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亚的怎样解题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1254908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153 大小:8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资源描述: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利亚的怎样解题(1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完美WORD格式1帮助学生第一部分 在教室中目的 范文范例指导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这个任务并不很简单,它需要时间、 实践、热忱以及健全合理的原则。学生应当有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自面对问题而得不 到任何帮助或者帮助得不够。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但若教师对他帮助过多, 那么学生却又无事可干,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当不多不少,恰使学生有一份合 理的工作。如果学生不太能够独立工作,那末教师也至少应当使他感觉自己是在独立 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不过,对学生的帮助最好是顺乎自然。教师对学生应当设身处地,应当了 解学生情况,应当弄清学生正在想

2、什么,并且提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产生的 问题,或者指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想出来的步骤。2问题、建议、思维活动 在打算对学生进行有效、不显眼而又自然的帮助时,教师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一些相同的问题,指出一些相同的步骤。这样,在大量的问题中, 我们总是问:未知数是什么?我们可以变换提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问同一个 问题:求什么?你想找到什么?你假定求的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注 意力集中到未知数上。有时,我们用一条建议:看着未知数,来更为自然地达 到同一效果。问题与建议都以同一效果为目的:即企图引起同样的思维活动。从作者看来,在与学生讨论的问题中,收集一些典型的有用问题和建议, 并加以

3、分类是有价值的。前面这张表就包含了这类经过仔细挑选与安排的问题 和建议;它们对于那些能独立解题的人也同样有用。读者充分熟悉这张表并且 看出在建议之后所应采取的行动之后,他会感到这张表中所间接列举的是对解 题很有用的典型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在表中的次序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 小排列的。3普遍性 表中所提问题与建议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普遍性,例如: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普遍适用的,对于所有各类问题,我们 提出这些问题都会取得良好效果。它们的用途不限于任何题目。我们的问题可 以是代数的或几何的,数学的或非数学的,理论的或实际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或仅仅是个谜语。这没什么差别,

4、上述问题都是有意义的,而且有助于我们解 题。事实上,还存在一个限制,不过这与论题无关。表中某些问题与建议,只 能用于“求解题”而不能用于“求证题”。如果我们的问题属于后者,则必须 采用别的提问方法,见第三部分“求解题,求证题”这一段。4常识我们这张表中的问题与建议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除去其普遍性以外,它 们也是自然的、简单的、显而易见的并且来自于普通常识。例如这条建议:看 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类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这条建议不 管怎样总是劝告你去做你想做的事,而对于你认真要解决的问题并未提出具体 的劝告。你是不是肚子饿了?如果你希望搞点吃的,你就会想起你所熟悉的搞到 食物的一些

5、办法。你是不是有一个几何作图题?如果你想作一个三角形,你也会 想起你所熟悉的一些作三角形的办法。你是否有一个任意的问题?你若希望找出 某个未知数,你就会想起找出这样一个未知数或你所熟悉的类似未知数的一些 办法。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你的路子也是对头的;这个建议是个好建议,它向 你提出一个常能成功的程序。我们表中的所有问题与建议都是自然的、简单的、显而易见的,而且只不 过是普通常识;但是这张表把常识概括地加以叙述。这张表所提出的处理办法 对于那些认真对待其问题并有某些常识的人来说是很自然的。然而按正确道路 行动的人往往不注意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其行动,而且他可能根本不会这样做; 我们这张表却尝试去表达

6、这些。5教师与学生,模仿与实践 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表中的问题或建议时,他可能有两个目的:第一,帮助学生解决手头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将来能够独立解题的能力。经验证明,适当使用我们表中的问题与建议,常能对学生有所裨益。此表 有两个特点:常识性与普遍性。由于此表来源于普通常识,所以显得很自然, 学生自己也会提出这类问题。由于此表具有普遍性,所以它们对学生的帮助并 非强加于人;它们只不过指出了一般的方向,而留给学生去做的还很多。上述两个目的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学生在解决手边的问题中获得成功,他 就提高了一些解题的能力。这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所提问题具有普遍性而 且可适用于许多情况。如果同一个问题反复地

7、对学生有所帮助,那么他就会注 意到这个问题,于是在类似的情况下,他自己就会提出这个问题。通过反复地 提出这个问题,他总会有一次成功地诱导出正确的念头。通过这样一次成功, 他便发现了利用这个问题的正确途径,于是,他真正地领会了它。学生可能对我们表中的一些问题领会得很好,以致他最终能够在恰当的时 刻向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自然而活跃的思维活动。这样,学生 就无疑从我们的表中得到了尽可能多的收获。为了得到尽可能好的结果,教师 可以做些什么事呢?解题,譬如,就好象游泳一样,是一种实际技能。当你学习游泳时,你模 仿其他人的手足动作使头部保持在水面上并最后通过实践(实地练习游泳)来学 会游泳。当

8、试图解题时,你也必须观察并模仿其它人在解题时的所作所为,并 且最后通过实践来学会解题。希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给他们提供大 量的机会去模仿与实践。如果教师想要在他的学生中发展相应于我们表中的问 题与建议的思维活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可能地经常而自然地向学生提出这些问 题和建议。此外,当教师在全班面前解题时,他应当使其思路更吸引人一些, 并且应当向自己提出那些在帮助学生时所使用的相同问题。由于这样的指导, 学生将终于找到使用表中这些问题与建议的正确方法,并且这样做以后,他将 学到比任何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6四个阶段主要部分,主要问题在求解过程中,我们很可能再三地改

