声等之外境曰能缘。声等之外境曰所缘。攀缘者,心识不独起,必攀外境而生,恰如老人之攀杖,猿之缘木也。俱舍论光记二曰:“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中略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境方起,犹如羸人非杖不行。 FROM:【佛学大辞典】_【所缘】 术语称心识曰能缘,心识之所对云所缘。缘者攀缘之义也。俱舍光记二曰:“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有彼所缘故名有所缘,心心所法其性

17、羸劣,执境方起,犹如羸人非杖不行。 FROM:【佛学大辞典】_【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 FROM:【佛学常见辞汇】_【一体】 术语外相虽异而其本性那么一。故曰一体。涅槃无名论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法界观曰:“情与非情共一体。 FROM:【佛学大辞典】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八识心王 前五识 眼;耳;鼻;舌;身 第六识 意 第七识 末那或云染污 第八识 阿赖耶或云含藏三境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_又名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性境就是一切实境,各有其性质,如石之坚,水之湿,不可能加以改变者;独影境如第六识想龟毛兔角,其相虚妄,既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

18、本质,惟独起影像;三、带质境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有所杖质而不得自相,谓之带质境。一、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即第六识通缘一切,心与心所,与第七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是也。二、似带质以心缘色名似带质,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故也。三量 现量;比量;非量_因明用语。心识三量。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与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现量即感觉,乃尚未参加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之自相。如五根之眼见色、耳闻声等是。广义之现量,分为真现量,似现量两种,真现量系指未受幻相、错觉等所影响,且尚未参加概念分别作用之直接经验;似现量那么指由于幻相

19、、错觉所致,或已参加概念分别作用之认识。狭义之用法,现量一词多指真现量而言。于唯识中,五识之缘五境、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为出于心识上之现量。因明所用之现量,唯有五识与五同缘、五俱意识而已。三性 善性;恶性;无记性三界九地 欲界 五趣杂居地 五趣: 色界 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 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六位心所 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 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烦恼六 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二十 忿;恨;恼;覆;诳;谄

20、;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 悔;睡眠;寻;伺心用四分 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八识缘生 眼识九 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耳识八 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鼻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舌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身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意识五 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末那识四 境;作意;根本依;种子 阿赖耶识四 境;作意;具有依;种子菩萨位 地前贤位 资粮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 四加行位 暖;顶;忍;

21、世第一 地上圣位 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金刚道五受 苦 乐 忧 喜 舍 【三品物体】 如一切所知之法可以包括在二谛中,假设既不能包括在世俗谛也不能包括在胜义谛中,在此二谛之外的一个法-一个不存在的法,我们称之为第三品物体。假相唯识宗的观点,一切二取之法可包括在外境或心识之中,他们认为“外境不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心自己,而是如同空中的毛发。这样的一个非心非境的法不能成立,故称为“三品物体。第159课名词【对境】 心之所明了、现见与证悟者。指一切物质、精神,以与不相应行的实体的和虚空等非实体的事物。即一切所知界。 佛学

22、名相FROM:【藏传佛教辞典】_【有境、有境者】 能涉入自境而与之相应的事物,指一切能解说之声音,心、感觉器官与补特伽罗。 佛学名相 FROM:【藏传佛教辞典】_【无实】 术语无实体也。南本涅槃经十二曰:“有名无实即世谛。不真空论曰:“以名求物,无当名之实。FROM:【佛学大辞典】_【唯识】 又名唯心,谓世间诸法,皆心识所变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 FROM:【佛学常见辞汇】_【唯识宗】 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因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FROM:【佛学常见辞汇】_【空性】 佛教认为一切客观存在著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所构成的假想,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

23、何质的实在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是“无自性的,故称“空或“空性。 佛学词典本性平等性。 噶举教派史略无自性性。 藏汉佛学词典元始清静,本来无垢。 藏汉佛学词典FROM:【藏传佛教辞典】_然那么,诸法的本体是什么呢?释迦说:“诸法空性。即是说,“空便是诸法的本体。空又是什么?空即是“O。许多谈佛的人说,空不是O,那是因为他们对“O的概念理解错误。在古代印度,“空与“O其实是同一个字:sunyata“O这个数字的概念很妙,你说它代表一个数目,它不是;你说它不代表一个数目,也不是。这恰恰就是佛家“空性的概念,非有非无。佛家说,要有怎样的条件,一法才可以称为有自己的本体呢?第一,此法须要独立自成;

