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知识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0011357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文化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古代文化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古代文化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知识(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文化知识点击数:1864 次录入时间:2008/5/17 9:26:00编辑:lifeifei1. 殷商时,天下土地均为天子所有,天子再分封土地给宗族、亲戚、功臣和古代旧有的国家,这些土地其后成为国家或采邑/采地,家便是指这种采邑而言。土地的收入大部分为被封者所有,一部分向天子纳贡。2. 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是古代庶民聚居之所,只是有一些田地罢了。3. 中的天有三种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一是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仅出现了三次。古代所讲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4. 孔子虽不信鬼神,但主张祭祀,因为藉以稳定统治者的政权。5. 春秋时代的礼包括礼

2、仪、礼制、礼器等。6. 殷商时是奴隶社会,那时有以活奴隶殉葬的风气,其后改为用木偶人、土俑代替,但春秋时秦穆公也曾以活人,甚至是当时的贤良三兄弟殉葬。其实春秋时期一般人都不会以活人殉葬。7. 春秋时齐都临淄西面城门叫稷门,在稷门外建了不少学舍,优厚供养四方学者,让他们辩论和著书,当时称这班被供养者为稷下先生。8. 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学费只是十条肉干(束修),用作见面礼。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9. 的论是论纂之意,的语是语言之意,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10. 的篇章排列并无一定意思,即使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关连。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3、而是当时孔门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曾参的学生)之手,所以弟子间各有记录而汇集成书(着笔始于春秋末,成书于战国初),因此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而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差不止三、五十年。11. 和是汉朝初学者先读之书,然后才学五经。12. 君子可指有德者或在位者。13.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古代句法中凡是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14. 古代用四匹马拉兵车。春秋时代,打仗用车子,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15. 古代的人有两种意思:广义的指一切人群,狭义的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16. 弟子指年纪幼小的人或学生。17. 古代凡是做

4、过大夫的可以被称为夫子,孔子曾是鲁国司寇治理刑事之官,所以被称为夫子,后来沿袭以称呼老师。18. 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19. 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鬲,小车上的叫衡。20. 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魂,叫做奠。21. 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为64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22. 古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否则便是僭越。23. 中的文献二字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24. 祼,音贯,祭祀的一种。古时用活人代受祭者,这活人

5、便叫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用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做祼。尸位素餐25. 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26. 射不主皮中,皮代表箭靶。古代箭靶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有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中心叫正或者鹄。27. 古人称凡是过分以至于失当地步的叫淫,而淫祀是指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28. 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古代祭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这一木主,便是神灵的凭依。如果国家有对外战争,必须带这一木主而行。29. 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作用与今日的照壁相同。30. 反坫(音店),

6、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形似土堆。31. 大(音泰)师,乐官之长。古代乐官一般用瞎子充当。32. 中的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33. 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公家有甚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34. 古代法律制度写作刑,刑罚则写作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35. 瑚琏,即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36. 古代一县的县长叫做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宰;贵客叫宾,一般客人叫客。37.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文章指有关古代文献的学问而言。38. 古代人把大乌龟叫做蔡(见)。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古人迷

7、信卜筮,卜卦用龟,龟愈大愈灵,筮用蓍草。39. 山节藻棁节,柱上斗栱;梲,音啄,梁上短柱。40. 古代在下的人杀掉在上位的人叫做弒。41. 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了,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伐纣,他们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耻吃周粟,饿死于首阳山。42. 中若单用侍字,便是孔子坐着,弟子站着;若用侍坐,便是孔子和弟子都坐着;至于侍侧,则或坐或立,不加肯定。43. 古代也知坐北向南是最好的,所以也以这个方位最为尊贵。古代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44. 粟,是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的就叫米,但在古书中也有把米叫做粟的。古代以谷米为俸禄。45

8、. 釜,古代容量名,容当时六斗四升,古代以十斗为斛(音浩);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一石两斛,沿用到民国初年。46. 孔子时穿著大袖子宽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骑马射箭。47. 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48. 大红色叫朱,红和紫都属尊贵之色,不用作平常家居服饰的颜色。周朝以赤色为贵,所以祭祀时也用赤色的畜牲。古代祭祀时不用耕牛,甚至耕牛之子也不配作犠牲。49. 古代酿酒,因不懂蒸酒的技术,所以酒精成分很低,而升的量又少,两三升酒是微不足道的。50. 古代逝字和往字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51. 中庸,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折中

