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课程论文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09385263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课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课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课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课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课程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课程论文地震及防治对策姓名:袁冬燕班级:土木0704学号:1801070422指导老师:郭樟根成绩:2009年6月10日地震及防治对策土木0704袁冬燕摘要:历史地震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地震时人们错误的应变行为是引起非地震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本文阐述了地震灾害的概念,通过丰富的震害资料说明地震灾害的危害性,分析了产生人为灾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关键词:地震灾害事故处理正文: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丁一旦。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从某种意义上

2、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痈的。研究历史地震,由丁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丁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地震灾害的含义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

3、(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产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有时次生灾害或三交灾害甚至地震的次生灾害

4、及三次灾害加重了地震直接灾害的损失,大大超过地震的直接损失。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它与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有很大的区别。钱学森同志认为:入为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损失很大,不容忽视,不考虑人为灾害的灾害学是不全面的”。人为灾害包括:各种爆炸事故;火灾;核工厂事故;化工厂泄放毒物事故等。可见,这里所讲的人为灾害是相对于自然灾害而言的人为致灾过程。本文所说的人为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人们的应变行为不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引起的错误行为造成的灾害。其前提是地震自然灾害或地震谣传、误传的大环境。二、历史地震的惨痛教训1960年智利

5、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悲惨的一页,其强度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域、营口一带发生7.3级地震,由于群众没有经过大震,对地震波动现象辩别不清,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而六度区房屋基本没有倒塌,但由于震时应急避难不当,高门脸、女儿墙等塌落,砸死砸伤431人,其中死亡76人。震后三个月内,仅抗震棚发生火灾就达3142起

6、,烧伤1000余人,死多人,占地震直接伤亡的30%左右。一、地震灾害成因分析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震时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导致人为灾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心理上的误解和扭曲。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有其孕育、发展和爆发一是对地震灾害的过程,对于地震,人类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坏性,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可怖的阴影,对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侥幸。从心理倾向和情感上看,人们对地震普遍关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憎恶和恐惧地震,闻震心惊,谈震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辩真伪,惊慌失措,造成悲惨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质所致。二是地震、抗震科普知识匮乏,应急应变能力低下

7、。从地震抗震知识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数,一无所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则属一知半解。这种认识上的匮乏和心理素质的障碍,反映到行为上,必然盲目行动,导致错误行为。震时人们灾害基本上都是由于不懂得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楼。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多人。幸存者秦可大在地震后一文中深有感触地写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之,纵有覆巢,可寄完卵,力不可办者,预择空隙之地,审趋避可也。他列举了李羔外逃覆压而死,左熙躲在床下,赖床格支撑,止伤一指,是避者反遇害焉”。曾经遭受过地震灾难的唐山及刑台、海城等地群众总结的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要想把命

8、保,就地躲藏好”的顺口溜,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四、减轻地质灾害的对策历史地震的惨痛教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遭遇未来地震袭击时,怎样才能有效地减轻人为灾害,在地震时恐怖的一瞬间,真正做到临震不乱,随机应变,审时度势,保命求生。(1)、单位减灾对策单位及社会团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灾害至关重要。其抗震能力的提高,对减轻地震1、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3、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4、学校、幼儿园

9、、俱乐部和农贸市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5、重要部位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造成不应有的灾害。6、在短临预报发布后,对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宣传,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予未然。(二)家庭应急对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落实家庭应急对策,对抗震防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2、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和有关规定;3、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

10、;4、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5、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6、在短临预报发布后或出现大量宏观前兆异常震情十分紧张时,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蜡烛、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作用。(三)个人自救对策在地震发生时的短暂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正确与否,是减少人为灾害的关键。1、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2、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3、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4、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5、在岗人员,地震时要沉着冷静,坚决果断,立即切断电源,关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闸阀,停止油气输送,然后再就近避震;6、主震后,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参考文献:1、国外地震科技情报1987年度继续出版征订董泰2、灾害学杂志创刊董泰3、我国地震区划工作回顾与展望鄢家全4、地震对策专著已正式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商宏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