24、第二,此法须要独立自存;第三,此法须要永恒不变。如果拿这样的条件去判别一切事物现象,可以说,宇宙间的万法,绝无一法可以符合这三个条件。因此佛说:诸法无自性没有自己的本体。换一个说法,便是“诸法空性。无自性与空性是一对同义词。所以“空性并不是对诸法的否认,恰恰相反,是对诸法的肯定,只是在肯定万法实存的同时,指出万法都无本体而已。那就像“O一样,是数,但却又说不出是什么数。FROM:【藏传佛教辞典】_【六度】 _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也。六度654321般禅精忍持布假设定进辱戒施一法生意口身求修断

25、无法生饶摄律无法财切空空定定定化精精生忍忍益善仪畏施施智智智精进进法有法戒施智进忍情戒戒度度度度度度愚散懈瞋毁悭痴乱怠恚犯贪 FROM:【佛学大辞典】_【六度万行】 略那么六度,广那么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FROM:【佛学常见辞汇】_【基道果】 密乘一切修持,均以显宗理论作为根底,这一点十分重要,学密而不懂佛学,那就有如巫师。连原始部落的巫师念咒作法都有效应,是那么密法的事相,亦并不比他们高明多少。密乘称为“无上,只是因为一切修持都基于佛学(应该称为佛法,但为了显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姑且称之为佛学)。这种在佛学上的根据,即称为“基。然而有时却又称此为“见,那就是说,行

26、者依什么见地去修。有时又称为“境,此即谓行者所修的层次,在什么境界。还有一个名相,叫做“有境,即是指在修行境界上,须要依什么见地来“有一些什么。例如本尊观,即须依抉择见来建立境上有本尊的坛城,但假设观空,此坛城即非所有。有了修行的根,便可以决定修行的“道,应依什么容;由所修的“道,便亦决定了所得的“果。如修事续部须十二生成佛,修行续部须七生成佛,而修大圆满却可即身成佛,如是种种便即是修道的果。所以“基道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为修道所依的根底、所修的道,以与修道所得的果。而境道果、见道果等,那么皆为同义词。修密宗的人必须有此体系的建立,才不致漫无目的。也不致于但求加持、感应,或不致认为密宗是捉鬼

27、治邪的法门。密宗名相谈锡永著FROM:【藏传佛教辞典】_【依他起性】 _指一切事物虽然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转化而成,不过这些种子的转化,须由缘的牵引,此即依他起。(参见:三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_【三性】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具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与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

28、与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与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与恶心所起的一切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_【依他起性】 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略称依他起,为唯识宗所立的三自性之一。依他起之“他,指因缘而言。即依因缘而生起之法,曰“依他起。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谓:“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那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此依他起性,属于有为法,即众缘造作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而在唯识学上,所谓众缘,指的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四缘而说的。心法生起,须具足四缘;色法生起

29、,只须因缘、增上缘二缘。故知一切有为的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离散那么而坏灭。因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佛教经论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的说法。依他起性又可分为染分、净分二种:染分依他,指依虚妄分别之缘而生起的有漏杂染之法;净分依他,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之法。其中,假设就别义而言,净分依他亦摄于唯识三性之第三“圆成实性中。见成唯识论卷八。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_【依他起性】 三性之一。依他因缘生起的实有事物,是遍计所执假施设处阿赖耶识,性属三界倒分别识,体为实有,于妄情中从因缘生。 藏汉佛学词典FROM:【藏传佛教辞典】_【无分微尘、无分刹那】

