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9498109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事务中的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上。特点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0、5m1、2m 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其特点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密距离:00、5m这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其特点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自尊和受尊重,产生信心) 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要求) 安全需要(免除恐惧、焦虑)(保险

2、、福利) 生理需要(最重要,只有它得到满足才谈得上其他需要)人际交往原则:1、诚信的原则2、平等、尊重的原则3、交换的原则4、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5、情境控制的原则6、宽容的原则7、适度的原则1)交往的范围要适度2)交往的时间要适度3)交往的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的个体的组合。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了解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为什么加入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的满足:(1)安全需要 (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的需要正式群

3、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的群体。(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通常情况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利益型群体与友谊型群体:关心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的人形成的群体。 具有共同特点、兴趣或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正式群体的特点:1、正式群体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其基本职能是完成组织任务。2、正式群体是

4、按组织的章程和组织规程建立起来的,列入组织的正式机构的序列之中。3、正式群体的成员有明确的编制,其领导者有正式的职务头衔,由组织赋予明确的职权与职责。4、正式群体是建立在组织效率逻辑和成本逻辑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组织的规程行事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一、自发性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人们到非正式群体中去寻找归属、认同、理解和表现自己、完善自己,自发组成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二、成员的交叉性许多人的爱好、兴趣比较广泛,体验感受比较丰富,因此他们可能参加几个非正式群体,从而使非正式群体成员具有交叉性。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有核心人物,但他们不是有上级正式任命或选举产生,而是在

5、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大都善于协调成员间的关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影响力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交往较多,关系亲密,相互帮助,但对本群体以外的人则比较淡漠、疏远、甚至排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同时,非正式群体又有相对不稳定性,当群体成员的看法、意见发生矛盾和分歧时,一旦调节无效,就会导致群体的分化、瓦解,以致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非正式群体。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人际剥

6、夺”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的“人际剥夺”实验结果表明: 作为社会性的人,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人的一种需要,就像人需要吃饭、睡觉一样。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的交换。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需要: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是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需要满足的条件: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本能需要 经过长期的进化,我们的祖先形成了一种集群的习性,并通过种族繁衍传留给后代,因此人们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与别人

7、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人不光只有生物性的安全感需要,而且还有社会性的安全感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第一,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正常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所形成的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稳定的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明显妨碍。性格和智力都会受影响。第二,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健康。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心理学家曾经从

8、各个不同的角度做过大量研究,结果都证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心理交往相伴随的。第三,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对于人生的幸福来说,任何方面都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无法为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所取代。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这三个重要内容都离不开与人的交往。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叫“社会兴趣”。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状态从无关(零接触状态)到关系密切(深度卷入状态)经过四个变化过程,分别为:定向阶段(觉察

9、相识)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经过自觉地察觉过程;未形成有效沟通和交往,仅处在观察阶段,没有相互的的情感卷入。情感探索阶段(表面接触)表面接触交往双方几乎无情感卷入;不要求亲密交往效果,只要是彼此相处和睦、友好即可。情感交流阶段(亲密互惠)双方开始确立相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感到充实愉快,真实价对方,相互欣赏,建立友谊;此时关系破裂,出现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稳定交往阶段(稳固相容)高度相容阶段,彼此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达到高度一致,关系稳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此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生活中很少;若有矛盾,相互尊重和谅解,亲密关系永固长久保持。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交往双方间的自我暴露

10、逐步广泛深刻,自我暴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如饮食习惯、偏好嗜好等。2、态度: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如自卑情绪与家人关系等4、隐私方面,个体的性经验或者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想法和行为等。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第一,人际交往的交互条件 交往双方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或者相对满足基础之上;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是有前提的。第二,一定的时空条件 距离能使我们走近或疏远第三,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要主动交往,再次要懂得移情,最好要学会帮助他人人际关系从融洽

11、开始瓦解,到最终终结,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歧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双方在直觉和理解上都朝不利于原先关系的方面倾斜。分歧出现,双方情感的融洽程度下降。分歧不大,双方努力可以修补,若得不到解决,会进一步发生冲突第二阶段:疏远现分歧,总的沟通量会有所下降,自发的沟通减少;表面上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实际上出现裂痕;双方长时间都以疏远的方式交往,关系进一步恶化。第三阶段:冷漠双方开始放弃沟通的努力,气氛处于冷漠阶段不太直接谈话,仅凭非语言方式实现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非语言沟通缺乏热情,目光冰冷;冷漠阶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阶段会有痛苦的情绪体验。第四阶段

