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1343065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6届文言文复习教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6届文言文复习教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6届文言文复习教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2016届文言文复习教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文言文复习教师用(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6届文言文复习1(一) 文言文阅读(19分)文言文阅读得分技巧:一、整体悉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不求甚解。二、抓住关键,层层划读。读一件事,立即做一概括,写在草稿纸上,节约时间,加快阅读速度。1.第一层多介绍人物姓氏、字、出生时(年号)地及官职名。2.第二节以后多介绍其性格特点及与其相关的二、三事。三、结合题目巧获信息层次虽然划分清楚,但由于有些句子的障碍,把握还不一定太准,这时,你可以走一条终南捷径即文言阅读的第4题获取相关信息。 四.我们还要留意文章下面的小字注释,这些文字也是我们对文意理解和把握的关键。五.题目中的每一个题干都必须重新带回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反复斟酌。认真积累,思考运

2、用,举一反三: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鼓励,奖励;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游玩,游览;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 7.趣、趋: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听说,听见;使知道,

3、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责备,责怪;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临时驻扎(用于军队);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因犯罪或错误,触犯;牵连,定罪。 22.多:赞扬

4、,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只,只是,只要;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

5、“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

6、“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

7、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的第八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

8、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简、铨:选拔。 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擢、拔:提升; 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

9、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贬:降职。 迁:降职(明显的有“左迁”,但“累迁”多是升职)。 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放:驱逐,流放。 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迁、补、转、调、徙、改。 4.表示兼职: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 5.表示暂时担任:署、权、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二) 严格来讲,在整个文言文系统中,这些字或许不能叫

10、常用字,但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只要留心关注,它们的确是常用、常考的。可以这样说,以上这些词每次考试的选文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时甚至是直接的设题对象。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毕竟考查的是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方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岳飞之死秦桧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柄。乃罢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罢刘錡知荆南府。时兀术遗秦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乃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碍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遂讽谏议大夫万俟卨等,交章论飞奉

11、旨援淮西,畏敌逗留,罢为万寿观使,奉朝请。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闻飞统制王俊善告讦,号雕儿,使人谕之,王俊许诺。乃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还飞兵柄。执宪赴镇江行,枢密府鞫之。宪被掠无完肤,竟不伏。桧矫诏召飞父子证宪事。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遂与云就大理狱。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裂裳以背示铸,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曰:“此上意也。”铸曰:“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乃改命万俟卨。卨素与飞有怨,遂诬飞令于鹏、孙革致书张

12、宪、王贵,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云其书巳焚。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大理卿薛仁辅等皆言飞无辜,判宗正寺齐安王士褭请以百口保飞,皆不听。韩世忠心不平,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4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句( )(3分)A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

13、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B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C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D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

14、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岳飞之死与高层的议和思想有

15、关。金兀术利用秦桧想要议和的心理,要求他把主张恢复黄河以北国土的岳飞杀掉,才能谈议和。B岳飞之死与手下人的诬告有很大关系。张俊自己写了一封文告,说副都统制张宪谋划着要占据襄阳,以使得岳飞能够恢复兵权。C岳飞之死离不开秦桧的大群独揽。大理卿薛仁辅等大臣力保岳飞无罪,但秦桧根本不听,一心要杀岳飞,罪名只是“其事体,莫须有”。D岳飞之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秦桧等人先后几次捏造罪名来诬陷岳飞及其亲人、部下,始终没有能得逞;而大臣们也没有能救出岳飞。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5分)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

16、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5分)4 B5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6 B 解析:不是张俊写的,而是秦桧自己写的。7 秦桧一定要杀死岳飞,于是与张俊秘密谋划,引诱岳飞部下能够告发岳飞的人以重赏来优待他,最终没有人响应。【乃,1分;曲,1分;优,1分;卒,1分;大意1分】 岳飞喜爱贤能,礼遇士人,阅览经书史籍,歌唱雅词,投壶为乐,谨恭风雅像个读书的人。但他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而被害。【好贤礼士,1分;恂恂,1分;持正不阿,1分;大意2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

17、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

18、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

19、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3分)()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

21、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

22、猎近郊。译: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译: 4C【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D,答案为C。(3分)5D【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6D【解析】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3分)7(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

23、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

24、,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

25、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

26、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武昌。”又谓:“江东六朝皆

27、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舜臣曰:“此非盗也,何惧为?”亟出慰劳遣之。 教授成都府。时虞允文抚师关上,辟置幕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德兴县,专尚风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民病差役,舜臣劝纠诸乡,以税数低昂定役期久近为“义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银坑