9、变我们的观点,或者改变考虑问题的 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变更我们的出发点。当我们开始着手解题时,我们对问 题的概念可能很不完整;当我们有些进展以后,我们的看法就不同了;而当我 们几乎已经得到解答的时候,看法就会更不相同。为了把我们表中的问题与建议进行适当分组,我们把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要求的是什么?其次,我们必须 了解各个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未知数和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得到解题的 思路,应该制定一个计划。第三,实现我们的计划。第四,我们回顾所完成的 解答,对它进行检查和讨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其重要性。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想出了一个 异常好的念

10、头,于是跳过所有的预备步骤,解答就脱口而出了。如此幸运的念 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但是也可能发生很不如愿和很不走运的事:即,学生通 过上述四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想出好念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并 没有理解问题就进行演算或作图。一般说来,在尚未看到主要联系或者尚未作 出某种计划的情况下,去处理细节是毫无用处的。如果学生在实行其计划的过 程中检查每一步,就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如果学生不去重新检查或重新考虑已 完成的解答,则可能失去某些最好的效果。7、弄清问题回答一个你尚未弄清的问题是愚蠢的。去做一件你不愿干的事是可悲的。 在校内外,这种愚蠢和可悲的事情却经常发生,但教师应力求防止在他的班级 里发

11、生这样的事。学生应当弄清问题,然而他不仅应当弄清它,而且还渴望解 出它。如果学生对问题没弄清或不感兴趣,这并不是他的过错,问题应当精选, 所选的题目不太难但也不要太容易,应顺乎自然而且趣味盎然,并且有时在叙 述方式上也应当自然而有趣。首先,必须了解问题的文字叙述。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检查这一点,他 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叙述这题目,而学生应能流利地重新叙述这个问题。学生还 应当能够指出问题的主要部分,即未知数,已知数据,条件。所以老师提问时, 不要错过这样的问题: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学生应该仔细地、重复地并且从各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主要部分。如果问题和某一图形有关,那末他应该画张

12、图并在上面标出未知数与已知数据。如果 对这些对象需要给以名称,他应该引入适当的符号。适当地注意选择符号,他 就会被迫考虑这些必须选择符号的对象。在此预备阶段中,假定我们并不期望 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只不过想有一个临时性的回答或一个猜测,那么另外还 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有用的,即:满足条件是否可能呢?(在本书第二部分中,把“弄清问题”分成两个阶段:“熟悉问题”和“深人理解问题”)。8、例子让我们说明上节中的某几点内容。我们选下列简单问题: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其对角线长度。为了对此问题作有益的讨论,学生必须熟悉毕达哥拉斯定理及其在平面几 何中的某些应用。他们对立体几何可能只有很少的系统知识。教师

13、这时可以依 赖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朴素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使问题具体化而使之有趣。如教室就是个长方体,其尺寸可 以测量,也可以估计,要求学生不作测量,间接地求出教室的对角线长度。教 师指出教室的长、宽、高,用手势说明什么是对角线,通过不断地和教室相联 系而使他画在黑板上的图变得更加形象。以下是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 “未知数是什么?” “长方体对角线的长度。” “已知数是什么?” “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入适当的符号,用哪个字母表示未知数?” “x”“长、宽、高应选哪些字母?” “a,b,c” “联系a,b,c与x的条件是什么?”“x是长方体的对角线,长方体的长、宽、高为a,b,c” “这是个合理

14、的问题吗?我意思是说,条件是否充分,足以确定未知数吗?” “是的,是充分的。如果我们知道a,b,c,我们就知道平行六面体。如果平行六面体被确定,则对角线也被确定了。”9拟定计划当我们知道,或至少大体上知道,为了求解未知数,必须完成哪些计算、 要作哪些图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计划。从弄清问题到想出一个计划,其过 程可能是漫长而曲折的。事实上,求解一个问题的主要成绩是构想出一个解题 计划的思路。这个思路可能是逐渐形成的。或者,在明显失败的尝试和一度犹 豫不决之后,突然闪出了一个“好念头”。老师为学生所能做的最大的好事是 通过比较自然的帮助,促使他自己想出一个好念头。我们下面就要讨论的问题 与建议正

15、是要诱发这样一种好念头。 为了弄清学生的心理活动,老师应当回想他自己的经验,回顾他自己在解题时碰到的困难与取得成功的经验。我们当然知道,如果我们对该论题知识贫乏,是不容易产生好念头的。如 果我们完全没有知识,则根本不可能产生好念头。一个好念头的基础是过去的 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仅仅靠记忆不足以产生好念头。但若不重新收集一些有关 事实,则也不会出现好念头。只有材料还不足以盖房子,但是不收集必需的材 料也盖不了房子。解决数学问题所必需的材料是我们早已获得的数学知识的某 些有关内容,如以前解决的问题,以前证明过的定理。因此,以下列问题开始 工作常常是合适的:你知道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吗?困难就在于:通常

16、有相当多的问题与我们现在手上的问题有关,即,与它 有某种共同之处。我们怎样挑出其中一个或几个确实有用的问题呢?我们建议把 力量放在主要的共同之处上:看着未知数!试想起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数的 熟悉的问题来。如果我们成功地回想起一个与当前问题密切相关的早已解决的问题,那是 很幸运的。我们应当争取这样的运气;通过探索我们是可以得到它的。这里 有个问题与你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你能利用它吗?上述问题,如能很好地理解和认真地加以考虑,常常有助于激发起一连串 正确的想法;但它们并不总是有用的,它们并非魔法。如果这些问题不行,我 们必须寻找某些其他的适当接触点,并且探索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得不变 化

