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园区发展历程_经验与新趋势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110132161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9.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际科技园区发展历程_经验与新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际科技园区发展历程_经验与新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际科技园区发展历程_经验与新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国际科技园区发展历程_经验与新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科技园区发展历程_经验与新趋势(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际科技园区开展历程、经验与新趋势徐珺( 上海开展战略研究所200032)科技园区是一种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以研发高新技术和开展高技术产业为目标,推动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综合性基地。1 科技园区在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创造就业时机、 增强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被各 国政府所重视。步大大推动了科技园区的开展。此时,美国的科技园区走上了稳定开展的道路,科技园区兴建之 风也开始涉及海外。英国、法国、日本和苏联都开 始 兴建科技园或科学 城,如 英 国 的 剑 桥 (Cambridge )、法 国 的 索 菲 亚 安 蒂 波 利 斯 (Sophia Antipolis)、日本的

2、筑波(Tsukuba)等。低潮阶段(1970 年代):由于世界经济进入滞 涨时期,科技园区的开展遭遇了一个低潮阶段,发 达国家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开展受到较大影响,但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园区同时期开始涌 现,如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 Hsinchu) 科学工业 园、新加坡的肯特岗( Kent idge) 科学园和韩国 的大德(Daedeok) 科技园。到 1970 年代末,科技 园区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运行机制己经初 步形成,其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园区兴起和开展 提供了示范。高速开展阶段(1980 年代):1980 年代伊始, 科技园区进入了高速开展阶段。美国最早兴建的 一批科技园区为世界

3、树立了成功开展高科技的典一、国际科技园区开展历程自美国斯坦福工业园( 硅谷) 开创科技园区至今,国际科技园区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大致 可分为 4 个阶段。起步阶段 (1950 年代):以美国斯坦福工业 园(硅谷)的诞生为标志,1950 年代的科技园区几 乎都集中在美国,它们中的大多数与大学有直接 或间接的联系,卓越的学术研究中心是科技园区 高技术的核心。开展阶段 (1960 年代):该时期正值第三次 科技革命到来之际,半导体产业与空间技术的进作者简介:徐珺,博士,上海开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107 摘 要: 各国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说明,创新制度安排、创新效劳网络、创新政策体系、创新人 才培

4、养和创新文化体系是造就园区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模 式出现的新变化,各国成功的科技园区在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一轮的开展循环,其面向未来 的演化趋势主要表达在产业体系、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效劳网络和园区综合功能等方面。 关键词: 科技园区 科技创新 产业体系中图分类号: TU984 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1309(2021)05 0107 006第 66 期 2021 年 5 月范,西欧国家的科技园区也以迅猛之势开展;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也奋起直追,兴建了各种类型的 科技园区,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io de Janeiro) 工业技术园、印度的班加罗

5、尔( Bangalore) 软件科 技园区等。这一时期,中国的科技园区也迎来了 较快的开展,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科技园区纷 纷涌现,这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开展,而且 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开发地区经济以至带动国 家经济开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面,是典型的“引进 消化 出口模式的高技术产业园区。22 积极建立产业集群。如印度的班加罗尔软 件科技园区,其创立之初抓住全球产业转移趋势, 集中开展软件外包这一新的产业形态,园区许多 要素资源、根底设施等都是围绕软件外包开展设 置的,从而产生了良好的集聚效应。3 循序渐进外延网络。如新竹科技园的集成 电路(IC) 产业,在开展初期寻求适当的切入点,

6、 并在开展过程中遵循产业生长规律,不断提升能 级。其开展历程经历了 3 个主要时期,1980 年代 的萌芽期,新竹利用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分工细密、 协作性强的特点,通过 ODM 的方式初步融入全 球生产网络;到 1990 年代,园区基于本地产品研 发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硅谷和新竹的产业分工; 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生产本钱的不断提升,借助 海峡两岸产业联系的不断深化,新竹 IC 产业不断 地向大陆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和组装业,从而使 台湾地区成为硅谷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生产网 络的重要节点,重点培育中高端的研发设计、生产 以及人才培训能力。(三)高效包容的运营管理体制由于建立时期和社会背景不同,

