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建筑环境心理学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111684509 上传时间:2022-06-21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4.2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五讲建筑环境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五讲建筑环境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五讲建筑环境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第五讲建筑环境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建筑环境心理学(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讲 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本内容: 1.建筑环境心理学概述; 2.格式塔心理学与建筑环境视觉原理; 3.建筑环境的认知与个人空间; 4.建筑环境心理; 5.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建筑环境心理学? 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建筑环境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点和所处的建筑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建筑-环境-人”这样一个课题。 它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的交叉。l2发展历史 1)1986年德国 美术史专家 沃尔芬(H,Wolffin)发表 建筑心理学绪论,主张用心理学、美学的观点考察建筑 ;2)包豪斯(Bauhau

2、s)迈耶建议在Bauhaus(魏玛建筑学院:学院派理论的代表)学习建筑心理学; 3)1968年美国成立 “环境设计研究学会”,简称 EDRA(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建筑师30%、城市规划师和园艺师25%、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5%) ,1969年出版环境与行为杂志; 4) 1972年坎特与乾正雄(英)合编什么是环境心理学?,开始“环境心理学”授课 ;1974年坎特出版了建筑师的心理学,1975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杂志面世,同时美国也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介绍、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建筑和社会行为以及城市意象等等;5)1970年在伦敦举行了

3、首届国际建筑心里学术讨论会,并在英国成立了国际建筑心理学会; 6) 1981年欧洲成了“国际人和环境研究交流协会”,简称IAP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ady of People and their Physical Surroundings),并创刊环境心理杂志; 7)20世纪80年代亚洲 日本举行了关于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人间环境协会”; 8)80年代末 中国 招收研究生 9)80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强调指出:“每个人都有着生理、智力、精神、社会经济上的要求。”“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结合

4、在一起,负责为城市提供美观的外貌和设计出能为人所接受的空间。”“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有机的客观的建筑学,我们认为这种建筑学是对环境特点的理解和洞察的产物。” 3学科特点 1)具有浓厚的跨学科特性; 2)把建筑、环境和人的心理及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3)强调建筑环境和行为是交互作用的结果 ;4)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5)研究方法以现场研究为主,实验室研究并不多,带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独创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和建筑环境视觉原理 1.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一词由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曼于1912年发表了似动视觉的实验研究一文,首次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5、。 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作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含义是形式图形和组织结构的整体,就是说完形是一个有组织的全体,它的特性是由其内部的整体性所决定的。 其主要论点之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即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 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即所谓的心象组织规律,可归纳为:图形与背景原理、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与完形倾向等。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在建筑学的运用很广,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如:阿恩海姆的建筑形式的动态;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建筑;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 、 街道美学等都运用了格式塔的原理和研究成果。 图形的

6、概念1)图形与背景的原理 建筑形态设计必须力图使图形和背景不同。图底对比明显则界限分明,容易被感知。经过长期积累发现易形成图形的若干种原则: a. 尽量设计成小面积的图形 ;b. 单纯的简单的几何形状容易形成图形 ; c. 水平和垂直的比倾斜的更易形成图形; d. 对称的易形成图形; e. 封闭的比开放的更易形成图形 ; f. 凸出的比凹入的东西更易形成图形; g. 动的比静的更易形成图形 ;h. 整体性强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i. 奇怪的与众不同的容易形成图形。 图 底 关 系 的 运 用图 底 关 系 的 运 用 2)接近的原则 是指关于成组刺激物的知觉经验的原则。人们容易将相似的刺激物按

7、照他们彼此接近的关系而分组。3)相似的原则4)连续的原则5)完形倾向连续的概念连续、相似的原则3.环境视觉原理4.环境错视觉1)缪勒-莱依尔错觉2)垂直线与水平线错觉3)爵斯特罗错觉l4)对比错觉l5)赫林空间错觉l6)蔡尔纳错觉l7)违反透视规律引起的错觉错视觉的运用l 三、建筑环境的认知与个人空间 1.空间与场域:1)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2)社会向心空间和社会离心空间;3)场所和场域。 2.感觉与知觉3.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距离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 4.环境认知社会向心空间和社会离心空间5.环境心理感受与个人空间:1)拥挤;2)密度;l 拥挤感和密度是个人空间研究的领