17、、变换、修改该问题。你能否重述这个问题?我们表中的某些问题提示了改变 问题的专门方法,例如普遍化、特殊化、应用类比、舍去一部分条件等等;具 体细节是重要的,但我们现在不能深入讨论。改变问题可能导致提出某种适当 的辅助问题: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则应首先尝试去解决某些与此有 关的问题。尝试去应用各种已知的问题或定理,考虑各种修改,对各种辅助问题进行 试验,我们可能离开原来的问题太远,甚至最后有失掉它的危险。但是还有一 个很好的问题可以把我们带回原处: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 了整个条件?10例子我们回到第8节中的例子。“你是否知道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 “看着未知数,你是否知

18、道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的问题?” “好,未知数是什么?”“平行六面体的对角线。” “你是否知道任何具有相同未知数的问题?” “不,我们还没有任何关于平行六面体对角线的问题” “你是否知道任何具有相似未知数的问题?”“你看,对角线是个线段,就是直线的一段。你从来没有解决过一个未知 数是直线长度的问题?”“当然,我们曾经解决过这样的问题,例如找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边。” “好啊!这里有一个知你的问题有关的问题,且早已解决,你能利用它吗?”“你真走运,你想起了一个与你当前问题有关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你以前已经解决了。你愿意利用它吗?为了能利用它,你能否引进某个辅助元素?”图1“看这里,你所想起的是一个关

19、于三角形的问题。图中有三角形吗?”我们希望这最后的提示已明白得足以诱发出解题的思路(即引入一个在图1中用阴影画出的直角三角形)。这个引入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就是我们所要求 的对角线。但是教师应当对下述情况有所准备:即使这样明白的提示也不能使 学生开窍,那么他应当动用所有越来越明显的提示。“你是否想在图1中有个三角形?” “在图中,你想有哪种三角形?”“你现在还不能求出这对角线;但你说过你能求出三角形的一个边。那么现在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对角线是三角形的一个边,你能找出它吗?”经过或多或少的帮助后,学生终于成功地引进了决定性的辅助元素,即图 中阴影三角形,在鼓励学生进入实际计算之前,教师应确信

20、其学生对问题的理 解已有足够的深度。“我想,画出那个三角形是个好主意,你现在有了个三角形,但是你是否有未知数?” “未知数是三角形的斜边,我们可用毕达哥拉斯定理去计算它” “如果两边为已知,你会计算。但它们是已知的吗?” “一个边已给定,是c。另一个边,我想也不难求出。是的,另一边是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很好!现在我看出你有个计划了。”11实现计划想出一个计划,产生一个求解的念头是不容易的。要成功需要有许多条件, 如已有的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目标集中,还要有好运气。但实现计划则容 易得多,我们所需要的主要是耐心。计划仅给出一个一般性的大纲,我们必须充实细节并耐心地检查每一个细节,直到

21、每一点都完全清楚了,没有任何可能隐藏错误的含糊之处为止。如果学生真的拟定出一个计划,则教师就比较清闲了。现在的主要危险是 学生可能会忘记他的计划。因为那些从外界接受计划的和根据教师的权威来采 纳某个计划的学生,很容易发生这种现象;但若是学生自己搞出来的计划(即便 经过某种帮助)并且学生满意地看出了最终的思路,则他就不那么容易忘记。教 师必须坚持让学生检查每一步骤。根据“直观”或“形式”上的论证,我们可以使自己相信每一步骤的正确 性。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在有问题的疑点上,直到完全搞清楚,毫不怀疑每一步 骤都是正确的为止;或者我们可以根据形式推理的法则推导出有问题的这一点 (在许多重要的场合,直接观察

22、与形式证明二者间的区别是足够明显的;更进一 步的讨论让我们留给哲学家们去进行吧!)主要之点是:学生应当真正地相信每一步骤的正确性。在某些情况老师可 以强调“看出来”与“证明”二者之间的差别而提出:你能清楚地看出这一步 骤是正确的吗?同时你也能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吗?12例子我们继续第10节末尾留下的工作。学生最后已经得到了解题的思路。他看 出未知数x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给定的高度c是边长之一,另一边则是六面 体的一个面的对角线。很可能这刚学生被催促引入一个适当的符号。他应当选 择y表示另一边,即面上的对角线,其两边为a和b。学生现在可能看得更清楚: 解题的思路就是应该引进一个辅助未知数y0最

23、后,陆续对这两个直角三角形进 行考虑之后,他得到2x =y2+c2y2=a2+b2于是消去辅助未知数y,从而有222x2=a +b +cx= a 2 + b 2 + c 2如果学生正确地进行上述细节运算,老师没有理由去打断他,除非必要时提醒他应当检查每一步。这样,教师可以问: “你能清楚地看出具有三边x,y,c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老老实实回答:“是”。但是如果老师不满足于学生的直观猜测,他应该继续提问:“但是你能证明这个三角形是个直角三角形吗?” 除非整个班级对于立体几何已经有了良好的起点,否则教师不应当提出这个问题。即使如此,也仍然存在某些危险性,即对这个偶然提出

24、问题的回答可 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困难。13回顾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当他得到问题的解答,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下论证 后,就会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来干干。这样做,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 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与重新检查这个结 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解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并且传授给学生下述看法: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解决得 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与钻研,我们能够改进这个 解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现在学生已经完成了他的计划。他已经写出了答案,检查了每一步。这样, 他

