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系统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0047190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7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资源描述:

《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系统(1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知识新员工入厂安全知识培训课程容1. 防火防爆常识2. 防毒防窒息常识3. 防止人身伤害常识4. 危险化学品安全常识5. 安全装备使用常识6. 典型事故案例汇编7. 生产装置危险源分布概况8. 公司安全规定防火防爆常识防火基本原理火灾和爆炸事故特点(一) 严重性发生工伤事故如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或车辆伤害等,总是会危及人身安全或给国家财产造成一定损失。火灾和爆炸工伤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它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例如某市亚麻厂的粉尘爆炸事故,死亡57人,伤178人,13000m2的建筑物被炸毁,3个车间成了废墟;又如1977年英国发生因雷击引起一个

2、火药库的大爆炸,死亡3000人。火灾和爆炸事故还会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并且往往迫使工矿企业停产,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二) 复杂性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例如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条件之一着火源,就有明火、化学反应热、物质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撞击或摩擦、绝热压缩、电气火花、静电放电、雷电和日光照射等多种;至于另一个条件可燃物就更多了,各种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种类繁多,特别是化工企业的原材料、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和化工产品,大多属于可燃物质。加上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由于房屋倒塌、设备炸毁、人员伤亡等,也给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带来不少困难。(三)突发性火灾和爆炸

3、事故往往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生虽然存在有事故征兆,但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对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监测、报警等手段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广泛应用等尚不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员(包括操作者和生产管理人员)对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规律及其征兆了解和掌握得很不够。例如某化工厂车间实验室的煤气管道因年久失修而漏气,操作工人竟然划火柴去查找漏气的部位,结果引起管道爆炸,受伤11人,炸毁房屋26间和不少精密仪器,损失10多万元;又如某厂职工宿舍,夏天屋里有不少苍蝇,职工竟然用液化石油气去喷射苍蝇,致使房间里扩散较高浓度的液化石油气,当划火柴点炉子时,引起一场大火等等。火灾和爆炸事故一般原因如前所述,火

4、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具有复杂性。不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工伤事故主要是由于操作失误,设备的缺陷,环境和物料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不善等引起的。因此,火灾和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可以从人、设备、环境、物料和管理等方面加以分析。首先,通过对大量火灾与爆炸事故的调查积分析表明,有不少事故是由于操作者缺乏有关的科学知识,在火灾与爆炸险情面前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不负责任,违章作业等引起的。在事故发生之前漫不经心,事故发生时则惊慌失措。其次是设备的原因。如设计错误且不符合防火或防爆的要求,选材不当或设备上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密闭不良,制造工艺的缺陷等。第三是物料的原因。例如可燃物质的自燃,各种危险物品的相

5、互作用,在运输装卸时受剧烈震动撞击等。第四是环境的原因。如潮湿、高温、通风不良、雷击等。第五是管理的原因。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没有设备的计划检修制度;生产用窑、炉、干燥器以及通风、采暖、照明设备等失修;生产管理人员不重视安全,不重视宣传教育和安全培训等。在火灾统计中,将火灾原因分为以下七类:(1) 放火;(2) 生活用火不慎;(3) 玩火;(4)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5) 违反电器安装使用安全规定;(6) 设备不良;(7) 自燃。研究防火防爆的意义火灾和爆炸事故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工业企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研究火灾和爆炸的基本知识,掌握发生这类事

6、故的一般规律,采取有效的防火与防爆措施,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保护劳动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操作者伤亡,而且还会危及在场的其他生产人员,甚至会使周围的居民遭受灾难。工厂企业作好防火防爆工作,对保护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是保护国家财产。火灾爆炸事故后往往是设备毁坏,建筑物倒塌,大量物质被化为乌有,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所以防火防爆是实现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发生火灾和爆炸往往会打乱工矿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严重时甚至迫使生产停顿。从以上这几方面足以说明防火与防爆工作的重要性了。此外,还必须强调指出,防火与防爆理论研究

7、是安全工程学科的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众所周知,锅炉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电气安全和焊接安全,还有化工、煤矿、炼油、冶金以及建筑等也都需要在防火与防爆理论指导下,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防火基本原理第一节 燃烧的条件及类型一、燃烧 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例如, 2H2十O22H2O十Q 最初,氧化被认为仅是氧气与物质的化合,但现在则被理解为:凡是可使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以氯和氢的化合为例,其反应式如下: H2十Cl2 2HCl十Q 氯从氢中取得一个电子,因此,氯在这种情况下即为氧化剂。这就是说,氢被氯所氧化并放出热量和呈现出火焰,此时虽

8、然没有氧气参与反应,但发生了燃烧。又如铁能在硫中燃烧,铜能在氯中燃烧等等;然而,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所起的反应毕竟是最普遍的,是火灾和爆炸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将主要讨论这一形式的燃烧。氧化与燃烧的关系 物质的氧化反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由于反应的速度不同,可以体现为一般的氧化现象和燃烧现象。当氧化反应速度比较慢时,例如油脂或煤堆在空气中缓慢与氧的化合,铁的氧化生锈等,虽然在氧化反应时也是放热的,但同时又很快散失掉,因而没有发光现象。如果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光和热,即是燃烧;例如由于散热不良、热量积聚、不断加快煤堆的氧化速度而导致煤堆的燃烧,赤热的铁块在纯氧中剧烈氧化燃烧等等。这就是说,氧化和

