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湖北印学发展简史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0042435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9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清末以来湖北印学发展简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清末以来湖北印学发展简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清末以来湖北印学发展简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清末以来湖北印学发展简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以来湖北印学发展简史(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清末以来印学发展简史清末以来印学发展简史浪波根据考古学的发现,长江流域的古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一样源远流长,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勤劳智慧的楚人以上下求索的精神,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楚文化。 1975年,在楚国故都纪南城边发掘的江陵70号墓中,出土泠贤两方私印,一大一小,一玉一铜,现存荆州博物馆。大的一方为玉质,以小篆入印,传二世仅15年,代下葬的人多生活在战国晚期。此印打破大篆入印的规,直接采小篆为文,即使在朝也属大胆创举。小的一方为铜质,基本是大篆,但已接近后来才定型的摹印篆。摹印篆取代大篆是汉印的标志,这种历史瞬间的飞跃在楚印上得到印证,可谓楚印对中国印学的贡献。 1

2、981年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成套大型编钟、20XX枣阳九连墩出土的楚简更是让世人惊叹。地区历代金石遗迹星罗棋布,著名的有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侍御绾诗刻、黄庭坚襄阳诗刻、东坡西山题名,黄鹤楼、米公祠、松风阁、三游洞等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楚地文化积淀丰厚、金石文物众多的盛况,也催生了楚地文人对金石文字的探索激情,于是乎严观的金石诗、诗的金石存佚考、叶志诜的金石录等著作先后问世,经缪荃、守敬编撰、校审的金石志更是集腋成裘,补史传之缺失。金石志三十二万字,引证书籍涉及经、史、子、集达一百八十余种,涵盖商周至元代九百余件金石器物,成为楚地最重要的金石文献。从清朝末年一直延续到当代,以为中心的地区,兴

3、起了涵盖金石考据学、文字学、篆刻学为主要容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即汉派印学,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篆刻家和印学理论专着。今天研究汉派印学的发端,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是自身形象宣传的需要,也是尊重人团结人,营造良好的良好人文环境的需要一、汉派印学的萌芽期清朝末年 两湖熟、天下足 ,向为江南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为九省通衢之要塞,在之洞的倡导下,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为督抚所在地可谓占尽天时、力拔头筹。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书籍出版、私家藏书、金石收藏居国重要地位,汉派印学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萌芽滋生。端方、守敬、黄牧甫是汉派印学的萌芽期的重要人物,其金石学、篆刻学成果为国

4、翘楚。端方字午桥、号斋,中国清末金石学家。一生嗜好金石书画,大力搜集收藏青铜器、石刻、玺印等文物。着有斋吉金录斋藏石记。端方自称:余少稽此业,自为京朝官,及杖节方州,盖尝物色求,自诡以实验为准,因此,金石之新出者,争以购归余。其旧者藏于世家右族,余亦次第罗。1900年因庚子之乱护驾有功,端方先后任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黄牧甫名士陵,晚清印坛杰出篆刻家,黟山派创始人。黄牧甫一生为客,四海漂泊,光绪二十八年秋,应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所邀,携长子黄少牧来武昌,协助端方从事斋吉金录的编纂工作,这个时期黄牧甫创作了大量作品,也为端方及其家人刻了大量印章。 1904年归老故乡到1908年病逝,黄牧甫再

5、未出山。据同听秋声馆印跋:士陵篆刻无所师承,每自愧不足为知己者用可知,黄牧甫篆刻并无具体师承,其转移多师、勤奋善悟,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其艺术成就的关键,黄牧甫对历代金石的广博涉猎,使其篆刻艺术实现了由印中求印到印外求印过渡。是黄牧甫做客生涯的最后一站,汉上丰厚的吉金乐石藏品滋润了黄牧甫的篆刻艺术向颠峰发展,同时黄牧甫也对汉派印学的萌芽产生重要影响。称黄牧甫为黟山派,是印坛以篆刻家出生地命名的习惯说法,其实黄牧甫一生的篆刻生涯在故乡的时间很短,汉派印学无须硬拉黄牧甫来壮大阵容,只是就历史而言,汉派印学的萌芽期确实烙上了黄牧甫诸多痕迹。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老人,宜都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学者、大藏书家

6、,精于版本目录学、金石文字学,着有楷法溯源学书迩言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望堂金石集寰宇贞石图等著作。由于守敬一生著述颇丰,在多个领域广有建树,所以其学术声望掩盖了书名,其印学成就更是鲜为人知。清代学案一书只是对其舆地学进行评述。守敬在壬癸金石跋中有古玺跋桑干镇印跋建州刺史印跋,于古印鉴别详慎精微。守敬于印学的最大贡献是其对元押的收集整理,其序云:有元一代书法,自文敏、鲜于困学后,承学者争仿效之,婉丽有余,而古意略尽。唯士大夫押,尚有晋遗意,盖其时风尚所趋,又仅经营一字,故疏宕有奇气。顾嗜印章者,竞羡汉,而以元押时代较近置之受厚古薄今时风影响,印学界普遍存在对元押视而不见的现象,印谱编

7、选多不纳,少数亦仅列数枚以为点缀,直至守敬印林刻刊问世后,印学界观念方为之大变。端方任巡抚期间,端方和黄牧甫、守敬经常切磋印证金石文字,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端方凡获重要新藏,除找黄牧甫鉴别外,还多找守敬鉴赏印证。守敬若不能亲到,端方必致函垂问。端方在致守敬一函云:自愧弇陋,徒饮其瑶,莫名其器,非博识多闻之君子,莫能辩此,特以拓本奉鉴由是可见抚台大人对学者的尊重程度。1903年之洞、端方以老成硕望,博览群书,致力舆地学数十年,于列朝沿革险要洽熟精详,着书满家,卓然可传于世之誉,合力保荐守敬入经济特科。端方调任两江总督后,守敬应端方礼聘,于1906年、1909年两次赴金陵,为端方题跋所藏金石碑版。作

8、为书法家、金石学家的守敬在当时即受到印坛的普遍重视,与之交往的除学者、藏家外,罗振玉、曾植、裕钊、黄牧甫、吴石潜等书法家、篆刻家多与之友善。邻老人题跋云:山阴吴君石潜精篆刻,藏印甚多,尝以其汉印选、国朝诸名家印及西泠八家印谱赠我,知其与丁君辅之结印社有年。又出其西泠印社图属题,亦吾旧友君蓝洲笔也,余刻日归鄂,不及为之祥述,倚装书此以志之。 据印林序云,守敬曾于汉上王子上、王子石昆仲编汉唐印,惜目前难见实物。守敬也常和学者东湖饶敦秩研讨元押。清代晚期,汉派印学的萌芽有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条件,两湖书院的设立使会集了很多学者,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潜江甘鹏云便是从两湖书院走出来的学者,其编撰方志商崇雅