7、世界各国的 科技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 都是为科技人员提供有利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开展 环境,并推动相关产业体系的不断壮大。纵观各 国科技园区,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主要可以归结 为“高效包容。1“小机构 大效劳的高效管理体制。合 理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力量,形成“小机构 大 效劳的高效管理体制,是园区吸引高科技资源的 魅力源泉。如美国硅谷,虽然并没有管理机构,但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体制,只是政府作用的方式 与人们通常认为的并不相同。政府在硅谷开展中 几乎总是以顾客身份而不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 的,形成了一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效劳而 不干预,支持而不干预的运作体系和管理体制。

8、2 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国外在建立和开展高 技术产业开发区时,往往都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来 筹措资金。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根底设施和研究设二、国际科技园区成功的五大要素通过对国际众多科技园的开展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资源禀赋、产业培育、运营管理、创新体 系和环境建设是促成科技园区成功开展的五大 要素。(一)长期积淀的资源禀赋优势科技园区所在地的区位条件、根底设施和科 研资源对科技园区的开展影响很大。成功的科技 园区处于交通和根底设施条件较好的大城市边 缘,且拥有良好的科研实力,因为那里有相对强大 的经济实力、充足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商业效劳、 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创新的文化气氛。如美国的 硅谷,毗邻斯坦福

9、大学和多个国家级研究机构;而 北京的中关村是世界上罕见的拥有密集智力和人 才资源的地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40 所高等院校和大量国家级科技院所、重点实验 室都集中在这个区域。又如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 城依托巴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靠近国际 机场,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并拥有全国最大的计 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网络。(二)特色培育的产业集群网络 成功的科技园区都十分重视特色产业集群网络的培育。1 因地制宜地采取特色开展路径。如美国硅 谷和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区,这两个园区的支柱 产业比拟相似,如集成电路、软件以及生物医药产 业。但硅谷偏重于创新,其竞争优势是产品、技 术、效劳、管理和商业模式

10、上的创新,而新竹那么将 园区的支柱产业定位在技术引进和技术代工方 108 国际科技园区开展历程、经验与新趋势施的建设,以及政府认为应该开展的工程,其中直接投资主要用于初期根底设施投入,间接投资那么 主要表现为提供各种财政补助、低息贷款、工程研 发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形式。民间资金主要来源于 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富有个人、大学及慈 善事业基金等。值得一提的是,与风险投资结合 的商业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园区成功 开展的重要催化剂。如美国硅谷,2021 年全美风 险投资有 40% 集中在硅谷地区,如今,从企业创 业初期的天使资金、风险债券、职业投资人到企业 成长期的纳斯达克上市等,硅谷拥

11、有了一整套企 业融资渠道,这成为硅谷经济开展的重要保障。3 顺应需求的弹性开发机制。许多园区采取 滚动开发的模式以降低开发风险,并通过建筑物 空间的弹性规划以增大各类产业和各阶段使用需 求的包容性。(四)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各国(地区)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说明:创新制度安排、创新效劳网络、创新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和创新文化体系是造就园区创新活力的关键 所在。区的产业培育和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 标本并举的政策法规体系。恰当的政策法 律法规体系是高技术产业园区快速开展的重要因 素,其中既包括高科技企业的税费帮扶政策,更包 括对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成果而设立的各类制 度。4如美国政府一方

12、面通过?股票期权鼓励法? 等法案强化对高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 通过建立?小企业法?等法规政策,为多元资金投 入风险投资行业打通了渠道;同时,为了保护高技 术产业的专利权,制定了全世界最为全面和有力 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4 匹配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各国创办科技 园区的经验证明,涵盖技术、管理、投资、咨询等多 层次、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各国科技园 区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如硅谷,人力资源配置 市场化、人才引进的国际化和面向市场的教育制 度三大管理特色极大地支持了科技创新优势的持 续保持。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区通过建立“海外+ 外乡人才融合机制,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创新 网络体系。5 潜移