28、罢虽久,小户犹敷银本钱,官为偿之。天申大礼助赏及军器所需,皆不以烦民。 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舜臣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本传三十三篇。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选自宋史李舜臣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宜为今日监 监:督察B考官

29、恶焉,绌下第 第:等次C专尚风化 尚:推崇D. 民病差役 病:苦恼,困扰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B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C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D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舜臣年少好学,志向远大。他很小就懂得读书,稍大一些就能够通晓古今;他研究历代兴亡的原因,有为天下人做事的大志。B李舜臣有见识,敢于提出建议。他曾上书劝说皇上为天下大计考虑应该出京师前往武昌,在对策中又论述了宋金没有议和的道理。

30、C李舜臣熟悉民情,关怀民生。他任安仁县主簿时,慰劳安抚不得已聚众的百姓;任德兴县令时,改变了百姓为差役所困扰的状况。D李舜臣做事认真,精于易学。他在曾布、吕慧卿面前做事谨慎,恭恭敬敬;他认为研究易就要研究卦象的画,画中寓有深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 (2)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 4.A监:通“鉴”,借鉴。5.C6.D“他在曾布、吕慧卿面前做事谨慎,恭恭敬敬”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李舜臣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慧卿刚被重用时,也必定十分谨慎地改写,而不是对曾布、吕慧卿恭恭

31、敬敬。【参考译文】李舜臣,字子思,是隆州井研县人。四岁时就知道读书,八岁时就能写文章,稍微年长一点就博古通今,根据迹象推求历朝历代的兴废规律,很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根源,感情激昂有大济苍生的志向。绍兴末年,张浚视察江、淮地区,督率军旅,李舜臣响应皇帝的诏令上书,说:“皇帝不出京亲临,没有办法确定大计,皇帝应该临幸武昌。”又说:“江东在六朝时期都曾经战胜过北方,但是最终都不愿意乘机夺取天下,这应当成为今天的借鉴。”于是著成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奏朝廷。后来李舜臣考中乾道二年进士。当时朝廷已经和金人休战了,而做宰相的更加不能满足天下百姓(收复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试的对策中论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没

32、有议和的道理,宰相和大臣们不应当把遵照执行文书为职业。考官很厌恶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等,调任为邛州安仁县主簿。有一年大饥荒,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锄头木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非常害怕,关起门来不敢见人,李舜臣说:“这些饥民不是强盗,为什么要害怕呢?”马上出去慰劳安抚并遣散了那些饥民。(李舜臣)做成都府教授,当时虞允文到关上抚慰守军,将李舜臣征召到他的幕府,因有人举荐(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饶州德兴县知县,(李舜臣在任内)特别推崇教育感化。当地百姓中有一个母子兄弟连年打官司却没有定案的官司,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最终让他们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时去县乡的学堂为学子们讲述

33、解说经义,县里的士人都称他为“蜀先生”。李舜臣免除了老百姓以前预先借贷的钱粮等,并偿还了前任官员长期拖欠的税款三万缗。百姓为繁重的差役所困扰,李舜臣就到各个乡镇劝说纠正役法,把以纳税的高低来定役期的长短改为“义役”。经过实行一年的“义役”,百姓感到非常便利。产银或铅、锑的矿坑虽然已经废弃了很久,贫苦人家还要上缴银本钱,这些官府替他们偿还。天申节需要上交的大礼以及置备军械所需要的款项,都不来扰民。经办诸司审计司事务非常得力,升任宗正寺主簿,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刚被重用时,一定十分谨慎地改写,有人说除非执政大臣同意去除,这种情况不应改变。李舜臣说:“治理与忽怠关系重大,怎么可以拘守常

34、法呢?”他所删改订正的文字都类似这种情况。李舜臣尤其精通易经,他曾说:“易经起于画卦,一切理事和象数,都凭借画卦来体现,舍弃画卦来研究,不是真的懂易经。画卦从中起,乾、坤两卦中画卦为诚敬之意,坎、离两卦中画卦为诚明之意。”李舜臣著有易经本传33篇。朱熹晚年,常常对求学的人称道这本书。李舜臣所修撰的书有群经义8卷、书小传4卷、文集30卷、家塾编次论语5卷、镂玉余功录2卷。他的儿子有李心传、李道传、李性传。(后来李舜臣)因为(他的幼子)李性传官至中书省和枢密院高官,被朝廷追赠太师、追封崇国公。【注释】 1、少长:稍微年长一点。2、推迹:根据迹象推求;追踪寻迹。3、洞见:很清楚地看到。5、慨然:感情

