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探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1271539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探析(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探析李洪发作者简介:李洪发(1963),男,汉,*市人,*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学士毕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邮政编码 300073)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因特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它们正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给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带来了重大影响。网络课程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意在由网络课程建设的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方面探析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

2、。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特点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引领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契机与挑战,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最广泛、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

3、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急剧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1 陈至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J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10月25日教育信息化工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课程建设、素材库建设、远程教学实验试点、教学支撑平台、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及信息建设、远程教育工作者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和法规建设等。在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

4、学的基本单元,是网络教学的重大支持条件,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程资源建设的核心。因此,资源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就是网络课程建设。2000年5月,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教高司200029号)。“通知”中明确了工程的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工程的内容、工程的管理等四方面内容。该“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当前,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网络课程是指在互联网上表现的关于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体系及其网络教与学的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2 马红亮 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 *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1 (6)6365

5、在研究领域,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但人们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时,却对网络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并且常常把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件、网络学习资源等概念混在一起,时常相互替换。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言,教育信息化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在帮助我们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又会不断提出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网络课程开发建设中我们面临着如何认识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作用,如何构建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如何制定网络课程的设计、维护和评价原则等内容。在此我们以网络课程建设的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作为切入点,探析网络课程建

6、设的特点和作用。一、网络课程建设的数字化数字化是一个涉及到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而所谓数字信号指的是用二进制数表征的信号量,其它非二进制数表征的信号量统称为模拟信号。因此,把任意的模拟信号(非二进制数)转换为统一的数字信号(二进制数)的过程,就称为数字化。3 X紫标/夏榕 信息化与现代远程教育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203 711网络课程建设的数字化才能用于计算机运行,才能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信息的共建共享,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以及从知识到决策和财富的转化。数字化信息资源组织与利用在我们学习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灵活性、互操作性、可扩展性是数字化信

7、息组织的特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共同“牵手”,编织出一X笼罩全球、具有超强功能的网络,将人类社会“网罗”进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世界。我们知道,所有能被计算机接受的信号显然都必须是数字化了的信号,无论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都以一定的形式编码,而产生对应的二进制数位串序列,因而对各种类型的信息都能以统一的方式处理。数字化描述允许不同类型的信息储存在相同的设备上,尤其是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要求大量的数字化储存能力,数字化了的信息也可以在单一的数字化网络上传输。同样,在数字化之后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可以由计算机程序处理,例如编辑和对各种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压缩等

8、等。此外,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对传送噪声的灵敏度低,信号的再生比较容易,可以完成对错误的检测和纠正,而且对信息容易实施加密。因此,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必须数字化,这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结果,也是信息社会所赋予的必然趋势。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课程建设的数字化可以实现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共享数据资源。在数字化的空间中,资源共享的含义就更为广泛,不但是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可以是教授、专家共享和服务共享。因此,数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的挖掘、分析、集成和知识的提取、应用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多媒化多媒体媒体元

9、素是指多媒体应用中可显示给用户的媒体组成,主要包含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媒体元素。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多媒体技术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家用电器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高度综合的新技术。网络课程建设的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网络课程建设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使课程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利用可视、可听的信息来代替只能阅读的信息,用简洁形象的图片信息来代替抽象冗长的文字信息,让学生更

10、加容易接受。例如一个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学中的动能与势能的转换问题,我们在一幅画面给出相关的定义等文字,同时可以配有解释说明画外音,当我们用鼠标点击“实验一”时,可进入一幅实验画面。在此画面中一组七个小球成排悬挂在框架上,一只手分别拿起某一侧的若干小球,放开手观察发生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我们拿起某一侧的几个小球,放手后小球下落撞击下面悬挂的小球,在另一侧就会有同等数量的小球被撞起来,如此反复。同样,当我们用鼠标点击 “实验二”时,还可以再给出一幅实验画面,在此画面中我们可看到一个滚摆悬挂在框架上,一只手捻动滚摆使悬线缠在轴上,滚摆升高到最高点。放开手,可以看到,滚摆旋转着下降,越转越快。到最

11、低时,滚摆转而上升,上升中它越转越慢,直到停止旋转不再上升。然后它又下降、上升,重复原来的运动。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组实验,并思考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一 实验二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各画面之间好象有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为超链,这种带超链的多媒体又称为超媒体。这种多媒体的超级是组织课程各个知识点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时,这种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可以做到在全面覆盖各知识内容的同时,又使得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突出,找出可能对学生学习有障碍的内容,找到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俗话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了超媒体“电子书”,活人读死书的时代

12、将一去不复返,因为多媒体教材本身就是活的书。如何把“活书”设计好?如何把“活书”学好?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新问题。依据现代化生理解剖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左右大脑协调地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才能全面和谐的发展。4 王文静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14多媒体技术的出现适应了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复合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的情境认知规律,网络课程建设的多媒化从形态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培养抽象思维的定式,它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进度来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活动,使学习者

13、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激活了由实物到表象、由表象到符号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这种具有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广度和深度,加强形象训练,促进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三、网络课程建设的网络化、虚拟化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不同以往的新纪元,其中最显著的标志便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伦理”,二十一世纪将是网络的世纪。5 王 健 网络狼烟电子文件引发的管理悖论J *档案 200203 8125我们知道,网络课程是指在互联网上

14、表现的关于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体系及其网络教与学的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2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都是要以互联网的应用为依托的,网络课程建构于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可以使教育资源共享,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在内容上,它已不是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将多种媒体融于一体。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对于我国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开发网上教育资源,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社会各部门以及知识者的义务。6 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J6依托互联网的网络课程建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发展和

15、延伸,它是现代计算机及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网络课程建设支撑的网络化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具有师生分离、远距离、网络化、自主化、超时空协同、量大面广等基本特征。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模式是基于人类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情境认知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虑拟现实技术以及交互式网络,为学习者提供逼真的学习情境,创建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通过虚拟现场活动,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可见

16、,这一教学模式不要求学习者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学习,而是通过网络,要求学习者在一个远距离的实践共同体中进行参与学习。交互式多媒体网络课程的运用,给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互动学习机会,而通过媒介进行的互动与合作更为具体,从而使网上的学习者更易于对所学习的技能进行观察、建模和掌握。四、网络课程建设的学习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网络课程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条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网络课程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教学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信息进行跟踪检测,利用教学网络系统可获得大量的学习者静态和动态的特征信息,根据学习者的个

17、性特征,提供与学习者水平相适应的学习内容,提供个性化教学信息资源和适应性教学指导,实现“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学习者成了教学主体,学习者拥有对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进度等安排的自主选择权力,使自身天赋、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学习者自主化学习成为现实。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学习者在自主的获取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自主整合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学习内容

18、的超方式已经为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同样,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发现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协商,从而得到其他成员的帮助、启发和检验。借助网络实现合作化学习,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交流各自的意见。通过合作去学习和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每一位参加者都能表述自己的观点、建议并与其他参与者随时进行交流,同时吸纳或认同他人的可取之处,听取他人的意见,对有疑义的地方可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合作化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several group numbe

19、r, then with b a, =c,c is is methyl b two vertical box between of accurate size. Per-23 measurement, such as proceeds of c values are equal and equal to the design value, then the vertical installation accurate. For example a, b, and c valueswhile on horizontal vertical errors for measurement, General in iron angle code bit at measurement level points grid errors, specific method is from baseline to methyl vertical box center line distance for a, to b vertical box distance for b, list can measured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