13、默化的创新文化体系。科技园区成功 的背后,往往隐含着独特的创新文化气氛。如美 国学者安德烈德柏克通过对硅谷和 128 号公路 高技术地带的比拟研究,说明正是硅谷“崇尚创 新、勇于冒险、善待失败、开放平等的核心文化特 色,导致了硅谷比 128 号公路地带更加成功。5(五)三生合一的产业生态环境 纵观国内外科技园的成功经验,“生产、生活和生态已成为园区可持续开展不可或缺的三大 保障。1 生产效劳体系。园区管理部门针对公司外 部行政事务和共性研究需求的公共效劳,极大地 提升了科技企业的生产效率。如韩国的大德科技 园,大德地方政府通过大韩投资效劳中心的先进 管理系统向投资活动提供“一条龙效劳,帮助投

14、资者完成从初期投资商谈到取得许可、再到投资 事后管理的整个投资过程。2 城市效劳体系。现代化的科技园区需要实 现产城融合,就必须将城市效劳体系置于重要位 置。一方面,科技园区的根底设施建设必须立足 109 完备的创新制度安排。创新制度安排既1包括市场、产权、专利、风投等正式制度安排,也包括文化观念和社会行为准那么等非正式制度安排。 以硅谷为例,其鼓励创新的根本性制度是竞争性 的市场制度和产权制度。3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形 成了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而以知识 产权制度与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 那么明确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和分配关 系。同时,以“优越的工作条件 + 工作自主权

15、+ 生活条件 + 股票期权为内核的鼓励创新制度那么 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2 多元融合的创新效劳网络。高效的科技转 化需要高质量的创新效劳根底设施和中介效劳体 系。国外的科技园孵化器大多采取政府引导、企 业化运作的方式,一批高水平的中介机构和导师 制增强了科技企业的应变和抗风险能力。在科技 效劳中介组织方面,许多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科 技效劳中介体系,效劳于从工程形成、转移到实施 的各个环节。同时,“技术社区网络组织也为园第 66 期 2021 年 5 月于高起点的规划,并结合产业需求进行完备配套,如筑波、大德、新竹等科技园区,在开发之初就认 真细致规划,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信息和物流基

16、础设施有力地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对气候、水、电 等要素的特定需求;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活设施往 往是吸引企业或者科技人员聚集的重要因素,如 法国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园区附近是著名的 旅游胜地“蔚蓝海岸,拥有地中海式的宜人气 候,同时,园区内还建有各类体育场馆、宾馆酒店、 购物中心和教育医疗设施,并创立了各种俱乐部 和协会,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专家、科技 人员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3 生态环境营造。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表 明:环境可持续是根本,经济可持续是前提,社会 可持续是目标,三者的协调开展是科技园区可持 续稳定和有效开展的关键和根底。如丹麦的卡伦 堡生态园是科技园区可持续开展的

17、典范,由于进 行了合理的链接,能源和副产品在园区企业中得 以多级重复利用。卡伦堡 16 个废料交换工程投 资 6000 万 美 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每年超过 1000 万美元,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 效益。产业销售额占比达 76 51% ,而传统的半导体组件和半导体设备制造业 销售额占比仅为 1858% ,已显著落后于 IT 主导的新兴业态。同时,150 强企业中有 23 家是从事医疗保健、新能源和 清洁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制造的,显示出较强劲的 增长势头。62 科技与消费、文化的融合。当前,科技园区 研发工程与消费和文化领域的融合已日趋明显。 如 2021 年硅谷前 10 强企业中代表消

