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部分重要篇章原文及译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1689330 上传时间:2022-06-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心雕龙部分重要篇章原文及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心雕龙部分重要篇章原文及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心雕龙部分重要篇章原文及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部分重要篇章原文及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部分重要篇章原文及译文(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原道第一【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璧:环状的玉。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焕绮:光彩绮丽。焕,光彩

2、;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吐曜(yo):即发光,指日、月、星。曜,光明照耀。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章,文采。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贲(b):装饰。华:花。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锽:钟声。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ARTX.CN【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天

3、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至于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谐和的有如吹竽鼓瑟的乐调;泉水击岩石的韵律,犹若扣磬鸣钟的和声。所以形体确立,声韵激发,文章就出现了

4、。无知的自然之物还都富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难道还没有文章吗?【原文】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

5、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注释】庖(o)牺:即伏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洛书:相传大禹治水时有神龟献出书来,大禹取法而制订了九畴。九畴:九类,指治理天下的各类大法。九是虚数,指各类。益稷:舜的大臣,伯益和后稷。陈谟:陈述计谋。谟,计谋,谋议。雅颂:诗经中的雅诗和颂诗。被:及,这里指影响所及。振:振兴、发扬。徽:美。烈:功业。席珍:儒者讲席上有珍贵的道德学问供别人请教。席,坐具,指传教讲学的讲席。流:流行传布。中国古籍全录【译文】人类文章的开端,起源于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元气,深刻地说明这个神理的,要算易经的卦象最早。那时伏羲画了八

6、卦的图象,孔子最后加上辅助性的解说十翼。而其中的乾坤两卦,孔子特地用文言加以解释。可见语言要很有文采,才算是顺乎天地自然的心灵吧!至于传说中黄河里有龙献图,伏羲氏效法河图画出了八卦,洛水里有龟献书,夏禹根据洛书,酝酿出包含九类治国的大法,还有玉石书版的金字内容,绿色简牒上丹红文字的文采,这些又是谁在主宰着呢?是神妙的启示罢了。自从仓颉创造出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开始彰显。炎帝神农氏和太皞伏羲氏的事迹,记载在三坟这部古书上,可是年代太久远了,事迹渺茫,文章文采也已无从追寻。唐尧和虞舜时代的文章,文采才开始焕发丰富起来。天子大舜开始唱和的歌词,已经发出了唱叹的情志;伯益和后稷陈进的计谋,

7、也传下了敷陈进奏的风气。夏后氏大禹兴起,事业崇高而功绩巨大,各项工作都有秩序而受到歌颂,勋德日益丰富。到了商朝和周朝,文章的文采胜过了前代的质朴。雅诗和颂诗,影响所及,使文章辞采显得愈发新颖。周文王被殷纣王拘押在羑里受难时作周易,卜辞光彩照耀,像宝玉的文采一样,内容含蓄丰富,义理精微深刻。加以周公旦多才多艺,发扬周文王美善事业,制作诗歌,辑录周颂,修润各种文辞。到了孔子承继以前的圣人,独有他超过了从前的圣哲。他编订“六经”,像打钟开始击磬结束一般集经典之大成;他陶冶性情,组织辞令;这些经典就同施政教时所用的木舌铜铃一样,只要一开启振动,千里响应,又像儒者讲席上的珍宝一般流传下来,真可以说是发扬

8、了天地的光辉,启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啊!【原文】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11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12,日用而不匮13。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4。”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注释】爰(n):于是。风姓:指伏羲,伏羲为风姓。暨():及。玄圣:远古的圣人,指伏羲等人。玄,远。素王:空王,指孔子,汉代人认为孔子有帝王之道而无王位,所以称之为素王。道心:指自然之道的精神。这个“心”和上文“天地之心哉”的“心”意思一致。敷:作“

9、裁”。取象:取法。数:术数,指未来的命运。蓍:草名,古时用它的梗来占卜吉凶。龟:龟甲,古代在龟甲上钻孔再烧,看它的裂纹来卜吉凶。这句是说从蓍草和龟甲中去求知定数,指占卜吉凶。经纬:织布的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指治理。区宇:区域空间,指疆土、国家。弥纶:包举、综合的意思。彝宪:常法,经久不变的大经大法。彝,常;宪,法。辉:作“挥”。11彪炳:像虎纹般光彩鲜明。彪,虎纹;炳,光明。12旁通:广通。滞:停留,阻碍。13匮():竭,缺乏。14辞:易系辞上的原意指卦、爻辞,刘勰借用来泛指一般的文辞。【译文】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发挥,没有不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也没有不钻研精深的道理来设置