25、似乎有充分理由相信他的解答是正确的了。然而,出现错误总还是可能的, 特别当论证冗长而复杂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要验证。特别是,如果有某种快 速而直观的办法来检验结果或者检验论证,决不要忽略。你能检验这结果吗? 你能检验这个论证吗?为了确信某个东西的存在或其质量的好坏,我们总喜欢去看看它,摸摸它。 我们总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官来感知它。同样,我们也宁可通过两种不同的证 明使我们对结果确信无疑。因此要问:你能用不同方法来导出这结果吗?当然, 我们宁愿要简短而直观的论证,而不要冗长而烦琐的,所以要问:你能一下子 看出它吗?教师的首要职责之一是不要给学生以下述错觉:数学题目之间很少有联 系,和任何其他事物

26、则完全没有什么联系。当我们回顾问题解答的时候,我们 自然有机会来考察一个问题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如果学生已经作出了真诚的努 力并且意识到自己完成得不错,那末他们将发现对解答加以回顾确实饶有趣味。 这样,他们就热切地想知道用真诚的努力还可干些什么别的,以及下次他如何 能干得同样好。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设想一些情况,在那些情况下,他能再一次 利用所使用的办法,或者应用所得到的结果。你能把这结果或这方法用于某个 其它问题吗?14例子在第12节,学生最后得到了解答:如果长方体自同一角引出的三个边为a,b,c,那末对角线为a 2 + b 2 + c 2 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教师不能指望从缺乏经验的学生那里得到

27、这个问题 的良好回答。但是学生应该很早就获得下述经验:用字母表达的问题比纯粹数 字题好。对于用字母表示的题,其结果很容易进行几次检验,而用数字表示的 题则不然。我们的例子虽然很简单,也足以证明这点。教师可以对结果提出好 几个问题,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回答“是”;但如回答“不是”, 这将表明结果中存在严重的缺点。“你是否使用了所有的数据?是否所有数据a,b,c都在你的对角线公式中出现?”“长、宽、高在我们的问题中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我们的问题对a,b,c 来说是对称的。你所得的公式对a,b,c对称吗?当a,b,c互换时公式是否保持 不变?”“我们的问题是一个立体几何问题给定尺寸a,b,c,

28、求平行六面体的对 角线。我们的问题与平面几何的问题类似:给定尺寸a、b,求矩形的对角线, 这里立体几何问题的结果是否与平面几何的结果类似?”“如果高c减小,并且最后等于零,这时平行六面体变成平行四边形。在 你的公式中,令c=0,是否得到矩形对角线的正确公式?”“如果高c增加,则对角线也增加。你的公式是否表明这点?” “如果平行六面体的三个量度a,b,c按同一比例增加,则对角线也按同一比例增加。在你的公式中,如将a,b,c分别代以12a,12b,12c,则对角线也将乘以12,是否这样?”“如果a,b,c的单位是尺,则你的公式给出的对角线的单位也是尺;如 果将所有单位改为寸,则公式应保持正确,是否

29、如此?”(后两个问题基本上是等价的。参见“量纲检验”一节)上述一些问题有几个好处。首先,公式通过这么多的检验,这一事实不能 不使一个聪明的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学生以前就相信公式是正确的,因为公 式是他仔细推导出来的。但是现在经过这么多检验,他就更深信无疑了,这种 信心的增加来源于一种“实验的数据”。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公式的细节获得 了新的意义,而且和不同的事实联系起来了。这样,公式就更容易记住,学生 的知识得以巩固。最后,上述问题很容易转到类似的题目上。对于类似题目获 得一些经验以后,一个聪明的学生就能觉察出所包含的普遍概念:即,利用所 有有关数据,改变数据,对称,类比。如果他养成了把注意力集

30、中在这些地方 的习惯,他解题的能力肯定会提高。你能检验这个论证吗?在困难而重要的场合,可能需要逐步地重新检验论 证。但通常,重新检查一下令人恼火之点就够了。在本例,可以建议讨论以前 提过的问题:你能证明具有三边x,y,c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见第12节末尾处)?你能把这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问题吗?在受到一些鼓励并且经过一两个示 范例子以后,学生们很容易找到应用,这些应用实质上就是把问题的抽象数学 元素赋予具体的解释。当教师在进行讨论的教室里,把教室当作问题中的长方 体,他自己就使用了这样一种具体的解释。一个笨拙的学生可能会提议计算食 堂的对角线,而不是教室的对角线来作为一种应用。如果学生们自己

31、提不出来 更有想象力的内容,那么教师本人可以提出一个稍许不同的问题,例如:“给 定长方体的长、宽、高,求中心到一角的距离”。学生可以利用刚才解决的问题的结果,因为所求距离是对角线的一半。或 者他们也可以利用引入适当的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后一种办法对于本例来说,是 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并且多少有点笨拙)。在这个应用例子之后,教师可以讨论长方体四个对角线和六个棱锥体的结 构,这六个棱锥体的底是长方体的六个面、公共顶点是长方体的中心、而侧棱 是长方体对角线的一半。当学生的几何想象力被充分激发以后,教师应当回到 他的问题上来:你能把结果或方法用于某个其他问题吗?现在学生有机会找到更 有趣的具体应用了,例如