30、无分就是没有方分,即物质分析到不可再分的程度,微尘就是最小的元素单位。无分刹那,就是时间上分到不可再分程度的最小时间单位。小乘认为极微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因素。 土观宗派源流FROM:【藏传佛教辞典】_【同体相属】 相属之一种。体性同一的关系。如实有法与瓶与瓶之反体,皆体性同一而反体各异。假设无实有法那么无瓶,无瓶那么无瓶之反体。 佛学名相FROM:【藏传佛教辞典】_【彼生相属】 相属之一种。此从彼生的关系即因果关系。如火与烟,实质各异,无火那么无烟,是为缘起。 佛学名相FROM:【藏传佛教辞典】_【体性】 体是本体,性是本性。体与性,同体而异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_【体性】 指实体,即

31、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_ 妙心清净:顶礼大恩上师!入行论160课名词解释【三藏】 术语Tripiaka,经律论也。此三者,各包藏文义,故名三藏。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因之而通三藏达三学者,称为三藏。特为真谛玄奘等翻译师之称号。其梵名一一列之于下。一、素呾缆藏Strapiaka,旧曰修多罗藏,译曰綖,圣人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鬘,故喻之以綖。然经者训常训法,以圣人之言而名之。且经之持纬恰具綖之义,故译家易綖以经。二、毗奈耶藏Vinayapi

32、aka,旧作毗尼藏,译曰灭。灭三业过非之义。别名优婆罗叉,译曰律,毗奈耶之教能诠律,故别名谓之律。三、阿毗达磨藏Abhidharmapiaka,旧作阿毗昙藏,新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旧译无比法,亦称胜智而谓为无比。此藏生对观涅槃之无比胜智,故名阿毗达磨。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义。此藏所诠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故别名为论。此三藏有三种:一、小乘之三藏,二、大乘之三藏,三、大小之三藏。FROM:【佛学大辞典】_【三藏】 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FROM:【佛学常见辞

33、汇】_【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FROM:【佛学常见辞汇】【三学】 这是修行者所必须修习的三种修持,即一者戒学,二者定学,三者慧学。全称为戒定慧三学。一、增上戒学,又作戒学。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二、增上定学,又作定学,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三、增上慧学,又作慧学。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

34、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假设波罗蜜为慧学。以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见大乘义章卷十。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_【烦恼障】 术语二障之一。对于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为烦恼障。佛地论七曰:“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与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又】三障之一。对于业障报障而言。贪瞋等之烦恼,数数起而障碍圣道,名为烦恼障。涅槃经十一曰:“烦恼障者

35、,贪欲瞋恚愚痴。中略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俱舍论十七曰:“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 。FROM:【佛学大辞典】_【烦恼障】 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_【烦恼障】 二障之一。由贪嗔等烦恼扰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属于情感上的障碍。 藏传佛教宁玛派立千着由贪嗔等思想情况扰乱身心,使生烦恼,能为涅槃之障。 土观宗派源流1、指以我执人我见为首的诸烦恼,佛教谓此烦恼能障涅槃。2、障碍证得解脱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佛学词典障碍证得解脱的悭

36、等寻思。 藏汉佛学词典FROM:【藏传佛教辞典】_【所知障】 二障之一。世人由于不知法空,而执著诸法,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识,障碍菩提的生起,故称为障。经云:“法执不除,生所知障,障碍菩提。FROM:【佛学常见辞汇】_【所知障】 二障之一。执着所知事理为真实,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属于理智上的障碍。 藏传佛教宁玛派立千著烦恼习气与其自果事相分别之错乱分。能障碍证得一切种智的三轮寻思。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由贪嗔等烦恼和邪见障荜所知之境,令不能明见实性为菩提妙智之障。 土观宗派源流指以法执(法我见)为首的诸烦恼,谓此烦恼能障菩提(觉悟)。 噶举教派史略FROM:【藏传佛教辞典】_【习气障】 阿赖耶

37、识习气或细分所知障。 佛学词典FROM:【藏传佛教辞典】_【四果】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之最高果位。【四果】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的四种证果。此四果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预流果】 术语小乘四果之第一。旧称须陀洹。译曰逆流,入流。新称窣路多阿半那Srota