8、域之一,两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密度是拥挤的物理状态;拥挤感是其心理状态。拥挤感是个人感到自身周围没有足够空间,而私密性又受到他人干扰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拥挤感当然和密度有关,但未必高密度就产拥挤感。 拥挤感是个人空间和私密性受到侵犯造成的,而这种侵犯又是通过知觉感知的,所以密度的知觉是拥挤感产生的关键。3)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 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最早提出个人空间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与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与不安。它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是个人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也可称为“身

9、体缓冲区”。 个人空间是围绕个人活动所涉及的空间,并随年龄、性别、人种、文化习俗而变化。 ( (1)1)亲密的距离(亲密的距离(intimate distanceintimate distance) 0 00.30m0.30m ( (2)2)个人空间的距离(个人空间的距离(personal distancepersonal distance) 0.350.351.2m1.2m ( (3)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social distance) 1.21.23.0m3.0m ( (4)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 public distan

10、ce ) 3.0m3.0m以上的以上的距离距离 4)人间距离l5)领域性;领域这一概念来自个体生态学。“领域是个体、群体使用和独占的一个区域界限,领域包含了关于空间问题的心理概念,表征了占有者的态度和区域占有者的准备状态。”l6)私密性;私密性“可定义为个人或人群有控制自身与他人接近,并决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私密性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们希望有控制、选择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自由在需要的时候有选择独处还是共处的自由。人具有社会交往与私密心理的两重性。l心理学家威斯汀(Westin)指出私密性有四种功能:l(1)自律(Autonomy):维护个人行为自由,按照自己的

11、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l(2)自泄(Emotional Release):不是为了让他人看,而是能够孤独地进行自我表现,独自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放松自己的情绪。l(3)内省(Self Evaluation):进行自我思考、自我估计、自我评价、闭门自省其身心和行为。l(4)隔离(Limited Communication):隔绝外界的干扰,控制、限制交流,同时仍可保持与亲密无间者的接触,对陌生人则什么也不透露。l威斯汀1967年分析了私密性的四种类型:(1)独居(Solitude):自我独处、自我孤立,怕受他人干扰。l(2)亲密(Intimacy):仅二人,或是小群体内彼此保持相互亲近,不愿受其他

12、人干扰。l(3)匿名(Anonymity):自我具有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名埋姓以免他人窥探的倾向。l(4)保留(Reserve):即使对最亲密的关系,个人也具有对自己的某些面加以隐瞒,或有所保留的倾向。 7)孤独感; 8)易识别性;l 国外用“易识别性”(legibility)来表示观察者对城市结构模式的识别。若人们很容易判断城市中心的大致位置、指出主要交通线的方向、了解自身所处的方位并找到要去的目的地,该城市就是易识别的。这一概念也可推广运用于不同尺度的环境,如建筑物、建筑群、居住区、公园等 荷兰建筑师凡艾克(Van Eych)则将易识别性提到了一种新的地位:“正是这些识别物可以称其为意象,不仅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结,而且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城市社区联系的框架,即它还具有直接的物理意义,它们日复一日地作为这种联系的见证人,持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易识别性l 四、 建筑环境心理 1.建筑环境的形式心理 2.建筑环境的色彩心理: 1)色与光;2)色与情;3)色与形;4)色彩的心理作用;5)色彩的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3.人居环境心理: 1)归宿感; 2)归属感; 3)走向自然心理; 4)邻里效应; 5)接近与疏远心理; 6)住所私密性与私密领域。l五、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 1.生态美学评价 2.生理美学评价 3.心理美学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