18、费类信息技 术的苹果公司排名已升级为第一位,更具预判意 义的市值测算那么说明,消费类信息技术领域的企 业市值已到达 6064 亿美元,超过商用信息技术和 半导体研发制造领域的市值总和。7 而在上海, 张江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业产值占上海的 30% ,已 经创造出 1 亿元 / 平方公里的高产出,成了上海发 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战略高地。3 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信息、生物、新能 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与现有的传统产业进行结 合,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开展空间,已成为许多科技 园区致力拓展的重要领域。以硅谷所在的湾区为 例,曾经被普遍接受的“制造业在湾区已死这一 说法在悄然改变,现代制造业已呈现出强劲的复

19、 兴势头,并被寄予塑造该地区未来数年经济开展 的巨大期望。相对于传统的制造业,现代数字制 造产业依赖更少的工人、更多的计算机程序和机 器组件的配合。因此,硅谷目前的制造企业倾向 于将构建研发、设计、供给链管理、物流乃至市场 营销和法律等一整套生产效劳体系作为竞争 优势。(二)运营管理呈现新模式随着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深化与丰富,科技 园区在运营管理模式上也呈现出新变化。1 管理体制的混合化。现在国外出现了不少 混合高技术园区,如美国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 园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组成的研究基金会管 理,并成功创立了开放式动态联盟,以多样、柔性 的市场价值实现作为目标,形成灵活的产业梯级 结构。8

20、2 组织网络的全球化。许多园区通过与世界 各地区的相关园区构建区域网络,并在此根底上三、国际科技园区开展的新趋势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不断深化,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模式也出现新的变化,各 国(地区)成功的科技园区在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一轮 的开展循环。其面向未来的演化趋势主要表达在 产业体系、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效劳网络和园区综 合功能等方面。(一)产业体系孕育新业态随着产业间的结合与创新的日趋深化,科技 园区的产业体系将主要显示出以下 3 类 融 合 态势。1 新兴技术与 IT 产业的融合。随着信息技 术和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入,各类新兴技术与信 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未来高科技产业开展的主

21、 导趋势。以硅谷为例,其 2021 年 150 强企业统计 数据显示:以商用和消费类 IT 为代表的信息效劳 110 国际科技园区开展历程、经验与新趋势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如硅谷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组织合作网络,在 产业上与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新竹等形成紧 密合作关系,在资本流动上与中国、英国、加拿大、 印度、以色列、日本等关系密切,在专利方面的全 球合作也日益紧密。3 对外拓展多元化。随着产业集群和要素集 聚能级的不断提升,许多园区近年来已提出和实 践“走出去战略,并在对外拓展的模式上逐步呈 现出空间拓展、品牌拓展和效劳拓展等多种类型。 如新加坡裕廊集团在裕廊工业园

22、成功开展的根底 上,已主导开发了新加坡岛内的 30 多个工业园 区,对 GDP 的直接奉献率为 25% ,其全资子公司 裕廊国际在新加坡和海外提供多元化的参谋效劳 以及建筑和设施管理,在规划、设计及建造方面为 多个国家提供园区开发效劳。(三)创新效劳拓展新网络 近年来,许多园区积极调整开展目标,积极拓展创新网络,支持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化。91 创新网络的开放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促 使区域创新网络的充分自由和开放,从而确保区 际各要素的自由流动。2 创新网络的多中心化。鼓励技术、劳动技 能、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发组合和集聚,从而有利 于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流动和扩散。3 创新网络的本地化。

23、越来越多的园区科技 公司加快了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步伐,在增 加园区灵活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园区小企业的技 术共 享 与 扩 散。 在 这 方 面,美国圣地亚哥的 UCSD CONNECT(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创 新网络组织)是值得借鉴的案例。在 20 多年间, 圣地亚哥地区从一个过去以国防工业和旅游业为 主的地区转变成如今的美国第三大科技中心和世 界上唯 一 的 生物科技产业集聚 区,其 中,UCSD CONNECT 起 到 了 至为关键的作 用。 UCSD CONNECT 强调建立一个技术聚集区,以有效整 合区内各类资源,而非仅针对个别公司效劳。它 将圣地亚哥地区的各种资源集中到一起,