9、堂碑录在当时也较有影响。也产生了守敬、徐行可、柯逢时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藏书家,收集金石古物、鉴别考证、结集出书在成为风气,这时期的丰硕成果为民国时期汉派印学的正式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汉派印学的发端民国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空前繁荣,自西泠印社起,印人广泛结社,随着印学期刊的出版和专业艺术学校的设立,中国印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民国时期既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篆刻大家,也有令人叹服的篆刻作品总量和综合成就。可以说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足可与前代比肩。我们在考察民国时期印坛风貌时,除了将其整体成就与前代进行比较外,还应该重点研究印社的发起、印学期刊的出版和专业艺术学校的设立,因为这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10、的创举,是民国印坛有别于前代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是报纸期刊的发端,出现了专门的书画篆刻报刊杂志,这是前人不能想象和难以做到的。1931年,易均室先生创办了地区民国最早的书画篆刻刊物艺甄,与北平的艺林、的艺彀相鼎足。可以说,民国时期出现报纸期刊就象今天出现网络一样重要,谁能否定今天电脑网络对人们生活、艺术的作用。中国清朝以前的书法史可以说是官僚贵族的书法史,或是王羲之、颜真卿、东坡这样的政府要员,或是象米海岳等御用专职人员,再次是象怀仁等受到礼遇的高级人员。还有就是依托达官贵人,也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养士和门人之风而立足艺坛的一批文人。可以说:专业的书画篆刻报刊杂志的诞生,艺术作品可以跨地域跨时空流

11、传,平民艺术家登上艺坛永载史册有了更大的空间。中国人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们的自豪,民国时期有了专业书画篆刻报刊杂志是艺术界的骄傲。民国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艺术类学校,这也是一个质的重大飞跃。兰圃、唐义精等先生创办的武昌艺专在全国享有盛誉,一大批名家执教于武昌艺专,专门讲授金石书画课程,也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过去书画篆刻艺术都是师徒相传的单一传授模式,不外乎一师多徒,一徒多师转移多师等情况,与严格系统的教学、批量地培养艺术人才不能等同而论。这种艺术教学体制变化后的结果,简单的漠视近乎于无知。作为民国时期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文人汇萃,引领风骚。民国时期地区的印学成就奠定了汉派印学的基础,在当时全国具

12、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汉派印人虽然没有明显的创派意思,但已被当时的印坛称为印学粤汉派,这种提法与当时的行政区划有一定关联现在还有粤汉里、粤汉码头等老地名,汉派印学的发端和兴盛对中国印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艺甄的出版和易均室对印学理论的研究,作为汉派印学的发端,奠定了汉派印学的基础。易均室18861969名忠箓、字均室、号穞园,斋堂为静偶轩,潜江人。易均室先生早年就读于武昌经心书院,光绪末年赴日留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科,并参加了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易均室先生在潜江响应独立,后参加讨袁护国军。作为中国近现代印学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易均室一生对文物典籍悉心搜求、不遗余力,致

13、力于金石文字考释之学,且著述颇丰,有古籒臆笺静偶轩金石题跋柏风堂题跋说文部首形系等十余种传世。天衡中国印学年表、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专条评述,沙孟海在他的沙邨印话中说:世间不可无易均室。 1929年省政府当局力邀易均室担任图书馆馆长一职,易均室在图书馆馆长任间,征集和接触了大量古籍文献和金石拓片实物。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易均室感到当务之急是培育大批金石学人才,并集中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经过慎重考虑,易均室辞去了图书馆馆长职务,执教于武昌艺专,专门讲授金石书画课程。 1931年,易均室创办了地区民国最早的书画篆刻刊物艺甄,汇编艺友雅集之金石书画和收藏的古玺汉印,共编印六期,其首期刊头即为先生

14、手泽。为了搞好艺甄的作品征集工作,易均室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奔波于齐、鲁、陕、豫等地,收获颇丰。一时间成为海名家汇聚之重镇,艺友之间互相考释印证、唱和切磋。到易均室寓所一饱眼福,观看其收藏的金石拓片、古籍善本是艺友们的一大幸事,海名家也乐于为易氏奏技,刻印作书相赠。易氏则常常以所藏金石泉镜之妙品,亲自模拓并在拓片上题跋钤印答朋友,在当时传为佳话。五六十年间,与易均室先生交往甚密或有联系的知名篆刻家约四五十人,如叔孺、徐星洲、吴石潜、王福厂、唐醉石、易大厂、邓而雅、沙孟海、方介堪。黄宾虹1931年曾为其作山水图,易均室自题行书跋。沙孟海为其刻静偶轩夫妇心赏之符一印。王福厂拓钤印稿遇到古字,如有疑惑

15、则常问教于易均室,王福厂之谦虚、易均室之严谨当为学者风。易均室博古多识、赏析甚精,对自己要求也甚严,平生除部分自用印和应弟子所求外很少奏刀,印章刻成后满意而留下来的很少,往往是刻了磨掉、磨后再刻,一但定稿必是精品,博得同道赞誉。这种严谨的习惯影响到徐无闻、程白舟等人。徐悲鸿的秘书程白舟先生存有易均室先生为其刻的一枚名章,并观看了其奏刀的全过程。子庄年表称子庄与篆刻家易均室等相交往。书家建评易均室篆刻渊穆古雅、深得古法。由于易均室存世的篆刻作品绝少,故很多人介绍易均室于篆刻只赏析、不刻印,这显然是一种误解。看来,对易均室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篆刻作品的收集,有待于后人进一步努力。随着印学史研究的深入

16、,易均室作为近现代金石学巨匠的地位将为艺坛所共识。沙孟海说:治近现代印学史,不可不知易均室。 易均室胸襟坦荡,虽然视文物典籍为生命,但从不把其所藏独占私有,曾将艺友为他刻印三百余方,先后辑为均室鉨印、穞园印鲭分赠同好。解放后,唐醉石任文管会主任,筹建博物馆,易均室和问山响应政府号召,捐献了大量文物典籍,其功不可没。易均室的艺品藏德为后人敬仰。文革中,易均室在新收藏的文物书籍和手稿被焚一空。先生郁郁寡欢,撒手而去,其爱护文物之挚情、人物两亡之劫难叫人嗟叹不已。一些朋友提出的问题必须引起关注,那就是易均室先生为什么没有加入西泠印社。经过问教于老先生和对所收集资料的研究,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一则

