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11151702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吴晓江内容提要嬪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关键词嬪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2、和谐;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如何协调好这三重矛盾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之举。如何协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面临着两个突

3、出矛盾,这就是*十六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看,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着很大的限制性条件的压力。以常规能源而论,我国石油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7%天然气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3%煤炭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42%按现有消费速度,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14年内耗尽,天然气储量将在32年内耗尽,煤炭储量将在100年左右耗尽。(p.6)过去10年内,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至

4、少占世界增长的四分之一。去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未来20年,随着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电力需要将增长200%,相当于整个西欧2020年发电总量。2再看水资源,我国已被列入世界最贫水国之一,人均拥有淡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接近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线。我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座缺水,严重缺水达110座。3土地资源形势严峻。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其中,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达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4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我国人均草地占有

5、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目前退化、沙化和碱化的草地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近7年来全国耕地净减少1亿亩,6仅去年全国净减少耕地近254万公顷。5我国矿产资源也非常有限,矿产资源潜在的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4现有的45种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仅有24种。我国现需主要金属原料中,铜进口量占60%,铁、铝进口量占50%。7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可以通过进口国外自然资源实现增长,但当今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枯竭和衰退的危机。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将在今后40年内耗尽,已探明的天

6、然气储量将在今后60年内耗尽。8按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对外能源的依存度将加大。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从现在1亿吨左右增长到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现在的30%达到60%以上。9这种需求显然与世界石油紧缺的趋势相冲突。此外,全球土壤流失量已增加到每年200亿吨,超过新土的形成量。全球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已有30%的陆地沙漠化。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0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已上升到平均每6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严重减退。地球上的矿物、能源、土壤、森林、草原、淡水、物种是自然界经历38亿年的漫长演化而积累起来的。在过去二百多年工业化运动中,这些

7、自然资源被迅速开发。国外专家预言,按照各国生产和消费增长的需求,地球经历38亿年储备起来的自然财富,到21世纪末将被消耗得所剩无几。10(p.4)在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条件下,我们有否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对这个矛盾加以分析。应科学理解“需要”概念的含义。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合理的需要、适度的需要,也有不合理的、过度的需要。合理、适度的需要,是以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需求,是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的需求,而非滥用自然资源、糟蹋生态环境的奢华需求,或由商界为赢利而煽动起来的不必要的、虚假的消费需求

8、。对于超过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的需求和欲望,应加以遏制。应科学理解“落后的社会生产”概念的含义。我国现有社会生产的“落后”,不能只从生产的规模和产品的数量不足方面去理解,更多地应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外延式生产方式方面去理解。从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物质文化需要来看,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是必要的。去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钢铁、水泥、家电、电话、服装生产的第一大国。但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复生产、过剩生产现象严重,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浪费。同时,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尚未普遍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并进与融合,尚未普遍实现用高新技

9、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生产设备、工艺和管理落后,使本来就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限制了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十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两倍多,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其中,火力发电煤耗高于国际水平27.4%,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我国单位产值水消耗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木材综合利用率只相当发达国家八分之一。发达国家的投入产出比为1:1,我国去年为5:1。1112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关系。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条件下,“日益增长”应是“内涵式增长”,即在总体自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10、,通过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从内涵发展方面实现经济增长。据报道,今年我国电量短缺达600亿千瓦。但另一方面,由于用电技术设备落后,每年用电浪费大约近2000亿千瓦,相当于两个建成后的三峡电站发电量。若少浪费30%电能,即可解决电量短缺问题,11使经济增长获得更多的能源支持。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却保持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其原因之一是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日本每年废弃1800万台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重量达60万吨。日本循环利用法规定家电生产企业、销售商和消费者有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家电资源的责任,这四大件家电回收率必须在50%至60%。三洋公

11、司家电回收率达到61%至81%。13中国一些先进企业也开始走向循环经济,企业不只是生产、销售产品的单位,而且是对产品废弃后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单位。海尔电器公司通过销售网点,年回收废旧电器60万台,回收其中金属、塑料八千多吨,可利用零部件折合整机2千套,60%至80%电子废物变为再生资源。14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的可能性与限制性关系。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可以不断发现这些资源有越来越多样的新用途,可以不断使经济获得增长的机会。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尚未发现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新用途,由此产生增长的极限。而一旦科学技术进步,发现新的不可再生资源或已有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新用途,就有了突破极

