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20 六国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10050162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20 六国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20 六国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20 六国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20 六国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20 六国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六国论【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 (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

2、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论衡儒增鲁般者,肃州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

3、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悼:恐惧,担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飞之三日而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4、和之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于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答案】B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是说墨子能够多次打退鲁班的进攻。说的是鲁班制作的木鸢飞起不会超过三天的原因。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

5、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淮南子修务训主要通过墨子与鲁班守城、攻城的预演,说明墨子守城器械的高妙,并未涉及战争中的人心向背问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必不得宋,又且为

6、不义,曷为攻之?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答案】(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2)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隋 论【宋】苏辙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

7、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

8、,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信其自去 信:放任B寸攘尺取 攘:通“壤”,土壤C皆有曩者英

9、雄割据之怀 曩:以前,过去的D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 无聊:贫穷无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攘:夺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B以绝天下之望 以勇气闻于诸侯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而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答案】A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2)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答案】(1)秦国用来预防祸患和牢固守卫的措施是这么的周密严谨。(2)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和

10、过去的将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句子中的关键点,(1)关键点“准备”“甚密”,(2)关键点“严法峻令”“杜”“诛灭”“略尽”。 4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答案】过于害怕失去天下;采用严厉的高压政策,不够宽松。【参考译文】人对待事物,任凭它依附自己,放任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禁止,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有智谋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

11、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他而去了。秦朝、隋朝的灭亡,它们的弊病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单独拥有崤山、华山以西的地方,不过方圆千里。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南面,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合六国为一。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严加把持,那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成为相互敌对的国家。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秦国用来预防祸患和牢固守卫的措施是这么的周密严谨。

12、但是四海之内的百姓却忧愁痛苦、贫困无依,没有不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的。因此,陈胜、项羽(这些人)趁着百姓不满,高呼起义,天下响应。这么看来,这难道不是秦国把失去天下看得太重从而防备过分的弊病吗?隋文帝统治的时代,他也是因为看到天下许久不安,十分害怕(再次)失去安定。他看到天下长久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他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这种乐趣不能够长久。他位居万民之上,就经常有猜疑防范之心,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些英雄割据的意图,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和过去的将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最终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

13、大乱,(国家)彻底败坏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没有什么两样。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让天下百姓归附,拥有天下或者失去天下,都在自己,所以他把天下看得很轻。只有把天下看得很轻,他的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于没有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然后才明白,圣人做出这样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六国论【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

14、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

15、,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

16、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B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事先C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 遑:空闲,闲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擅:据有,拥有。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答案】当是时/东诸

17、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3从苏洵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帮助韩、魏抗击秦国。作者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苏洵的观点好概括,重点是把握住苏辙和作者的观点。解答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等。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六

18、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2)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答案】(1)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备秦国。(2)孟子曾经用仁义的学说来劝谏梁、齐的国君,但是他们不采纳,值得感慨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每个句子中的关键点,(1)关键点“为所”“专”“罪”,(2)关键点“尝”“说”“慨”。 【参考译文】宋朝苏洵苏辙父子二人议论六国只是做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不懂得坚守而合纵的盟约;齐、楚、燕、赵不知道帮助韩、魏抵御秦国:认为一定要像这样,而后秦国的祸患才能解除。后代的人之所以厌恶秦国,难道不是

19、因为秦国凶狠残酷吗?在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怪秦国。在那个时候,东部诸侯使国家存在,没有能胜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相比秦国没有差别。兵祸联结,没有一年不是这样。假使他们像秦国那样据有有利的地理形势,而又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尝不又增加一个秦国。只是他们终究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后削弱了自己,而自取灭亡。当苏秦刚出来时,本来曾经想为秦国所用,教他们吞并天下的计谋,确实是知道这事容易。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他为秦国所谋划的,也会像张仪那样。只是因为秦国不用他,于是他回头去劝说六国订立合纵盟约,他难道事先不知道合纵的盟约不能维持吗?他心里只是

20、想姑且用它获取一时的富贵,侥幸在他有生之年纵约不失败。他激怒张仪而使他投奔秦国,用意就可以看出。洹水之盟,还没有超过一年,齐、魏的军队,就已经为秦国出兵了。张仪的辩说,虽然想用拆散合纵来建立连衡,但是用他的话说,亲兄弟同父母,尚且有争钱财的,而想拿诈伪反复,用来描摹衰乱时代的人的世情,不是很虚假的。那六国图谋攻取,推崇诈力,没有兄弟骨肉那样的亲情,那事情又不只是仅仅像财用那样细小。而搞连衡的人正每天以强秦的威柄来要挟,张嘴怒喝他们,即使贤能睿智如燕昭王的,尚且俯首听命,承认错误都唯恐来不及,却想要求他们长久保存合纵盟约,用来互相帮助,难道可以得到吗?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误在于想做

21、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自做它,并且能做成,这就是所说的得天助啊。唉!自春秋以来,兵祸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不忍心用言语来表达了。上天很爱老百姓,难道让六七个君王在老百姓头上肆行无忌,每天驱使无辜的老百姓,辛苦劳动,在原野上暴露他们的尸骸,在残暴中完结灭亡吗?它一定不会这样!因此,秦国不是极强大,不能消灭六国而称帝;不能称帝,那么它的罪恶还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不会迅速灭亡。这些啊,都是天意,也是秦国跟六国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代的评论者,为什么看重六国,而一定要为其考虑保全的办法呢?有人说:“像这样,那么六国没有办法可以自我保全吗?”回答说,谁说没有办法呢?不但可以单独保全,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孟子曾经用仁义的学说来劝谏梁、齐的国君,但他们不采纳,值得感慨啊!- 8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