17、当时西泠印社还不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只是浙杭地区部分篆刻家雅集性的松散组织,并不具有统一的权威性。二则作为辛亥革命首义城市,在民国时期具有文化中心地位,图书馆作为我国最早创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兰圃、唐义精等先生创办的武昌艺专在全国享有盛誉,地区松散性雅集和文人唱和非常频繁。三则易均室先生当时兼任的社会工作较多,又要专心金石学研究,对一些浮名虚誉肯定是无暇顾及的。最重要的是发起并宏扬汉派印学是易均室一大愿望。易均室先生虽未加入西泠印社,却是西泠印社最重要的社友之一,与西泠印社很多名家在半师半友之间。易均室的成就使其被誉为印学粤汉派开山之人。二盛了厂的篆刻实践扩大了汉派印学的影响,为汉

18、上印坛培养了骨干队伍。盛了厂18811952原名盛鲁,字善卷、圣传,号蓼庵、了厂,太平仙源人。盛了厂是民国时期汉上印坛的传奇人物,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加盟消闲社文艺组织,任公论日报汉风版编辑,当时有诗评曰:天教余韵不沉沦,盟主骚坛有一新。万里喧传公论报,群英翘企汉风人 青年时代的盛鲁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虽然其家庭殷实富裕,但由于身处晚清民国腐败动荡的年代,他既不愿靠祖上的荫蔽过纨绔子弟的生活,也无意仕途经济,而是醉心于书法篆刻艺术的一方净土。先生禀承书香门第的遗风,喜欢收罗古籍善本。他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小万卷阁。博览群书滋润了他的书法篆刻艺术,结交艺坛名流开阔了其艺术眼界,使青年时期的盛鲁在

19、商贾云集的大富有盛名。此时盛鲁的印章,从技法上取法明清流派的印章,从容上看则是书卷气十足。他自刻的两方印震旦男子盛鲁读经记不露文章世已惊,表现了一个年轻篆刻家的自信和实力。 1916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厂为盛鲁篆盛鲁印长寿年宜子印边款为丙辰春仲福厂仿汉,同时期吴昌硕的弟子徐星洲也为盛鲁篆盛鲁长寿、善卷心画两印。这期间汉上青年才俊竟相投到盛鲁门下学习金石篆刻,其中著名者有邓少峰、立庵、汪印农、敬先、黄松涛等。盛鲁的悉心教诲使其门下出现桃争艳的局面,也奠定了盛鲁作为对印坛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位置。纵观盛鲁篆刻作品,基本是取法汉并参习明清流派印章的风格,这也是其时大多数印人走过的同一途

20、径。吴昌硕苍朴雄强、天然醇厚的篆刻风格,是其学习追求的艺术境界。盛鲁曾仿缶翁但吹竽一印,边款为但使吹竽,使工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仿缶庵作,了厂。吴昌硕有白文印曰:老芝无恙,盛鲁刻有老牛无恙朱文印,可巧其弟子邓少峰所刻老璧无恙,又返回到白文,可以看出学中有变、师古而不拟古的主,是盛鲁对自己乃至对学生的一贯要求,其艺术承继的脉络是十分明显的。古玺是盛鲁先生取法的另一个源头,盛鲁先生大量书籍散失后,吴隐的遁庵汉古铜印谱、穆的清晖书屋印谱仿汉官印等几本重要的印谱一直为其后人保留。从现存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盛鲁对古玺进行了深入的模仿和领悟。古墨和云写旧山一印是其融会贯通后的成功之作,其用刀以冲刀为主,结合

21、切刀使刻出的线条既拙朴又不失其爽利,布局则疏朗与紧密相得益彰。经过民国时期的动荡和战乱,盛氏家庭逐渐衰败,盛鲁由青年时期的无意仕途向中晚年时期的淡忘名利、再向老庄玄学中寻求回归,必然凸现出其创作风格由明亮高亢到晦涩忧郁、再到平和冲淡的轨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红尘朝暮何时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身清项廷纪甲稿序,是盛鲁后期篆刻作品风格的具体展现。过去常用的名章盛鲁善卷蓼庵逐渐被了厂所取代,蓼了虽然同音,却不是单纯的删繁就简,它蕴涵了盛鲁沧桑的心理历程、一个了字包容了数十年的风云际会。艺术家的脉搏总是和着时代的变迁一起跳动。1938年6月,为发扬民族抗战精神和保卫大,美术界人士在

22、武昌青年会成立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作品展览和义卖,推选蔡元培、玉祥、郭沫若等社会知名人士为名誉理事,盛了厂和善子、徐悲鸿、唐一禾、吴作人、叶浅予等艺坛名流当选为理事。盛了厂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民抗战之中,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锲不舍斋。 1938年汪印农为老师篆盛鲁长寿一印,其款为了庵吾师教正,戊寅七月印农敬刻。此时的盛了厂亦或是买不起新石料,亦或是对石料的质地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汪印农把印文刻在了盛了厂名章的另一面。从盛了厂后人保存的印章实物看,除部分早期印章有纽外,其余大部分作品都是双面印,且是普通的青田石和寿山石。晚年的盛了厂生活更加拮据,在汉上鬻印难以为生,不得已还要为人看相

23、课卦来补贴家用。看到邓少峰、立庵、黄松涛等弟子在艺坛上各有建树,盛了厂先生倍感欣慰。种桐仙馆是盛了厂晚年最后一个书斋名,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代印人的心声由此可见一斑。故乡太平仙源那葳蕤的桐花萦绕着盛了厂晚年的生活,在桐荫深处,江城的胸襟如同一声老凤的清哜,在夜色里轻轻地滑过 亦或是盛了厂旧家庭背景所致,亦或是后人对其宣传不够,历史的误会使盛了厂的生平不见经传,然而盛了厂先生对汉派印学的贡献不可磨灭。三闻一多、陆和九、敬先的篆刻实践扩大了汉派印学的影响。闻一多、陆和九、敬先是汉上印坛重量级人物,将三位合为一章,并不是对其印学成就的定论,而是基于其对汉派印学的影响而言。闻一多1899

24、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亦字友山,浠水。闻一多民国时期是著名诗人、学者和人士。有诗集和著作死水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出版。江中国印章艺术史有专章评述。 1912年闻一多考取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1922年赴美专攻美术,1925年回国,历任大学、北平艺专、中央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大学教授。七七事变后走出书斋,投身时代潮流,使闻一多成为中国进步的重要人物。 1928年秋,闻一多任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汉六朝,乃至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金石文字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

