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论文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11681988 上传时间:2022-06-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格心理学科研组论文大学新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调查(答辩论文)学院:教育学院 科目人格心理学组别:科研组第1小组组员:洪敏、张洪家、王卫卫 程哲、柴潇逸2011 年 11 月 30 日大学新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调查张洪家,洪敏,王卫卫,程哲,柴潇逸(人格心理学项目实践科研组 第一小组)摘要:本研究在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开放式问卷法等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 入学月余适应状况调查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新生在入学一个月时进行了适应性状 况调查。问卷主要包含自我适应、环境适应、学习适应、情绪适应和人际适应五个维度。调 查结果表明:大一新生适应状况总体良好。男女性别差异、文理专业差异、城乡差异在大学

2、 新生适应性总分上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 调查1 前言1.1 问题的提出大学阶段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人期过渡和准 备的时期,也是从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过渡和准备的时期。个体对大学适应的好坏不 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研究表明,大学的师 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效调节情绪和自我肯定的大学生在工作 中往往有更突出的成就,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会出现工作压力大的问题 1。鉴于其重要性,大学生适应性一直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领域,而在整个大学阶段,大学 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又是最

3、为突出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专门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状况进行深 入的研究。适应是一种心理能力,具体来讲指的是个体与外界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心 理能力2。大学生学校适应是指大学生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观念等,从而适应学校 或院系的价值体系,认同学校的目标与行为规范的过程2。方晓义、沃建中提出了大学生适 应的操作性定义,即指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在何种境遇条件下,无论自身条件的优劣, 都能客观地加以认识,并从行动上进行积极的调整,使自身的心理状态很好地适应环境。它 既是一种调整的过程,也是一种调整的结果3。适应在国外的文献中所用的词语是“adaptation”或“adjustment”,均

4、用来表示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过程或适应状态4卜5。今 年九月份,上海某高校的一名大一新生在军训结束后,猝死。这直接使得高校在重视学生身 体健康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入学适应等也加倍重视起来。1.2 大一新生适应性研究综述初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伴随着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的 一系列变化,每一个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后,都必然面临着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新的生活环 境、新的教育方式、新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在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通常,我们把从 学生入学到基本适应环境、适应大学生活这一段时期称为大学新生适应期。一般为 3 个月到 1 年左右,极少数学生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在这段

5、时间里,学生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 的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寻找和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等。西方学者主要将研究集中在认知适应、角色适应、职业适应与人际技能适应等方面。像Birch,Ladd (1997)的研究得出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和自我指导五个 维度4。我国学者这方面的看法结论也不统一。淘沙(2000)提出大学生入学适应的五维模型, 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处理适应、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等五个方面6。方晓义、沃建中(2005)等于 2005 年在访谈并借鉴国外己有适应量表的基础上,初步确 定了大学生适应的维度和项目3。纪凌开(2008)运用方晓义、沃建中编制

6、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 发现该大学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 我适应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独生子女差异、专业差异、生源地差异等都是影响大一新生心理 适应的重要因素7。马立骥(2001)等运用自编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调查表,对大一新生分别在入学后一 个月内和入学后8一9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大学新生存在着期望值过高、心 理准备不佳、学业上目标缺失、适应训练不够以及对未来感到压力较大、信心不足等心理适 应问题8。王强(2003)等采用自编的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情况调查问卷对入学新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共分为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自

7、信心与情感状况四个维度,采用4 级计分法。 经过数据分析显示,专业差异、性别差异、住校(队)经历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等都是影响大 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因素9。司秀玲(2008)等编制了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结果表明,角色适应问卷由一般角 色适应性、地位角色适应性、人际角色适应性、经济角色适应性和生活角色适应性五个维度 构成10。陈天年(2007)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问卷,其调查 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包括学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和自我适应11。现有有关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与评价尚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评价工具和量 表在理论构思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

8、测的大学生适应的方面有所不同;第二,专业性的 研究不是很多,大多是一些高校的团委老师或者班级辅导员运用一些像SCL90、UPI或者 自编问卷的形式得出结论,可信度不高;第三,更多的是从问题出发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 强调的是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很少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应该看到大学 生入学适应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有效地解决入学适应问题也有助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 提升。1.3 本研究的意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存发展中的各个细节理应受到足够的重 视。尤其在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同程度的自卑、迷茫、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的当下