32、,下面就是一个:“在一个长21码、宽16码的建筑物 的长方形平屋顶的中心要立一个高8码的旗杆。为了支撑这根旗杆,我们需要四 根等长的拉线。规定四根拉线要离旗杆顶点为2码处的同一点开始,而另一端是 建筑物顶部的四个角。问每根拉线有多长?”学生可以采用上面已详细求解过的问题中所用方法,即在一个垂直平面上 引入一个直角三角形而在水平平面上引入另一个三角形。或者他们也可以利用 上面的结果:设想有一个长方体,其对角线x就是四根缆绳之一而它的边是a=10.5, b=8, c=6直接应用公式可求出x=14.5。更多的例子可见“你能利用这个结果吗?”那一节。15不同的方法 我们对前面8、10、12、14几节所

33、考虑的问题继续讨论一下。主要的工作,即提出计划,已在第10节加以叙述。让我们观察教师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从 与第10节相同之点出发,以后可以沿着稍许不同的路线提出下列各问题:“你是否知道任何与此有关的问题?” “你是否知道一个类比的问题?”“你看,所提的问题是关于空间的图形,它与长方体的对角线有关。关于平面中的类比问题可能是什么?它应该与长方形的对角线有关”。“平行四边形”。即便非常迟钝和平凡、并且以前没有能力推测任何事物的学生,最后也会 被迫对解题的思路至少作出微小的贡献。此外,如果学生确实比较迟钝,为了 使学生有所准备,教师应该事先讨论平行四边形的类比问题,否则不能一下子 就端出现在的这

34、个长方体问题。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下: “这里有一个与你有关且已解决了的问题,你能利用它吗?” “为了有可能利用它,你是否应当引入某个辅助元素?”最后教师可以成功地向学生提出他所希望的概念。这就是把给定长方体的 对角线想象为必须引入图中的一个合适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个平行四边 形是通过长方体和两个对边的平面的截面)。此概念本质上和前面(第10节)相 同,但方法却不一样。在第10节是通过未知数来触及到学生的可用的知识的; 我们回想起一个以前已解决的问题是因为其未知数和当前提出的问题中的未知 数相同。而在本节,是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触及到解题的概念。16教师提问的方法 在第8,10,12,1

35、4,15各节所阐述的提问方法主要是先从表中一般化的问题和建议开始,在需要时,逐步转向更特殊更具体的问题和建议,直到在学 生的头脑中能引出一个回答为止。如果你必须帮助学生开拓某种思路,如果可 能的话,从表中一个一般化的问题或建议重新开始提问,并在必要时再一次回 到某个更特殊的问题,如此等等。当然,这张表仅仅是这种类型的第一张表,看来对大多数简单情况是够用 了。但无疑它还应该改进。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提的问题与建议应该简单、自 然和一般化,同时表应当短。建议必须简单而自然,否则就会太唐突。 如果我们想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特殊技巧的话,那么建议必须一般化,不仅可用于目前的问题,而且可用于各类问题。表必

36、须简短,使得在不同情况下,能够不矫揉造作地重复提问,从而有机会最终能为学生所掌握,并对培养思维习惯作出贡献。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必需逐步改为提出特殊的建议。 这种提问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幸好如此,因为在这类事情中,任何一成不变的、机械的、陈旧的程序必然很糟糕。我们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允 许采用各种办法(见第15节),它可以而且应该这样来实施,使得教师所提的问 题可以由学生自已提出来。如果有读者希望在他的班上试一试这里所提出的方法,他当然应该小心地 进行,他应该仔细地研究第8节的例子和后面笫18、19、20节中的例子。他应当 仔细地准备他打算讨论的例子,同时也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方法。他

37、开始时应作 少量试验,并逐渐摸索出他应如何掌握这个方法,学生如何学习这个方法并且 需要多少时间。17好问题与坏问题 如果能很好地理解上节所提出的提问方法,则通过比较可以有助于判断某些建议的好坏,这些建议是为了帮助学生而可能提出来的。回到原来在第10节开始时的情况,那时提问下列问题:你知道一个与此有 关的问题吗?我们从帮助学生的最好意愿出发,不问这个问题,而改为提问:你 能应用毕达哥拉斯定理吗?我们的动机可能是极好的,但是这种提问却大概是最坏的。我们必须认识 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的;然后我们会发现有一大堆反对意见反对这种 类型的“帮助”。(1)如果学生已接近于问题的解决,他可能理解问题的建

38、议;但是如果他不 是这样,他十分可能完全看不到问题的着眼点,因而在最需要帮助之处却得不 到帮助。(2)这建议的针对性太强了,即使学生能利用它解决当前的问题,对于将来的问题来说并没有学到什么。这种提问不是很有启发性的。(3)即使学生理解这建议,他们也极少能理解教师怎么会想到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而学生他自己又怎样能想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它看起来很不自然,很令 人诧异,就好象变戏法耍魔术一样。它实在没有什么启发性。对第10、15节中所描述的过程就提不出上述任何反对意见了。18一个作图题更多的例子在给定三角形中作一正方形。正方形的两个顶点在三角形的底边上,另二个顶点分别在三角形的另两边上。“未知的是什么

39、?” “一个正方形” “已如数据是什么?”“一个给定的三角形,其它没有。” “条件是什么?”“正方形的四个角在三角形的边线上,两个在底上,其余两边每边上有一 个。”“是否可能满足条件?” “我想如此,但不太有把握。”“看起来,你解此题并不太容易。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问题,首先尝试去解决某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满足部分条件吗?” “你说部分条件是什么意思?” “你看,条件与正方形的所有顶点有关,这里有几个顶点?” “四个。”“所谓部分条件涉及的顶点数应当少于四个。请仅仅保持部分条件而舍去 其余部分。什么样的部分条件容易满足?” “两顶点在三角形边线上,甚至三个顶点都在三角形边线上的正方形,是容易画

