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111085416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介入治疗中 DSA 的技术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在介入治疗中DSA的技术应用。方法常规采用 Seldinger技术,选择好DSA不同技术参数、高压注射器、常规 呼吸训练,利用“路径图”技术,将微导管超选至靶血管,进行 造影及栓塞治疗时,对所采集 DSA 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检查 356 病例(腹部 245 例,头面部 58 例,胸部 25 例,盆腔 28 例) 1420 个曝光采集序列,2136 幅图像,图像质量优等的共 1164 个序列,占81.97%;图像质量良的为221个序列,占15.56%;图像 质量差的为 22 个序列,占 1.55%;图像采集失败 13 个序列,占 0.92%。结

2、论 不同病例、部位的图像采集应用不同技术参数,使 用非离子造影剂有利于提高检查图像质量。 【关键词】 血管 造影术,数字减影;介入治疗;放射学,介入性 随着介入医学的 发展和临床介入治疗推广及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 用,我院2005 年以来充分应用了导管技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检查及治疗,笔者对356例经导管超选进行DSA检查 的病例,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 DSA 技术,所采集的影像图 像进行比较分析1,提出一些技术操作的见解。 1 材料与方 法1.1 般资料我院5年来应用导管技术进行DSA检查病例 共有356例。腹部245 例,头面部58例,胸部25例,盆腔28 例。采

3、用北京万东公司生产的 800mA-CGO2000 数字减影 X 线 机,日本生产Nemoto-120S高压注射器。所用导管为:56F造影导管;作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及治疗之3F微导管,如 Tracker微导管、COOK Microferret微导管等;起引导作用之微 导丝。造影剂大多数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碘海醇及优维显注射 液),少部分使用76%泛影葡胺。1.2方法一般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一侧股动脉,置入动脉鞘,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 导管。肝癌病人常采用56F Yashiro或RH导管,先行腹腔干 动脉造影及导管至肝固有动脉做肝动脉选择性造影后,以同轴 微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肝段或肝亚

4、段动脉,利用手推或高压注射 器注入造影剂采集图像,显示病灶。肺癌支气管动脉 DSA 采用 Cobra 导管或 RLG 动脉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支气管动脉并进 行 DSA 图像采集,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后,采用同轴微导管系 统超选择插管到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内再次采集图像。头部血 管DSA采用56F JR4或H1、H2导管,分别进行颈总、颈内、 颈外和椎动脉造影,发现病变后采用同轴微导管系统超选择性 插管到靶血管分支内再次采集 DSA 图像。盆腔肿瘤栓塞及出血 的止血治疗方法与其它部位基本相似。 2 结果 检查356例 病例,1 420个曝光采集序列,2 136幅图像,通过科内经验丰 富的诊断医师、

5、技师集体评定分析。图像质量优等的为:图像 清晰、对比良好、层次丰富、没有伪影、减影彻底、血管细小 分支能清晰显示(见图 1),可显示 0.2mm 的细小血管,较好显 示小病灶及异常血管,完全满足诊断要求,共 1 164 个序列, 占 81.97%;图像质量良的为:图像尚清晰,伪影少,也能较清晰 地显示血管的细小分支(见图 2),显示病灶方面也能与图像优的媲美,共 221 个序列,占 15.56%;图像质量差的为:图像有移动、 饱和伪影,噪声大,或兴趣区显示不全,或减影不彻底,或造 影延迟时间不够(见图 3),显示细小血管欠佳,且对 5mm 以下 的病灶显示不清,易于漏诊或误诊,但通过 DSA

6、后处理技术, 能满足诊断要求,共 22 个序列,占 1.55%;图像采集失败 13 个 序列,占0.92%。3讨论 对于在介入治疗应用DSA技术中,图像要求清晰,血管层次清楚,35级以内的血管应能够辨认,背景无任何伪影,除靶血管外,其它结构均在减 影过程中被完全消除(图1)。DSA图像质量的优劣对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起重要作用,优质影像的获得受多种因素所影响,主 要与操作医技人员有关,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 专业技能、高度负责的责任心、高尚的医德及相互间默契配合 的团队精神;其次是机器设备方面,要保证设备良好运行,认真 保养和维修,严格操作规程。再者于术中术后及时分析评价图 像,进行

7、总结、提高。综合各部位的 DSA 检查影像图像效果,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提高介入治疗中 DSA 技术的有效途径 图1腹部肝动脉造影,DSA显示图像清楚,没有伪影,减影彻 底,血管细小分支能清晰显示,肝血管瘤染色清楚。 图 2 腹部 肝动脉造影,DSA显示图像尚清晰,伪影少(),也能较清晰地 显示血管的细小分支,肝肿瘤染色较好显示。 图 3 腹部肝动脉 造影,DSA显示图像稍差,伪影较多(),兴趣区显示不全,肝 肿瘤染色尚可显示。3.1医生和技术人员是DSA技术的首要 因素 术者在造影前首先要透视定位,减影部位应在图像的中心, 调节好球管、增强器与病人之间的距离。肝动脉造影时,肺底 与肝膈面

