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831066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 编者按:新修订的课程计划进一步赋予了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面对新的体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倍受青睐。对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朱传世老师认为:国家课程这一头是“重挑子”,决不能削弱,要不断摸索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路径与策略。本期,朱传世老师就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立足于全人培养,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幸福的学习者”结合,进行顶层设计,整体构建了“幸福素养”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道德与修养、语言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个领域,每个领域包括基础和拓展两类课程,同时自主开

2、发了各类融合性课程,形成了基础、拓展和融合三类课程,分类推进。本期,我们展示五一小学“分类推进 学科融通”的经验与思考。 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有三条基本路径:适情分析、适性分析、学术分析。具体策略有1.分类分层推进2.一体化设置(整合三级课程、打通必修与选修、实施贯通培养)3.衔接 4.维5.融通6.班级化改造7.增删调改分8.优化。对国家课程进行地方化、校本化改造要始终遵循三个原则:以基础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为基本出发点;以国家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为红线标准、底线标准;以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为原点,做到以儿童为中心。 第八次课改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了原来国家课程管理的集权体制,实

3、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面对新的体制,地方和学校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倍受青睐。这种集中力量办新事儿的做法无可厚非,但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国家课程这一头是“重挑子”,决不能削弱,不仅如此,在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摸索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路径与策略。 所谓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就是国家课程的适情化、适性化,即国家课程适合区情和校情,国家课程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特性,从而将正式课程、专家课程变为可实施的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实现由课程到课堂、课业的有效链接。说白了,研究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问题,就是研究国家课程如何落

4、地的问题。 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有两个朴素的价值定位:一是适合的是好的。一旦地方化、校本化后的国家课程适合学校推进、适合教师教、适合学生学,它便能为学校、师生所接受。二是有效的是好的。一旦地方化、校本化后的国家课程能促教师专业发展、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它便能产生良好的效能。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校本化?下面从路径、策略、原则三个角度进行阐释。 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路径 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有三条基本路径。 1.适情分析 国家课程是统一课程,面向全国,由专家基于课程标准而制定,以教育部审定教材为基本载体,规定了共同底线水平。各地区要结合区情,守住底线,决定

5、底线之上的区域上线标准;同时,研究区域特点,在国家课程中增加区域特色维度,并使之有机融入,避免简单地粘贴。各学校要结合校情,综合考虑国家、地区的要求,将国家课程与学校历史、现实条件、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办学目标、文化特点等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系统设计。 2.适性分析 国家课程最终由教师来实施,由学生来学习。教得如何与学得怎样,这与师生对国家课程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态度有关。教师为此要做出两个评估:一是对自身态度、教学习惯、教学风格、理解能力等作出评估,找到评估值和国家课程预期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调适可能;二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学习风格、理解水平等作出评估,找到评估值与教师自身

6、评估值的对应关系与调适可能。 3.学术分析 学术分析主要是对国家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课程标准、质量标准的分析,基本流程如下:一是对课程标准进行梳理,确定课标底线与上线,把握学科本质及学科核心素养,知晓学科边界及学科前沿,将思维触角延伸到本学科的“近亲”与“远戚”。二是开展学科质量标准对照分析,把住知识点与能力点,分析达到不同知识与能力层级所要准备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基于自身及学生特性开展课程调适,有时候还要将学生引入到备课环节。四是按照师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标准研究文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制定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优化学习方式,有效实施课程。五是利用质量标准评价师本课程和生本课程,了解课程实施在学生那儿实

7、际发生了什么,有哪些实际获得。六是做好反馈准备,包括促进良性循环的反馈机制的建立、反馈的方式等。 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策略 1.分类分层推进 国家课程分类推进。将国家课程按照不同的领域、素养、主题等重新分类,使之形成基础扎实、可操作性强、逻辑自洽的课程体系。如北京五一小学按照道德、人文、科学、健康、艺术五类素养建构的幸福素养课程,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按照道德、科技、语言、艺术、数学、健康六大领域建构的芳草课程,北京中关村一小按照道德与公益、数学与科学、体育与健康、国际理解、艺术与审美、语言与人文六大领域建构的“6-2-6”自主发展课程,北京十二中按照真善美融合目标建构的初高一体化课程等。 国

8、家课程分层推进。将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按照学生兴趣、风格、成绩等分成不同的层级,给出相应的课程纲要,以教师建议、学生自主选择、定期流动三结合的方式实施。如有的学校将数学课程的学习自然分化为竞赛类、高考类、基本功强化类三个等级,引导学生选择与学习。 2.一体化设置 整合三级课程。将三级课程整合为学校一体化课程,国家课程得以地方化、校本化,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这类整合打破了三级课程的界限,在修习方式、各级课程的比例、国家课程的标准方面需要做好协调,避免该必修的变成了选修、挤压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学时、随意拔高课程标准等现象。 打通必修与选修。将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必选课程打通,形成注重基

9、础、关注拓展、发展学校特色的“一石三鸟”效应。由于这类打通构成了必修集合,需要整体考虑必修课程的门类和总学时,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和压缩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实施贯通培养。将原来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学段结构重组,产生适合区域、学校实际的新学制,比如“5-4-3”学制、“6-2-1-3”学制、“5-2-1-2-2”学制、“教育联盟”“学区化培养”等。由于这类贯通培养打破了原来的学制,力求解决学段不衔接的问题,需要重新规划“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链条,避免换汤不换药,成为招生的旗号,产生新的不公平。 3.衔接 将国家课程中学科不衔接的课程缝补起来,使之在主要素养或领域的培养方面呈现连贯

