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10737605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 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 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 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 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 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 保温

2、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 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1C,到2040年,将升高约 2C。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 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 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 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 增多了降水的机

3、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 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 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 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 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 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 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这些影响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 有的冷却,有的增湿,有的变干。而这

4、些影响又是叠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气候产生影响, 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人为影响所可能产生的净效果。故为了掌握气候变 化的规律和进行气候预测,弄清人为因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陆面的面貌,改变了陆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 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打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 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

5、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 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 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 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 增多了降水的机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 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 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

6、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 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 热量。这些影响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却,有的变干。而这些影响又是叠加 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气候产生影响,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人类 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还不能了解人为影响所可 能产生的净效果。故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进行气候预测,弄清人为因子在气

7、候变化中 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人类诞生几百万年以来,一直和自然界相安无事。因为人类的活动能力,也就是破坏 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地小气候的改变。但是工业革命以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因 为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燃烧煤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气排放巨量的废气。其中二氧化碳气体 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 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此外,工业化排放 的污染气体也使人类聚居的城市成了浓度特高的大气污染岛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 质量的同时,无形中闯下了弥天大祸。这些弥天大祸看起来似乎是天灾,实际上却不折不扣 是人类

8、自己造成的人祸。这也就是地球大气对人类进行的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决不会因为 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1992年6月,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云集巴西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上签字。为什么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学问题,会变得如此令人关注?原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 碳(C02)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 25%。如果按CO2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 CO2含量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一倍。科学家们预测,那时全球平均气温将会上升1.0C -3.5C,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另外还 会引起其他

9、一系列问题,事关重大。因此世界各国领导人才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削减CO2 的排放量问题。人的因素而造成的灾害,包括各种污染和全球性环境变迁(如全球增温、臭氧层 耗损)。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 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 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 成为意料中事。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 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旱季则缺少基流(base flow)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总而言之,随著人口

10、的恶性膨胀,随著经济的超限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 被破坏,并且直接或间接引起灾害的发生,或加剧灾情,增高成灾的频率。而环境的恶化亦 造成对生产力的削弱,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平原区和海岸地带的地层下陷是由于过量超抽地下水所引起的,矿区的塌陷是由于采 空后失稳造成的,山崩和泥石流是人类为了开垦或搬动土石而破坏了天然岩土平衡而发生 的。上游筑堤,减少了蓄水面积,使下游流量增大;在行水区人为设障,使河道防洪能力 降低;超抽地下水,引致都市地层下陷;都市的发展,使处于洪氾区的人口和财产迅速增加; 植被的砍伐和破坏,降低了集水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导致水土流失,河沙遽增,不但增加 了洪峰流量,又造成河床淤积;人类的不少行为,更可影响气候,使大洪水的出现机率倍增。森林滥伐严重森林锐减一方面在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使洪峰来势凶猛,增加了水灾 频率;另方面则加重了水土流失,使库容大减、河床抬升,行水剖面缩小,降低了调洪防洪 的能力。开发河川资源:沿著各大河川,常可看见滥采砂石和乱倒垃圾的景象,皆代表了民 众对土地的不珍惜和唯利是图,这种短视的行为使河川的水文特性趋于不稳定和不明确,洪 水来时也因而更难控制。移动土石是人类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无论修路、采矿、建筑、运河、开隧道、兴建 都市、开发能源等各种活动都需要搬动大量土石,从而引致山崩、地滑、走山、塌陷和土石 流等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