9、,我们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一新生 由于人格发展的不完善,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自我评价不客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 在刚刚步入大学的适应期内,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新时期下大一新生 入学月余出现的各种适应情况的现状,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 据支持。2 研究方法2.1研究被试本研究的样本取自淮北师范大学(普通本科院校)三个学院的大一新生。共发放 202 份问卷,回收180 份,其中5 份因缺填基本信息而剔除,获得 175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 为86.6%。其中男生81 人,女生94人;文科生89人,理科生82人;农村学生120人,城 市学

10、生55 人。2.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以及开放式问卷法三种方式,确定了大一新生适应 性的主要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一新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调查问卷。通过此问卷, 对大一新生在入学一个月时的适应状况做了相应的研究。问卷共20 个项目,包含自我适应, 环境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五个维度。2.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在取样过程中,主试按统一的指导语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并强调回答的真实性。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 统计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大一新生入学月余适应性状况分析3.11 大一新生

11、适应性总体状况本研究对大一新生入学一个月时的适应状况进行了描述统计后发现,大一新生的适应性 状况总体良好。适应性总分大于等于22分的学生占到了87. 4%,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一 个月时已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基本适应。当然也应看到,仍有大约十 分之一的学生还存在着某一方面适应不良的情况。3.12 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状况表现从表 1 可以看出,中学时想象大学与本校相比,选择“较大”的占79.2%,说明大一新 生在刚入学时尚不能对大学做到客观的认识,在此问题上负性情绪占据主流。有 56.9%的学 生上大学后想先轻松一阵子,说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有 52.6%的

12、 学生在高中时每周做家务少于3 次,说明大一新生由于中学时学业压力重,很少做家务,因 此他们在上大学后自理能力有待加强。有近一半的学生经常回忆、思念高中生活,说明他们 刚刚进入大学,新的人际关系还未建立。在大学阶段认为需要心理辅导的仅占52.6%,可见 大一新生对心理辅导还不能形成足够的认识。另外从第3、12、14、20、22题的回答情况看, 还有少部分同学有依赖心理,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不能规划好每月的生活费,不能和室友 融洽地相处,对未来没有信心。表1大一新生入学月余适应状况(n =175)问题选项(百分比)1.中学时想象大学与现就读大学相比差距(1)较大(79.2%)(2)较小(17.9

13、%)(3)不清楚(2.9%)2. 上大学前你对大学了解多少(1)较多(15.4%)(2)较少(74.9%)(3)不了解(9.7%)3. 到大学报到是否希望家人陪送(1)是(49.7%)(2)否(31.4%)(3)无所谓(18.9%)4. 上大学后是否想先轻松一阵子(1)是(56.9%)(2)否(28.2%)(3)无所谓(14.9%)5. 大学志愿填报情况(1)自己做主(66.9%)(2)父母做主(14.3%(3)其他(18.9%)6. 中学时在家做家务(次/周)(1)3(52.6%)(2) 36(29.1%)(3) 6(18.3%)7. 上高中时是否住校(1)住校(53.1%)(2)走读(40

14、.6%)(3)其他(6.3%)8. 你目前的情绪总的表现(1)积极为主(58.6%)(2)消极为主(9.8%)(3)不明显(31.6%)9. 你若有不良情绪,它主要来自(可多选)(1)健康(12.6%)(2)经济(18.4%)(3)学习(68.4%)(4)恋爱(10.9%)(5)人际关系(40.8%)(6)其他(21.3%)10.到大学后是否树立了明确的目标(1)是(59.0%)(2)否(20.8%)(3)不清楚(20.2%)11.是否经常回忆高中生活(1)经常(46.3%)(2)偶尔(49.7%)(3)一点也不(4.0%)12.你对目前所学专业兴趣怎样?(1)非常感兴趣(13.2%)(2)还

15、可以(67.8%)(3)不怎么感兴趣(19.0%)13.是否积极参加班级或学校活动(1)非常积极(32.9%)(2)有一点(50.3%)(3)无所谓(16.8%)14.能否规划好每月的生活费(1)能(31.4%)(2)基本能(52.0%)(3)不能(16.6%)15.目前对人际关系的感觉(1)满意(56.9%)(2)不太满意(40.8%(3)很不满意(2.3%)16.你在恋爱方面的情况(1)已谈(15.1%)(2)很想谈(14.5%)(3)暂不考虑(70.3%)17.如果恋爱,你恋爱是为了什么?(1)生理需要(11.9%)(2)无聊寂寞(34.4%(3)攀比心理(10.0%)(4)日后结婚(1

