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110078965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应试心理探析张学亮内容摘要:明代科举士人群体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及考试过程中,乃至考试结束后的各个环节中,都被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情绪所控制,处于高度紧张的应试状态。这种状态进而影响到士人群体的心理,使其处于极端敏感脆弱的程度,这种心理因素又转而微妙的影响到士人的应试状态。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在科举士人备考、应试、试后等阶段中,都会以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成为我们探究和把握这一群体应试心理的良好素材。关键词:明代 科举 群体 应试心理从洪武朝科举考试的兴废与恢复,明初士子不乐仕进的状态的改变,到科举成为抡才盛典,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明代科举考试在走上正轨后,便成为士人趋之若骛

2、的利禄之途。作为士人的晋身之阶,科举路径亦随着明代教育事业的发达而逐渐拥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科举考试过程中,由于考试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科举士人群体的应试心理状态处于一种紧张的亢奋状态。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科举士人的种种行为方式,又恰恰为我们今天通过历史文本解读和探索士人应试心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开探讨,以管窥明代科举士人群体的应试心理。以就教于方家,望不吝指正。(一)明代科举考试,在明初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兴废与恢复的过程,基本确立了其在人才选拔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洪武甲子,重定科举之制,即今三场程式也。是科京闱,国子监生为魁,且中者居半。九月,圣祖命礼

3、部尚书任昂各出榜于原籍,以荣耀之。自此科举日重,非由此进者不至大用矣。”1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恢复了科举考试,并确定了考试的程式,对录取者给予了相当的荣誉,从此确定了科举考试的政治地位及社会高度。此后,科举考试便日益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重视。作为制度层面在整个明代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典型,科举考试始终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调动着读书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情绪。也调整着知识阶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计划与安排。科举考试以其过程的客观性、程序的严格性、以及考试结果的不可预期性,被考试参与者以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成员赋予了神秘主义色彩。这种神秘色彩在科举考试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也曲折地反映

4、了整个社会对科举考试的关注与重视。其中,也折射了科举考试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影响。科举考试前,社会上经常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歌谣与谚语在人群之中传播。其中最易于流传的莫过于童谣。通过儿童群体的口头传播的童谣,因为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的限制,人们很难找到其发端所在,又因为童谣仅仅追求传播效果,而忽视其传播内容和内涵,所以,童谣有时候很难被理解,往往是事后,才被人附和或者破解与释读。这些童谣,有时便与科举考试的结果相关。“洪武十八年乙丑会试,黄子澄第一,练子宁第二,(花)纶第三,乃浙江新解首也。及殿试,读卷官奏纶第一,子宁次之,子澄又次之。是年童谣云:黄练花,花练黄。时人莫解。比会试及读卷所拟名数,正协童

5、谣。”2这种情况也许是纯粹属于巧合。但是,仅仅归结于巧合恐怕也不完全能够令人信服。我们很难不去怀疑这首童谣有人为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1双槐岁钞卷2,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第25页。2蒋一揆:尧山堂外纪卷79,国朝。作为科举考试,虽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也不尽是无迹可寻之事。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虽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速度有限,但在科举考试群体里,一些基本的信息和基于这些信息而对科举考试结果的判断还是可以获得的。在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中,谁的文章好坏,基本都有定论,人们对谁有可能中式还是有着基本的认识。而有些科举士子便利用了这种判断,来制造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舆论,试图影响社会心理,进而对科

6、举考试施加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但相信一定会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往往编造有利于自己的歌谣,找人传播,进行民间社会层面的舆论宣传。上文中的童谣,极有可能便是这种形式的体现。但这种利用童谣的结果也有时适得其反,这首童谣很可能由坊间传播至宫廷,流传到了最高统治者耳中,从而引起反感,而起到了负面作用。“先一夕,上梦殿前一铁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觉,以语左右,莫知其为何祥。及拆状元卷,乃花纶也,上嗛其不叶梦,取第二人为首。已而得丁显卷,姓名与梦相符,遂擢为状元。显时年二十八,子宁次之,纶又次之,子澄抑至三甲,或传童谣曰:黄练花,花练黄。上恶其语,以纶及子澄年少高科,故抑之也。”1根据这一文本记