12、限、获得增长的机会。在石油、天然气资源日趋枯竭的形势下,我国和国外科学家发现海底蕴藏着大量以固体冰块形态存在的甲烷,这种被称之为“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每1立方米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计,地球上“可燃水”总能量是所有煤、天然气、石油的总和的2至3倍。15(p.84)从核能利用看,目前核能发电所采用的热中子反应堆,只能利用铀资源的1%至2%,已探明的铀矿在今后50年内可能会用尽。但科学家进行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实验,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铀资源的利用率可提高50至60倍,可使核裂变能发电延续500年左右。目前“可燃冰”有很大技术难度,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尚在研发阶段。在开

13、发利用尚未变成现实以前,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很大限制。这就需要十分节约地利用现有常规能源,以便我们能够平稳地过渡到新能源技术开发成功的未来时代。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对于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的依赖关系。现在普遍采用的不可再生能源,诸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都是远古地质时期古生物体积淀下来的太阳能。21世纪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愈来愈依赖于可再生能源,依赖于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依赖于对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如风能(大气受太阳辐射加热不均匀而流动产生的动能)、生物质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存于生物界和有机质中的能量)的利用,以及潮汐能、波浪能等的利用。据估计,每年照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总能

14、耗的1万倍。16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收太阳能相当于1700亿吨标准煤。17风能提供的能量是全球每年能耗总量的15倍。18虽然现在太阳能、风能在世界能源总量中的比例不到2%,但在过去4年内,太阳能、风能连续以40%的速度增长。8本土矿物能源匮乏的日本,在2001年实现太阳能发电容量达45万千瓦,居世界第一。19欧盟风能发电量将在2006年达到4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开发前景广阔。科学家估计,普通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不到4%,如果通过研究使其提高到5%,那么只要世界农田面积的十分之一,就可以提供相当于目前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的能源。20(p.107)世界上富含油脂的能源植物达万种以上,我国有近千种。目前

15、,一些国家科学家正在培育、推广能源植物,其中包括可提取“生物柴油”的富含类似于石油成分烃类的植物、富油植物等。15(p.81)现已发现四十多种能源植物。美国现在种植能源作物已达数十万公顷,产量超过500万吨,生物质能利用约为总能耗的3.6%。21德国去年生物柴油产量达65万吨,现有1300多家加油站提供生物柴油。欧洲目标是在2010年生物燃料占能耗的8.3%。目前许多国家开发氢能源、构建“氢经济”。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可以使水电解产生氢,氢用于燃料电池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其燃料生成物是清洁的水。氢能是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新能源,效率比石油高一倍,是今后交通工具主要动力源。应科学理解“

16、日益增长”概念的相对性、有条件性、非线性和适度性的含义。经济增长、需求增长,必须同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生态环境自净能力相同步,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开发自然、发展经济,必须让大自然的土地、草原、森林、生物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保持开发周期与自然资源再生和修复周期的协同关系。因此,“日益增长”不是直线性增长,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周期性的、起伏性或非线性的增长,一句话是适度增长,是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增长。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的可能性与控制人口规模、调节地区贫富差异的关系。占世界人口约20%的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消耗了世界70%以上的能源和资源。从国内和世界自然资源的现状来看,拥有十几

17、亿人口的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可能模仿西方高生产、高消费的“现代化”模式。从中国国情看,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首先要控制住人口增长,使“人口分母”变小,使群体的需求量递减下来,从而在同样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有可能使个体需求得到相对增长。国内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增长,应是“有机增长”,即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达地区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达到浪费的程度应予遏制,而应更多地扶持贫困地区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如何协调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按照通行的价值观,价值是由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而引起的,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通常人们将人与自然

