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10535236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李红波张小林【摘要】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是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解读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确立其测评体系,是研究新型城市化的核心。以我国发达地区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的新型城市化进行了测评,并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思路,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借鉴。【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内涵;测评体系;发达地区;江苏省引言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

2、纪人类发展的主题,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1。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城市化对GDP的贡献举足轻重,城市化已成为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当城市化率超过30%时,城市化就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据此,可看出从1996年我国的城市化就进入了加速期(1996年的城市化水平为30.48%),到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5.7%,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农民变成城镇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人类发展史上恐怕是仅有的。这种传统粗放式的城市化增长模式突出2,面临的

3、挑战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自然方面的,如水、土地、气候、环境,来自经济社会方面的,如人口增长、就业压力、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贫富差别、国际环境等3。在城市化建设的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应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新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定性的对新型城市化道路进行剖析5,缺乏系统的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解读,缺乏对新型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的研究。1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

4、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6。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伴随着新型工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发展道路7。概括而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可表述为“资源集约化、城市现代化、城乡统筹化”的城市化。“资源集约化”是对新型工业化的有效响应,是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资源的现实稀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约束;“城市现代化”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要从追求城市化量的扩

5、张向功能提升和结构优化转变,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城乡统筹化”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本质要求,要用一体化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保一体化,优化区域城市空间结构。2 新型城市化的测度2.1 测评体系的构建在研究传统型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测评体系7-11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市化的内涵要求,指标选取不再局限于以城镇人口或非农人口比例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等质化和均等化,更加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集约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居民和新增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同时选取的指标应以权威发布的为准,保证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获取性。基于此

6、,本研究尝试制定了5大类、22个指标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测度体系(表1)。2.2 测评方法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主要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8-10、熵值法11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对所获取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和确立权重。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但受人为影响较大,熵值法是较为客观的赋权和计算方法,文本使用熵值法确立权重,以消除人为主观因素。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熵是系统无序状态的一种量度。在社会系统中信息熵等同于热力学熵,但数学含义上主要是指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程度的度量。一般认为,信息熵值越高,系统结构越均衡,差异越小,或者变化越慢;反之,信息熵越低,系统结构越是不均衡,差异越大,或者变化越快。所以,可以根据熵值

7、大小,也即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计算出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新型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其主要步骤如下文所述。第一步:将获取的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Xij进行标准化处理,得标准化后数据Xij,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份指标值的比重:第二步:第j项指标的熵值:第三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即差异性系数):gj=1-ej,熵值越小,指标间差异性越大,指标就越重要。第四步:定义第j项指标的权重:第五步:计算第i年的新型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Ci式中:m为评价年份数;j为指标数。3 案例江苏省新型城市化道路3.1 江苏省新型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测度3.1.1 测度结果。依据上述测评体系,首先运用熵值法确定5大类指

8、标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得到无量纲化的指标值,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表2)。数据来源2001-2010年江苏省统计年鉴。3.1.2 结果分析与对比。从表2看出,全省总体水平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0.192 5上升到2009年的0.437 6,历年中,高于平均值的有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扬州、镇江6市,除扬州外,皆为苏南地区,最高的一直是无锡,最低为宿迁。增长幅度最大的也是宿迁。从2000年至今,13个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各年各城市也都有差异(图1)。按照传统的苏南、苏中、苏北划分模式,苏南总体水平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新

9、型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大致呈现3个阶梯,基本与传统的江苏省三分法一致(图2)。以2009年为例,全省的新型城市化水平(资源集约化水平、城乡统筹化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城市现代化水平全省差异性不大,都在0.2以下,城乡统筹化水平南京明显高于其他地市,而差异最大的就是资源的集约利用化水平,以苏州最高,是最低值宿迁的4倍多,而南京在这方面领先地位也稍微弱于在其他两个方面(图3)。总体而言,在历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江苏省的城市化呈现南、中、北的区域差异,并且该差异在逐步缩小,2000年苏州为宿迁的7倍多,而2009年是其3倍,差异存在且在逐步降低。在苏南、苏中、苏北各自范围内都有其“

10、领头羊”,指引该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方向,彰显区域的城市化水平。3.2 江苏省新型城市化差异解读2000年7月,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做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十年的发展,由于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的导向比较强势,“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在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也因为重点中心镇发展与县城镇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所获得的发展资源有限,发展成效受到一定影响。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发展速度愈快,成为这一时期江苏城镇体系演变的重要特点。究其原因,是行政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具有规模效益的城市在市场配置作用下更容易吸纳优质生产要素,从而产生了城市发展