12、:逃避随着关系恶化,为脱离痛苦体验,开始回避;开始有不友好、敌意和对抗的举动;此阶段双方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望;此阶段持续多久,取决于双方的意愿和其他因素。第五阶段:终结相互间的接触视为一种负担,急于终结交往作为解脱痛苦的方式;终结标志为发生一次直接的激烈的冲突;若处理好刚出现的分歧,不仅不会恶化关系,可能会把双方关系推进到更好的健康状态。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的特点:个体性(发生在个体之间)直接性(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主要内容:认知、情感方面的信息大众沟通(传媒沟通)间接性 主要内容:认知方面的信息沟通的种类(一)言语沟通(二)非言语沟通 不涉及言语的任何沟通

13、方式,包括身体要素和非身体要素。身体要素:1.触摸,如握手、拥抱、拍后背等; 2.象征符号和说明动作;3.情感呈现或面部表情; 4.行为调整 5.行为调适6.副语言非身体要素:1.区域空间2.服装(一)信息源(who ) :是信息的发送者,是人际沟通的主体编码者(二)信息(what) :认知与情感(三)通道(way):信息的载体,人际沟通以视听沟通为主。语言占65,动作占19,表情占16。(四)信息接受者(whom):人际沟通的客体译码者。(五)反馈(feedback):信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六)障碍( obstacle):1.来自于编码的障碍:编码是把有意义的信息转换成符号信息的过程

14、。2.来自于译码的障碍:译码是把符号信息转换成意义信息的过程。(理解能力)(七)背景(situation):包括心理、物理、社会和文化背景。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下行与平行沟通(三)单向与双向沟通(四)口头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了解。其特点是:1.个体性(两个个体之间) 2.直接性(面对面)3.情感性: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 向 阶 段表面接触 情感探索阶段轻度卷入情感交流阶段中度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

15、际关系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程度由浅入深分为4个水平: 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依据双方的价值观进行选择)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这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使得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4.平等原则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舒茨(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3.情感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16、的需要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舒茨的三维理论中根据个体的(基本人际需要)和人们的表现方式,把人际关系的取向分为六种。1.主动包容式2.被动包容式3.主动支配式4.被动支配式5.主动情感式6.被动情感式童年期 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决定性的影响1.包容需要:低社会行为、高社会行为与理想的社会行为2.支配需要:民主式、专制式与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3.情感需要:低个人行为、高个人行为与理想的个人行为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的定义: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

17、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密切人际吸引:亲合:较低层次 喜欢:中度程度 爱情:最高水平人际吸引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注意 认同 兼容 深度交往影响人际吸引(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熟悉性与邻近性增加人们之间交往的频率 相似性:决定了双方早期交往关系的形成 互补:决定了双方交往稳定发展(需要、社会角色以及人格特征的互补)外貌吸引 才能 人格品质(美国学者安德森):最积极人格品质是真诚,最消极人格品质是说谎。个人吸引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对别人产生吸引力的条件和素质。个人吸引力包括:(一) 外貌因素或仪表因素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 长相在人际吸引

18、中的魅力 风度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 (二) 性格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三) 才华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相互吸引力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彼此之间产生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它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外貌、性格、才华,还取决于人们相互间能否和谐。相互吸引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性质:(一) 相近性产生的吸引力(二) 相似性产生的吸引力:年龄 经历 情趣 态度 (三) 互补性产生的吸引力 (四) 相悦性产生的吸引力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互动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合作是个体间、群体间为

19、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其基本条件是: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范围(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指双方对某一共同目标进行争夺的行为。基本条件: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竞争是有理性的,按一定 的社会规范进行。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指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之间如果存在相关或依赖关系时,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积极的肯定性的关系存在合作关系;消极或否定性的关系存在竞争关系。理解他人并让他人理解你 一、更好地沟通(一)学会倾听1、保持安静;2、使用积极的体态语言;3、回想所听到的内容;4、用心去听,做好被你所听

20、到的内容改变的准备。(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1、用第一人称叙述,说出你的想法和感受;2、说具体一些;3、发出适当的非语言信息。(三)平衡是关键1、听与说要根据个人特点找到平衡;2、强调积极因素,表扬与批评做到5:1;从众的概念: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从众俗称 “随大流”从众特点:1.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2.群体压力发生作用,可以是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可是没意识到的情况下。3.从众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这也正是从众与服从(顺从)的区别所在从众的功能适应社会从众

21、的类型:真从型;权宜从众;反从众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2.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规模的影响: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范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二)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越高,自信心较强,从众较少;反之亦反)(三)情境的明确性社会促进:又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

22、:个体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2.观众效应。特里普里特的研究:青少年骑自行车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是指他人在场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熟练的或简单机械的任务,他人在场易使个体产生优势反应;对于不熟练的或费脑筋的工作他人在场,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降低绩效。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磨洋工”、吃大锅饭 原因: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虑减弱。模仿概念(从行为角度)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23、。模仿特点: 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相似性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模仿的发展: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 ;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特征的模仿。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 几何级数律(上升率):时尚、谣言的传播 先内后外律暗示(从认知角度):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与模仿的区别:暗示的社会刺激是控制性的 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 年龄越小,越易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催眠就是利用了暗示。社会感染:它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