10、教化从事教育的。他们效法河图洛书,用蓍草和龟壳来占卜问谒事物未来的变化,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天下,制订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挥光大圣人的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最大的作用。由此得知,自然之道是依靠圣人而表现于文章著作里面,圣人也通过文章著作才得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无所阻碍,天天可以运用也不会觉得匮乏。周易系辞上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东西,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是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缘故。【原文】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艺术中国【注释】赞:助,明。古代一些文章末尾有赞

11、文,用以总括说明全篇大意。文心雕龙每篇都有赞。玄圣:指孔子。仁孝:泛指古代圣贤提出来的伦理道德。胥():全,都。【译文】总结:那自然之道啊精深微妙,穷究这神理并因之来设教。它既使伟大的圣人发出光芒,又使仁义忠孝的道德得以宣扬。黄河里龙马负图献出八卦的形体,洛水中神龟负书呈上九畴的相貌。观察天地自然的文采的同时,也应习人文来完成教育。【评析】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文心雕龙的“枢纽”,即总论部分。原道的“原”,意为本、根源,“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文章根源于“自然之道”。所谓“自然之道”,刘勰用来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所谓有道之文,大多源于万物的文采。这样,刘勰就主张文章应该有

12、动人的文采,强调艺术技巧;但又反对过分雕琢的创作倾向,因为这样违反了“自然之道”。这就是刘勰论文要首标“原道”的主要原因。原道全篇分为三部分:一、讲“文”和“自然之道”的关系。刘勰从天地自然之道,说到人必然有“文”;万物所有的文采都不是人为的、外加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二、讲“人文”的起源及其发展。从人类之文的起源,讲到孔子的集人类文化之大成。三、讲“自然之道”和“圣”的关系。刘勰认为,古代的圣人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著述的,“自然之道”是通过古代圣贤的文章来得到阐明的。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起到教化天下的作用。神思第二十六【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

13、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注释】悄:静寂无声。动:变化。容:容颜。用容颜的变动来代替眼神的变动。睫:眼毛。眉睫之前:即眼前。神与物游:神,神思,指想象活动。物,物象,指作家头脑中主观化了的形象。精神和外物一起

14、活动,即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志气:情志、气质。情志和气质支配着构思活动。辞令:语言或文辞。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和语言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枢机:关键,即主要部分。遁:隐避,逃遁。虚:虚怀。静:安静。贵在虚静:刘勰从先秦道家和荀子那里引入文学创作并加以改造的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虚才能全面接纳各种事物并很好地认识事物形象的各方面,二是虚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专心一意,更好地驰骋想象,释放感情。澡雪:洗涤。以上三句是要求作者思想净化,毫无杂念。宝:指知识。研阅:研究观察。照:察看,理解。这句是说通过观察研究尽量去明白事理。11元:杨校作“玄”。元解:懂得深奥的道理。宰:主宰,指作者的心、脑。【

15、译文】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文章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飞翔得十分遥远。只要默默地聚精会神的思考,那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间;悄悄地改变容颜,视线便好像能够看到万里之外。在吟哦咏唱中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在你凝神思想之间,眼前就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作文构思时发挥想象力所构成的啊。所以写作构思很奇妙,可以使内心的想象与外物相交接。神奇的想象由作者内心来主宰,而意志和体气是支配它们活动的关键;外物由作者的耳目来接触,而语言是掌管它们的表达机构。当这个机构灵活通畅的时候,那事物的形貌便可以描绘出来,没有隐蔽得了的

16、;如果支配想象的机构受到阻塞,那神奇的想象就会逃遁隐蔽,也就精神涣散了。所以酝酿文思,着重在虚静心志,清除心里的成见,宁静专一。这就要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来储存珍宝,要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然后才能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就像有着独到看法的工匠能自如挥斧一样,凭着想象来进行创作: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也是谋篇作文的重要开端。【原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

17、,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注释】规矩:作动词用,按一定规矩加工,指对事物的揣摩。虚位:指存在于作家头脑中虚而不实之物。溢:满出。这二句指构思中想到“登山”与“观海”的情景。辞前:作品未写成之前。辞,指作品。此二句指想象比文辞丰富得多。半折:打了一半折扣。心始:心中开始想象的。此句是说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表达原来的想法。翻空:即不受限制之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驰骋。征实:求实,即把作者的想象具体的写出。难巧:难于工巧。疏:疏漏,结合不好,指言不能准确表达意。咫():古代长