9、燃烧都是同一种化学反应,只是反应的速度和发生的物理现象(热和光)不同。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燃烧现象,大都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氧)的化合反应,也有的是分解反应。简单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只是该元素与氧的化合。例如碳和硫的燃烧反应其反应式为: C + O2CO2 + Q S + O2SO2 + Q复杂物质的燃烧,先是物质受热分解,然后发生化合反应,例如丙烷和乙炔的燃烧反应: C3 H8 +5O23CO2 +4H2 O+Q 2C2 H2 +5O24CO2 +2H2 O+Q 而含氧的炸药燃烧时,则是一个复杂的分解反应,例如硝化甘油的燃烧反应, 4C3 H5 (ONO2 )312CO2 +10H2 O+O

10、2 +6N2 燃烧形式由于可燃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产生燃烧反应相的不同,可分为均一系燃烧和非均一系燃烧。均一系燃烧系指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燃烧等均属于均一系燃烧。与此相反,即为非均一系燃烧,如石油、木材和塑料等液体和固体的燃烧属于非均一系燃烧。与均一系燃烧比较,非均一系燃烧较为复杂,必须考虑到可燃液体及固体物质的加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变化。根据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又有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形式。将可燃性气体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可燃性气体由管中喷出,同周围空气(或氧气)接触,可燃性

11、气体分子同氧分子由于相互扩散,一边混合、一边燃烧,这种形式的燃烧叫做扩散燃烧。 混合燃烧反应迅速,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也快,通常的爆炸反应即属于这一类。在扩散燃烧中,由于氧进入反应带只是部分参加反应,所以经常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炭黑。在可燃液体燃烧中,通常液体本身并不燃烧,而只是由液体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因此,这种形式的燃烧叫做蒸发燃烧。很多固体或不挥发性液体,由于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性气体,把这种气体的燃烧称为分解燃烧。如木材和煤大多是由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再行燃烧,因此是分解燃烧的一种。象硫磺和荼这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是先熔融、蒸发,而后进行燃烧,因此可看作蒸发燃烧。可燃固体和液体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

12、均有火焰产生,因此属火焰型燃烧。当可燃固体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就剩下炭和灰,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或叫均热形燃烧。金属的燃烧是一种表面的燃烧,无气化过程,燃烧温度较高。此外,根据燃烧反应进行的程度(燃烧产物)还可分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二、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我们可以把所有物质分成可燃物质、难燃物质和不可燃物质三类。可燃物质是指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当火源移去后能维持继续燃烧,直至燃尽;难燃物质为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阴燃,当火源移去后不能维持继续燃烧;不可燃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点燃。可燃物质是防爆与防火的主要研究对象。凡是能与空气、氧气和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

13、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质。它的种类繁多,按其状态不同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按其组成不同,可分为无机可燃物质和有机可燃物质两类;前者如氢气、一氧化碳等,后者如甲烷、乙炔、丙酮等。助燃物 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氧化剂,例如空气、氧气、氯气、氟和溴等。着火源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的能源,或者说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称为着火源;常见的着火源有火焰、电火花、电弧和炽热物体等。 在研究燃烧的条件时还应当注意到,上述燃烧三个基本条件在数量上的变化,也会使燃烧速度改变甚至停止燃烧。例如氧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到1614时,木材的燃烧即行停止。如果在可燃气体与

14、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减少可燃气体的比例,那么燃烧速度会减慢,甚至会停止燃烧;着火源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燃烧也不会发生。例如飞溅出的火星可以点燃油棉丝或刨花,但锻件加热炉燃煤炭时的火星如果溅落在大块木材上,我们会发现它很快就熄灭了,不能引起燃烧。这是因为这种着火源虽然有超过木材着火的温度,但却缺乏足够热量的缘故。1物质自燃过程 燃烧可分为自燃、闪燃和着火等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燃烧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们研究防火技术,就必须具体地分析每一类型燃烧发生的特殊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火与灭火措施。(一)自燃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引起自燃的最低温

15、度称为自燃点,例如黄磷的自燃点为30 ,煤的自燃点为320。自燃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 1物质自燃过程 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并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为什么会自行燃烧呢?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被加热时,先是开始缓慢氧化并放出热量,该热量可提高可燃物质的温度,促使氧化反应速度加快。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向周围的散热损失,亦即同时,存在着产热量和散热量两种速度。当可燃物质氧化产生的热量小于散失的热量时,比如物质受热而达到的温度不高,氧化反应速度小,产生的热量不多,而且周围的散热条件又较好的情况下,可燃物质的温度不能自行上升达到自燃点,便不能自行燃烧;如果可燃物被加热到较高温度,反应速度较快,或由于散热条件

16、不良,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断聚积,温度升高而加快氧化速度,在此情况下,当热的产生量超过散失量时,反应速度的不断加快使温度不断升高,直至达到可燃物的自燃点而发生自燃现象。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发生自燃及其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情况见图l3。图中的曲线表明可燃物在开始加热时,即温度为TN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许多热量消耗于熔化、蒸发或发生分解,因此可燃物的缓慢氧化析出的热量很少并很快散失,燃烧物质的温度只是略高于周围的介质。当温度上升达到了T。时,可燃物质氧化反应速度较快,不过由于此时的温度不高,氧化反应析出的热量尚不足以超过向周围的散热量。如不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可燃物的氧化过程是不会转为燃烧的;若继续加热