24、包括大 学、科研机构、企业和中介效劳机构等,形成了一 个“没有墙的效劳中心。从 1995 年至今,UCSDCONNECT 已为高科技企业累计筹集了超过 58 亿美元的资金,促成了 400 余家新公司的成立,创造 了 10 万多个新的就业岗位。(四)园区功能实现新提升 在注重统筹协调、持续开展的当今世界,科技园区的功能已不局限于提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 相关根底效劳,在先进的城市功能塑造上面临更 高的要求。1 功能复合化要求进一步提升。科技园区正 从产业园区向科技新城或知识新城的方向演进。 如日本提出的“技术城概念,表现为产、学、住各 功能的有机地结合,是丰富的地区文化传统、美丽 的自然风貌与现代

25、科技文明融合为一体的理想科 技城市形态。2 低碳智慧化要求进一步提升。科技园区肩 负了改革创新的使命,其不仅寻求在管理体制方 面的创新,也在追求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资源节 约兼顾的新路。许多科技园区将“低碳和“智 慧作为其重点打造的园区特色,重视园区能源 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智慧信息网络的 建设。如美国硅谷正在致力于绿色环保,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希望能在商业快速开展同时成为 “绿色硅谷。惠普、思科、太阳微系统等大公司 都加盟了“可持续开展硅谷( SSV)行动组织,旨 在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作出表率。10四、结语基于对国际科技园区开展历程、成功要素和新兴趋势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园

26、区无论 是在建设开发阶段,还是在二次创业时期,都需要 立足本位,放眼长远,实现新的突破。归结起来, 需要重点关注以下 4 个方面:1 战略机遇的适时把握。国内外科技园区建 设假设干成功案例证明,对全球经济和科技演变格 局中战略机遇期的正确认识和合理把握,是指引 园区未来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航标。2 产业体系的融合培育。为促进科技园区产 业体系的开展,应有方案、有步骤地改善产业集群 的融合培育机制,积极引导从政策型集群向产业 111 第 66 期 2021 年 5 月集群、创新集群和效益集群转化。3 开发模式的创新突破。科技园区的建设开 发,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那么,采取适当的园区开发 模式,构建常

27、态的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共赢的政策 鼓励措施和提升多元的投资融资渠道,以实现开发模式的创新突破。4 综合环境的多重构建。国际科技园区建设 的成功案例证实:“生产 + 生活 + 生态的园区 “三生体系的融合构建,将有力地促进园区产业 与创新活力的长效发挥。参考文献:1陈青洲 科技园区管理研究东西方管理融合开展 的探索D 上海:复旦大学,20072蔡德智 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国际比拟以美国硅 谷、台湾新竹和北京中关村为例D 贵州:贵州财经大 学,20216Silicon Valley com Silicon Valley 150, : / / wwwsiliconvalley com / sv150 /

28、 7Brandon Bailey Apples big year outshines mixed result for Silicon Valley, : / / www siliconvalley com / sv150 / ci _20437255 / apple silicon valley 15 sv150 biggest companies tech8张秀英 美国三角研究园区( TP) 探讨未来科技园区 开展路径J 中国科技产业,2021(6) 9杨华峰,刘利军 2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 进模式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21(12) 10 SSV org SSV introd

29、uction : / / wwwsustainablesv org / about us / history3李淑,赖明勇 题探索,2005(9) 硅谷创新制度结构分析J 经济问4刘助仁 国外促进科技园区开展的政策法规及其借鉴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1(5) 5郑宗 美国硅谷与 128 公路高科技园区比拟研究及启 示J 桂海论丛,2002(2) 责任编辑:赵开城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Development Process,Experience and New TrendsXu JunAbstract: The

30、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the world show thatinnovative institutional arrangem ents,innovation and service network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innovative culture system are the keys to m ake the park innovation vitality lies

31、W ith the new technology researchs and new changes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 m ode, national successfu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go into the developm ent cycle of a new round in the new starting point Its future evolution trend is m 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dustrial system ,operation and m anagem ent m ode, innovation service networks, innovative services integrated functions and so on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ystem 1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