8、处密度反差很大,使膈下血管不易显示,为了使照射 部位密度趋于一致,减少饱和伪影,要在肺底部用附加软滤过 板的方法2。或调节视野大小,使肺底与肝膈面处密度趋于一 致,DSA连续采集至出现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的图像,适 时运用“路径图”技术进行超选,避免过多的辐射。技术人员严 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造影程序,配合医生于术前、术中做好 高压注射器的质控工作。根据造影部位和医生的要求进行造影 参数的选择,术中认真观察医生的每一步操作,准确理解医生 的意图,适时为医生选定 参考图像,作好“路径图”的设置 2。 严密观察病人情况,并训练病人屏气,配合技师进行图像采集。 3.2 减少消除患者本身因素造成的伪

9、影是 DSA 技术中的基本要 素患者在DSA检查过程中的自主和不自主运动,如移动、吞咽、 心脏搏动、呼吸和肠蠕动等,是形成移(运)动伪影的主要原因, 为此,首先于造影前对患者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谈话,告知患 者造影之程序以消除其恐惧感,或提醒其注入造影剂后咽部有 热感,暂勿做吞咽动作等,对于胸腹部 DSA 检查患者,术前应 反复做“屏气”训练,对于精神紧张、躁动不安或年幼儿童除应 注意上述各项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给予镇静剂或适当麻 醉,应用副作用(疼痛、热感、不适)少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和尽可 能地缩短造影时间2。 3.3 造影剂(对比剂)使用 由于对比剂的 渗透压、黏稠度,对比剂的毒性以及给药

10、时的浓度、剂量、流 速和注入部位均可导致病人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同时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显影部位的清晰度 3。因此正确选择对 比剂类型、流速及注射方式很重要。特别是支气管动脉、脑动 脉DSA、病重、高龄、高敏、难以合作的患者应首选非离子型 对比剂。流率选择依据是导管先端所在的靶血管的血流速度, 一般流率应等于或略小于其血流速度,流率低于血流速度时, 造影剂将被血液较多稀释,流率过大,将增加血管内压力,血 管有破裂的危险。另外,还应考虑血管病变的性质,如广泛夹 层动脉瘤、室壁瘤或脑出血等病例,应采用较低流率为宜。总 之,流率的大小取决于注射压力、线性上升速率(斜率)、导管的 半径和长度

11、以及造影剂的黏稠度等。 3.4 投照条件选择 每帧 图像所用 X 线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 辨率成正比,在不曝光过度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较高的曝光 条件,但不能有“强透过区”,更不能有“未透过区”。尽量缩小光 栅、减少投射野和使用小径影像增强器输入野等,减少散射线 和量子噪声、提高图像之信噪比和分辨率,尽量缩短照体与影 像增强器输入野间距(OID)并将中心线对准感兴趣区,防止图像 放大、失真和模糊4;曝光前充分应用曝光测试功能,使兴趣区 (RO I)获得最优化的曝光条件。3.5 密度补偿 在使用机器上滤过装置仍无法使照体密度均 衡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塑橡胶泥、面袋或 35mm

12、 不同铅当量的铜铝板进行遮挡,以保证获得理想的曝光条件。如胸部组织 密度差异大,是进行密度补偿的关键部位,遮挡时应与心缘重 叠1 2cm,否则仍会出现“强透过”。对位时纵隔要居中,若一 侧肺野位于视野内,挡板过度内移才能遮挡整个肺野 4。挡板 外围过厚会形成“未透过”。 3.6 减影方式、帧频 一般部位(头 部、腹部)的DSA采用脉冲成像方式(PI)采集图像,采集帧率常 规为3帧/s(周边血管),由于单位时间内摄取帧数少,每帧造影 剂浓度和 X 线剂量较高,噪声相对较小,所以对比分辨率高。对于胸部,为了消除心脏搏动性伪影一般应选择曝光脉宽较窄的脉冲方式5,采集帧率不能低于10帧/s。3.7幅射

13、剂量限 制在DSA检査中,选择脉冲速率越小,辐射剂量越低,在不影 响诊治效果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图像质量,也要使术者和患者 应尽量减少辐射剂量,对于 X 线球管的负荷及机器的使用寿命 也有好处,所以也要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减少无谓照射 6。3.8图像后处理 合理应用DSA的后处理功能。利用调试窗宽位、边缘增强技术,改善图像对比度、清晰度、灰雾度,从 而提高图像质量;利用更换蒙片、移动像素的方法,弥补在曝 光时因病人屏气不好或肠蠕动产生的移动性伪影、噪声对图像 质量的影响;通过积分蒙片、空间滤过4等技术进行处理。3.9检査失败原因分析 病人合作:烦躁、神志不清或屏气困 难(图3);生理及病理因素:先

14、天性解剖变异、老年性血管扭曲、 手术及创伤引起的解剖变异使造影失败;操作者对机器使用不当等原因;造影剂量不足或速率选择不当,脉冲曝射时未能捕捉到靶血管清晰影像;机器故障。综上所述,虽然在介入技 术中影响 DSA 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只要从根本上入手,通过熟 练掌握机器功能、分析图像,有针对性地克服不足、 总结经验就能让DSA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参考文献】 1杨燕敏, 曹厚德.X线照片影像标准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2):126.2欧阳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 13-14. 吴恩惠,刘玉 清,贺能树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1-16.4余建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38-258.5 曾勇明.数字脉冲透视在介入放 射学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162-163.王建华腹部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 11-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