25、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学术之余常有治印,抗战后期,为贴补生活,挂牌鬻印。这时期除了刻治大量印外,更流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感慨,同时也透露他救国救民的理想与追求。1947年,他曾用过一方闲章:壮不如人,款曰:静言思之,此生休矣,因作此印以志恨!1946年5月,他使用的一方闲章约叛徒,这是他在抗战胜利后,对反动政府镇压和平、而发出的强烈正义之呼声,也表现了他诗言志、印亦言志的胸怀。1944年9月,他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分会常务理事。不久即响应总会号召,参与援助贫病作家的募捐基金工作。他以捐图章润金以资之,对募捐最多的同学,刻印章以赠。如为其名刻印,款曰:援助贫病作家纪念,闻一

26、多刻赠。当时友兰、华罗庚等人准备售字时,闻为其刻印以赠。送给华罗庚的一印,边款还刻了一段幽默的跋语: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大学举行的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特务暗杀。若天假以寿,凭闻一多的博古通识,篆刻艺术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虽然闻一多一生的主要工作时间不在,但仍然对民国时期的汉派印学产生重要影响。 陆和九1883 1958本名开钧、字和九、号墨厂,沔阳人。曾任北平中国大学、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陆和九一生著述颇丰,有中国金石学讲义汉武氏石室画像题字补考石刻

27、名汇文字学中国古器物学金石文渊汉以后金文录珠璜碎稿北周造像考历代造像存征录孝堂山画像考顺陵残碑考宋辽金元碑目等数十种传世。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专章介绍其篆刻成就。王朝宾民国书法收入的籍书家屈指可数,陆和九以其显赫的声名载入其中。陆和九出生于书香门第,乃蒙古皇族后裔,其祖因元初宫廷之难,逃到沔阳遂落籍为民。陆和九少时受祖辈熏染,尤爱书画篆刻,治印至陆和九已传七代。青年时陆和九就学于武昌讲武学堂、清吏部学治馆。其家学的醇厚加之个人的勤奋,最终让他受益,后历任襄阳第三师国文教员、武昌大学汉文科长自然顺理成章。如果追溯陆和九的治学源流,先生中岁迁居,应该是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民国时期,老的文化人有个特点就

28、是喜欢逛琉璃厂,特别重视对古旧物的整理和研究, 陆和九也不例外,此时的他任辅仁大学国学系讲师,讲授金石学、古器物学、文字学及书法篆刻等。从学术研究的需要,对金石碑版收罗更是不遗余力,在圈得了个雅号,谓之墨老虎大王。大凡人们淘到好的片子都要请陆和九鉴定,遇到好的精拓碑帖, 陆和九常常欣然题签。现在故宫博物院和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的大量精拓碑帖都钤有:曾在陆和九处、沔阳州陆和九朱记墨厂等印记。家乡留下了陆和九青少年时期太多的足迹,定居后,陆和九仍时常惦记着重归故里。以而乐此不疲地向朋友介绍的风物人情和自己的从学经历,言笑晏晏之间重温过去不失为弥补乡愁的一剂良药。偶尔,他会拿出先人刻的介石山房印景袖珍

29、本和朋友共赏,那是一套雕镂精细的象牙小印,扉叶纪年同治壬申七月篆刻,后赠于友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书法家难先为策划东湖风景区,筹建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等文化设施。为搜集有关纪念屈原的文物,亲赴请郭沫若、齐白石、叔通、陆和九、王文农等文化名人题字献画,陆和九面对家乡人家乡事,倾全力热心支持,奔走于图书馆和琉璃厂之间,协助收集有关资料。陆和九的书画师法著名篆刻书画家之谦,其篆刻乃渊源家学,先生以双刀入印,冲切兼用,印面清爽静穆,因深谙金石文字学,又善变化,故印作能不泥于古,不染于俗。竹印尤朴茂高致,酷似周两汉人铸印。史学家班书阁教授在墨厂竹印选云:开钧吾友陆君墨厂,幼负不羁才,壮

30、不克行其所学,及其老也,遂不得已托艺术以自食其力,诗怪书怪画怪,治印尤怪,盖兼有、高板桥、南阜二怪之能,而无其失,又独立于八怪之后,而自出其新意趣,并能不悖于古之法,吾知其必不独以印人传也。 一代篆刻宗师齐白石让自己的儿子齐良迟拜陆和九为师,在辅仁大学从陆和九先生研读汉玺印,齐良迟在学习父亲治印以单侧入刀为主时,较好吸收了陆和九双侧入刀之长。就学术而言,兼容并蓄,融百家之长方成大器,印人也不例外。陆和九一生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其撰写的中国金石学讲义为当代金石学研究奠基作之一,虽然被聘中央文史研究馆,古稀之年为自食其力,仍于书画篆刻钻研不辍。若将先生学养比做一隅静庭,先生著述就是虬枝横逸的一树树梅

31、花。先生曾刻一枚石章,印文一树梅花一放翁,谓其真实写照!敬先1952武昌人,堂号为凿山骨斋,青年时期经黄松涛介绍,拜著名篆刻家盛了厂为师,早年在汉上印坛已富声名,沦陷前避祸,又受教于著名篆刻家乔大壮先生,1940年与梅奴、维崧、朱景源、徐文镜、黄笑云、高月秋、曾绍杰等八位印人共同创建了印学团体巴社,其时结集出版了巴社印选,乔大壮先生亦为之序。抗战胜利后,返乡继续从事篆刻创作。一生经历坎坷的敬先,晚年醉心印艺,在汉上鬻印为生自足为乐、淡泊名利。巴社印选中,百年苦寂、祖遭洪之变逢抗倭之期两代孤孀百年艰苦、幼为孤儿少习货殖壮挟末艺老作游民等几枚印作应是其漂泊动荡生活中,于世事变化处然不惊心态之佐证。