17、升高温度时,由于氧化反应速度加快,除热源作用外,反应析出热量亦较多,可燃物的温度即迅速升高达到自燃点Tc,此时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相等;当温度再稍为升高超过这种平衡状态时,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亦能自行快速升高。但此时火焰暂时还未出现,一直达到较高的温度Tc,时,才出现火焰并燃烧起来 2自燃的分类:受热自燃 2自燃的分类 根据促使可燃物质升温的热量来源不同,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1)受热自燃。可燃物质由于外界加热,温度升高至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受热自燃,例如火焰隔锅加热引起锅里油的自燃。受热自燃是引起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火灾案例中,有不少是因受热自燃引起

18、的。生产过程中发生受热自燃的原因主要有:A可燃物质靠近或接触热量大和温度高的物体的,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作用,有可能将可燃物质加热升温到自燃点而引起自燃。例如可燃物质靠近或接触加热炉、暖气片、电热器或烟囱等灼热物体。B在熬炼(如熬油、熬沥青等)或热处理过程中,温度过高达到可骸物质的自燃点而引起着火。C由于机器的轴承或加工可燃物质机器设备的相对运动部件缺乏润滑或缠绕纤维物质,增大摩擦力,产生大量热量,造成局部过热,引起可燃物质受热自燃。在纺织工业、棉花加工厂等由此原因引起的火灾较多。D放热的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可能引起周围的可燃物质受热自燃,例如在建筑工地上由于生石灰遇水放热,引起可

19、燃材料的着火事故等。E气体在很高压力下突然压缩时,释放出的热量来不及导出,温度会骤然增高,能使可燃物质受热自燃。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受绝热压缩时,高温会引起混合气的自燃和爆炸。此外,高温的可燃物质(温度已超过自燃点);且与空气接触也能引起着火。 2自燃的分类:本身自燃 (2)本身自燃。可燃物质由于本身的化学反应、物理或生物作用等所产生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至自燃点而发生自行骸挠的现象,称为本身自燃。本身自燃与受热自期的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受热自燃的热来自外部加热,而本身自燃的热是来自可燃物质本身化学或物理的热效应,所以亦称自热自燃。在一般情况下,本身自燃的起火特点是从可燃物质的部向外炭化、延烧

20、,而受热自燃往往是从外部向延烧。 由于可燃物质的本身自燃不需要外部热源,所以在常温下或甚至在低温下也能发生自燃。因此,能够发生本身自燃的可燃物质比其它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热源来自化学反应的本身自燃,例如油脂在空气(或氧气)中的自燃;油脂是由于本身的氧化和聚合作用而产生热量,在散热不良造成热量积聚的情况下,使得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的。因此,油脂中含有能够在常温或低温下氧化的物质越多,其自燃能力就越大。反之,自燃能力就越小。油类可分为动物油、植物油和矿物油三种,其中自燃能力最大的是植物油,其次是动物油,而矿物油如果不是废油或者没有掺入植物油是不能自燃的。有些浸入矿物质润滑油的纱布或

21、油棉丝堆积起来亦能自燃,这是因为在矿物油中混杂有植物油的缘故。 植物油和动物油是由各种脂肪酸甘油脂组成的,它们的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含量的多少。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桐油酸等,它们分子中的碳原子存在有一个或几个双键。 油脂的自燃还与油和浸油物质的比例,蓄热条件及空气中的氧含量等因素有关 浸渍油脂的物质如棉纱、锯屑、碎布等纤维材料发生自燃,既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油脂,又需要形成较大的氧化表面积。如果浸油量过多,会阻塞纤维材料的大部分小孔,减少其氧化表面,因而产生热量少,温度也就不容易达到自燃点;如果浸油量过少,氧化发生的热量亦少,小于向外散失的热量,也不会发生自燃。因此

22、,油和浸油物质需要有适当的比例,一般为1:2或1:3。 油脂在空气中的自燃,需要在氧化表面积大而散热面积小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亦即在蓄热条件好的情况下才能自燃。如果把油浸渍到棉纱、棉布、棉絮、锯屑、铁屑等物质上,就会大大增加油的表面积,氧化时析出的热量也就相应的增加;可是如果把上述浸渍油脂的物质散开摊成薄薄一层,虽然氧化产生的热量多,但散热面积大,热量损失也多,还是不会发生自燃;如果把上述浸油物质堆积在一起,虽然氧化的表面积不变,但散热的表面积却大大减小,使得氧化时产生的热量超过散失的热量,造成热量积聚和升温,促使氧化反应过程加速就会发生自燃。 根据有关实验,把破布和旧棉絮用一定数量的植物油浸透