7、载,其中,或许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迷信思想在影响着考试的最终结果,但其提供的另外一种解释在客观上可能更加真实可信,那就是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自然会对老成持重者加以倾斜,而对少年高科者,略加摧折,以免少年得志者自毁前程。因为,在科举考试中,很难区别第一名与第二或者第三名之间是否有着极为悬殊的差距,以朱元璋的才智,自然也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这种利用童谣来传播制造社会舆论,试图干扰科举考试结果的事例在历史文本中多有记载,它反映了在科举考试激烈的竞争中,科举群体试图借助各种力量来为自己的考试成功加分。这一方面反映了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举考试参与者的巧妙的投机心理。尽管这种投机或者是精心的设

8、计最终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在莫测的社会考试大环境下,进行一定的低成本或者无成本的尝试,也是可以被许多科举士子所接受的选择。并非所有的这种尝试都遭遇失败,也有部分人,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成功。甚至有人借助制造童谣的力量来募集参加科举考试的路费。明朝的士人翟永龄便是一个典型人物。苦于经济窘迫的翟永龄在赴乡试的过程中,便通过编造谣言,借助儿童之口传播的方式,来募集到了考试所需资金。“翟赴试南京,患无赀,乃买乾枣数十斤,每至市墟,则泊舟呼群儿至,儿与一掬枣,教之曰:不要轻,不要轻,今年解元翟永龄。自常州至丹阳,民谣载道,闻者争觅其旅访之,大获赆利。”2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听到这首童谣的人,有许多人

9、是不能无动于衷的,原因有二,一则是想一睹解元的风采,一则是想趁解元未发达之际进行结纳,以便日后此人发达之时可以有所借助。因此,沿途主动拜访送钱送物者,大有人在,翟永龄则获利颇丰。尽管他最终未考取举人,但童谣的作用于此事例中可见一斑。(二)明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在面对未知的命运时,其心理是矛盾而又复杂的。长期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投入,使士子们都期待着金榜提名,期待着十年寒窗苦读能有一个出人头第的结果。对于科举成功的渴望时刻困扰着他们的心灵。在努力攻读经书,习作八股,苦练内功之余,士子们还相信有一种未知的力量在左右着他们的命运,因此,科举考试中,总是伴随着求神问卦乃至各种寻求预示或者启示的行为。在

10、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举参加者的心理是敏感而又脆弱的,他们敏锐的捕捉着一切正面的事物来对自己加强心理暗示,以增加科举考试成功的信心。1双槐岁钞卷2,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第25页。2蒋一揆:尧山堂外纪卷84,国朝。明代著名的首辅张璁就曾经屡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张璁,字秉用,永嘉人。举于乡,七试不第。将谒选,御史萧鸣凤善星术,语之曰:从此三载成进士,又三载当骤贵。璁乃归。正德十六年登第,年四十七矣。”1对于年龄已经四十余岁,而又七次会试不第的张璁来说,宝贵的从政机会已经很渺茫,而从政的时间也在漫长的考试岁月中空逝。若非其本人,是很难理解张璁的切身感受的。年少发解的张璁,此时早已

11、放弃了少年巍科的理想,而准备去参加例行的举人谒选,打算以举人的身份而终老仕途。然而,善于星命之术的萧鸣凤的一番话,却改变了张璁的选择,并进而改变了张璁的命运。也许并非萧鸣凤的星命之术如何的准确,我们可以更多的理解为一种对于张璁的心理暗示,而且这种暗示是正面的,给予了张璁以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信心和勇气。对于当时的张璁,也许最为缺乏和弥足珍贵的恰恰是这种心理暗示和鼓励。而张璁的成功,也许还有其内心的一丝不甘在起作用,否则,仅凭一个星命的断语,是不可能改变其决定的。而随着这一改变而来的,恰是张璁科举考试的成功和日后的飞黄腾达。较之借助星命之术士的判断来获得心理上的暗示,以求取功名的做法,另外还有一种