11、中的马太效应;地方政府往往会把发展资源优先配置在行政中心。2000年以来,江苏省积极构建的南京、徐州、苏锡常3个都市圈,现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区域。2008年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和GDP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68.57%和78.09%,比2000年分别增长1.15和4.24个百分点。三大都市圈经济实力的快速攀升形成了全省城市化强大的拉动力,扩展了城市集聚发展空间,成为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主要的空间载体。2000-2009年,全省新型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速为11.6%,苏南为9.6%,苏中10.8%,而苏北地区达14.1%,增长幅度和潜力都较大。但由于苏南和苏中城市化较早,城镇集聚,城市群发育,

12、属于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市化水平整体明显高于苏北。3.3 未来江苏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实现路径推进新型城市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转型的过程,实现城市化发展方式的转型,江苏新型城市化应以培育发展大都市圈为核心(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以促进城市现代化为动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终极目标,优化城市社会结构,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集约节约利用城市资源,率先实现城市转型,真正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主角。3.3.1 坚持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规律,加强工业企业以及服务业在空间的集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的新机制,以企业、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化发展。第一,

13、注重创新和效益的新型工业化将推动城市化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化注重创新和效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型工业化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为之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迅速发展将使城市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配置。3.3.2 把人口城市化作为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全省可实施“千万农民变市民计划”,在对象上,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通过“双置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市社保,以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就地城镇化的农民、人均耕地少于0.1亩(0.006 7 hm2)的可能进入城镇的农

14、民作为重点。对于农民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重点中心镇落户条件,使符合条件的尽快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3.3.3 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由二元分割的城乡关系转为一元联系的城乡关系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一条重要路径。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形成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理顺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各个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城乡同步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共同

15、繁荣发展。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打破农村户口、外地户籍人员进城务工的限制,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完善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将农民进城就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不断促进城乡劳动者在就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3.3.4 以城市转型发展为中心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转型的基本任务是:推动产业升级,改善人口结构;推动社会变迁,增强吸纳能力;推动空间重组,优化配置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增强竞争实力;推动文化再造,塑造品牌形象;推动体制转轨,增添发展动力。具体目标:经济结构高端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城市功能现代化,空间结构合理化,生态环境宜居化。3.3.5 走区域差异化之路发展新型城市化。苏南地区继续以特

16、大、大城市为核心,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大城市的核心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大城市要积极寻求更大区域内的协同发展,与苏中地区共同构建沿江大城市带,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创造优质的发展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在城市软环境方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城市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走健康城市化的道路。苏中地区应将投资环境的优化作为基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重培育南通成长为区域性大城市,积极发展启东、海门、靖江等成长型的中小城市,提升小城镇的质量。苏中毗邻苏南、大上海的区位优

17、势、日益改善的交通地位使得苏中成为承接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转移的最佳区域之一。苏北地区要积极发展,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重点应该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注重城市化数量提升,同时兼顾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以大城市为依托,以沿海和沿东陇线两轴为重点,实行点轴式开发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扶持连云港、徐州和盐城三座大城市发展,重点建设连云港,构建以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为核心的沿海城市发展轴、以连云港和徐州为核心的沿东陇线发展轴,以两轴发展为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节点对周边城镇的带动作用。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沿海地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沿东陇线地区发展加工型产业,着重发

18、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4 结论与启示(1)新型城市化内涵丰富,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涉及内容较多,涵盖的信息丰富,全面体现了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特征,体现了新型城市化内涵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对江苏省进行历史演变的测评基本符合江苏省的实际。(2)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新型城市化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地升华和提升,对综合指标测评系统的确定还有人为因素,对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模式研究还有待深入。参考文献:1 吴良镛,吴唯佳.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N.科学新闻,2003-09-19.2 程开明.我国城市化阶段性演进特征及省际差异J.改革,2008(3):79-85.3

19、 杨重光.新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9(11):40-43.4 张岩磊.试论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2(2):196-199.5 姜永生,范建双.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8,24(4):32-34.6 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9,24(2):130-137.7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8 欧向军,甄峰.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9 李爱军,谈志浩.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J.经济地理,2004,24(1):43-47.10 牛文元,李倩倩.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认识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1):14-20.11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作者:李红波 张小林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