18、度名,周制八寸,今制六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译文】想象刚刚开始运转活动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思路、物象都纷纷呈现在眼前,要在没有形成的文思中孕育内容,要在没有定型的文思中雕刻形象。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着山间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现了海涛汹涌澎湃的风光。想象的才能,好像飞鸟同风云一起并驾齐驱而无法计量。刚刚拿起笔的时候,比起在行文之前要气势充足倍增;可是等到写成篇章后,开始想的东西已经打了一半折扣。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凭空而起,容易想得奇特,而语言文字却比较实在,所以很难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想象。所以文章的内容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支配,而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如果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

19、的言辞三者结合得很紧密,那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缝,反之,疏漏就会相差千里。有的道理就在心里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搜求;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山大河。所以要秉持虚空宁静心思、加强修养的方法,不在于冥思苦想,要体悟外物的美好,不必去劳心累情。【原文】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艺术中国【注释】异分:不同。相如含笔而腐毫: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

20、赋家。相传他文思不敏捷。含笔,笔浸在墨汁中。毫,毛,指毛笔。腐毫,即毛笔都腐烂了。桓谭疾感于苦思:桓谭,东汉政治家、哲学家。他在新论祛蔽篇中说自己年少时羡慕扬雄文章写得好,因苦思太甚而发病。张衡研京以十年: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后汉书张衡传说,张衡学习班固的两都赋作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共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练都以一纪:左思,西晋著名文人。文选卷四三都赋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说,左思三都赋的构思写作花了十余年时间。一纪,十二年。淮南:淮南王刘安。崇朝:终朝,指一个早晨。崇,终。子建:曹植的字。援:握。牍:简牍,指纸。这句说,曹植拿着木片写文章好像把背诵过的文章抄写下来一样。案:应作“鞍”。据

21、案:伏在马鞍上。制书:写文章。祢衡当食而草奏:当食,指吃饭时。草奏,写出文章。后汉书祢衡传中说,荆州牧刘表一次在和诸文人共同草拟奏书,这时祢衡外出而归见奏书写得不好,很快另写好一篇。又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来鹦鹉,黄射请他赋鹦鹉,他席前很快写好鹦鹉赋。【译文】每个人的才能禀赋不同,则文思就存在迟缓与迅速的差异;文章的体制多种多样,则规模有大有小,功力各异。司马相如笔浸在墨汁里把毫毛都泡烂了文章才写出来,扬雄写文章用力过度,刚停下笔就睡着做了噩梦;桓谭常常因为苦苦思索,以致感疾生病;王充著作由于思虑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气力精神;张衡用了十年时间精研写作二京赋;左思花了十二年光阴创作锤炼三都赋。上述名

22、家,虽写的是长篇巨作,但是也说明了其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接受汉文帝的诏令一个早晨就写完了离骚赋,枚皋总能很快地完成汉武帝的诏令写成赋作;曹植铺开纸做文章就像背诵文章;王粲举笔便成好似写预先写好的文章;阮瑀凭据着马鞍也能很快写好书信;祢衡在宴席上便起草奏书。上述的作家虽说写的都是短篇,但是也说明了他们文思的敏捷。【原文】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

23、,亦有助乎心力矣。【注释】覃(n)思:深思。指文思迟缓的人写作时因构思深想而用很长的时间。鉴:察看、鉴别。资:依靠。博练:广泛学习训练。博,博学;练,才干。郁:郁积,思路郁积不开展。贫:贫乏,没东西可写。溺:陷。辞溺:指陷在辞藻中。乱:杂乱。博见:广博的吸取知识。馈:进食,引申为补救。贯一:贯通统一,指围绕着一个中心或重点。拯:救。【译文】至于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总览着创作的方法要点,感觉敏速是在事前有过深思熟虑,所以能够当机立断。文思迟缓的人,思绪纷乱时徘徊不定,想要鉴明事理,所以要经过研究考虑才能作出决定:文思敏捷,所以文章能在仓促中写成功;疑虑多,所以文章要很久才能写成。快和慢、难和易似乎

