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09652717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省级《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省级《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省级《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省级《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级《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XJK01AJ011)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实施方案湖南省电化教育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其他课程的

2、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实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并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工具,而且能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随着信息

3、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年代以来,就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但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整合起来,既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工具。“九五”期间,由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北师大何克抗教授主持的“小语四结合研究”,把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与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作进一步研究,如何由基于教的研究转到基于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的

4、方法和规律,而且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的方法和规律,这其中无疑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二、研究假设(一)概念界定、“信息技术教育”是指以传授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情感、信息价值观等内容)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创新等能力)的教育,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其他课程”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而设立的除信息技术课程以外的其他中小学课程。3、“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产生聚集效应的过程。即运用系统方法,协调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

5、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渗透的过程。既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认知工具,又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渗透和融合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是两种课程学习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机渗透有机融合,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三个方面。(二)、研究假设1、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学习进行有机整合,使信息技术既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又作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和手段,就能在学生获取

6、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是将学生的课程学习活动置身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网络环境中,通过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个性成长。三、理论依据1、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回归“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

7、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皮亚杰认知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完成的。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个

8、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3、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内容。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人们生成对所知觉

9、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也即理解总是涉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结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它总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的选择的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推论。认为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表现为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即表现为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提倡真正的学习应以“人的

10、整体性”发展为核心,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的“自我实现”,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认为学习情境应该是学生中心和学生定向的,个人应该决定他们自己的行为,学习应该包括新信息的获得和个人对信息的个人化,强调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动机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四、研究内容1、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学习环境的基本要求研究;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3、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提高研究;4、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5、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6、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学生人文精神养

11、成的研究;7、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8、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教学过程中负面影响的规避研究;9、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五、研究目标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2、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群;3、建立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4、开发适用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5、探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和规律;6、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7、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六、研究方法1、本

12、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实验法、个案法、调查法、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2、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建构性解释。七、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01年3月2001年12月)1、课题选题、申报、立项;2、拟写总课题研究方案;3、组建总课题组;4、组织子课题的申报工作;5、子课题的评审、立项;6、制订课题管理办法;7、召开第一次总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总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各自职责。(二)、实施阶段(2002年1月2004年12月)1、总课题开题论证(2002年4月);2、组织第一次课题研究培训,重点解决更新观念的问题,提高对本课题

13、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本次培训以专家讲座为主,拟请教育部原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谈松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克东教授作学术报告(2002年4月);3、组织各子课题开题论证(2002年6月2002年10月);4、组织第二次课题研究培训,重点解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其操作规范问题,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方法,教学软件资源开发的技术规范和工具进行培训(2002年11月);5、举办首届全省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观摩课赛课活动(2002年12月);6、建立课题

14、管理数据库(2003年3月);7、组织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2003年3月);8、重点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9、召开第二次总课题组成员会议,重点就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小结,讨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03年4月);10、推广交流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2003年5月);11、举办第二届全省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观摩课赛课活动(2003年10月);12、重点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13、制定课题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全省各子课题的中期评估(2003年12月);14、召开第三次总课题组成员会议(2004年3月);15、组织课题研

15、讨交流活动,重点解决提高课题研究理论水平的问题。(2004年5月);16、组织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重点对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并作小范围的推广研究(2004年10月);17、举办第三届全省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观摩课赛课活动(2004年12月);18、布置各子课题结题工作。(三)、总结阶段(2005年2月2005年10月)1、各子课题结题(2005年34月);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2005年5月);3、召开第四次总课题组成员会议(2005年5月);4、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整理研究论文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2005年6月);5、评选优秀子课题研究成

16、果,结集出版优秀研究报告及论文(2005年9月);6、总课题申报结题,聘请专家召开总课题结题论证会(2005年9月);7、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及优秀成果推广会议(2005年10月)。 八、课题的组织与管理1、成立省总课题专家指导组顾 问:李克东(华南师大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向宏业(湖南省电教研究会会长 国家级督学)组 长:朱俊杰(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教育学博士)副组长:黄宜峰(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成 员:石 鸥(湖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勇帆(湖南一师教育技术系教授) 刘元禧(中学高级教师 特级教师) 刘耀文(中学高级教师) 朱济湖(中学高级教师)

17、熊才平(湘潭师院副教授)2、成立省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成员及其具体分工见下表)姓 名年龄职务、职称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吴果夫48副馆长、中高课题主持、指导邹淑萍38中学高级教师理论指导、模式与评价研究李湘41中学高级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研究钱建昌57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法指导龙再平47中学高级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及资料整理罗亚嫔34中学一级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及资料整理汪纯初39中学高级教师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研究王劲松39中学高级教师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研究高峙39中学一级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赵省健29中学一级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刘莲50中学高级教师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研究缪高勇28中学一级教师教

18、师信息素养培训研究古映霞36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温典伟45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张业肆42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李云50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翁可立37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徐胜成51中学一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田双燕52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孙红宇40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王光前54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严中斌46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成钢39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梁立安52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王仁华40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蒋达峰51中学

19、高级教师本地区子课题指导与管理九、预期成果1、课题研究报告;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模式群;3、课题研究论文集;4、编著有关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专著;5、编辑出版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中开发的教育教学软件光盘;6、编辑出版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课例光盘;7、编写课题研究指导用书。十、经费预算及来源经费预算:56000元1、课题培训经费:8000元2、课题资料费:8000元3、聘请专家经费:15000元4、课题成果编辑出版:25000元经费来源:1、省重点课题上拨经费:30000元;2、其余自筹。 (执笔:邹淑萍)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研究总课题组 2001年11月(初稿) 2003年3月(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