18、的关系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其自身无所谓价值,自然界只有与人的需要和人的利益发生关系时,才有价值,因此,自然界的价值是人赋予的。长期以来,在这种以人类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影响下,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只有被利用的工具价值。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自然向人生成”、“人是自然的最终目的”的人本主义思潮。这种思潮肯定具有文化道德理想品格的人的价值与尊严,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今天,那种无视包括生物界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唯有人才是价值的评判者、选择者和创造者的观点,已遭到了国际环境伦理学界的批判,被称之为“唯我论”的价值观,或唯人类利益至上的“人类中心主

19、义”价值观。当代全球性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根源,就在于这种唯我论价值观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盛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不同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要纠正多年来以片面追求 GDP 的增长作为政绩和社会进步之主要标志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不顾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代价,不顾生产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无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以生态透支和环境安全的丧失换取暂时的财富增长,结果是普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了没有健康、全面发展的畸形增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是以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相统一的和谐关系为前提

20、的。事实上,自然界有着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身价值,尤其是具有自发调节生态平衡的“智慧”、“能力”。比如,森林不只是人类功利目光中的木材库,它还是自发调节水资源的天然绿色水库,保存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基因库,自发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比率的天然制氧库,自发调节气温和湿度的巨大空调器。如果人类不尊重森林这些丰富的内在价值,只看到它可提供人类使用木材的价值,就会造成过度砍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生物物种大量灭绝、气候干旱化、土地荒漠化的恶果。从当代生态科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观点看,价值论中的“主体”概念不应限于人类,而应扩展到整体生物界中去。自然环境的价值不应只是根据人的需要和利益加以评判而产生,而且应根

21、据所有生命的物种的生存权利来判定。比如,长期以来,人们将海滩、湖滨、河滩、沼泽等湿地视为无价值的荒地、废地,唯有根据人的需要,围垦成农田才有价值。其实,湿地绝非是无价值的荒废之地,而是有着丰富生态价值的宝地。湿地首先对生物界有着特殊的生态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湿地中,浮游生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湿生植物等多种生物构成了具有共生关系的生物群落。湿地是鸟类的天堂,是鸟类栖息、繁殖、迁徙、越冬的集聚地。全世界鹤类15种,我国湿地就有9种。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我国湿地有46种。23据最近考察,仅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就有天鹅等鸟类一百多种,鱼类167种。我国沼泽植物有101科。近40年来

22、由于开垦湿地,我国已有半数滨海滩涂不复存在,约30%湖泊消失。黑龙江三江平原78%沼泽消失。洪湖湿地萎缩,水生植物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神农架地区大九湖沼泽曾是水禽栖息和鹿、獐出没之地,围湖造田后变成干旱荒芜之地。尊重自然的价值,尊重生物生存的价值和权利,保护原生态系统,保留大自然中一定比例的原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的发展空间,限制人类任意开发和支配自然的范围和权利,是否必然与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相冲突?笔者认为,尊重自然的价值和生物界的权利,与人类非份的发展欲望是相冲突的,但是,与人类理性的、和谐的发展愿望是可以协调的。尊重自然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是可以双赢的。生态学表明,保留和保

23、护天然生态系统的存在,就是保留和增强自然界自净环境的能力,保留和保护人类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以湿地而论,它是由多种多样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物链系统,它具有自发净化水质的能力,被科学家称为“天然的污水处理厂”。长江口区八大湿地每年净化污水18.8亿吨,恰好与上海一年的污水排放量相等。湿生植物有着改善土壤的功能。比如一种盐地碱蓬可使盐土脱盐,被誉为改造盐碱地的“先锋植物”。湿地还有调蓄洪水、净化空气、降温散湿的功能,能控制土壤侵蚀,防风护堤。湿生植物具有供人类药用、食用、观赏等价值。据估计,每万顷湿地可创造出生态效益1.5万美元。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著名环境科学家巴里康

24、芒纳提出的生态三定律之一,就是“自然懂得最好的”或“自然最有智慧”(Natureknowbest)。24(p.3人类往往自以为是“万物之灵”,比自然界更高明,于是其支配自然的欲望和权利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冲突,人工物对自然物的过度侵犯。比如,我们常立足于一种狭隘功利主义价值观,把洪水视为一种灾害,而看不到洪水在天然条件下塑造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洪水是冲积平原的造就者,洪水能补给江河两岸和湖泊、湿地的水源及两岸地下水,维持两岸和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洪水变成洪灾是人类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限制洪水合理的活动空间,违反自然运行之道所造成的恶果。25那么,当人类收敛自己支配自然、侵犯自然的