9、和平常的东西;忠恕是其中心学说。52. 根据,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人让道,另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53. 古代六尺约为今日138厘米。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七尺为一仞。54. 始是乐曲的开端,古代奏乐,开始叫做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乱是乐曲的结束,由始到乱,叫做一成。乱是合乐,等如今日的合唱。55. 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的帽子,后来只有帝王的帽子才叫冕。56. 上为衣,下为裳;古代男子上穿衣,下穿裙。衣裳不相连。57. 周制,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军队三军,因此用三军作军队通称。58. 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

10、这罩衣叫做裼(音锡)衣。59. 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60. 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做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61. 古代用黑色作吉服,不能穿戴此色去吊丧。62. 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63. 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此法的叫割不正。64. 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主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等级分别颁赐祭肉。65. 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膝,膝盖着地,而足

11、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居家不须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最不恭敬的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伸直。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66. 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古代大官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叫椁。67.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才入室,比喻做学问的阶段。入室犹如到家之意。68. 财货的缺少叫贫;生活无着落,前途无出路叫穷。69. 古代的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更不能事事请示或者早就在国内安排好一切。这叫做受命不受辞,亦即是专对。同时,春秋时的外交酬酢和谈判

12、,多半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所以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70. 筲(音梢),古代的饭筐,能容五升。斗筲譬如度量和见识狭小。71. 古代以禳祷之术替人治疗的叫巫医。72. 好好先生但没有是非标准的,孔子叫他做乡愿,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73. 古时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三年不问政事,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74. 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75. 柳下惠,鲁国贤者,本名展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居所,因以为号;据,惠是由他的妻子的倡议给他的私谥(不由国家授予的)。76. 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字从肃得声)。77. 古代对于在高位

13、或有道德的人叫大人,圣人则指有道德的人。78. 书写的竹简不过八寸,短者每章一简,长者一章数简,没有多大空白。79. 古代钻木取火用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80. 古代北方以稷(小米)为主粮,水稻和梁(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种面积更小。81. 春秋时已用牛耕田。82. 古代天子诸侯用饭都得奏乐,所以乐官亚饭、三饭、四饭之名。83. 有司,古代管事者之称,职务卑微。84. 祭祀时用的牲畜,体全为犠,色纯为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011-08-15 17:51:14 来自: 清霏(记忆冬眠。) 书信:不见面的礼仪 古人在日常

14、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一、书信格式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

15、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

16、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称。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 用作尊称,

17、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 ,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

18、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称。古代台与臺是两个字,后来将臺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臺甫,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

19、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等。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

20、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是善的意思,不谷犹言不善。礼记-曲礼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臣妾的本义,犹后世言奴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也是

21、奴仆的意思,日本人至今还仆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象牛马一样供驱使奔走的人。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者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样,对他人称呼自家的其他亲戚,也都要加一家 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自称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或者用平称爱人、太太。常常听

22、到有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夫人。这是非常失礼的说法,如前所说,诸侯的元配才能称为夫人。普通人相交,称对方配偶为夫人,略有恭维的意思。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就显得自大,或者是无知。 如果向对方有所馈赠,则要用谦语,如菲仪、芹献、寸志等,意识是说自己的东西微雹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四、书信中的平和阙 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惟思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

23、,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信的开头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下文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在书写方式上一定要有所变化,以表示尊敬。书信的第一行要顶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称为双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等字样,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台,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再书写;另一种叫挪抬,就是空两格或一格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

24、取平抬的方式。 这种方式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台、韩国、日本文人写信时还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五、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两人见面后,即将分别之时,应该互道珍重。这一礼节表现在书信中,就是祝愿语和署名启禀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顺颂台安。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