40、出来的!” “画张图!”学生画出图2。图2“你仅仅保留了部分条件,同时你舍去了其余条件。现在未知的确定到了 什么程度?”“如果正方形只有三个顶点在三角形的边线上,那么它是不确定的。” “好!画张图。”学生画出图3。“正象你所说的,保持部分条件不能确定正方形、它会怎样变化呢?”图3“你的正方形的三个角在三角形的边线上,但第四个角还不在它应该在的 地方。正象你说的,你的正方形是不确定的,它能变化;第四个角也是这样, 它怎样变化?”“如果你希望的,你可以用实验的办法试试看。按照图中已有的两个正方 形的相同办法,去画出更多的三个角在边线上的正方形。画出小的正方形与大 的正方形。第四角的轨迹看起来象是什

41、么?它将怎样变化?教师已把学生带到非常接近于解答的地方。如果学生能猜到第四个角的轨 迹是一条直线,他就得到这个主意了。19一个证明题在不同平面上的两个角,其中一个角的每一边平行于另一角的对应边且方向相同。证明这两个角相等。我们要证的是立体几何的一个基本定理。这个问题可以提给那些熟悉平面 几何以及立体几何中下列少数事实的学生,这少数事实构成了欧几里得原理中 当前这个定理的预备知识。我们不但把直接引自我们表中的问题与建议划上线,而且把那些与它们相对应的问题与建议也划上线。例如,“求证题”是和“求 解题”相对应的(在“求解题,求证题”标题下的第5,6小节中,我们再系统地 讨论这种对应关系)。“前提是

42、什么?” “两角在不同的平面上,其中一个的每一边平行于另一角的对应边,且方向相同。” “结论是什么?” “两角相等。”“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学生画出图4中的线,并在教师的或多或少的帮助下,标出图4中的字母。“前提是什么?请用你的符号表达出来。” “A,B,C和A,B,C不在同一平面上,且ABAB, ACAC。AB的方向与AB的方向相同,而AC的方向与 AC的方向相同。”图4“结论是什么?”“看着结论!尝试想起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沦的熟悉的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对应角相等。”“很好!现在有一个与你的问题有关的定理,且早已证明。你能否利用它?”“我想如此,不过我还不清楚怎么办。”

43、 “为了可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个辅助元素?” “好,你提得非常好的那个定理是关于三角形的,是关于一对全等三角形的。在你的图中有没有三角形?” “没有,但我能引进一些。让我连接B与C,B与C,这样就有了两个三角形,ABC和ABC。” “做得好,但是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用?” “去证明结论;BAC=BAC”“好,如果你希望汪明这点,你需要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噢,对了,我可以选择B,C,B,C,使得AB=AB, AC=AC” “好极了!现在你希望证明什么?” “我希望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ABC=ABC如果我能证明这点,则立即可得结论BAC=BAC。” “妙!你有了一个新目标,这目标

44、是一个新结论。看着这结论!并且尝试想起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结论的熟悉的定理。”“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图5“做得好。本来你有可能会选出一条较差的定理的。现在这里有了一条与你的问题有关的定理,且早已证明,你能否利用它?”“如果我知道BC=BC,我能利用它。” “对!那么你的目标是什么?” “证明BC=BC。”“试回忆起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结论的熟悉的定理。” “是的,我知道一个定理,它最后结束的句子是:则两线相等,但它并不合适。” “为了能够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个辅助元素?”“你看,在图中BC与BC间并无联系,你怎么能证明 BC=BC?”

45、“你利用了前提吗?前提是什么?” “我们假定ABAB,ACAC。是的,当然我们必须利用这点。” “你是否利用了整个前提?你说ABAB,这是你所知道的关于这些线段的全部情况吗?” “不,根据作图,AB还等于AB。它们彼此平行并且相等。AC和AC也是这样。” “两个等长的平行线这是很有趣的图形。你以前见过吗?”“当然见过!对!平行四边形!让我联结A与A,B与 B,C与C。”“这主意不太坏。现在你的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两个。不,三个。不,两个。我意思是说,其中有两个,你可以立刻证 明它们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第三个看来是个平行四边形。我希望我能证明它是。 这样证明就结束了!”我们可能从这个学生前面

46、的回答已经推测到他很聪明。但是等他作出上述最后一个回答以后,我们对此就深信不疑了。这个学生能够猜出数学结果并且能够清楚地区分证明与猜测。他也知道猜 测可以多多少少似乎是可信的。确实,他真的从数学课上得到了教益;他在解 题方面有了某种实际经验,他可以看出并且摸索出一个好的解题思路。20一个速率问题水以速率r流进锥形容器。容器具有正圆锥形状,底是水平的,顶点在下 方,底的半径是a,高为b。当水深为y时,求水表面上升的速率。最后,假定a=4 尺,b=3尺,r=2立方尺/分,y=1尺,求未知数的数值。图6我们假定学生知道最简单的微分法和变化率的概念。“已知数是什么?” “圆锥底的半径a=4尺,圆锥的高

47、b=3尺,水流入容器的速率r=2立方尺/分,在某一时刻的水深y=1尺。”“对,从问题的叙述方式看来,是建议你先忽略具体数值而用字母求解, 把未知数用a,b,r,y表示出来,而仅在最终得到未知数的字母表达式以后再 代入具体数值。我愿意按照这条建议做。现在未知数是什么?”“当水深为y时,水面升起的速率。” “它是什么?你能用其他术语来说吗?” “水深增加的速率。” “它是什么?你能否再重新叙述得更不同些?” “水深的变化率。” “对,y的变化率。但什么是变化率?回到定义去。” “函数的变化率是导数。”“正确。现在y是函数吗?如前所述,我们不管y的具体数值。你能否想象y是变化的?” “是的,水深y随