35、激昂貌。6、视师:谓督率军旅。7、乘舆:亦作“乘轝(shngy)”。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后用作皇帝的代称。”8、无以:没有办法。9、监:通“鉴”,鉴戒;教训。10、厌:通“餍”,满足。11、奉行:遵照实行。12、文字:文书;公文;案卷。”13、下第:下等;劣等。14、大侵:亦作“大祲”。严重歉收,大饥荒。15、鉏棘:锄头木棒。鉏(ch),古同“锄”,锄头。棘,酸枣树,这里指木棒。16、慰劳:慰问犒劳;慰安问候。17、抚师:抚慰军队。18、辟:征召。19、风化:教育感化。20、慈孝:孝敬。21、友恭:指兄弟间相处的准则。兄应友爱,弟应恭敬。”22、间:偶尔;间或;有时。23、诣学:指

36、清朝帝王亲临太学视学。24、讲说:讲述解说。25、邑士:本县士人。26、预贷:指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预先向官府借贷粮食钱物等。27、积逋:指累欠的赋税。亦谓积欠赋税。28、病:苦于。29、劝纠:劝勉纠正。30、低昂:高低;高下。31、久近:长短。32、义役:宋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33、期年:满一年。34、银坑:产银或铅、锑的矿坑。35、小户:贫苦人家;社会地位卑微的人家。36、天申:即天申节。南宋以高宗的生辰(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 37、助赏:不详其义。38、烦民:扰民。39、干办:谓干练能办事。40、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41、治忽:亦作“治曶”。治理与忽怠。42、笔削:谓对作品

37、删改订正。”43、学者:求学的人。44、二府:汉代称丞相与御史。(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益州画像记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遥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

38、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碪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

39、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节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释】攲(q):倾斜 。繄(y):是指代张方平的措施。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40、B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C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D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文中“至和元年”属年号纪年。B每月农历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称“朔”,“正月朔旦”即正月三十早上。C苏洵,号老泉,是苏轼、苏辙的父亲,父子合称“三苏”,与唐代韩柳,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D稽首,即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古代汉族的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

41、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先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叙了张方平至蜀后解散了守备人员,敌寇却没来侵犯,百姓和以前一样庆贺新年。B张方平虽认为蜀人多变,但对待蜀人非常厚道,因此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C苏洵认为祸乱发生与否都容易治理,祸乱将发之际最难治理。他由此充分肯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从容且得当的治理才能。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经常发生大乱的原因,并拿齐、鲁的人与之比较,强调用礼义来约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动乱就可避免。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毋养乱,

42、毋助变。谣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5分) (2)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5分)4C5B(每月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称“晦”,“正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早上。)6B(“张方平认为蜀人多变”错,原文说“人皆曰蜀人多变”。)7(1)别(姑息)滋生/造成大的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导致/促成事变(动乱)。虽然现在谣言一起兴起/四处传播/纷纷扬扬,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外患不一定会兴起,但事变将会从内部引起。(划线处各1分,后三句给2分。)(2)众人都传言说,蜀地人经常作乱。上司于是就用对待盗贼的办法来对待这里的老百姓,用管

43、束盗贼的办法/法令/刑法来约束他们。(划线处各1分,句意2分。)文言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谣言从四川一带传过来,说是敌人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谣言四起,震动了京城。皇上正准备选派、任命御敌的将帅,天子说:“别(姑息)滋生/造成大的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导致/促成事变(动乱)。虽然现在谣言一起兴起/四处传播/纷纷扬扬,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外患不一定会兴起,但事变将会从内部引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也不可以付诸武力解决。只需要派一两个大臣前去就能处理好的。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去带领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恰好是合适的人选

44、。”天子赞同道:“好!”张公却借口要奉养父母拒绝前去,但是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于是他就出发前去了。十一月才到达蜀地。就在他上任的当天,就下命令让驻军回去,并解散守备人员,他还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由我来对付,你们就不必劳心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还和以前一样庆贺新春,一直都没有什么敌寇前来入侵。很快到了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私下里商量在净众寺里摆放张公的像,张公没有阻止住百姓的这一行动。眉阳人苏洵告诉百姓说道:“没有发生祸乱,还是很容易控制的;祸乱已经发生了,也还是容易治理;可是已经出现了祸乱的苗子,但是还没表现出祸乱,这种情况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马上要发生但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

45、是最难治理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出现了祸乱的苗子就急着去做,又不能因为祸乱还没出现就放松警惕了。现在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正好像是器物现在已经倾斜,可是还没有倒地的情形。只有你们的张公,还能稳稳地坐定,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来扶正器皿。扶正之后,他又慢慢地坐下,没有一点骄傲的神色。为天子管理百姓,能做到孜孜不倦,只有你们的张公了。你们因为张公的智慧得到了生存,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还有,张公曾对我说: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变的,只是要看官吏怎么对待他们。众人都传言说,蜀地人经常作乱。上司于是就用对待盗贼的办法来对待这里的老百姓,用管束盗贼的办法/法令/刑法来约束他们。那些百姓本来就已经很害怕了,现在还用