25、敬颂绣安。即祝壼安。恭请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禔、祉、祺等都是福的同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祝愿词切不可混淆对方的身份,如绣安、壼安、懿安是专用于女性的祝愿词,如果用到男性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此外,祝愿词中的某些字比较古奥,要弄清楚字义之后再使用,例如壼(kun)字的本义是指宫中的道路,后引申为后妃居住的地方,故借用为对女性的尊称。壼字的字形与茶壶的壶字很相像,有人不察于此,将壼安写成壶安,就成笑柄了。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例如: 对长辈:叩禀、敬叩

26、、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叩是叩首,即磕头,这是礼仪书面化的表现。磕头礼节早已废止,但在书信中也还见使用,不过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字义。 六、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需要先作一些介绍。 所谓牍,就是将树木锯成段后剖成的薄片。在牍上写信后,为了保密,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上面,称为检;在检上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 。用绳子将牍和检一并捆扎、再打上结,称为缄,缄是封的意思(我们今天还用这个字)。如果是用竹简写信,简数较多,就盛

27、在囊中,用绳子扎口。为了保密,在绳结处用泥封住,上面加盖印章作为凭记。 信封的书写,也有很多讲究,要体现出自谦而敬人的原则。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俯启,有显示对方高大,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古人每每用陛下、殿下之类的词语来表示不敢与对方平起平坐,而只能与对方站在丹陛、大殿之下的执事者对话,请他们传话。类似的意思表现在信封上,就有了将命、将命考等用语。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

28、者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命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将命考是传命者的副手,让将命考转呈,则是谦中尤谦的表示了。 与上述表达方法相似的还有,某某先生茶童收、某某先生书童收等等,意思都一样,写信者明知对方并没有将命者、茶童、书童之类的仆人,如此书写,一则是借此表示敬意,二则也可以为书信增添一些雅趣。 顺便说一句,明信片没有信封,所以不能再用缄和启等字样。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书信基本格式 一、书信要注意事项: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

29、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二、

30、具体格式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 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

31、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

32、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双鉴 芳鉴 致母亲

33、,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

34、呼之后。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 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35、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

36、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

37、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思慕语 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辩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

38、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倍感亲切。 后世书信的思慕语相当丰富,不胜枚举,比较常用的如: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相思之切,与日俱增。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还有一类思慕语是从回忆上次见面的时间及其思念切入的,如: 不睹芝仪,瞬又半载。 自违芳仪,荏苒数月。 久违大教,想起居佳胜,定符私祈。 久疏问候,伏念宝眷平安,阖府康旺。 思慕语十分丰富,读者可以在阅读书信范文时留心摘录,以供自己习用。最好是提高的文学素养,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实的情感。 (三)正文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

39、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四)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

40、,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41、。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五)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

42、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43、 金安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

44、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笔健 对教师: 教祺 教安诲安 对军界: 勋祉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 万事顺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

45、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 (六)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 叩叩上 叩禀 敬禀 对平辈: 上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 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

46、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七)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附:书信举例】 1、鲁迅致母亲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全不能喫了。其余的东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给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种粉

47、,无人认识,亦不知喫法,下次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发风,才冷了起来,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内大小俱安,请勿念为要。 海婴有几句话,写在另一纸上,今附呈。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 一月十六日 2、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荆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毛泽东 3、曾国藩致儿子曾纪鸿 字谕纪鸿: 自尔还乡启行后,久未接尔来禀,殊不放心。今日天气奇热,尔在途次平安否? 余在金陵与阮叔相聚二十五日,二十日等舟还皖,体中尚适。余与阮叔蒙恩晋封侯伯,

48、门户大盛,深为袛惧。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十六日出闱,十七八拜客,十九日即可回家。九月初在家听榜信后,再启程来署可也。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此嘱。(涤生手示)2011-08-15 17:56:38 清霏 (记忆冬眠。)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

49、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另:喜寿:七十七岁;米寿:八十八岁;白寿:九十九岁;茶寿:108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有

50、一副对联涉及科举考试: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

51、)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

52、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53、(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删除 2011-08-15 17:59:48 清霏 (记忆冬眠。)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

54、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

55、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

56、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

57、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

58、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

59、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33、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34、瞥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35、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为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6、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7、龚自珍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2、墨子的艺术特色有: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

60、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5、苟子的艺术特色是: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 6、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7、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您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刻划人物,鲜明生动。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