32、白文印建筑师王振淳,其款为:振淳先生正篆,辛卯冬月,敬先。线条以切刀为主却不故作苍莽肆意,得洁净挺爽之趣,章法安排上参差错落中却不故作狂怪,见平和静穆之妙。此作深得玺印高古敛的神髓,可知敬先与其师乔大壮的追求一脉相承。沙孟海晚年于病榻上还提到汉上敬先,看来沙孟海眼中的敬先也是汉上印坛的代表人物。敬先于印艺孜孜不倦,却终老汉上,少为世人所知,一个苦寂 岂能道尽其中滋味。三、汉派印学的早期建国初期东湖印社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社最早的印学团体之一。东湖印社的成立,团结了汉上大批印人,成为继西泠印社后当时中国第二大印社,为汉派印学中兴掀起了第一个高潮。一唐醉石组建东湖印社,为汉派印学中兴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33、唐醉石18861969,名源邺,字侯、小字蒲佣,号醉农、醉龙,又号韭园,别署醉石山农,六十岁后偶称醉翁。人。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唐醉石的到来成为汉派印学的领袖人物,掀起了汉派印学的第一个高潮。唐醉石先生七岁遭父丧,十三岁往依外祖辅耀宦游浙杭,其外祖父为学识渊博的前朝翰林,擅汉隶,精金石书画。唐醉石从小耳濡目染,与艺事结缘,为其一生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一九四年,西泠印社在孤山创立,唐醉石积极参与活动,社小盘谷庭园,是先生央得辅耀慨允捐赠,唐醉石先生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事实有诸多资料证明,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西泠印社三十周年、六十周年社庆中,唐醉石均当选理事。一九一六年,唐醉石先生应故宫博物院

34、院长马衡邀请,至任顾问审定古物。凡金石碑碣等古物,入目立判真伪。一九一八年,任印铸局科长,与王福厂、康侯等规划、监制政府机关关防、印信。公余治印自娱,交游书画硕彦,品鉴骨董,探研篆刻艺术。从唐醉石的早期经历可以看出目前对唐醉石先生的定位仍然不很准确,应该说唐醉石首先是一位学者,即金石学家、文物鉴定家,其次才是篆刻艺术家。由于求印者众,且润例可以补贴生活,这被视为余事的治印却为唐醉石带来巨大的声誉。印铸局迁至后,先生举家随往。一九二八年,唐醉石与王福厂一同主篆中华民国之玺、荣典之玺,监督玉工燮之鑴制。唐醉石一生有谦谦君子之古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故在、期间印界对其口碑甚好。一九三四年西冷印社印

35、刊行现代篆刻第六集即唐醉石印存,可见其早年风貌。唐醉石治印,上追玺汉印,继浙派印艺绝学,多有创新。登安称之为清代以后第一人;马国权近代印人传谓:王、唐俱为西泠印社柱石,又尝同服官印,王为杭人,唐则以湘人而致力于浙派印艺之复兴,其功尤不可没。王氏谨守法度有余,于豪放似有不足,而唐则豪放有余,于谨守法度亦未逊王氏。寿石工咏当代十二印人绝句,第一首即咏王福厂与先生曰:峭折西泠若可师,盛名京雒鬓成丝,淬锋何事欺山骨,二子王唐弱自疑。可见唐氏在当年已望重印林。一九三六年,唐醉石、易均室两位金石学家在相遇,他们既是同龄之人,又有相同雅好,于是经常在一起赏析古物,切磋唱和,并有诗文传世。两位学者在融洽的学术

36、交流之余,关于汉派印学问题是否有过具体交流,现在没有资料可以求证,但是易均室向唐醉石介绍故乡的风物人情、辛亥首义后的文化佚事当属常情。亦或是缘分天定,发展汉派印学的接力棒还是传到了唐醉石手中。抗战胜利后,唐醉石寓居,挂牌订润以鬻书刻印为自给。一九四八年,唐醉石辑自治印成醉石山农印稿一册。此书流传甚广,为大江南北印人所景仰。 1951年,唐醉石先生应邀来汉,任文管会主任之职,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参与制定保护文物条例,指导文物收集、鉴定及收藏工作。不久,为了筹办东湖印社,唐醉石在钟鸣天、唐大康的陪同下,走访江浙诸城市,方介堪、江等江浙印人在西泠印社热烈欢迎了这位篆刻艺术大家,成为印坛佳话。 196

37、1年东湖印社成立,唐醉石任社长。唐醉石在组建东湖印社时,个别领导以所谓的成分原因提出不要某些高手参加时,唐醉石表态坚决:这些人不参加,我也不参加。唐醉石与汉上书画家邹介碧痕相友善,除为其刻了大量名章外,偿应邹氏属为其刻制闲章,唐醉石为示谦虚,只刻印文由邹氏自刻边款。经过唐醉石的力荐,徐松安任东湖印社副社长。唐醉石先生长徐松安先生25岁,却佩服徐松安的真性真情,对其艺术天赋尤为赞赏,还让自己的儿子唐大康师从徐松安。两人莫逆之交在一方印章上可见端倪,唐醉石先生用上好的冻石刻木长书画白文印赠徐松安,边款为:松厂道兄正篆,辛丑上巳,醉石。不难想见于莺飞草长的三月,两人切磋艺术的融融氛围。有充足的资料证

38、明,唐醉石初来,其为人和浙派传统印风在汉上有一个认同的过程。博平先生曾在家中,将唐醉石为自己所刻之印磨去,重写印模,由徐松安改刻。徐松安有一方常用印是唐醉石的款,印文却不是唐味,现在已定论为徐松安磨后自刻。书法家黄亮曾在请唐醉石刻印,唐醉石索金二十元,唐醉石来后主动刻钵翁黄亮私印对章赠送黄亮。所以唐醉石于汉派印学的最大贡献是其以德服人,而做的大量协调工作,从而团结了一大批汉上篆刻家。对于唐醉石的艺术成就的界定,不能简单归为浙派的延续,唐醉石晚年印艺的嬗变以及同汉上印人的交流,使唐醉石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浙派的唐氏面貌。唐醉石先生的艺术实践,使他赢得了中国近现代篆刻大家的荣誉,同时也成为汉派印学的领

39、袖人物。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经过一大批篆刻家的共同努力,汉派印学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20XX11月第6期载昌少军唐醉石艺术简论一文评曰:唐醉石先生是现代杰出的金石书法家,在文物鉴定、收藏等方面亦造诣极高。其书法诸体皆能,以汉隶最工,浑穆自然,独标风骨;印艺以汉、浙派为宗,兼收各家之长,别树一帜。具体体现在:篆艺品类众多,巧妙嫁接,技法集大成。其篆法严谨,注重字形美;章法疏密配置,别具姿态;刀法因印用刀,充分表现笔意。二汉派印坛实力人物徐松安结盟东湖印社,标志着汉上印人和客汉印人的合流。徐松安19111969原名徐石,号木公、木长、松厂、松岩居士,斋名松风堂。徐松安先生是民国至建国初期活跃于汉