12、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听谶语。这种谶语随机性极强,没有固定的和确切的目标和对象,一切全凭参加科举考试者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明初的状元任亨泰,便采取的是这种方式。“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赴试前夕,问向卜木杓,指北行。闻有病内热者,覆医人曰:昨服第一钟,甚亨泰。即回,曰:吾已得谶矣。既而果状元及第,宠遇特隆,命有司建状元坊以旌之。圣旨建坊自此始。”2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士子们都迫切地想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任亨泰自然也不例外。他在出门听人说谶语之前,还事先在家中占卜了应该出行的方向。任亨泰听到的是一个病人向医生陈述服药后的效果,其话语中含有“第一”、“亨泰”这样的词汇。任亨泰便将这话语与自己联系起来,“第一”是科举

13、考试的名次,“亨泰”是自己的名字,这无疑是自己考试名列前茅的最佳解释。于是,他便回家了,然后信心百倍的去参加科考,之后果然得中状元。任亨泰听到的话,也许也是一种巧合,但他将这种巧合的话语作了正面的理解,肯定在心理上,对参加科举取得成功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但是,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章,凭的是真才实学,只靠谶语的吉利预言恐难成功。若非有一定的刻苦努力,仅仅依靠侥幸,在制度设计严密的科举考试面前,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任亨泰自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否则,再吉利的谶语也无济于事。任亨泰在“十三岁时,尝题扇面云:杲日初升万木低,画船撑出小楼西。先生正熟朝天梦,门外山禽莫乱啼。其贵达也,人以是诗预占之。”3

14、以其诗文的气魄,时人已对任亨泰有一定的评价,而且有识之士也对任亨泰的前程给予了肯定的预期。对于谶语以及一些相关的征兆,科举考试的士子们都极为关注和敏感,他们往往认为,考试的结果是天命早已经注定的安排。“陆文量(容)戏题魁星诗云:天门之下,有魁踢斗。癸未之魁,必入吾手。粘于壁。无何,失去。一日,文量过陆鼎仪舍,鼎仪出以为玩。文量诘其所自,云:昨倚门,一儿持此示我,我以果易之。文量惘然曰:我二人得失之兆矣。是年,鼎仪登进士。文量丙戌始第。”4这种极其巧合的事件,被陆容当作科举考试结果的预兆,这难免会对陆容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而反之,陆鼎仪的心理是可以想象的。也许,我们可以明确的判断,当陆鼎仪用水果

15、换取孩童手中的诗文时,就已经窃喜于心了。而陆容的判断,又恰巧与考试的结果相符,这也为事件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1明史卷196,列传第84,张璁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2蒋一揆:尧山堂外纪卷79,国朝。3蒋一揆:尧山堂外纪卷79,国朝。4坚瓠补集卷一,题魁星图,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星术与谶语之类的活动,给科举士人群体的心理以各种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影响,但以正面影响居多。对于参加科举考试者来说,出于讨吉利的心理,谁也不愿意对星术和谶语作不利于自己的解释,因此,其所发挥的作用,也当以正面作用为主。上述事例中的人物,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心理状态的改善,相信便是这种作用的结果。总之,无论怎样,

16、我们可以猜测,这些活动,都或多或少的带给科举应试者以心理的慰籍,并在某些程度上缓解了应试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三)在科举士人群体中,还有许多人借助梦境中的幻觉来获得心理安慰,或者某种鬼神观念来影响科举考试的结果。梦境与鬼神观念都对古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举士人亦不能例外。而且,由于科举考试的不确定性,应试者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和情绪状态,更容易使梦境和鬼神启示的作用得以强化。甚至,人们相信梦境是真实的,鬼神也是真实的。这也许是在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幻觉与现实的一种混淆。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状态下,人们普遍认为鬼神是存在的,梦境是有预示作用的。而这对科举考试的士子来说,尤其被重视。梦境启示与鬼神观念都