46、残酷的刑法对待,这样百姓才狠下心来抛弃父母妻儿,不顾性命,变成了盗贼,所以大乱常常发生。要是对他们施以礼仪教化的话,按照法律来差使他们,这里的人就变成最容易管理的了。要是把他们逼急了导致变乱发生,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叛乱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来对待他们,那么蜀人也会认为自己是齐鲁有教化的人了。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来办事,一味靠武力来威胁平民,我是不会干的。啊!爱惜蜀人是多么真诚啊,对待蜀人是多么厚道啊,在张公之前,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大家听了,一齐重新行礼说:“是。”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一定要记在心里;即使你们死了,也要让你们的子孙记在心里。他的丰功伟绩,已经在史官的史册上有记录

47、了,不需要再画像了。况且张公不想这样做,那又怎么办呢?”众人都说:“张公不会理会这些事的。就是这样,我们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的。就是在平时听说有人做件好事,还要问那人的姓名和他的住处,还有那人的身形、年龄大小、面容等基本情况呢;还有一些人,还要问到他的生平爱好,是为了更好地推测他的人品。这些人也是史官写入他的传记里的,主要是想让天下人不仅记在心里,还要时刻出现在眼前。音容在人们的眼睛中时常闪现,所以才会记得更加久远啊。因此,画像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苏洵听了,无言以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

48、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

49、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

50、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注 常平:常平仓。亭户:古代的盐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除知秀州 除:授职。B从之 从:听从。C司火之起伏 司:观察。D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委:聚积。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B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C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

51、/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D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

52、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4.C(司:掌管)5.B(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6.D(“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无中生有,叶衡上奏只是希望皇上能“赦其狂而取

53、其忠”,是出于对李垕的爱护。)7.(1)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译出大意;重点词语:“榜”(张榜,张贴)、“俾”(使,让)、“谕”(告诉,使知道,晓谕)三处。】(2)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译出大意;重点词语:“或”(有人,有的人)、“发”(打开,开启)、“缓急”(偏义复词,偏“急”,急需的、紧急的事情,急用)三处。】【参考译文】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

54、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重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单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治理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就授为秀州知州。叶衡授任太府少

55、卿。合肥临湖边有圩田四十里,叶衡上奏说:“招募百姓耕种,每年可收谷数十万,免除租税,二三年后田地定下规模,仿照营田方式,公家私人各收一半。”皇上听从了他。叶衡授任户部侍郎。当时盐税亏欠很多,叶衡上奏说:“近年来赋税收入没有增加,是私商贩盐妨害了它,应从煮盐的地方就加以管制,管理盐锅的生火灭火,核查盐灶的多少,盐户的本钱按时发给他们,盐出得多了按时收购,选廉洁能干的官吏访察他们,私贩自然会绝迹。”于是任命了措置官三人。叶衡遭逢母丧。复职后授任枢密都承旨。上奏马政的弊端,应当命令每一个统制分头管领马匹若干,到年底计算马匹数目排定优劣。李垕应贤良方正科对策时,近于亢直敢言,列入第四等,叶衡上奏说:“

56、陛下赦免他的狂妄而选取他的忠诚,足以显示陛下包容谏言的隆盛。”于是赐李垕制科出身。有人进言江、淮兵士名籍作伪泛滥,下诏让叶衡考察检视,赐给他袍带、鞍马、弓箭,并且命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的要点。叶衡办完事入朝觐见皇上,皇上当时驾临偏殿检阅武士,召叶衡参与观礼,赐他酒,皇帝亲自写字赐给他。叶衡拜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皇上专心一意恢复国土,凡是将帅、武器、山川、防守都经过思考,奏对结束,从容不迫地赐他座位,研讨谈论机密大事,或者随时召他进见。皇上选派使节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叶衡上奏说:“司谏汤邦彦有口才,适宜出使金国。”汤邦彦请求面见皇上,问起派遣出使的原因,知道是由

57、于叶衡的推荐,恼恨叶衡排挤自己,听说叶衡对客人说过诽谤皇上的话,报告了皇上,皇上大怒。当天罢免了叶衡的相位。六十二岁时叶衡去世。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

58、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

59、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子璋嗣,亦有父风。(选自晋书何攀传 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

60、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何攀担任别驾之时,不仅奉王溶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兖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D何攀正直爱才,不仅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