40、上印坛的传奇人物,大千认其为徒,齐白石称其为弟,这种传奇集中体现在先生对艺术的执着探索、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徐松安幼年家贫,在一家字画店当学徒,他悉心观摩店里经营的名家字画,于中又特别倾心大千的山水之作。每天繁忙落地,徐松安便在如豆的灯下,临习笔墨间的超然之气。一日,店老板偶然到徐松安住处,见其山水习作酷似大千的风格,甚是惊喜。精明的老板执意让徐松安在习作上题大千的名款,作品装裱后又悬挂在抢眼之处,常令商贾甚至书画同道驻足流连。事有凑巧,时逢大千先生客次,由国民党官员道藩陪同逛三镇的字画店。无意间瞥见题有大千名款的作品,其笔法峻朗,设色清雅。大千先生满腹疑惑,在他一再追问下,店老板推说:是小店的

41、学徒,为求生计,仿冒先生大作糊口。大千先生闻之是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所为,更是惊讶,定要仿者现身。当他看见少年徐松安气宇轩昂,举止谦诚时,遂当场收为弟子。经过大千先生的指导,未到弱冠之年的徐松安在汉上声名大噪,正式鬻画汉上。徐松安经常趋往三镇的旧货市场,并将鬻画所得的大部分资金用来购买名家印章和书画字帖,丰富的藏品使其开阔了眼界,也充实了其艺术底蕴。 1927年,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创始人兰圃与该校教师肇铭、王霞宙、欧志先等成立梅社,旨在阐扬国故、振起艺术,徐松安以青年书画家、收藏家身份被邀加盟,成为梅社重要成员。美术学院举办近现代名家书画展展品中,有一幅由肇铭、王霞宙、徐松安合作的花鸟立轴,并钤有梅

42、社之印。而立之年的徐松安为了探寻古文字的堂奥,拜大学博平教授为师。年近花甲的老对这位汉上才俊非常赏识,不论寒暑,十数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为徐松安授课一次。老兴酣之际,常常信手写下印模,由徐松安奏刀,师徒即兴之作情趣盎然。老毫无保留的传授为徐松安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徐松安交游甚广,与篆刻家黄铁庵的金兰之谊竟长达四十余年,黄铁庵曾用五厘米见方的封门青为先生篆松岩居士白文印赠之边款为:铁厂制为,松厂正句。两人或相约同游南岳,或把杯夜话于松风堂。文革期间,晚年的黄铁庵受到迫害,病体支离,徐松安先生亲为黄老76岁造像题字,两位艺术家在困难时期,仍不忘相互勉励,此间情谊着实令人难忘。 木公为松之别名,也

43、是和西王母并称的东王公之名,徐松安先生以木公为号,以松风堂为斋名,可忖其志。史记曰:松柏为百木长,而守门闾。木长是先生后期常用之号,流露出的执着和无奈萦绕在他后期的艺术生涯中。文革前,先生与一些书画家欲振兴汉派书画,曾积极筹备成立葵社,未料文革的到来,非但终止了葵社的运作,徐松安先生也因为和定居的大千有师徒关系而屡遭厄运。这时的先生很少画山水,他取法蒲华、老缶,花鸟画率意纵笔,满纸苍茫,心境沧桑,以吾笔画吾心,不刻意取悦世人,艺术风格更趋完善。笔者收罗考察徐松安先生印章时,发现部分自用名章有秋江何墨、辛谷徐三庚、白石的边款。或许是先生后期经济困窘,难以买到中意的石料?也或许是先生对他人的应酬之

44、作不予肯定,磨去原来印文,改刻自用?徐松安对名人是不盲目崇拜的。 1951年,东湖印社成立,徐松安先生作为汉上本地篆刻家的加盟,就任副社长,标志着汉上印人和客汉印人的合流。纵观徐松安的艺术生涯实是率性而为,难为世人理解。世事沧桑,此些轶事已随烟云而去,而1969年先生不屈于文革对自己身心的压制,纵身坠楼而亡,其传奇生涯中最为震撼世人的一笔,竟是用此种方式镌刻。历史于徐松安有太多的不公,在整理汉派印学资料是有必要大书特书一笔。三邓少峰担任东湖印社第二任社长,延续了汉派印学的发展。邓少峰字壁,号立翁、惕庵,人。先后任东湖印社第二任社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邓少峰先生幼年从父

45、习医及书画,青年时期师从书法家昌誉、画家钱越生、篆刻家盛了厂学习书画、篆刻,也曾向学者黄侃请教文字学和经史。邓少峰先生被誉为诗书画印四绝,启功先生曾谓邓少峰写六朝当世第一,然邓少峰先生对自己艺术成就的评价是:印第一、书第二、画第三、诗第四。 1926年,邓少峰考入艺专。受教于关良、海粟等名家。1930年,他转回武昌艺专后改名中南美专就学,第二年毕业,留校承担美术教学任务。日寇入侵,邓少峰先生流落鄂西利川、宣恩教书度日。1945年返回,先后在省一女师、育才中学、大兴路小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直至退休。邓少峰的篆刻取法汉印,所作 思惕庵印,线条敦厚,古气甚浓。在回春楼书斋印上,刻有此作近汉烙火印,亦

46、似碑额的边款。在其它印款中,也见尚有汉人意一类说法。这些都是他崇尚汉法、追求汉风的具体表现。当然,以邓氏的高超眼界,取法也绝对不会孤立单一。目前所见邓氏印中,就有一些用单刀法进行创作尝试的作品。文革期间,邓少峰先生深居简出,韬光养晦,私下里研究艺术仍坚持不懈,在书法、篆刻、国画上用功很深。同时,在收徒数十人,精心培育书画人才,薪火相传。就汉派印学的影响而言,邓少峰不仅在篆刻艺术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还培养一大批艺术人才。四立庵组建武昌黄鹤楼书画社,活跃了汉派印坛的气氛。立庵19211991名晋,又名美植,号十万印楼主人,武昌人。先后任东湖印社秘书长、武昌黄鹤楼书画社社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47、务。著作怎样写毛笔字曾4次再版。立庵早年就读于大学、光华大学。先生风流儒雅,才气横溢,广交名流,尝与柳亚子,叶恭绰,桂南屏,演公,徐文镜,天骥诸前辈游。横艺论文,深受诸公教益。四十年代初期,先生留居,曾假图书馆所藏宋元明清各代名画精品,临摹殆遍,博览约取,由是画境益臻,平生好做名山游,琴樽笠屐,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足迹所至,幽泉怪石,远岫高云,尽收笔底。氏之书法,篆以石鼓,彝器文字为规,分则得汉碑神髓,真行则宗晋唐,以金石韵味深入书法,独创一格。立庵对自己的篆刻师承很少谈及,但据现存的史料知其曾得到易均室、盛了厂的指导。立庵曾自评:至于治印之道,更具夙心得,初尚奔放,继求平正,寓奇于正,奇正相