24、各有不同,但都靠学习广博和技巧熟练。如果学识浅薄而只是慢慢写,才学粗疏却只要写得快,像这样写出好的文章,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创作时酝酿文思,必然有两个困难:文思抑郁阻塞的人苦于想象的贫乏,文辞泛滥的人苦于文理紊乱,那么,可见广博见闻就成为补救想象贫乏的粮食,贯通统一就成为拯救文理紊乱的药方,能够做到既广闻博见又中心一贯,对创作构思的能力也大有帮助啊!【原文】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中国古籍全录【注释】体变:指体裁

25、。体,体性,风格。迁贸:迁移,变化。贸,移。应该写成短篇的,硬要拉成长篇。此句与上句都指创作中由于未遵循创作的原则所出现的问题。庸事:平凡的事。庸,平庸。萌:萌芽。这句是说平庸的事例有时也在新奇的内容中出现。杼轴:旧式织机上的两个管经纬线的装置。献功:指麻经过杼轴的加工。这里以织造加工来比喻运用想象进行文学的创作构思。表:外。纤:细微。曲:隐曲、曲折。指文辞以外还没有写到的情致。变:文体的风格变化。通:通晓、通达。数:方法,规律。轮扁不能语斤:轮扁,古代传说中制车轮的能工巧匠。斤,斧。此句指轮扁不能说出自己熟练的技术。与上句同来指文章的妙处也是微妙而不能说清的。【译文】如果作品的情思是非诡奇混

26、杂,体制不当而变化多端,拙劣的文辞或许包含精巧的义理,平庸的事物中或许透露出新颖的意思。我们看看布之出于麻吧,原料的麻虽然质地并不比布贵重,但经过织布机的加工,布便会焕发出光彩而成为珍贵之物。至于文思以外的细微奥妙的旨意,文辞之外的隐幽委曲的情趣,这些都是语言所不能言明,笔墨不能表达的。达到最精通的境界才能阐明它的奥妙,掌握它的微妙变化之后才能精通它的规律,这好比厨师伊挚不能说出鼎中调味的微妙,巧匠轮扁不能说出运用斧头的规律一样,真是微妙啊!【原文】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艺术中国【注释】心:感情。理:作品内容。应:反应。比兴:诗经

27、的赋、比、兴写作手法。垂帷:垂下帷帐。这句是说,运筹于帐幕中就能克敌制胜,借军事术语来比喻只要能巧妙运用神思,创作定能成功。【译文】总结:神奇的想象靠物象来贯通,思想感情变化所育孕的。外物以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的心用情理作为反应。雕刻描绘各种事物形象,萌芽于那诗经的比和兴。运用思虑来构成文章,垂下帷幕发愤构思才能取胜。【评析】从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而神思为创作论的总纲。神思中的“神思”,即想象,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代所说的形象思维相似。本篇讲如何运用神思来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即以想象为特征的艺术构思问题。全篇分三部分:一、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为了更好的构思,就需要作家积极地去积累知识,

28、辨明事理,运用好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自己的情致修养。二、通过列举过去的作家,阐述了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强调在构思中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三、提出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以及艺术构思复杂不易说清楚。神思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艺术构思的一篇重要文献。刘勰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艺术构思活动,形成了自己文学创作论的体系,发表很多创见:初步总结了“神思”的形象性特点;认为“神思”在文学创作中有“杼轴献功,焕然乃珍”的作用;运用“神思”进行文学创作的特点是“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等。体性第二十七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

29、,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若夫八体屡迁,功

30、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

31、也。赞曰才性异区,文体繁诡。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雅丽黼黻,淫巧朱紫。习亦凝真,功沿渐靡。体性译文 内心有情感活动就形成为语言,道理阐发出来就表现为文章,这是情理由隐而显、由内在到外现的过程。然而才能有平庸和杰出,气质有刚强和柔弱,学问有浅薄和深厚,习尚有雅正和淫靡,这些都是由先天的情性所铸造、后天的薰陶形成的,因此,在作家笔下,在文学园里,作品千殊万别,如流云之变幻无穷,似波涛之翻滚不定。所以文辞情理的或平庸或杰出,不可能与人的才能不相一致;风格趣味的或刚强或柔弱,哪能与作者的气质判若两人?用事托义的或肤浅或高深,从未听说过与其学识高下相背的;体势的或雅正或淫靡,很少与其习染相反的。各人顺从