24、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从情感角度)社会感染的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社会感染的分类:1.个体间的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比如: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惶失措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爱情与喜欢的区别表现在:(一)依恋(二)利他(三)亲密爱情的发展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社会交换论者把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两者既有物质的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爱情由亲密、激情

25、、承诺三因素组成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一见钟情2.好朋友式:相亲、先结婚后恋爱3.游戏式:不断换异性朋友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吃苦耐劳型现代社会人们婚姻的动机顺序是: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夫妻关系的类型(一)爱情型:1.美貌与性吸引型 2.人格型(二)功利型:当夫妻关系紧张时,容易导致婚外情(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四)建设型(五)惰性型(六)失望型:期待太高(七)一体型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的引发因素: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夫妻的性差异离婚是一种最普通的和(制度化)的婚姻解体方式。家庭的概念:家庭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一)家庭结构要素

26、:家庭成员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二)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已婚子女组成4.其他家庭:无子女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 2.性的功能 3.生育功能 4.抚养与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 6.感情交流功能 7.休闲与娱乐功能影响家庭功能因素:1.社会与环境因素 2.家庭成员的素质 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几种影响社会知觉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的影响近因效应:最新或最近出现的信息的影响光环效应:A个体对B个体形成的最初的倾向性印象 像一个光环套在B身上,从而会影响

27、到A对B的其他品质或行为也产生类似的评价。刻板印象与定型:人们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的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如果这一看法是针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带有价值倾向的认知结果,就叫定型。归因维度:内因与外因、稳定性与易变性 可控性控制点理论归因倾向理论(罗特) 内控者“人定胜天” 外控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社会动机的分类:亲和动机、成就动机、社会赞 许动机社会行为:(1)侵犯行为及其原因: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生、死本能的宣泄 多拉德、米勒的挫折侵犯学说:侵犯是挫折造成的,即侵犯是挫折的后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侵犯是后天学习的结果(2)利他行为的特点: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无酬报期望:一无物质

28、方面,二无精神方面的酬报。自愿性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倒转的U型曲线:纵坐标为活动效率,横坐标为活动强度人际关系定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关系。人际关系: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面对面)、情感性(它是主要特点)舒次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对人际关系的解释:包容、支配、感情需要。人际吸引:个体间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最重

29、要影响因素:人格品质真诚。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定义:个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认知与情感信息的过程。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与认知沟通结构:人际距离:公众距离:正式场合,如上课、演讲等 社交距离:商业交往、聚会 个人距离:朋友之间亲密距离:亲人、夫妻从众特点:自愿性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34人从众效应:结伴(能提高个体活动效率)与观众效应从众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模仿行为的角度(例如:追星) 暗示认知的角度(例如:催眠) 社会感染情感的角度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的意义:(1)从众对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30、2)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怎样聪明,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多到足够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3)社会规范的形成。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羞怯心理与恐惧心理 自卑心理与闭锁心理 嫉妒心理与敌意心理了解人际冲突所具有重要性:(一)人际冲突是个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二)冲突处理的方式会反映人际关系的状态:(三)关系当事人需要妥善处理冲突以避免不良的后果: (四)人际冲突存在的普遍性值得持续的关注:产生冲突的原因:1、容忍力降低2、差异处理不良所造成的后果3、彼此的竞争所造成的后果4、对误会及传言等所产生的情绪压抑造成的后果5、需求未被满足而造成的后果6、偏颇的因素

31、造成的后果7、不清楚的角色、职分及责任的划分所造成的后果人际冲突的过程:1、潜伏期2、爆发期3、扩散器4、解决期人际冲突原理:(一)人际冲突是所有人际关系中的自然过程(二)人际冲突可以是公开或隐蔽的(三)人际冲突可以妥善或拙劣地处理(四)人际冲突对个人及双方的关系可以是有益的家庭: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家庭的结构要素(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家庭的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家庭组成的。(2)主干家庭: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3)联合

32、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4)其他家庭:上述三种家庭以外的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的功能4、抚养与赡养的功能5、教育的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人际交往必备条件:1.交往的主体是个体或者群体。2.交往中的沟通方式多样,如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单方交往和双方交往等。3.交往中信息的传递和反馈。4.交往的内容是广泛的,例如思想交流、互助合作、劳动服务等。5.人际交往的领域是广大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6.交往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际交往的重要性: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2.促进个性发展与完善 3.促进学习和信息交流4.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区别:人际交往是动态表述,人际关系是静态表述。人际交往决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人际交往中反映出来。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开放性2、多层次性3、功利性4、不平衡性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般因素:1、空间距离2、交往频率3、态度相似4、需要互补5、个性品质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8 / 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