25、权利,让过度发展的人工物和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退出,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诸如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是否会必定造成经济的停滞或衰退呢?否。如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地调整生产结构,是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饱受洪灾之苦的洞庭湖一些乡村,改变农业生产结构,退田还湖,农民迁出泄洪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即使遇上洪水也不遭灾,经济收入比种粮为主的时期有所提高。26黑龙江省退耕还林,虽然耕地少了,但近3年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并未减少,一直稳定在250亿公斤。因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种的低产田,还林后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村小气候,使保留下来的优质农田精耕细作获高产。27河南省栾

26、川县5年来植树造林,种植百余种经济树种,面积15万亩,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9余万农民由此脱贫。28协调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关系,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尊重自然休养生息的权利,人类要对自然履行修复、保养、维护的义务和责任,人的经济活动必须基于人对自然的投入与索取、保养与利用的平衡点上。以盛产羊绒羊毛著名的鄂尔多斯地区,为了治理因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沙化的环境,近三年来开展了大面积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禁牧草场占全地区草原三分之一,休牧草场占全地区草原四分之一,使草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30%上升到50%至70%。牧民种植优质牧草,舍饲圈养,牧业生产由粗放型变成精细型,牧民收入提高了。

27、29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实施贺兰山退牧还林牧民转移工程,农牧民迁居人工绿州,90%以上移民户生活改善。该旗一个镇年人均收入从移民前的1500元上升到2600元。30协调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关系,还在于要树立“生态储蓄”的价值观念。我国近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国内储蓄率的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生态赤字和自然资本的损失换来的。为此,生态经济学家称之为“名义”的国内储蓄率。31要提高真实的国内储蓄率即真实的财富积累和增殖,应实施“生态储蓄”,即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性、养护性投入,使自然资本得以保存和增殖。近6年来国家对内蒙古

28、草原投入120亿元“生态储蓄”,按国际通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价方法,现计算出生态保护投入所形成的草原生态系统新增资本价值量达到每年25.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储蓄”效益。32如何协调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工业化时代,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空前放大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空前放大了人类耗用自然资源、毁坏生态环境的力量。于是在国际上出现了反科技思潮,把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视为摧毁人类生活根基、毁灭人类家园的洪水猛兽。其实,反科技思潮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将当代环境灾难、生态悲剧归罪于科学的发展,是十分荒谬的。科学的主要职能是认识世界。科学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求“真”,不抱有明显的功利欲

29、望和实用态度。科学不直接地、大规模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界。现代科学与古典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探索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也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人用技术干预和改造自然所引起的正负效应和远近效应,由回答客观世界“是什么”的求真要求,引申出“应当怎样做”的伦理要求,为人类摆脱一味征服自然的欲望,维护自然环境、保护人类家园带来了理性之光。技术的主要职能是改造自然。技术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求“用”。因此,技术抱有明显的功利欲望和实用态度。技术直接地、大规模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由于近现代技术是自觉应用科学的产物,人们通常称之为“科技”,以区别于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技艺性技术。技术的发明和开发固然遵循科学原理,应

30、用科学原理,但人们在从事技术发明和开发时,对科学原理的应用是有选择的。如果技术开发完全立足于满足人类自身需要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的,去选择和应用科学的某些原理,而无视科学揭示的生态保护原理,无视技术开发的生态效益,无视生物界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那么技术开发就会走向最终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永续发展的歧途上去。现代反技术思潮认为,技术是人造的产物,不是大自然的创造物,技术从根本上就是与天然生态系统不相容的、相冲突的,技术本质上是反自然的、反生态的。这种反技术思潮的根源之一,在于近现代技术的特征主要是根据人类的需要,限定性地选择自然事物的某种属性、某种价值,逼促自然,强求自然交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31、而不见自然事物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属性和价值,这就扭曲了自然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固有属性,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在近现代技术的这种“限定”、“强求”的视野中,河流只是水压的提供者,只有水力发电的价值,不见河流还有保存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持流域的水文环境和动植物生存环境等价值。于是在河流上盲目兴建梯级水电站,造成河流形态的剧烈变化,鱼类洄游、繁殖的天然环境的丧失,下游河道干涸,湖泊湿地面积缩小,地下水位下降,流域气候变干燥,陆生动植物消退,河流美丽的自然风光被毁。这种以逼促自然、强求自然为特征的技术,在全球性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告急的当代,已走进了穷途末路。当代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发生了新的转向,这就是