32、自己的个性学养来写作,作品的风格就如人的面貌一般各不相同。如果总括所有的风格趋向,那么可归纳为八种类型:一是典雅,二是远奥,三是精约,四是显附,五是繁缛,六是壮丽。七是新奇,八是轻靡。典雅的,取法于经典,是依照儒家的;远奥的,文辞繁复曲隐,是研治玄学的;精约的,文字精当简约,剖析细致入微;显附的,用辞直接明快,意义畅达,切合于理,使人读后大快于心;繁缛的,比喻广博文采浓重,光彩鲜明,铺展繁密;壮丽的,议论高超,论断宏大,文采鲜明而突出;新奇的,舍古趋新,摈弃古制,竞为今体,旨趣险僻而怪异;轻靡的,文辞浮华,内容空虚,轻浮不实而迎合世俗。所以典雅和新奇相反,壮丽与轻靡有别,文章的不同风貌,都在这

33、个范围里了。至于上述八种风格的常常变迁,要靠学问才能做到。作者内含的才干,来自先天的气质禀赋。气质充实情志,情志决定语言,文采的吸纳和表现,无不和作者的情性有关。贾谊才智过人、意气风发,所以文辞洁净而风格清新;司马相如狂傲夸诞,所以情理矿长而词采扬厉;扬雄性情沉静,所以内容含蓄而意味深长;刘向坦率平易,所以意趣明白而事例广博;班固典雅精深,所以论断精密而思想,思虑细致;张衡博学通达,所以考虑周详而文藻绵密;王粲争强好胜,所以锋芒毕露而才气果断;刘桢性情狭隘,所以言辞壮烈而情思惊人;阮籍洒脱不拘,所以风格超逸而情调悠远;嵇康俊伟豪侠,所以情致高超而辞采剧烈;潘岳轻浮敏捷,所以辞锋显露而音韵流畅;

34、陆机矜持庄重,所以文情丰富而辞义含蓄。由此类推,外在文辞风格和内在的性情气质必然相符,这难道不是天生的一定资质和才气影响风格的大致情景吗!才能处于天赋的资质,但学习在开始时就要慎重,就如制木器或染丝绸,功效在初时就以显示;等到器物制成、颜色染好再要改变就困难了。所以儿童学习写作,一定要从雅正的体制开始。顺着根本寻究到枝叶,这样思路的转换四染能够圆满妥帖。八中风格虽然不同,而自有法则贯通其间,就象车论之有轴心,辐条自能聚合起来。所以应该模仿某一体制风格以确定创作的方向,根据自己的性情来锻炼协作才干。为文写作的指南,指出的就是这条道路。总之,人的才能性情各不相同,文章的风格也变化多端,文辞是他的肌

35、肤,情志是它的骨髓。雅正而又华丽的,犹如礼服上的绣饰;过度奇巧的则像间色搞乱了正色。后天的学习也能形成良好的文风,但要拙见地受熏陶感染才见功效。风骨第二十八【原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注释】风冠其首:“六义”的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赋、比、兴、雅、颂,风居首位。志:情志和气势。气:个性、气质。符契:信约,指作品和志气一致

36、。符,古代的凭信之物。契,约券。沉吟:低声吟咏。形:指人的形体。气,气血之气。这句比喻风对文情即文章内容的重要。端直:端正有力。骏爽:明快爽朗。丰藻:辞藻丰富。赡:富足。鲜:明。【译文】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种体裁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排在第一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感化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体现。所以,深感动人的叙述情怀,必须从有感化力量的风力开始;反复沉吟地铺陈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所以文辞需要有骨力,好像人的形体需要竖起骨架一样;表达感情的需要含有风力,犹如人的形体要包含有生气一样。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是文章的骨力形成的缘故;表现思想感情明快爽朗,有力感人,是文风清

37、新的缘故。如果文辞藻艳丰富,而风骨不能飞动,那振振的辞采是暗淡而不鲜明的,也不会有声韵之美。所以运思谋篇,务必充分保持充沛的生气,刚健的文辞切实地表达思想感情,文章才有新的光辉。“风”、“骨”对文章的作用,好比健飞的飞鸟使用有力的双翼一样。【原文】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注释】析:考究、分析。结响凝:使声调有力。凝,是声调有力。滞:死板