48、着时间而增加。” “这样,y是什么的函数?” “时间t的。”“好,引入适当的记号。用数学符号,你将怎样写y的变化率?” “dy/dt” “好,这就是你的未知数。你必须用a,b,r,y来表示它。顺便说一下,数据中有一个是速率,哪一个?” “r是水流进容器的速率。” “它是什么?你能用别的术语来说它吗?” “r是容器中水的体积的变化率。”“它是什么?你能否再重新叙述得更不同些?你将怎样用适当的记号来写它?” “r=dV/dt” “V是什么?”“在时间t,容器中水的体积” “好,这样你必须用a,b,dV/dt,y,来表示dy/dt,你将怎样做?”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问题,首先尝试去解决某个与此有关

49、的问题。如果 你到现在还看不出dy/dt与数据间的联系;尝试去引入某种能作为中间过渡踏脚 石的更简单的联系。”“你看不出还有别的联系吗?例如y与V是否彼此独立?” “不,当y增加,V一定也增加。” “那么说,是有联系了,这联系是什么?” “好,V是锥体的体积,y是锥体的高。但我现在还不知道底的半径。” “不过,你可以考虑它。叫它什么,譬如设它为x吧!”px 2 y“V=。”3“正确,关于x又知道些什么?它是否与y独立?” “不,当水深y增加,自由表面的半径x也增加。” “这么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但这联系是什么?” “当然是相似三角形。x:y=a:b” “你看,又多了个联系,我不愿错过从它那

50、儿得到的好处。别忘了,你希望知道的是y与V之间的联系。” “现在我有x=ay/bpa 2 y 3V=”3b 2“很好,这看来像个踏脚点。难道不是吗?但你别忠了你的目标。未知数是什么?” “噢,是dy/dt”。“你必须找出dy/dt,dV/dt与其他数量间的联系。但这里有的却是y,V和其他数量间的联系。你该怎么办?” “当然是微分!22V = pa yy 就是它。”tb 2t“妙!那么从已经给出的数值能得出什么结果呢?” “若a=4,b=3,dV/dt=r=2,y=l,则2 = p 16 1 y 。”也即9tdy/dt=0.358尺/分。1熟悉问题第二部分怎样解题一段对话我应该从哪儿开始?从问题

51、的叙述开始。 我能做什么?观察揣摩整个问题,尽量使其清晰而鲜明。暂时先抛开细节。 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你会明白问题,使自己熟悉问题,并把问题的目标牢记在脑海中。这样全神贯注地对待问题也会调动起你的记忆力,做好准备去重新联想与问题有关的各点。2深入理解问题我应该从哪儿开始?还是从问题的叙述开始。当你对问题的叙述已如此清楚 并已深深地印入脑海,以致你即使暂时不去看它,你也不怕把它完全忘掉时, 你就可以开始下面的工作了。我能做什么?先把问题的主要部分剖析出来。因为前提与结论是“求证题” 的主要部分。未知、已知与条件是“求解题”的主要部分。再把问题中的主要 部分都弄一遍,并且要逐个地考虑,轮流地

52、考虑,而且在各种组合中来考虑, 同时把每个细节与其它细节联系起来,把每个细节与整个问题联系起来。这么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你会准备好并弄清楚以后可能起作用的细节。3探索有益的念头应该从哪儿开始?从考虑问题的主要部分开始。当主要部分能很清楚地排 列出来,想得明明白白(这应归功于你前面的工作)并且也记得住时,这时开始 做下一步。怎样进行?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你的问题,找出与你现有知识有关之处。从各个方面考虑你的问题。分别突出各个部分,考察各个细节,用不同方 法反复审查同一细节。把细节用不同方式组合起来,从不同角度考虑它。试着 在每一细节中发现某些新意义,尝试在整个问题中得出某些新解释。从你现有知识中找

53、出与问题有关之处。试想过去在类似的情况下有什么曾 帮过你的忙。在你所考察的内容中,设法找出熟悉的东西来,在你所熟悉的东 西中,努力找出有用的东西来。能找出什么?一个有用的念头,也许是个决定性的念头,它能使你一限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念头有什么用?它会给你指出整个或部分解题途径,它或多或少地清楚地 向你建议该怎么做。念头多多少少还是完整的。如果你有一个念头,你就够幸 运的了。碰上一个不完整的念头怎么办?应该加以考虑。如果它看来有好处,就应 该多考虑一会儿。如果它看来是可靠的,你应当确定它能引导你走多远,并重 新考虑一下形势。由于这个有益的念头,情况已经变化了。你要从各个方面来 考虑新形势并找出它与

54、你现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再次这样做,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如果你走运的话,你或许能找到另一个念头。也许下一个念头会引导你去解决问题。也许在下一个念头以后,你还需要几个有益的念头。也许有些念头会把你引入歧途。无论如何,你应当感谢所 有的新念头,感谢那些次要的念头,感谢那些模糊的念头,也感谢那些使模糊 念头得以纠正的补充性念头。即使你暂时还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新念头,但 如果你对问题的概念更完全了,或者更连贯、更和谐或者更平衡了,那你也应 当表示感谢。4实现计划应该从哪儿开始?从引导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始。当你感到你已抓住主要 的联系,并且自信能提供可能需要的次要细节时,就开始。怎幺做?你对问题应抓得很有