32、不能只着眼于满足人类的利益和欲望,仅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而是要更多地遵循和应用科学揭示的生态原理,顾及自然生态的维护,顾及生物界生存的权利,师法自然,修复自然,使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冲突关系转变为友好关系,使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利用转变为保护性开发利用。21世纪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面向建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全面渗入生产和管理过程,粗放型生产转变为精细型、节约型生产。由此改变高物耗、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并使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各要素的配置管理更为优化。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改变传统经济交往、社会交往的方式,降低物流、人流过

33、程中交通的能耗、物耗和环境污染。在加紧推进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同时,大力开发节能新技术。比如,我国近年来电力紧张的主因之一,就是空调器的普及。夏季空调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40%,全国每年新增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都被空调消耗。开发节能空调,节电约25%,一年全国就可节电243亿千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现有发电量。33又如,继半导体技术引发了微电子革命后,现又孕育着一场照明革命,即大幅度降低电能消耗的半导体灯将替代白炽灯和荧光灯,在同样亮度下,半导体灯耗电仅为白炽灯的十分之一,寿命却延长100倍。34正在开发的各种节能建筑材料,隔热保温性能逐步提高,可使建筑能源消耗减少20%以上。开发循环利用资源

34、和清洁生产、无公害产品制造的绿色技术。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可提高有限的自然资源重复利用率和再利用率,缓解经济发展与有限资源的紧张关系。比如,宝钢每年要排放近270万吨高炉废渣。现通过废渣资源二次开发,加工成矿渣细粉,可替代混凝土中的水泥。又如,上海每年改造城市所产生的废弃混凝土达2000多吨。我国为制造混凝土骨料,每年开采石子相当于铲平500米高的山体840公顷。现在,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于筑路工程已试验成功,若加以推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再如,上海每年丢弃的复合纸牛奶盒、果汁盒7300吨,若回收制成再生板材,用以制作课桌椅等,每年可节省木材2000吨。清洁生产和无公害产品(如无

35、毒性物质的电脑,电池等)的制造技术,可以在生产源头或生产过程中消除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的危害。开发新材料技术,减少天然材料、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开发人工新材料,降低了经济发展对有限的天然材料的依赖程度。如新兴的工程塑料强度高、耐磨损、耐腐蚀、重量轻、易加工,在许多工业产品中成为金属材料、木材的替代品,而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远低于钢材。国外汽车制造业用新型复合材料取代钢,汽车重量减轻65%-75%,从而使汽车能耗节省80%。国外科学家还研制出以杂交植物为原料制成的可自然降解而无污染的塑料。师法自然,开发仿生态新技术,治理污染,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发达国家近十年来纷纷模仿天然湿地自净机

36、制,营造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美国建了1万多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丹麦有800多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大大降低能耗物耗。我国有些地方近年开始启动人工湿地处污工程。云南抚仙湖建一片30亩人工湿地,生长10多种水生植物,日处理污水1.45万吨,出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污水处理费用仅为污水处理厂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湿地除去污水中氮、磷的能力比污水处理厂强。35国内外一些城市还开发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技术,营建节水型城市。北京有两个社区新建的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每年共可收集1.14万立方米雨水。最近在上海隆重举行的以“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的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表明,当代全世界工程师的重要社会责任是,用先进的科技和工程设计,使自然资源得以恢复和再利用,减少现有能源的消耗和广泛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修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帮助占全球人口80%的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人民满足改善生活的需要。为此,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展望,21世纪技术革命浪潮将朝着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浩浩荡荡奔涌前进,为人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