23、,将油布、油棉裹成一团,再用破布包好,把温度计插入其中,使室保持一定温度,经过一定时间就逐渐呈现出以下自然特征:(1)开始无烟无味,当温度升高时,有青烟微味,而后逐渐变浓,(2)火由向外延烧;(3)燃烧后形成硬质焦化瘤。有关实验条件和所得的数据见表1。 序号纤 维(kg)油 脂(kg) 纤维与油脂比例 环境温度()发生自燃时间(h) 自燃点()1破布2.5旧布05亚麻油13 :130 1392702旧布25旧棉05葵花子油33 :12030522103破布35旧棉0. 54 :126332644破布5旧棉1 6 :330142645破布5旧棉1豆油03油漆15清油056 :3 73836322

24、表1 棉织纤维浸油自燃实验结果 此外,空气中含氧量对本身自燃有重要影响,含氧量越多,越易发生自燃。有关实验表明将油脂在瓷盘上涂上薄薄一层,于空气中放置时不会自燃。如果用氧气瓶的压缩纯氧与之接触,先是瓷盘发热,逐渐变为烫手,继而冒烟。然后出现火苗,这是油脂氧化发热引起本身自燃所致防止油脂自燃的主要方法是将涂油物品(如油布、油棉纱等)散开存放,尽量扩大散热面积,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而不应堆放或折迭起来。凡是装盛氧气的容器、设备、气瓶和管道等,均不得沾附油脂。 铁的硫化物自燃在某些生产中,由于硫化氢的存在,使铁制设备或容器的表面腐蚀而生成一层硫化铁。如容器或设备未充分冷却便敞开,则它与空气接触,便能自

25、燃。如有可燃气体存在,则可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硫化铁类自燃的主要原因是在常温下发生(与空气)氧化。其主要反应式如下:FeS2十O2 FeS十SO2十531千卡FeS十3/2O2 FeO十SO2十117千卡2FeO十1/2O2 Fe2O3 + 647千卡Fe2S3十3/2O2 Fe2O3十3S十140千卡 在化工生产中由于硫化氢的存在,所以生成硫化铁的机会较多,例如,设备腐蚀(常温下) 2Fe2(OH)3十3H2S Fe2S3十6H2O高温下(310以上) 2H2S十O2 2H2O十2SFe十S FeS300左右 Fe2O3十4H2S 2FeS2十3H2O十H2 表2 某些气体及液体的自燃点 化合

26、物分子式自燃点,化合物分子式自燃点,(名称) (名称)空气中氧气中(名称) (名称)空气中氧气中氢 H2572560丙烯C3H6458 无一氧化碳 CO609588丁烯C4H8443 无氨 NH3651 无戊烯C5H10273 无二硫化碳 CS2120107乙炔C2H2305296硫化氢H2S292220苯C6H6580566氢氰酸 H538 无环丙烷C3H6498454甲烷CH4632 556环己烷C6H12 无296乙烷C2H6472 无甲醇CH4O470461丙烷C8H8493468乙醇C2H6O392 无丁烷C4H10408283乙醛C2H4O275150戊烷C5H12290258乙醚

27、C4H10O193182已烷C6H14248 无丙酮C3H6O561485庚烷C7H16230214醋酸C2H4O2550490辛烷C8H18218208二甲醚C2H6O350352壬烷C9H20285 无二乙醇胺C4H11NO2662 无癸烷(正)C10H22250 无甘油C3H5O3 无 320乙烯C2H4490 485石脑油 无277 无表3 一些粉尘的自燃点(云状粉尘) 名称自燃点,名称自燃点,名称自燃点,铝铁镁锌醋酸纤维645315520680320有机玻璃六次甲基四胺碳酸树脂邻苯二甲酸酐聚苯乙烯440410460650490合成硬橡胶棉纤维烟煤硫木粉320530610190430表

28、4 某些常见物品的自燃点 名称燃点,名称燃点,松节油53蜡烛190樟脑70布匹200灯油86麦革200赛璐珞100硫黄207纸130豆油220棉花150无烟煤280500漆布165涤纶纤维390自燃点的影响因素 影响可燃物质自燃点的因素很多。例如压力对自燃点就有很大的影响,压力愈高,则自燃点愈低。苯在1大气压时自燃点为680,在10大气压下为590,在25大气压下为490。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时的自燃点随其组成而变化,当混合物的组成符合于化学计算量时自燃点最低。混合气体中氧浓度增高,也将使自燃点降低。如果可燃气体与氧气(或空气)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则燃烧可在混合物中高速扩展,以至达到爆炸的速度。

29、 催化剂对液体及气体的自燃点也有很大影响。活性催化剂能降低物质的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物质的自燃点。例如汽油中加入防爆剂四乙基铅Pb(C2H5)4就是一种钝性催化剂。另外,容器壁与加热面也有催化性能,因而材质不同的仪器所测得的自燃点数值也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接触影响。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铁管中测得的是685,在石英管中测得的是585,而在铂坩埚中测得的是390。此外,容器的直径与容积大小也影响物质的自燃点。容器的直径很小时,由于热损失太大,可燃性混合物一般不能自行着火。 受热后能熔融并气化的固体物质,其自燃点的影响因素与液体相似。受热后能分解并析出可燃气体产物的固体,则析出挥发物愈多者,自燃点