17、反映了科举考试群体中的某些人试图借助外力,或者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干预科举考试结果,使自己获得成功的潜在心理愿望。“隆庆庚午,浙士诸葛一鸣读书杭城外大寺。当盛暑,偶于佛殿断藕自食。见金甲戎服人自内出,大惊,以为武官。其人曰:我乃天帝遣放秋榜者。诸葛问:榜有某名乎?其人曰:汝名在来科,今未也。诸葛恳请,其人曰:今所与相较一卷,本系汝亲。且能迟三年,更为汝福。因恳请不己,乃诺之。遂与约曰:揭晓之朝,即爇纸钱十万以谢,慎勿负约。再四丁宁而去。时诸葛试卷在备列,与某卷相比,犹未定。御史梦人语云:一鸣中,一鸣中。适睹诸葛名与梦合,遂录之。既揭榜,诸葛忘前约,晚始觉。将以明晓焚纸钱。而夜梦前金装者披发,身

18、血淋漓,仓皇指诸葛骂曰:尔何爽约害我?我当报尔。愤愤去。明春会试,诸葛以怀挟荷校棘闱前,其懿亲某,浙省,来科适中其名数云。”1诸葛一鸣的遭遇,在今天看来,接近于神话。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相信这可能是真实的。更有甚者,也许有古人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今天我们从这段史料的文本中所能解读的,自然不仅仅是它的虚妄与怪诞性。我们可以通过这段记载,来了解诸葛一鸣当时的心理状态。从诸葛一鸣迫切的询问今秋乡试榜上是否有自己的名字的行为,我们可以体会到参加科举考试者急于知道考试结果的焦急心理。尤其在未正式放榜之前,想知道小道消息和内部消息的心理,跃然纸上。当得知自己未考取时,不甘心落榜,寻求改变的迫切心理

19、,在诸葛一鸣对放榜神的再三恳求中,得以体现。刨除这段记载中的因果报应的因素,我们得以对科举应试者的心理进行某种程度的探究。同时,对于阅卷人的梦境、以及其梦境对于科举考试录取结果的影响,可以侧面了解到古人对梦境等神秘主义现象的信赖程度,以及科举考试结果具有多么大的偶然性。结合前文中提到的朱元璋的梦境,使我们相信,不仅是科举考试群体的应试者的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科举考试这样的重大事件中,负责录取工作的一方,也同样处于极大的心理焦虑状态之中,在许多时候,他们也要借助一些外在的,神秘的力量来缓解心理压力,并帮助自己做出相应的决定。1坚瓠秘集卷一,放榜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2坚瓠补集

20、卷一,戊午解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梦境对于科举应试者来说,也具有相当强大的影响,梦境的启示,往往为应试者所深信不疑。其中带来的困惑,以及考试结果揭晓后的恍然大悟和豁然开朗,在历史文本的记载中,都为我们今天尝试去理解科举群体考试心理,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嘉禾张巽,素无文名。嘉靖戊午春,梦神语曰:成不成,平不平,绿水湾头问老僧。及邑试,竟置劣等。自郡城徒步归萧寺少憩焉。有老僧捧茶进曰:解元请茶。巽忽忆前梦,问曰:此地何名?僧曰:是绿水湾。巽喜且疑。已,果发解。所云成不成,平不平,盖是戊午二字云。一作万历戊午陈山毓事。”2尽管关于这段史料的主人公存在两种说法,但刨除具体历史人物的因素,

21、我们以一般的视角去审视这段材料,不难发现,对于科举考试者来说,一个有预兆的好的梦境,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会带给具体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以怎样的心理冲击。在这段文本中,一向没有文名,在县级考试中被评为劣等的主人公,对于自己被陌生人称为解元是一种且喜且疑的心情,其矛盾的心理状态于此可见一斑。(四)综上所述,在科举考试这种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中,应试者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往往转化为一种焦虑情绪,时刻寻求着释放和宣泄。而适当的社会舆论传播、星命之术和谶语、梦境的启示、鬼神力量的引入等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事件,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来说,起到了某种程度的心理调节作用,为这一群体的心理解压,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科举考试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竞争的激烈,这与录取比例偏小有着极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参加科举考试者自身的投入过大,导致极强烈的求偿渴望,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这种心理压力。完全和彻底释放这种心理压力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取得成功。作者简介:张学亮,男,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