10、性,如纵向连贯方面,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要求七、八年级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将原来小、初学段间科学领域不衔接的情况弥补起来;将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延伸到九年级以适应未来高考不分文理的局面。再如横向连贯方面,北京市也出台了旨在促进学科融合的文件。 4.增维 增维,即在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过程中增加维度,以适应时代、社会、学校、师生对于国家课程的新要求。 一是增加实践维度。国家课程的实践性不足是公认的问题,加强学科实践也成为了世界课程变革的基本趋势,在国家课程中增加实践维度是经济社会的要求,也是课程的基本规律。北京市要求每个学科拿出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典型的例子。

11、 二是增加信息技术维度。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革新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便是时代的呼声。 三是增加学校教育哲学维度。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国家课程的地方化、校本化必然要加以回应,并有机地增设到国家课程中去。如有的学校提倡的是“三生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在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便有意识地增加“三生”维度,关注学生在国家课程学习中生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联、生命体验过程、生态思想的贯彻。这样,既体现学校教育特色,又使国家课程更加丰富、生动、具体。 5.融通 学科融通。学科融通包括学科内的融通和学科间的融通两个方面,

12、前者强调学科知识的重组、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后者强调知识的互通、互联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具体到课堂上表现为三维目标的融通,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通。 职普融通。职普融通是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二者之间的跨界融通,既有软硬件资源的互补,也有教育思想、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融通。现在北京、浙江等地在做试点,这有助于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教育要素融入学科。一些由于时代发展和社会健全所需要的教育要素随时都会注入到教育中来,国家课程需要做好准备,预留接口。例如,近年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焦点,国家课程就要接过来,融进去。其他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

13、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有与国家课程融通的必要。 6.班级化改造 国家课程进入到班级的过程中,有一个班本化改造的过程。这里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学校的统筹安排。如北师大二附中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班本化改造,设立了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项目式学习实验班、社会科学方向学习实验班、数字化学习特色班。这就意味着每个班在实施国家课程方面都会有所侧重或突出,课程结构和内容也会有差异。二是学科教师的改造。教师根据师生的个性、心理、风格等对国家课程做有限范围内的修补。 7.增删调改分 增删调改分是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中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增删内容。内容层面适应学生、学校、学科,体现宽、厚、实、活,避免

14、简单的重复、交叉。如为了加强文理兼修,避免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的现象,文科增加科学史、生活中的实验等课程,理科增加人文综合、艺术综合等课程。 调改顺序。调改顺序的目的是使之更符合逻辑,包括自然节令逻辑、知识的内在关联逻辑、学科的逻辑、学生学习的先后逻辑等。如对语文课程中与季节、节气、时令关联度比较大的文章,按照规律作出调整,适时顺天;数、物、化、生等学科课程在知识需要相互关照的地方,作出时间上的调整,以准备相关的知识条件;为减少高一年级的并行科目,实行学时调整和会考时间调整。 改变评价方式。改变评价方式包括将纸笔测验的形式变得更为灵活、给予多次测评的机会、延迟评价、开发个性化的评价工具、丰富评价

15、形式、增设评价主体、提高基本标准、细化评价内容等。例如,有的学校将舞蹈课程评价标准中的即兴表演变成有韵律、有节奏的自创舞蹈。 细分课程。细分课程是指将内容庞杂的学科课程按照学科模块或其他分法细分为更多的课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将阅读课程从语文课程中单列出来,设计专题式阅读、背景式阅读、诵读式阅读、休闲式阅读,以手抄报比赛、专题汇报课、朗读比赛等不同形式展示阅读成果。有的学校从体育课程中分出舞蹈课程、足球课程、篮球课程、武术课程等。 重编教材。教材改造是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显性行为,有的学校按照模块、主题重编了教材,有的学校按照时间线索重编了历史教材,有的学校整合各个版本重编了语文教

16、材。 8.优化 课程设置优化。将原来统一的40分钟、45分钟的学时安排打破,按照学科内容特点、学生学习规律、学校条件重新排课,如北京实行的大小课、长短课、集中与分散排课。 学习方式优化。重复学习、机械学习等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厌学,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游历中学、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往往能吸引学生,但似乎需要占用更多的学习时间,如何寻找优化与平衡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大命题。 学习模式优化。新型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时代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化处理、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问题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主题学习(专题学习)、联合教学等。这给国家课

17、程地方化、校本化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学校、师生可以大胆实践、小心求证。如北京中学的中国英语教师和外教同上英语课的实践,北师大二附中在中英双语文学鉴赏、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研究、文综时事专题研究、双语实用写作、高三史料辨析与阅读等课程中探索的联合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原则 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策略很多,但无论采取哪种,都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基础教育的任务和特点是基本出发点 基础教育要围绕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及的“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来实施,突出基础性、均衡性、公平性、发展性,提倡宽厚、广博、灵活的基础教育,最终在“核心素养”这个出口上有优质

18、表现。 2.目标和标准是红线和底线 国家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是红线标准、底线标准,不能低于这个标准,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家国情怀教育决不能放松。 3.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是原点 基础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儿童,所有教育行为都应当遵从儿童基本的内在时间表和时间运行规律,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天性,全面实施儿童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过程中,会面临大量的困难,如师资数量不足和转型重负的问题,课程专业指导力量不足问题,新中、高考环境下教师命题能力缺乏的问题,排课自主背景下教务人员培训问题,学生走班、教师走班的机制协调问题,基于学校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改革问题等。以上都是一些显性的困难,还有一些实践层面的隐性问题,这需要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轨体制,直面问题,勇于挑战,双向发动,自上而下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自下而上突破实践瓶颈。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