38、、呆滞。此句重在练风,凝指抒情确切,不滞指抒情生动。统:体统,条理。索莫:作“牵课”,即勉强。潘勖:东汉末期作家。锡魏:指潘勖的策魏公九锡文。魏公,指曹操。九锡:天子赐给功臣的车马等九大礼品,是最高的赏赐。思摹经典:潘勖策魏公九锡文是仿效尚书的笔法写成的。髓:当作“靛”。骨髓:髓,指骨力。峻:高大,挺拔有力。气号凌云:汉书司马相如传说汉武帝看了大人赋之后感到飘飘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的感觉。凌,升、高出。凌云,在云上,驾云。蔚:盛。【译文】所以熟练把握文章骨力的人,辨析文辞一定精当;能够神通文风的人,表述情志一定明显。字锤炼得准确而难于更换,声调韵味凝聚有定却不黏滞,这就是文章有风骨的力量。如果文

39、章命意贫乏,辞藻臃肿,非常繁杂而没有条理,那就是文章缺乏骨力的凭证。如果考虑得不周到,勉强创作而缺乏生气,那就是文章没有风力的证明。从前潘勖作策魏公九锡文,构词模拟经典文诰,在他的这篇文章面前,众多才人都为之搁笔而不敢再写,就是因为他的文章骨力峻峭挺拔。司马相如写的大人赋,称为飘飘然有凌云之气,富有文才而成为辞赋的典范,就是因为它感染人的风力强劲。如果能够借鉴这些要点,就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如果违背这一原则,一味追求繁缛的文采,那将毫无益处。【原文】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幹亦云:“孔氏

40、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11,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12;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13,固14文笔之鸣凤也。【注释】气:指风格。强:强求,勉强。徐幹:东汉末期作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他“时有齐气”,因为他为人恬淡优柔,性近舒缓。刘桢:东汉末期作家。“有逸气”:曹丕与吴质书中说:“公幹(刘桢的字)有逸气,但未遒耳。”逸气,超逸的气质,指高超的风格。逸,超越一般。孔氏卓卓:是刘桢评论孔融的一段话,其出处已不可考。孔氏,指孔融。卓卓,卓越,超出一般。性:特点、特性。翚:五

41、彩的野鸡。翟:长尾的野鸡。翾翥:小飞。翥,飞举。鹰隼:都是凶猛善飞的禽鸟。鹰,老鹰。隼,又名鹘鸟。11翰:高。戾:到。12鸷:凶猛的禽鸟。翰林:翰墨之林,即文艺的园地。13藻耀:辞藻光彩闪耀,指有文采。高翔:高飞,指有风骨。此句指风骨和辞采相统一。14固:乃。【译文】所以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以风格为主宰,风格的或清或浊由于气质禀赋,不是勉强所能达到的。”所以他评论孔融,就说他“风格气质都很高妙”;评论徐幹,就说他“时常有齐园地方人舒缓的风格气质”;评论刘桢,就说他“有超逸的气质风格”。刘桢也说:“孔融很是杰出,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风格,他的文章妙处,几乎不可赶上。”这些评论,都是重视

42、文章作者的气质禀赋的意思。野鸡具备了各种羽毛,却只能小飞百步那么远,那是因为它们的肌肉太丰满而力量不够。鹰隼没有华美的羽毛却能高飞到云天之际,那是因为它们的骨力强劲而气势猛厉。文章才力,也和这相仿。假如只有风骨而缺乏文采,那就像文艺园林中鹰隼之类凶猛的鸷鸟;只有文采而缺乏风骨,那就像五彩的野鸡在文艺的园林中乱窜,只有既有藻丽耀眼的羽毛而又能翱翔上天的,才算得上是文章中的凤凰。【原文】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

43、:“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注释】翔集:指取法经史诸子使文字写得极为生动,像鸟飞翔一般。术:道路,方法。曲昭:详悉明白。黩:亵狎,不严肃,有浮滑意。练:熟练。跨:超越。略:省略。骛:追求。纰()缪:谬误。纰,丝缕、布帛等破坏散开。成经:成为经常,经常这样,不是偶然这样。体:体现,体察。要:要点。惟:独。明者弗授:明者,指深明创作方法的人,即神思所说“不能言鼎”的伊挚和“不能语斤”的轮扁一类人。诸虑:指上述所讨论的诸方面的问题。中国古籍全录【译文】至

44、于依照经书的规范来熔铸提炼创作,吸取诸子史传创作的方法,洞彻通晓感情的变化,详尽明白文章的体制,然后才能像草木百果萌芽新生一样,创造新颖的文意,修饰不平常的文辞。明白了各种体制,那么才能做到文意虽新颖而不用不恰当的文体;通晓写作上的变化,那么才能做到文辞虽奇巧但并不违反严正的修辞手法。倘若骨力和文采还没有圆熟,有关驾驭风力言辞的方法还没有提炼,却要超越旧有的规范,好高骛远去追逐新的创作,虽然能够获得奇巧的文意,然而遭到失败的也很多,难道徒然用了一些奇特的字句,就能把错误看成正常吗?尚书毕命里说:“言辞重在体察要领,不只是爱好奇异。”就是为了防止文风的伪滥。然而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各人都应当有自己