30、愈低。例如木材的自燃点为250350,煤为400500、焦炭则在700以上。各种固体粉碎得愈细,自燃点也愈低。硫铁矿矿粉自燃点随粒度变化情况列于下表中。 表5 硫铁矿矿粉的自燃点 分级筛子网眼尺寸,毫米自燃点,分级筛子网眼尺寸,毫米自燃点,1240640134400340 此外有机物的自燃点还有以下的特点:a.每一同系物的第一个化合物具有比其他化合物较高的自燃点。同系物中,自燃点随分子量增加而减少。如甲烷的自燃点高于乙烷、丙烷的自燃点。b.正位结构的自燃点低于其异构物的自燃点。如正丙醇的自燃点为540,而异丙醇的自燃点则为620。c.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比相当于它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为

31、高。如乙烯的自燃点425,高于乙炔的自燃点305,而低于乙烷的自燃点515。d苯系的低碳氢化合物自燃点高于有同样碳原子数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如苯(C6H6)与甲苯(C7H8)的自燃点分别高于己烷(C6H14)、庚烷(C7H16)的自燃点。 此外,自燃点还与测定时的条件有关,不同的仪器、不同的测试步骤和测试条件有不同的结果。如在氧气中所测得的数值较在空气中测得的为高。如二甲醚在空气中测定的自燃点为350,而在氧气中则为250,其他物质亦具有上述性质。 一般说来,液体比重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例如各种油类比重,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蜡油渣油,其闪点依次升高,而自燃点依次降低,详见表。 表6

32、几种液体燃料的自燃点和闪点比较 物质闪点,自燃点,物质闪点,自燃点,汽油煤油轻柴油28284545120510530380425350380重柴油蜡油渣油120120120300330300320230240燃烧的类型:闪燃可燃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出的蒸气亦越多当温度不高时,液面上少量的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着火源而发生一闪即灭(延续时间少于5秒)的燃烧现象,称闪燃除了可燃液体以外,某些能蒸发出蒸气的固体,如石蜡、樟脑、荼等,其表面上所产生的蒸气可以达到一定的浓度,与空气混合而成为可燃的气体混合物,若与明火接触,也能出现闪燃现象。 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蒸气足以与空气构成一种混合物,并在与火源

33、接触时发生闪燃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闪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如乙醚的闪点为-45,煤油为2845,说明乙醚不仅比煤油的火灾危险性大,而且还表明乙醚具有低温火灾危险性。 应当指出,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它在闪点的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也就是说,在闪点的温度时,燃烧的仅仅是可燃液体所蒸发的那些蒸气而不是液体自身能燃烧,即还没有达到使液体能燃烧的温度,所以燃烧表现为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燃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前奏,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因此,研究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时,闪燃现象是必

34、须掌握的一种燃烧类型 燃烧的类型:着火 可燃物质在某一点被着火源引燃后,若该点上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足以把邻近的可燃物层提高到燃烧所必须的温度,火焰就蔓延开来。因此,所谓着火就是可燃物质与火源接触而能燃烧,并且在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或燃点,例如木材的着火点为295,纸为130等。 可燃液体的闪点与燃点的区别是,在燃点时燃烧的不仅是蒸气,而且是液体(即液体已达到燃烧温度,可提供保持稳定燃烧的蒸气)另外, 在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发生火灾的措施之一。在火场上,切果有两种燃点不同的物质处在相

35、同的条件下,受到火源作用时,燃点低的物质首先着火。所以,存放燃点低的物质方面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主要方面用冷却法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燃烧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四、物质燃烧历程可燃物质由于在燃烧时状态的不同,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可燃液体的燃烧并不是液相与空气直接反应而燃烧,它一般是先受热蒸发为蒸气,然后再与空气混合而燃烧。某些可燃性固体(如硫、磷、石蜡)的燃烧是先受热熔融,再气化为蒸气,而后与空气混合发生燃烧另一些可燃性固体(如木材、沥青、煤)的燃烧,则是先受热分解析放出可燃气体和蒸气,然后与空气混合而燃烧,并留下若干固体残渣。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液态和固态可燃物质是在受热后气化或分解

36、成为气态,它们的燃烧是在气态下进行的,并产生火焰有的可燃固体(如焦炭等)不能成为气态的物质,在燃烧时则虽如热状态,而不呈现出火焰。由于绝大多数的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气态下进行的,故研究燃烧过程应从气体氧化反应的历程着手物质的燃烧过程如图14所示。综上所述,根据可燃物质燃烧时的状态不同,燃烧有气相和固相燃烧两种情况。气相燃烧是指在进行燃烧反应过程中,可燃物和助燃物均为气体,这种燃烧的特点总是有火焰产生。气相燃烧是一种最基本的燃烧形式,因为绝大多数可燃物质(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气态下进行的。固相燃烧是指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可燃物质为固态,这种燃烧亦称表面燃烧。燃烧的特征是燃烧时

37、没有火焰产生,只呈现光和热,例如上述焦炭的燃烧。金属燃烧亦属于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燃烧温度较高。 有的可燃物质如天然纤维物,这类物质受热时不熔融,而是首先分解出可燃气体进行气相燃烧。最后剩下的碳不能再分解了,则发生固相燃烧。所以这类可燃物质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气相燃烧和固相燃烧。第二节 热值与燃烧温度及燃烧速度热值我们知道,1摩尔的物质与氧气进行完全燃烧反应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所谓热值: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可燃性固体和可燃性液体的热值以“Jkg”表示,可燃气体的热值以“Jm3”表示。可燃物质燃烧爆炸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及爆