16、5.6%)(5)其他(46.3%)18.每月给家人打电话的次数(1)4(14.9%)(2) 410(63.2%)(3) 10(21.8%)19.每月消费大致(1)500(29.8%)(2) 500800(59.1%)(3) 800(11.1%)20.寝室生活是否融洽(1)非常融洽(73.8%)(2)一般(25.0%)(3)有点小矛盾(1.2%)21.平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可多选)(1)毕业工作(54.6%)(2)考研(40.2%)3)考证(29.9%)(4)学习(67.2%)(5)人际关系(37.9%)(6)经济(23.0%)(7)恋爱(8.6%)(8)其他(9.8%)22.你对未来感到(1)很

17、有信心(15.5%)(2)较有信心(43.7%)(3)一般(33.3%)(4)信心不佳(7.5%)23.你认为在大学阶段是否需要心理辅导?(1)很需要(8.6%)(2)需要(44.0%)3)无所谓(29.7%)(4) 不需要(13.1%)(5) 完全没必要 (4.6%)3.13 大一新生适应状况良好的表现从表1 可以看出,大一新生目前的情绪总的表现以“积极为主”的占58.6%,树立了明 确的目标的学生占 59.0%,目前对人际关系的感觉“满意”的占 56.9%,寝室生活非常融洽 的占 73.8%,能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费的占83.4%,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的占59.2%。上面的 数据充分表明,大一新

18、生在入学一个月时已总体上适应良好,能够有效地认识校园、结识同 学和朋友、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追求。3.14 两道多选题的数据分析对两道多选题的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不良情绪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 大一新生目前考虑最多的是学习,毕业后的工作,考研和人际交往。(详见下面两图)毕业工作考研 考证 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恋爱其他3.2 不同性别、专业、城乡大学生在各适应维度上的差异分析由表 4 可以看出,自我适应、环境适应、情绪适应、环境适应、人际适应五种类型在不 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户籍上的t检验在a= 0.05水平上均不显著。说明男女之间在各适 应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文理科之间在各适应维度上差异不显

19、著,农村城镇之间在各适应维度 上差异不显著。表4:不同性别、专业、城乡大一新生在各适应维度上的差异比较(M土SD)自我适应环境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总分男(81)5.50土6.29土4.89土4.96土10.00土25.00土1.031.240.971.071.593.10女(94)5.12土6.41土4.77土5.00土9.86土24.94土1.001.090.951.081.593.08t 性别2.420-0.6830.775-0.2310.5810.136偏文(89)5.21土6.40土4.88土4.77土9.80土24.76土1.031.061.150.941.623.07偏理(

20、82)5.44土6.33土5.13土4.97土10.13土25.30土1.001.280.990.971.543.10t 专业-1.4270.441-1.503-1.133-1.320-1.145农村(120)5.276.245.034.829.8024.981.001.171.040.941.592.94城镇(55)5.386.214.874.8310.1924.951.101.131.141.001.563.39t城乡-0.6571.094-0.081-0.081-1.4810.0594 讨论4.1 大一新生五种适应类型的特点分析自我适应是指个体能够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进入大

21、学后,大一新生的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的形象,自我意 识还不够强,看问题容易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碎性,一旦遇上暂时的失败,往往灰心丧 气,怯懦自卑。他们对周围其他人所给予的评价极为敏感,一旦听到对自己不利的话语,很 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在调查中发现,他们想象中的大学与 本校感觉差距较大,说明他们还不能对大学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当问及是否确立了 明确的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但在访谈中了解到,他们的目标往往过于大 而空,非常的宽泛,此时的目标往往只是他们心中的理想罢了。环境适应是指个体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

22、境后逐渐确立自己的位置,直至不再为周围的事 物而担忧的过程。任何人在步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后,难免会由于对这个环境的不熟悉而产生 微弱的焦虑,尤其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更是如此。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学 生在高中时每周做家务少于三次,这其中有很多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后,一切 都由自己来处理,难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产生微弱的情绪。由于对学校不是很熟悉,也可能 会因为上课前找不到教室而焦虑。情绪适应主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和环境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主 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心理准备不足。由于刚刚步入大学,内心的那份激动还没有散去, 大多数的大一新生还停留在暑假里和父母的

23、欢乐之中。在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准 备上大学后先轻松一阵子,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班级或学校的活动积极性高。这些都体 现了大一新生在此时心理准备方面还不是很足,情绪波动比较大。学习适应是大一刚入校的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困扰,不论是访谈中还是调查中都印证了这 一点。学习适应指个体进入大学后,面临学习内容的拓广、加深,并以自我监控为主的学习 任务,能够发展出新的学习能力,以胜任学习任务的转变6。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具有专业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多元性的特点12。在教学方式上,大学老师 大多注重方法的探讨,主要讲一些课外的补充,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再者,大 学的学习以