45、所爱好的方法,所以会写作的人不必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善学的人也不用去请教。于是,有的人习染华艳的习气,跟随侈靡的文风跑,流连在侈靡的文风中不知道回头。倘若能够确立正确的体式,使文辞鲜明而又刚健,那么可望风力清新爽朗,骨力高超峻拔,使整篇文章具有光彩。只要能很好地研究上述各种问题,那么达到那种境界又怎么会远呢?【原文】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注释】体:风格。并:合、共,统一。蔚:盛,指文采而言。符采:玉的横纹。炳():即彪炳,光彩照耀。【译文】总结:情思与气质相同偕,文辞和风格相齐并。文章要写得鲜明强劲,才有如珪璋宝玉受到珍重。增

46、强文章强盛有力之风,加强语言文辞严密拔挺之骨。作家锋颖的文才高峻卓立,文章闪烁的华彩显耀。【评析】风骨的“风骨”一词,原是用于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词语,指人物的风神骨相。后来又用以绘画,刘勰借用这一用语来论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其中“风”是对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作品语言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风骨”即要求内容富有感染作用和语言刚健挺拔。全篇分三部分:一、讲“风”、“骨”的必要性,以及和作品的关系。总的要求是:文辞要准确不易,教育作用要丰富。二、讲文采和“风骨”的关系,强调作品要文采与“风骨”兼备,才是理想的作品。三、讲如何做到作品文采和“风骨”的统一。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参

47、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作新意奇词,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刘勰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略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来的,成为后代人常用的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对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音第四十八中国古籍全录【原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

48、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注释】知音:这里泛指文学欣赏者、评论家,不论其正确与否。恨不同时: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感叹自己不能和此人同时,后来他用武力威胁韩国,得到了韩非。又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感叹不能与此人同时,后来他得知子虚赋是当时人司马相如所作,立即召见了司马相如。嗤:讥笑。“敬礼”二句:敬礼,丁虞的字;润色,修改文章。曹植与杨德祖

49、书中说,丁虞请他修改文章并说:“后世还有谁能知道我,能够改订我的文章呢!”曹植称赞这是“美谈”。史迁:司马迁。诮:责怪,讥讽。抑:贬低。【译文】知音多么困难啊!音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音乐的人又实在难遇到,碰到知音的人,千年只有一次吧!从古以来的“知音”,大多看轻同时代的人而怀念古代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非的储说方才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非却被囚禁,而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这岂不是明白地看出了对同时的人看轻吗?至于班固和傅毅,文章不相上下,然而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

50、没了,不能自己休止。”及至陈思王曹植评论文人的才能,也极力贬低孔璋,丁廙请他修饰文辞,便感叹他的话说得好,刘脩喜好诋毁别人的文章,便把他比方为爱攻击人的田巴:从这些议论里,曹植的用意也可以看到了。所以魏文帝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这并不是空话。至于像楼护这种摇唇鼓舌的人,却荒谬地想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要咨询请教东方朔”。于是桓谭这些人,都对楼护的谬论相视而笑。他本来没有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重古代而轻视现代,两位君主便是;文才确实鸿博懿美,但却只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的,班固和曹植便属于这一类;学识够不

51、上谈论文章,却把伪谬当成是真实的,楼护便属于这一类。刘歆看了扬雄的太玄后说:“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瓮。”这难道是多余的感叹吗?ARTX.CN【原文】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嵝,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

52、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注释】青眸:黑的眼瞳仁。征:验证。逆:迎着。节:乐器名。嗟:叹。讽:诵读。“东向”二句:吕氏春秋去宥有“东面望者,不见西墙”的话。乔岳:高山。培嵝:小土丘。【译文】麒麟、凤凰与麏子、野鸡相差极远,珍珠、宝玉与沙砾、石子完全不同。在阳光照耀下,有明亮的眼睛可观察它们的形态;然而鲁国的臣子把麒麟当做了麋鹿,楚国人把野鸡当成了凤凰,魏国人把夜光璧看成了怪石,宋国的愚客把燕地的石子当做宝珠。有形的器物容易验证考查,还发生这么多的谬误;抽象的文情难于鉴定识别,谁说容易区分清楚?篇章复杂,质朴和文华交织着,人的爱好多有所偏,不能做到周全兼备的观察问题。喜欢慷