38、炸力等与物质的热值有关。物质的燃烧热见表12。 表1-2物质的燃烧热、热值和燃烧温度物质的名称燃烧热Jmol热值燃烧温度*JkgJm3*碳氢化合物:*甲烷882577*394007191800乙烷1542417*693334081895苯3279939420500900*乙炔1306282*583200002127醇类:*甲醇71552423864760*1100乙醇137327030990694*1180酮、醚类:*丙酮178776430915331*1000乙醚272853836873148*2861石油及其产品:*原油43961400*1100汽油46892160*1200煤油41449

39、32046054800*7001030煤和其它物品:*无烟煤*31401000*2130氢气211997*108050931600煤气*32657040*1850木材*7117560l4653800*10001177镁6143525120800*3000一氧化碳285624*1680硫33410710437692*1820二硫化碳103246514036666127488062195硫化氢543028*2110液化气*104670001138000002020天然气*35462196395233922120石油气*3843482442161076*磷*24970075*棉花*17584560*

40、二、燃烧温度 可燃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被火焰辐射散失,而大部分则消耗在加热燃烧产物上。由于可燃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是在火焰燃烧区域析出的,因而火焰温度也就是燃烧温度。 火焰最高温度的计算: 燃烧过程是典型的非等温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图35那样的恒压循环过程作计算。如反应物的温度为T1,产物温度为T2,则反应的H为:HH1H0298H2 常温下的反应物,进入火焰后立即变为产物。由于过程是瞬间完成的,可以近似地认为反应是在绝热条件下完成的,反应放出的热全部用来加热产物和掺杂在反应物中的惰性气体,使之升高到火焰温度。根据如此假设计算出的是火焰的最高温度Tm。实际上,火焰并不是绝热的化

41、学反应气团,所以温度要低一些。三、燃烧速度 (一)气体燃烧速度由于气体的燃烧不需要象固体、液体那样经过熔化、蒸发等过程,所以燃烧速度很快。气体的燃烧速度随物质的组成不同而异。简单气体燃烧如氢气只需受热、氧化等过程;而复杂的气体如天然气、乙炔等则要经过受热、分解、氧化过程才能开始燃烧。因此,简单的气体比复杂的气体燃烧速度快。在气体燃烧中,扩散燃烧速度取决于气体扩散速度,而混合燃烧速度则取决于本身的化学反应速度;在通常情况下混合燃烧速度高于扩散燃烧速度。气体的燃烧性能也常见火焰传播速度来衡量。表48 一些可燃气体在直径毫米管道中火焰传播速度,米秒气体名称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气体

42、名称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氢一氧化碳甲烷乙烷丙烷45丁烷乙烯炼焦煤气焦炭发生煤气水煤气1743 火焰传播速度在不同演径的管道中测试时其值不同,一般随着管道直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某个直径时速度就不再增加。同样,随着管道直径的减少而减少,并在达到某种小的直径时火焰在管中就不再传播。表49示甲烷和空气混合物在不同管径下的火焰传播速度。 表49 甲烷和空气混台物在不同管径时的传播速度,厘米秒甲烷() 管径(厘米)厘米10厘米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66395118137850801001541832031065110136188215236123574801231631851

43、3224562104130138 此外在管道中测试火焰传播速度时还与管子材料以及火焰的重力场有关。如10甲烷与空气混合气,管子平放时,火焰传播速度为65厘米秒,向上垂直放时为75厘米秒,而向下垂直放为595厘米秒。 如果在大管径中燃烧的混合物在小管径中熄灭,这种现象是由于在管子直径减小时增加了热损失所致。按热损失观点来分析,那么加热区域与反应区域的比例是:式中d直径;r半径;h反应区长度。 对于直径为10厘米的管子,这个比例等于04,而对于直径为2厘米的管子这个比例等于2。由此可见,随着管子直径的减小,热损失就逐步加大,燃烧温度与火焰传播速度就相应降低,度至停止传播。阻火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44、的。 (二)液体燃烧速度 液体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其燃烧速度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每平方米面积上,l小时烧掉液体的重量表示,叫做液体燃烧的重量速度。一种是以1小时烧掉液体层的高度来表示,叫做液体燃烧的直线速度。易燃液体的燃烧速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液体的初温、贮罐直径、罐液面的高低,液体中水分含量等。初温越高,燃烧速度越快,贮罐中低液位燃烧比高液位燃烧的速度要快。含水的比不含水的石油产品燃烧速度要慢。 液体燃烧前须先蒸发而后燃烧。易燃液体在常温下蒸气压就很高,因此有火星、灼热物体等靠近时便能着火,随后,火焰便很快沿液体表面蔓延,其速度可达052米秒。另一类液体则必须在火焰或灼热物体长久作