48、生,古代金石制作之遗意,粲然毕备。纵观氏治印,执刀如笔,切冲并用,偶作摇杆,意在痛快淋漓处蕴以含混和生涩。又广泛将砖瓦、封泥、肖形、花押等印式引入印章艺术,具古代金石制作之遗意。立庵曾受柳亚子属为刻润之印二印。柳亚子先生曾以三千年两思,不作人间关侯诗句相推许。立庵不仅是著名书画篆刻家,还是汉上书画篆刻活动的重要组织者。立庵为祥泰二公子,公私合营后,立庵的生活虽不如过去殷实,却比一般人略好,常有海外亲朋寄来外汇卷,立庵并不用之于个人享受,而是急公好义、乐于助人。在任东湖印社秘书长期间,若逢在汉口办展,立庵便雇板车一辆满载会员作品,自掏粮票为酬,清晨步行与车夫一道,从武昌过长江一桥到汉口进行筹备工

49、作。黄鹤楼书画社的雅集一般也是立庵、鲁光出资。后来东湖印社换届,立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担任主要职务,立庵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黄鹤楼书画社的活动之中。立庵的艺术成就和热心助人的品德,是其在汉上印坛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成为汉派印学的重要人物。五东湖印社众贤和黄鹤楼书画社诸老显示了汉派印坛的整体实力。 1961年东湖印社的成立是汉上印坛的一大盛事,唐醉石、博平、问山、徐松安、邓少峰、立庵、翟公正、波涛、白、黄松涛、宜年、金月波、汪印农、谷有荃、钟鸣天、上岷等老篆刻家和一批中青年实力派印人的加盟,展示了汉派印坛的整体实力。成立后,举办过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会、明清墨迹暨现代书画篆刻展览。1963年后活动一度中

50、止。1980年后恢复正常活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武昌黄鹤楼书画社成立,由著名书画篆刻家立庵先生发起,聚集了立庵、闻钧天、翟公正、黄亮、合俦、端木梦锡、毛君为、虚谷,鲁光、汤之望、义经等一批素养精深、学识渊博、书画篆刻技艺功底深厚的老先生,黄鹤楼书画社举办了雅集、展览、培训等活动,成为二十世纪末期重要的书画篆刻团体。 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上,邓少峰、立庵、翟公正、黄松涛、谷有荃、钟鸣天的书法作品入选,徐松安、白、黎伏生、欣耕篆刻作品入选。这个时期汉上有成就的印人很多,重点介绍几个学者型印人:博平18811978名急、号简园、许叟、牛笔滩生,广济人。大学毕业,为黄侃入室弟子,历任大学教

51、授、大学教授,着有说文古音谱文字学教材小学札记音韵学表解等。除教学著述外,善书法,尤擅篆、章草。平生忙于学术研究治印不多,然其印古拙朴茂、平中寓奇。民国笔记摘抄对其专章论述。汉上大批印人从其习文字学,对汉派印学产生重要影响。在民国到建国初期,大学学者黄侃、博平的文字学研究为汉派印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定可19161990名在鼎,号寒漪,铁翁、铁庵。黎川人,为市文史馆馆员,着有寒漪馆印谱。承启家学,少负声名,受教于其父病树、许桢立,为人品质清正,勤奋好学,不喜扬,终身醉心于艺事,诗、书、印皆有较高造诣。富收藏,善鉴定,朴初对其评价甚高。翟公正19081983字竹如、号篆庐,广济人。着有竹如印存印

52、玺照临早岁执教于乡塾,后在金融界任职,后拜唐醉石为师深钻篆刻刀法、又师博平教授研讨金石文字之学。一生致力于书画篆刻和词曲的研究和创作,其隶书的两汉遗韵,古朴沉拙,尤以篆书着称。其印平正古雅、法度严谨。曾与铸公一道,遍借汉上书画家所藏唐醉石印章钤拓,成醉翁印聚,对唐醉石篆刻作品的整理做出了贡献。在早期汉派印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人物不应该遗漏,清朝学者王柏心曾为自己刻过大量名章和闲章;民国籍书画家宝书为友人刻过印章,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专条;著名篆刻家来楚生七岁前在生活;建国后著名书法家黄亮也曾操刀自娱。早期汉派印学的特点:汉派印学不是狭隘的篆刻学,而是包括金石考据学、文字学小学、篆刻学在的广义的

53、印学,是印学理论和篆刻创作的综合体现。早期汉派印学对中国印学的贡献恐怕不是某个篆刻家以个人成就称派或偏居某个地方而形成的地域流派所能相比。一是早期汉派印学的代表人物有一个共性,他们首先是学者,在金石学、文字学、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重视的是学问,治印往往是余事或一时维持生计的手段,以学养艺是其取得印学成就的共同轨迹。二是早期汉派印学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视实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很多印人同时也是收藏家、鉴赏家。这除了个人的收藏爱好外,更多的是亲自参与考据、甄别的态度。可以看出前辈印人更多的是从原印和原拓印谱中汲取营养,而现在的篆刻一般只是看印刷的印谱,而且现在印人往往依赖出版物和传媒获取信息,难

54、免以讹传讹。重视实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今天仍然应该提倡。三是作为民国时期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加之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艺术家过道或客居汉上应属常事,在成为南来北往艺术家中转点的同时,各种流派和艺术思潮交相激荡,都不同程度给汉上本地文化产生影响。所以早期汉派印学的源头是多元的,早期汉派印学的代表人物的印风也是多样化的。这正如涓涓细流归大江,长江再接纳汉水等主要支脉后归如大海一样,早期汉派印学以博大的胸怀,呈现出兼收并蓄、雄浑雅正、继承与创新、理论学术与篆刻实践交相辉映的大气象。四是汉派印学从萌芽、发端、中兴各个时期,其印学群体都是学者型人物,由金石文字学家、收藏鉴赏家、书画篆刻家、诗人组成的群体贯

55、穿于汉派印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印人在重技法的同时更重印外功夫的修炼,使汉派印风呈现出文人印倾向。这与文人书文人画重综合素养的修炼而轻技法的锤炼、重气韵而轻具象的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汉派印学放在文人印的畴来进行考察,其汉派印学实践过程中印面风格多样化的问题便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释。可以说:汉派印学代表人物虽然在篆刻风格表象为多样化,而在精神上是高度的统一。四、汉派印学的成熟期二十世纪中晚期在现当代汉派印人的共同努力下,汉派印学进入了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成熟期。从师承关系看,汉派印人薪火相传,在老一辈印人悉心指导下,其弟子在篆刻艺术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全国著名的中青年篆刻家,现在汉上印坛的

