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09334070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材料分析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材料分析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材料分析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材料分析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分析题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材料分析题1.材料 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为”之意) ,是性伪之分也。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

2、给出观点。( 2)材料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 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2 材料l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

3、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材料 2 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 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 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一也许是唯一的一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4、“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请回答:(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 没有重视

5、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 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 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 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 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

6、:“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 (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 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 ,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 (摘自黑格尔: 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 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 和材料 3 的思想倾向。( 3)材料2 和材料3 的共同点。材料 1 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

7、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材料 2 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 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 和材料 3 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4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材料1 “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

8、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材料2 “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材料3 “进人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 第一, 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 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

9、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第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第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生产可以满足让你们的物质需要, 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 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5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

10、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在实物上得到替 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 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 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 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

11、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材料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宣布, 1992 年 5 月份 950 万人失业,失业率达 7,5。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不变资本不断增长而可变资本相对减少, 从而它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 是指这部分劳动者不能给资本家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说劳动者绝对的过剩。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

12、工人,即材料中的失业工人。2. 相对过剩人口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还会对现役劳动者造成巨大的压力,有利于加重对他们的剥削。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必然造成无产阶级的贫困。 所以说过剩的工人人口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又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杠杆,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3. 资本积累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积累,因此,社会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即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的存在,不能说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就低甚至没有。4. 要解决就业问题,国 家政 府

13、应加强宏观调控,在保持目前较高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通过就业结构的变动,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促进就业增长。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微软公司是20 世纪 90 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 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 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 年 7 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 但在 1995 年 11 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 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

14、览器。1997 年 10 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 3 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 2000 年 6 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 微软垄断始末 , 经济学消息报 2000 年 11 月 17 日整理)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微软

15、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与开放性,这是导致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根本原因。 2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与开放性,所以企业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竞争;竞争又必然要求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尽量占领市场,而开放性又为企业占领市场提供了可能。效益好的企业凭借其优势设备,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捆绑出售等手段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 从而使生产和资本集中到本企业,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产生垄断。这就是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也就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趋利性所致。第二问: 1 )企业应依法从事生产经营;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法律是各市场主体进行活动的依据;3 )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应用法

16、律手段等手段调控经济。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 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 ,其中包括西尔斯一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 “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 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 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 4 倍。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 2000年,全美国有25 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

17、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摘自 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社会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并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雇员拥有股票计划 ”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

18、( 4 分)( 2)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 ”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 ( 3 分) 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 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看到了推行 “雇员拥有股票计划 ”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 (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