45、用下,使其表面层强烈受热而大量蒸发后才能着火。故在常温下生产,使用这类液体的厂房没有火灾爆炸危险。这类液体着火后只在不大的地段上燃烧,火焰在液体表面上蔓延得很慢。 为了使液体燃烧继续下去,必须向液体传入大量热,使表层的液体被加热并蒸发。火焰向液体传热的途径是靠辐射。故火焰沿液面蔓延的速度除决定于液体的初温、热容、蒸发潜热外还决定于火焰的辐射能力。如苯在初温为16时燃烧速度为16537公斤米2小时;而在40时为17718公斤米2小时;60时为1933公斤米2小时。此外,风速对火焰蔓延速度也有很大影响。几种易燃液体的燃烧速度见表410。表410 几种易然液体的燃烧速度 液体名称燃烧速度比重直线速度

46、(厘米/小时)重量速度(公斤米2小时)苯乙醚甲苯航空汽油车用汽油二硫化碳丙酮甲醇煤油d16d15d15 d10d18d10d10(三)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 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一般要小于可燃气体和液体。不同的固体物质其燃烧速度有很大差异。如荼及其衍生物,三硫化磷、松香等在常温下是固体,燃烧过程是受热熔化、蒸发、气化、分解氧化;起火燃烧,一般速度较馒。有的如硝基化合物、含硝化纤维素的制品等,本身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燃烧是分解式的,燃烧比较剧烈、速度很快。对于同一种固体可燃物质其燃烧速度还取决于燃烧比表面积。即燃烧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越大,则燃烧速度越大;反之,燃烧速度越小。第三节 防火技术基本理论与

47、措施一、火灾 我国将工伤事故分为20类,火灾属于第8类。在生产过程中,凡是超出有效围的燃烧都称为火灾。例如气焊时或烧火做饭时,将周围的可燃物(油棉丝、汽油、劈柴等)引燃,进而烧毁设备、家具和建筑物,烧伤人员等,这就超出了气焊和做饭的有效围,构成了火灾。在消防部门有火灾和火警之分,其共同点是超出了有效围的燃烧,不同点是火灾系指造成了人身和财产的一定损失,否则称为火警。二、防火技术基本理论 根据燃烧必须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的道理,采取措施,防止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或者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则是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所有防火的技术措施都是在这个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的

48、,或者可这样说,全部防火技术措施的实质,即是防止燃烧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或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汽油库里或操作乙炔发生器时,由于有空气和可燃物(汽油和乙炔)存在,所以规定必须严禁烟火,这就是防止燃烧条件之火源存在的一种措施。又如安全规则规定气焊操作点(火焰)与乙炔发生器或氧气瓶之间的距离必须在10m以上,乙炔发生器与氧气瓶之间的距离必须在5m以上,电石库距明火、散发火花的地点必须在30m以上等,采取这些防火技术措施即是为了避免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三、防火基本技术措施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防止火灾发生的基本技术措施主要有:1消除着火源。研究和分析燃烧的条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49、防火的基本原则主应建立在消除火源的基础之上。我们知道,人们不管是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里还是在生产上,简而言之在每一个地方,都经常处在各种或多或少的可燃物质包围之中,而这些物质又是存在于人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空气中。这就是说,具备了引起火灾的上述燃烧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两个条件。结论很简单:消除火源。只有这样,才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满足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基本要求。我们说,火灾原因调查实际上就是查出是哪种着火源引起的火灾。 消除着火源的措施很多,如安装防爆灯具,禁止烟火,接地避雷,隔离和控温等。 2,控制可燃物。防止燃烧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如消除火源),则可防止火灾的发生。如果采取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二条,

50、就更具安全可靠性。例如在电石库防火条例中,通常采取防止火源和防止产生可燃物乙炔的各种有关措施。 控制可燃物的措施主要有:在生活中和生产的可能条件下,以难燃和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如用水泥代替木材建筑房屋;降低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如在车间或库房采取全面通风或局部排风,使可燃物不易积聚,从而不会超过最高允许浓度;防止可燃物质的跑、冒、滴、漏;对于那些相互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物品应加以隔离,分开存放。例如电石与水接触会相互作用产生乙炔气,所以必须采取防潮措施,禁止自来水管道、热水管道通过电石库等等。3隔绝空气。在必要时可以使生产置于真空条件下进行,在设备容器中充装惰

51、性介质保护如水入电石式乙炔发生器在加料后,应采取惰性介质氮气吹扫;燃料容器在检修焊补(动火)前,用惰性介质置换等。也可将可燃物隔绝空气贮存,如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存放等等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围的扩大。设置阻火装置,如在乙炔发生器上设置水封回火防止器,或水下气割时在割炬与胶管之间设置阻火器,一旦发生回火,可阻止火焰进入乙炔罐,或阻止火焰在管道里漫延;在车间或仓库里筑防火墙,或在建筑物之间留防火间距,一旦发生火灾,使之不能形成新的燃烧条件,从而防止扩大火灾围。 综上所述,一切防火技术措施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燃烧基本条件的产生,二是避免燃烧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四、灭

52、火基本措施 一旦发生火灾,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火就会熄灭。常用的灭火方法有隔离、冷却和窒熄(隔绝空气)等。 隔离方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着火源(火场)隔离开来,燃烧会因而停止。例如装盛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容器与管道发生着火事故,或容器管道周围着火时,应立即(1)设法关闭容器与管道的阀门,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阻止可燃物进入着火区,(2)将可燃物从着火区撤走,或在火场及其邻近的可燃物之问形成一道水墙加以隔离;(3)采取措施阻拦正在流散的可燃液体进入火场,拆除与火源毗连的易燃建筑物等。 冷却法就是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燃点)以下,使燃挠停止。或者将邻近着火场的可燃物温度降低,避免扩大形成新的