38、-panna,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瀑流之位。谓之逆流果。预流之流,圣道之流也。断三界之见惑已,方预参于圣者之流,谓之预流果。是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为初果。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十五心间,谓之逆流向,又曰预流向,即预流果之因道,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为修道位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预流,梵言窣路多阿半那,此言预流。一切圣道说为流,能相续流向涅槃故。初证圣果,创参胜列,故名预流。预与也,参预也,旧言须陀洹者讹也。或言逆流,或言入流,亦云至流,皆一也。俱舍论二十三曰:“预流者,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 FROM:【佛学大辞典】_【二边】 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

39、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皆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那么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FROM:【佛学常见辞汇】_【二边】 即断边和常边的两个极端。中观立缘起理,承认在名言中万法皆有,不堕断边。立性空义,承认万法虽有而无自性,不堕常边。也可以说是有无二边,如立世俗中名言有,不落断边,胜义中自性无,不落常边。 土观宗派源流FROM:【藏传佛教辞典】_【灭法】 术语无为法之异名。以其寂灭一切之诸相也。FROM:【佛学大辞典】_【灭法】 寂灭一切

40、相的道法,是无为法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_【见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那么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_【见道】 见四谛之智;完成见道真实的阶段;真实的道路;得视力之道。为五道之。 噶举教派史略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中之第三道。 本性大手印与光明大圆满修行次第要略五道之一。往趋解脱历程之中,新见前所未见本性,登圣者地,现观诸法无我如所有性,随应了知一切有法尽所有性,修七觉支以根本断除一切见所断惑,离五怖畏,证得十二一百功德之道。 藏传佛教格鲁

41、派史略FROM:【藏传佛教辞典】_【戏论】 指的是妄想分别,或现境上一切非有实之相。 土观宗派源流FROM:【藏传佛教辞典】_【戏论】 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也。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于道无所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

42、论之粪。FROM:【佛学大辞典】_ 【摩尼】 物名Mai,又作末尼。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玄应音义一曰:“摩尼,珠之总名也。同二十三曰:“末尼,亦云摩尼,此云宝珠,谓珠之总名也。慧苑音义上曰:“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谓离也,谓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又云:末尼此曰增长,谓有此宝处,必增其威德,旧翻为如意随意等。逐义译也。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梵云摩尼,此翻为宝,顺旧译也,新云末尼,具足当云震跢摩尼,此云思惟宝。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圆觉大钞一下曰:“摩尼,此云如意。涅槃经九曰:“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参见:如意珠) FROM:【佛学大辞典】_【

43、摩尼宝】 译言如意珠,谓凡有所求皆能使人遂愿之珍宝。 读实相宝藏论释笔记关于大圆满的思想立千著FROM:【藏传佛教辞典】_【如意珠】 物名Cintmai,从宝珠出种种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龙王或摩竭鱼之脑中。或为佛舍利所变成。智度论十曰:“如意珠,生自佛舍利,假设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同三十五曰:“如菩萨先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至龙王宫。中略龙即与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同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烧,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刚,用与阿修罗战时碎落阎浮提。有人言:诸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舍

44、利变成此珠,以益众生。有人言:众生福德因缘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缘故,地狱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宝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轻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杂宝藏经六曰:“佛言:此珠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观佛三昧经一曰:“金翅鸟肉心为如意珠。往生论注下曰:“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假设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FROM:【佛学大辞典】_【声闻乘】 术语二乘又三乘之一。(参见:乘)五停心观别相念处三贤总相念处七方便暖声顶四

45、善根忍三生乃至六十劫修四圣谛闻世第一法预流果一来果四果不还果阿罗汉果_FROM:【佛学大辞典】【四谛十六行相】 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参见:十六行相)苦:观此身是苦空:观因缘所生故空。苦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集:观招集苦果。四因:观苦果之因。谛集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十缘:观诸缘成就苦果。六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行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相灭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如:道契正理,故如。道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FROM:

46、【佛学大辞典】_【道次第】 修密法很重视次第。在修行道上,须要一段一段路走,而且要依次序走,这样才容易达到目的地,这个修行道上的次序,便称之为“道次第。密乘不但将密法分次第,将显宗亦分次第,前者即是密咒道次第,后者那么开展为“宗义学,这是佛教的特色。密咒道次第,便即是前述的四续部事续部、行续部、瑜伽续部、无上瑜伽续部。排列最前的最根底,依根底循序渐进,即是修行道上的次第。不过如今传东密的人,只重视瑜伽密。传无上密的人,亦已少传下三部密。补救的方法,就是在令弟子修法时,补做一些根底工夫。印度后期佛教,只有四部活跃,即小乘的毗婆沙部、经部;大乘的唯识宗、中观宗。传至的显宗经论,也便是这四部,所以人

47、的“宗义学,便亦只说此四宗部,这是继承印度后期大师的遗规。其次第,以毗婆沙部居最前,中观宗居最后,亦以前者为后者的阶梯。古德用四部宗义配四续部,这原是印度密乘的传统。至于无上续部,又将自己所修的次第来分配一些宗见,彼此原无冲突。后来格鲁派却不主这种配合,由是两个次第便各自成系统,不再有毗婆沙部配事续部等的配合。密宗名相谈锡永着FROM:【藏传佛教辞典】_【明心见性】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_【三法印】 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

48、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中略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假设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假设无实相印,即是魔说。FROM:【佛学大辞典】_【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

49、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那么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FROM:【佛学常见辞汇】_【三法印】 印证佛家正见的三句偈语: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 藏汉佛学词典【十八部】 小乘十八部。即:光护部、化地部、法护部、多闻部、赤牒部、说分别部、根本说一切有部、东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说常部、说出世部、祗陀林住部、无畏山住部、大寺住部、鸡胤部、犊子部、守护部。 噶举教派史略FROM:【藏

50、传佛教辞典】_【小乘十八部】 名数据宗轮论之说,佛灭后百年依大天分上座大众二部,其第二百年由大众部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之五部,又于第二百年末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三部,合有八部之末家,参加本家之大众部那么为九部。又上座部于三百年之初,分为萨婆多部与雪山部萨婆多部译云说一切有部后世称为毗昙宗,后同于三百年由萨婆多部出犊子部,又由犊子部出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之四部,次由萨婆多部更出化地部,次由化地部出法藏部,于三百年之末,由萨婆多部更出饮光部,于第四百年由萨婆多部复出经量部。萨婆多部共出九部参加雪山部为十部。复加前大众部之八部为十八部。其他有义净所见之十八部。以

51、上十八部为末部之分派,加之以根本上座大众之二部为二十部。今表示之如图。妙心清净:163课名相解释【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FROM:【佛学常见辞汇】_【道相】 指修道已得某位次之征相,如菩萨从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证境。 藏传佛教萨迦派【戒蕴】 如无学戒蕴中说。二解:集异门论七卷三页云:戒蕴云何?答:如薄伽梵、于辩三蕴记别经中,作如是说:苾刍当知;我说学戒,假设无学戒,假设一切善非学非无学戒,皆是戒蕴。是名戒蕴。FROM:【法相辞典】_【戒蕴略义有三种相】 _瑜伽二十

52、二卷六页云:谓于是中,世尊显示戒蕴略义,有三种相。一者、无失坏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此复云何?谓假设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尸罗律仪无失坏相。假设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尸罗律仪自性相。假设复说言轨那么、所行、皆悉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由观他见如是轨那么所行圆满,未信者信,信者增长;由是发生清净信处,心无厌恶,言不讥毁。假设异于此具足尸罗轨那么所行皆圆满者;观他增上所有功德胜利应无。与此相违,过失应有。假设复说言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虽由如是轨那么所行皆悉圆满,获得如前观他增上功德胜利;然由毁犯净戒因缘,当生恶趣;或无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假设能于彼微小罪中,见大怖畏;于先所受上品学处,能正修学;由是因缘,身坏已后,当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由是因缘,说此名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功德胜利。 FROM:【法相辞典】_【近圆比丘】 从亲教师与轨师等圆满受得近圆戒的比丘。 佛学词典FROM:【藏传佛教辞典】_【破惑比丘】 阿罗汉比丘。 藏汉佛学词典FROM:【藏传佛教辞典】_【羯磨】 业,事业。 佛学词典FROM:【藏传佛教辞典】_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