24、自我的监控与指导为主,而高中则是以老师的监控和指导为主,面对这些方面的 差异,大一新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应这一差异,就很容易在学习上落 下来,而一旦落下来,因为知识的连贯性,就很难再赶上去了,所以大学阶段的很多大学生 最终对学习自暴自弃,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合理造成的。人际适应是大一新生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人际适应是指在脱离熟悉的人际环境,进入新 环境的转变中,能否在新环境中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的一切 对他来说都是新的,他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而正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问题。因为中学时期一直注重学习方面,导致人际交往

25、方面缺乏相应的技巧,有时的 一句不在意的话,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自己却被蒙在鼓里不知怎么回事。很多大一新生第一 次远离父母在外求学,本身就有一种孤独感,加之语言表达能力差,性格内向,使得他们害 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从而很容易产生人际交往上问题。4.2 大一新生入学月余的适应状况分析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在入学一个月时初步适应大学生活,这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我们认为, 即使此时大一新生略感到稍有不适,也是很正常的。由于人类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动物,随 着学习的深入,人际交往的加深,这些在入学阶段中的诸多困扰会逐渐消散。在访谈中也发 现,大一新生此时的烦恼大多只是暂时的,比如有

26、的学生对“要不要加入学生会”而烦恼, 有的学生对“期末考试好不好过”而烦恼,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问题。新一届的大一学生是 90 后步入大学的第二年,90 后活泼、开朗、大方、敢作敢为的个性也使得他们在大学里能 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根据南师大赵小云的研究,大一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也是在大 学生中最高的,因为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对人生满怀憧憬,作为激烈高考竞争的胜利 者,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自信,持自己能控制未来发展之路的信念13。调查中也发现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问题。从生命全程发展观 来看,在青年期进入大学是个体从青春期步入成人期的重要转折,也是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

27、的重要转折。这一转折对个体而言既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也蕴含着压力乃至危机6。伴随 着个体与环境原有的关系状态部分或全部被改变,个体与原有环境所建立的平衡被打破,而 一旦平衡被打破,个体将承受各种压力,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从而出现适应不良的状态。 另一方面,新环境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重建平衡的内在需求又为个体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必要的动力支持和可能性,从而推动个体在解决问题、调整行为的过程中提高认识水平、 扩展经验、获得新的心理能力,进而适应大学生活。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问卷的编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项目设置上 未采用 Likert 四分量表或五分量表的形式,因此对问卷各维度及

28、总量表的信效度均无法获 得,在维度设置上也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其次,调查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纪凌开的研究在独生子女差异、专业差异、生源地差异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性差异,陈天年运 用自编问卷,在大学生学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情绪适应和自我适应维度上也都获 得了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取样不合理(被试数量过少)导致差异不显著,也可能是由 于问卷编制的不合理导致问卷未能测出大学生的适应性的真实情况。5 结论5.1 大一新生适应状况总体良好。5.2 大一新生适应性主要包含自我适应、环境适应、情绪适应、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五 个维度。5.3 男女性别差异、文理专业差异、城乡差异在大学新生各

29、适应维度及总分上均未达到 显著性差异。参考文献:1 王学臣,牛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9 (4): 271-272.2 黄文述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简明问卷的编制与验证J.心理学探新,2011,31(1):85-88.3 方晓义,沃建中.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4 Ronald D T,Eleanor S S.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urban , inner-city MinorityAdolescents.Journal of Adolescents Health,200

30、2,31(6):280-287.5 Brich S H,Ladd G W.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 1997,35(1):61-69.6 淘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 (2):83-85.7 纪凌开.大学新生适应性分析及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7(1): 111-114.8 马立骥,陈斌,张建英.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31、社 会科学版), 2001, 15(2): 121- 124.9 王强,杨淑霞首都体育学院新生入学适应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5(4): 31-33.10 司秀玲,李宏翰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的编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 11 (4): 64-67.11 陈天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编制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 版), 2007, 28(4): 93-95.12 杨晓华.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现象分析J.价值工程,2011,(24).13 赵小云,薛桂英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与生涯决策风格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 理, 2011,(10): 119-122.张洪家初稿于2011 年 11 月16日修改于2011 年 11 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