53、燃烧条件,如常用水或干冰二氧化碳进行降温灭火。 窒熄法就是消除燃烧的条件之一助燃物(空气、氧气或其它氧化剂),使燃烧停止;主要是采取措施阻止助燃物进入燃烧区,或者用惰性介质和阻燃性物质冲淡稀释助燃物,使燃烧得不到足够的氧化剂而熄灭。如前述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614%时,木材燃烧即行停止。采取窒熄法的常用措施有:将灭火剂如四氯化碳、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剂等不燃气体或液体喷洒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上,使之不与助燃物接触;用惰性介质或水蒸汽充满容器设备,将正在着火的容器设备封严密闭;用不燃或难燃材料捂盖燃烧物等等。防爆基本原理第一节 爆炸及其种类 一、爆炸分类 (一)按照爆炸能量的来源分类 按照爆炸能量来源的不

54、同,爆炸可分为: 1.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在物理性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锅炉的爆炸是典型的物理性爆炸,其原因是过热的水迅速蒸发出大量蒸汽,使蒸汽压力不断提高,当压力超过锅炉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发生瀑炸。又如氧气钢瓶受热升温,引起气体压力增高,当压力超过钢瓶的极限强度时即发生爆炸。发生物理性爆炸时,气体或蒸气等介质潜藏的能量在瞬间释放出来,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上述这些物理性爆炸是蒸气和气体膨胀力作用的瞬时表现,它们的破坏性取决于蒸气或气体的压力。 2化学性爆炸。是物质在短时间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它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55、。例如用来制作炸药的硝化棉在爆炸时放出大量热量,同时生成大量气体(CO、CO2、H2 和水蒸汽等),爆炸时的体积竟会突然增大47万倍,燃烧在几万分之一秒完成。由于一方面生成大量气体和热量,另一方面燃烧速度又极快,在瞬间生成的大量气体来不及膨胀而分散开,因此仍占据着很小的体积。由于气体的压力同体积成反比,即PVK(常数),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力就越大,而且这个压力产生极快,因而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就象是急剧的一击,这一击连最坚固的钢板,最坚硬的岩石也经受不住。同时,爆炸还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这种冲击波不仅能推倒建筑物,对在场人员还具有杀伤作用。 化学反应的高速度,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大量热量,这是化学性

56、爆炸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按照爆炸反应的相分类 按照爆炸反应的相的不同,爆炸可分为: 1气相爆炸。包括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剧烈燃烧时引起的爆炸。称喷雾爆炸,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引起的爆炸等。如表1所示。 2液相爆炸。包括聚合爆炸、蒸发爆炸以及由不同液体混合所引起的爆炸。例如硝酸和油脂,液氧和煤粉等混合时引起的爆炸;熔融的矿渣与水接触或钢水包与水接触时,由于过热发生快速蒸发引起的蒸汽爆炸等。如表2 所示。 表1 气相爆炸 类别爆炸原理举例混合气体爆炸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气体以适当的浓度混合,由于燃烧波或爆炸波的传播而引起的爆炸空气和氢气、丙烷

57、、乙醚等混合气的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单一气体由于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反应热引起的爆炸乙炔、乙烯、氯乙烯等在分解时引起的爆炸粉尘爆炸空气中飞散的易燃性粉尘,由于剧烈燃烧引起的爆炸空气中飞散的铝粉、镁粉等引起的爆炸喷雾爆炸空气中易燃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剧烈的燃烧时引起的爆炸油压机喷出的油珠、喷漆作业引起的爆炸表2 液相、固相爆炸类别爆炸原因举例混合危险物质的爆炸氧化性物质与还原性物质或其他物质混合引起爆炸硝酸和油脂、液氧和煤粉、高锰酸钾和浓酸、无水顺丁烯二酸和烧碱等混合时引起的爆炸易爆化合物的爆炸有机过氧化物、硝基化合物、硝酸酯燃烧引起爆炸和某些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引起爆炸丁酮过氧化物、三硝基甲苯、硝基甘油

58、等的爆炸;偶氮化铅、乙炔酮等的爆炸导线爆炸在有过载电流流过时,使导线过热,金属迅速气化而引起爆炸导线因电流过载而引起的爆炸蒸气爆炸由于过热,发生快速蒸发而引起爆炸熔融的矿渣与水接触,钢水与水混合爆炸固相转化时造成爆炸固相相互转化时放出热量,而造成空气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无定形锑转化成结晶形锑时由于放热而造成爆炸 3. 固相爆炸。包括爆炸性化合物及其它爆炸性物质的爆炸(如乙炔铜的爆炸);导线因电流过载,由于过热,金属迅速气化而引起的爆炸等。 (三)按照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分类按照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的不同,爆炸可分为: 1轻爆。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数米,爆炸时无多大破坏力,音响也不太大如无烟火药在空气中的快速燃烧,可燃气体混合物在接近爆炸浓度上限或下限时的爆炸即属于此类。 2爆炸。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十几米至数百米,爆炸时能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较大的破坏力,有震耳的声响。可燃性气体混合物在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