55、把握。详细地进行你以前认为可行的全部代 数或几何运算。用形式推理或直接观察检查每一步骤的正确性,或者,如果你 能够的话,两种方法都用。如果你的问题很复杂,你可以分成“大”步骤和“小” 步骤,每一大步骤又由几个小步骤组成。首先检查大步骤,以后再检验小步骤。这样做,我能有什么好处?这样提出的解,每个步骤无疑都是正确的。5回顾应该从哪儿开始?从解答开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完整而正确的,怎么做?从各个方面考虑这个解,找出与你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考虑解的细节,并尝试使它们尽可能地简单;研究解答中较冗长的部分, 使它们更短些;试着一眼就看出整个解。试着去改进解的各部分,尝试去改进 整个解,使它直观,使

56、它尽量自然地适合于你已有的知识。总结你解题的方法, 尝试看出它的要点,并且尝试把它用于其他问题。总结所得结果并试着把它用 于其他的问题。这样做,我能有什么好处?你可能找出一个新的更好的解,你可能发现新 的有趣的事实。无论如何,如果你用这方式养成研究与总结你的解的习惯,你 将获得某些井然有序的,便于应用的知识,并且你将会提高你解题的能力。1类比第三部分探索法小词典类比就是一种相似。相似的对象在某个方面彼此一致,类比的对象则其相应部分在臬些关系上相似:(1)长方形可与长方体类比。事实上,长方形各边之间的关系与长方体各面 之间的关系相似:长方形的每一边恰与另一边平行,而与其余的边垂直。长方体的每一面

57、恰与另一面平行,而与其余的面垂直。让我们把边称为长方形的边界元素,而面称为长方体的边界元素,则前述两个命题可合而为一并可同等地应用于这两个图形:每一边界元素恰与另一边界元素平行,而与其余的边界元素垂直。这样,我们就将所比较的两个系统的对象(即长方形的边与长方体的面)的某些共同关系表达出来了。这两个系统的类比存在于关系的共性之中。(2)在我们的思维、日常谈话、一般结论以及艺术表演方法和最高科学成 就中无不充满了类比。类比可在不同的水平使用。人们常常使用含糊不清的, 夸大的,不完全的或没有完全弄清楚的类比,但类比也可以达到数学精确性的 水平。所有各种类比在发现解答方面都可能起作用,所以我们不应当忽

58、略任何 一种。(3)在求解一个问题时,如果能成功地发现一个此较简单的类比问题,我们 会认为自己运气不错。在第十五节,我们原来的问题是长方体的对角线,它的 较简单的类比问题就是长方形的对角线,这个类比问题引导我们到达原问题的 解答。我们将讨论这种类型的另一个例子。我们需要求解下列问题:求均匀四面体的重心。若不具备积分与物理知识,这问题是很困难的。在阿基米德与伽里略的时 代,它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希望用尽可能少的预备知识来 解决它,我们就应该寻求一个较为简单的类比问题。在平面上的对应问题很自 然地就是下面的问题:求一均匀三角形的重心。现在,我们有了两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但两个问题

59、比起一个问题来可 能还更容易回答假定这两个问题能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话。(4)现在我们暂时把原来四面体的问题放在一边,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关 三角形这一比较简单的类比问题上。为了求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关 于重心的知识。下列原理似乎是可信的而且提出它来也很自然:若一物质系统S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重心都位于同一平面上,则该平面也必包含此整个系统S的重心。对于三角形情况来说,这一原理给出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首先,它指出三 角形的重心位于三角形的平面上。于是,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看成由平行于三角 形某边(图7中边AB)的许多个小条条(薄条条无限窄的平行四边形)所组成。每一 个小条条(平行四边形)的重心

60、显然是它的中心,而所有这些中心位于连线CM上, C为与AB边相对的顶点,M为AB的中点(见图7)。 图7通过三角形中线CM的任何平面包含有三角形中所有平行小条条的重心。由 此得出结论:整个三角形的重心就在这一中线上。但是,根据同一理由它也必 须在其他二条中线上,所以它必须是所有三根中线的公共交点。我们现在希望用纯几何方法(与任何力学上的假设无关)来证明三根中线交于同一点。(5)在弄懂了三角形的例子之后,四面体的情况就相当容易了。因为我们 现在已经解决了一个和我们所提问题有类比关系的问题,所以一旦解决这个类 比问题,我们就有了一个可以照着办的模型。在解决我们现在用作模型的类比问题中,我们设想三角

61、形是由平行于其一 边AB的平行小条条所组成的。现在我们设想四面体ABCD也由平行于其一棱AB的 小条条所组成。组成三角形的小条条之中点全部位于同一直线上,即位于连接边AB的中点 M与相对顶点C的那根三角形中线上。组成四面体的小条条的中点全部位于连接 棱AB的中点M与对棱CD(见图8)的同一平面上;我们不妨将此平面MCD称为四面体 的中面。图8在三角形情况下,我们有象MC那样的三根中线,其中每一根都必须包含三 角形的重心。因此,这三根中线必须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重心。在四面体情 况下,我们有象MCD那样的六个中面(连接一条棱中点与其对棱的平面),其中每 个中面都必定包含四面体的重心。因此,这六个中面必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 重心。(6)这样,我们就解决了均匀四面体的重心问题。为了完成这个求解过程,现在我们需要用纯几何(与力学上的考虑无关)来证明六个中面通过同一点。当我们解决了均匀三角形的重心问题以后,我们发现,为了完成求解过程, 需要证明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