53、慨的人听了昂扬的歌声便会击节赞赏,有涵养的人看到细致的含蓄就高兴;喜欢浮华的人观看到绮丽的作品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听到奇特的作品就耸动。符合自己的爱好就大加叹赏朗诵,和自己的爱好相异的就感到看不下,各自执持着一隅的片面见解,要想量度多种多样的变化,正像面向东望,看不到西墙。大凡操奏千支曲子之后才能通晓音乐,观看千把宝剑之后才能识别剑器;所以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先要广博地观览。观看过高山更显出土堆的小,经过沧海更识别沟水的浅。对文章轻重的评论没有私心,对作品的爱憎没有偏见,然后评论文章作品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像衡器衡量东西一样,分析文章作品才能做到明晰全面像镜子照清物品一样。中国古籍全录【原文】是以

54、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美;知音君子,其垂

55、意焉。【注释】置辞:安排运用文辞。术:方法。“志在山水”二句:伯牙弹琴,一时志在泰山,一时志在流水。钟子期一听琴音就知道。达:通晓。“宋玉”句:见于宋玉对楚王问。其事浮浅:“其”下有“不”字。【译文】所以将要审查文章的情思,先要标置“六看”:第一看文体的安排是否合适,第二看文辞布置的情况如何,第三看在文学的继承发展方面做得怎样,第四看奇与正的表现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第五看运用事类合不合适,第六看作品的音律怎样。这个评论的方法运用了,那文章优劣便显现出来了。作者先有情思再发为言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了解情思,沿着水波去探讨作者思想感情的源头,即使很幽深也必定能使它显露出来。年代相隔遥远,虽然不能见

56、到他们的面,但是只看到他们的文章就可以窥见他们内心的感情。难道文章十分深奥吗?怕的只是自己认识鉴别的能力太浅薄罢了。俞伯牙的志向在泰山和流水,琴音就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何况在文字上表达出来,感情又怎能隐藏得住呢?所以心的观察情理,好比眼睛看见物体的形状一样,眼光明了那物体的形状就没有不能区分的,心思灵敏那情理没有不了解的。然而世俗间迷糊的人,对内容深沉的反而抛弃,浅薄的反受赏识,这就是庄周之所以讥笑世人喜爱折杨,宋玉之所以伤感阳春白雪听的人少啊!从前屈原有话说:“外表疏落不加修饰,内心朴质,众人看不到我特异的光彩。”看到特异光彩的唯有知音罢了。扬雄自称道:“内心爱好深沉渊博奇绝华丽的辞赋。”他

57、不喜浮浅文章的写作,从这里也就可以知道了。只有具备深刻的认识能力,看到作品奥妙的地方,那内心就必然欢快愉悦,好比春天登台远望那样能使众人快乐,好比音乐与美食能使过往的客人止步。听说兰花是国内最好的香花,喜欢佩戴它会感到更加的芬香;文章著作也是一国文明的精华,要经过欣赏分析方才能了解它的美的所在。知音的人们,还是好好注意这些吧!【原文】赞曰:洪钟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注释】夔:舜时的音乐官。旷: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音乐家。箧:箱。蹊:路。【译文】总结:洪大的乐钟重达万钧,只有夔和师旷才能制定。满满一箱子的好书,依靠卓越的鉴赏家来评订。流荡的

58、郑国音乐使人走入歧途,审查鉴别请不要因它而错听。唯有遵守评论鉴赏的规则,才不会搞错迷失方向。【评析】知音的“知”是懂得的意思,“音”指音乐。“知音”即懂得音乐。刘勰用“知音”作篇名意为:文学也如音乐一样需要“知音”的评论和鉴赏。本篇论述了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著。全篇分四部分:一、讲“知实难逢”。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贵古贱今”,好的文学批评家难于逢遇。二、讲“音实难知”。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抽象复杂,以及评论家见识有限又各有偏好,所以做好文学批评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三、讲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评论者应该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角度,从此出发来考察其作品。四、提出文学批评的理论根据。刘勰认为无论帮助读者识别作品和促进文学的发展,都需要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相当全面地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和欣赏等问题。ARTX.CN 16 / 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