56、活跃人物都与早期汉派印学代表人物有一定的师承渊源。二十世纪中晚期,汉上印坛虽然艺术力量有分有合,热点不断转换,然而地区印学发展始终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使成熟期的汉派印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发展趋势。东湖印社在这个时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但与全国各地印社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和几大印社的勃兴相比,其发展明显滞后。东湖印社在第二届理事会后,由于社首人选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团结凝聚印人的积极作用,加之东湖印社长期受没有固定活动地点和稳定经费的困扰,也没有会刊进行有力宣传等因素,东湖印社作为昔日天下第二大印社的地位被逐步淡化。书法报的创刊是全国书法篆刻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地区印学发展维持热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57、。书法报在对全国书法篆刻活动进行报导的同时,对推介汉派印人发挥了积极作用。汉派印人于书法报近水楼台的先机、以及书法报印人与其它媒体的互利作用,在研究汉派印学时无需回避。两刊一报在相当一段时间掌盟媒体主流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五届书法篆刻展和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活动,推动了地区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一大批年轻的汉派印人通过省市书协的活动走向全国。进行汉派印学现当代部分的研究,应该绕开无聊的人际关系,也不应受某家社会地位的影响,兹介绍几位对现当代汉派印学产生影响的代表人物,排名以年龄为序。一谷有荃:功力深厚,耿直于艺的篆刻家谷有荃,1927年生于耒阳,字安徵,别号虚斋,70岁以后名其堂不秋

58、草堂。金融专科学校现经济学院副教授、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报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湖印社社长。曾受麦华三指点,20世纪60年代初师事著名金石书法家唐醉石先生,亲聆教诲,艺事大进。书法各体皆能,尤工篆书。篆刻以浙派为宗,擅长汉印,玺及元朱文印皆得其妙。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二、三、四届书展及国际书展。澳门日报.艺林作了专栏评介。多次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作品流入日、新、法、美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国外文博部门收藏。书法、书法报、书谱等专业报刊发表其书法论文、技法讲座数十篇。曾与文尚光等合作主编书法教学通论。与上岷合编唐醉石治印选集。著有谷有荃书法篆刻选集、谷有荃篆书

59、轼赤壁二赋、谷有荃石鼓文补墨迹等。曾获省文联颁发的从事新文艺50周年荣誉奖章。先后在、举办谷有荃书法篆刻展览,辞条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当代篆刻家辞典、中国印学年鉴1988-1992、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等多部典集。著名篆刻家昌少军评谷有荃先生:有其扎实的书法基础,深厚的文化素养,对各种金石文字流派印风格的吸收,对传统与创新的深刻理解,书印执着的精神,耿直的个性,其章草,用笔精到、方圆结合、朴实凝重、力透纸背。使其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书印自成一家。二黎伏生:特立独行,新时期汉上最早鬻印的篆刻家黎伏生1946年生于,曾师从闻钧天、唐醉石。先后任书协理事、东

60、湖印社秘书长、中国书协刻字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评委、涵芬印社社长。30岁篆刻作品入选现代中国书道展,36岁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39岁加入西泠印社。其篆刻、草书、草篆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有美学论文发表,曾和他人合着书法教学通论。青年时期的黎伏生即以篆刻扬名汉上,并在美协从事专业组织工作,在搞好服务和通联的同时,有幸问教于汉上书画篆刻诸家,这种艺术上的接气为他在传统文化方面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黎伏生印风总体上呈现出雄浑大气、华滋朴茂的气象,在汉传统印式的基础上广采草篆、青花瓷款入印,其圆朱文避开明清流派的俗套,在宋元铁线篆中另辟蹊径,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1994

61、年黎伏生辞去专业工作,下海从事自由创作及金石古玩鉴藏,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以鬻印为生的篆刻家,20XX在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书法篆刻个展,20XX在武昌二禾堂设黎伏生工作室,创作了心经组刻一册,20XX代表中国赴意大利都灵进行艺术交流,这些足以印证黎伏生的篆刻艺术在不断升华,有别于部分获奖明星的昙花一现,使之成为汉派印学成熟期的重要代表。黎伏生的篆刻艺术与其特立独行处世风格相契合,金石古玩鉴藏的雅趣也成为其艺术发展的涓涓活源。三欣耕:根植传统艺术、奉献于报业的篆刻家欣耕1946年出生于,字践痕,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受教于唐醉石、定可、白匋。先后任书法报常务副总编、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教

62、育委员会委员、东湖印社副社长、书协副主席、全国篆刻展评审委员。主编出版了历代行书技法通讲、历代草书技法通讲、20世纪名家楹联墨迹大观、欣耕草书两种等书。欣耕36岁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是扬名较早的汉派印人之一。由于为人随和敛的气质,加之长期从事书法报文字编辑工作,使欣耕养成了严谨务实的作风。从欣耕的工作经历看,他的人生是平稳的,反映在篆刻作品中,也有过于平稳的趋势。显然欣耕在平稳中探寻到了自己的艺术取向,他既不追求字体的变形拼拆,也不追求章法的大起大落、奇正相生,只在起承转折处见笔意刀功,体现出含蓄雅正的文人印风格。 20XX,欣耕应邀为永定河大王庙元龟亭刻制九州岛山川石印,其原创

63、为3.4厘米的正方形印,后由工匠按原样放大刻在4吨重80厘米的正方体青石上,堪称国第一巨印。九州岛山川石印的创作从一个角度说明,欣耕篆刻作品的装饰性,不会受放大或缩小而影响欣赏效果,在雅俗共赏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四黄德琳:具有活动组织能力、取得书画印综合成就的篆刻家黄德琳年生于,笔名师竹,师承徐松安、汪印农、白匋。先后任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东湖印社副社长。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印学年鉴等。黄德琳的成功主要来源于勤奋,青年时期其对碑帖双钩、古印临摹下过一番苦功,避开急功近利、紧追时风的捷径,对诗、书、画、印传统营养的广泛汲取,这种文火慢功中的融会贯通,使黄德琳在取得综合成就的同时,为印外求印找到了支撑。近年来黄德琳心仪小玺印风,其篆刻作品古雅活泼的面貌受得到印坛关注和肯定。黄德琳多年执掌江城书界牛耳,不管艺术头衔怎么叠加,黄德琳的工作重点始终是市书法篆刻的活动组织者,举办书法篆刻展、临书摹印展、出版老篆刻家作品选集,对繁荣汉上篆刻艺术创作功不可磨。朴实是接触过黄德琳后大家的共识,其刻印对石质优劣并无苛求,偿云:石于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