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型地带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9293618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型地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型地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型地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型地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型地带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研究学 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地理科学 学生田旭学 号:2013111017指导黄昌庆老师 2016年6月10 / 15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2 国外研究11.3研究的方法及步骤1第二章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的理论基础22.1相关概念22.2 相关理论依据3第三章研究区概况33.1梵净山自然环境概况33.2 梵净山地质地貌43.3梵净山旅游发展53.4 梵净山的景点5第四章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64.1 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64.2 梵净山植被多样性现状84.3 居民生活对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影响84.4 其他灾害

2、对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影响9第五章生态旅游与申遗95.1 梵净山的申遗之路95.2 生态多样性105.3 生态旅游10第六章结论11参考文献12梵净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研究摘 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自然的景色。使得山地旅游景区成为游客的首选目的地。梵净山作为武陵山区的主峰,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近年来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业飞速发展,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景观不断增多,既为人们旅游提供了旅游去处,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深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附带的旅游资源造成影响

3、;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对当地的旅游开发具有不利的因素。一般来说,海拔高的山峰其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所带来的旅游资源要比纬度地带性带来的多,所以我们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关键词:梵净山 植被 垂直地带性 旅游资源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yearning for the natural scenery. The mountain scenic spots become a destination of choice for tourist

4、s. The main peak of fanjing mountains as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has a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Fanjing mountain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ourism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strength increasing, growing landscape, both for people travel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promote

5、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and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deepened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vertical zonal vegetation has definite influence on the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affect with tourism resources; From

6、 another point of view, has unfavorable factors to the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vegetation of the high mountain in the vertical zonal brought about by the tourism resources are much more than the latitude zonal, so w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ust take in

7、to account the vertical zonal vegetation.Keywords:fanjingmountains vegetation verticalzonal touristresources第一章 绪论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作为地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旅游景区,研究其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正确选择旅游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对当地的自然景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地区给梵净山申请世界遗产保护,也是正式向世界宣传了梵净山。但是梵净山的旅游开发缺乏对其更加深入的研究,所以,以此选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着

8、有关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和山峰的南北坡的差别。宋朝的括著有著名的梦溪笔谈和明朝徐霞客著的徐霞客游记都对山地植被的分布有相关的记述。1949年以前,我国对有些山地植被的分布有过少量的调查,大量的调查是在1949年以后进行的。十八世纪末,现代自然地理学奠基人德国人大科学家A洪堡发现植物的垂直分异性,开创了世界上对山地植被的的研究。十九世纪末,俄国学家提出了自然地带学说,指出了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垂直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规律。到本世纪中期,德国植物地理学家C特罗尔等又明确提出三向性三维空间的概念,把这方面的研究更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二章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的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2.1.1 梵净山梵净山

9、位于省市,地跨一市三县市、松桃县、江口县、印江县,毗邻省凤凰、景区,与市南部接壤1。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总面积达567平方公里。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梵净山作为省唯一以名山为载体吸引游客的旅游区,已经被省十二五旅游规划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佛教文化精品景区2。梵净山旅游区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以自然风光旅游为主;二是佛教文化,三是民族民俗文化。梵净山旅游区资源丰富多彩,剧统计梵净山有山岳、峡谷、瀑布、温泉、溶洞、石林等自然旅游资源114项3,有古建筑、古墓葬、古文化遗址、革命文物、历史文物、民族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163项。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

10、区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4,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民族保护村寨2处5。2.1.2 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造成的气候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植被的变化。山麓到山顶之间的植被可以根据的它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状态分成层次分明的几个带,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我们称它为垂直地带性。2.2 相关理论依据2.2.1 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也叫做空间地理规律,分为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规律两种,是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特征,而在另一个方向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的特征,因而发生特征的更替规律。其中非地带性规律又可

11、分为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异两个方面。由于受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时,必须注重这种差异,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布局,这样才既能突出资源特色,形成区域特色形象,也有利于景区游览顺序确定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以生态环境的保护。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6发表,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使得对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及人与自然

12、的和谐关系的和谐发展。旅游业最初被认为是无烟产业,而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在旅游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旅游开发便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焦点。于是出现了重开发、轻保护、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由此造成旅游景区特色丧失,甚至由旅游开发而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损害制约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第三章研究区概况3.1梵净山自然环境概况梵净山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梵净山现存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参见图1。梵净山还拥有很多珍稀物种,比如黔金丝猴和珙桐等。 生物种类 数量种植物动物一般植物1779脊椎动物382稀

13、有植物21非脊椎动物419总计1800801 图1 梵净山生物种类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3.2 梵净山地质地貌梵净山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处西南地区,隔断了乌江和沅江,是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抬升成陆地的古老地区。在漫长时间里,经过无数次地质构造变动等,把该地区卷成了鄂川湘黔侏式褶皱带。图2 梵净山冬季3.3梵净山旅游发展梵净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旅游资源是地区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作为省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我们应该将单一拓展到多样进而升华至多栖,将单一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多样化是必然趋势7。在当今社会有历史的打造成历史名城,有名人的打造成名人故居,其最终的根

14、本目的还是实现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拓展梵净山旅游开发模式,发展多元化,带动周边城市经济。目前梵净山的旅游开发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并没有起到带动其他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所以我们要在以不破坏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变理念,发展旅游业为我们附带的经济收益。第四章 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4.1 梵净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整段修饰词太多,不是写作文,用不上这么多修饰词以及自己的主观想法,简写或改写成带有学术性的词语。直接介绍垂直地带性的植被分布情况就可以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南地区保护最好,生态较完整的原始森林。山麓的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最突出的植被,垂直分布明

15、显,种类多;其自然生态体系,被誉为地球和人类之宝在全世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今天,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基本保存的较为原始,保护区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木本植物900多种。区有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林、珙桐林等44个不同的森林类型。在山脚地区,长期居住着江口和印江地区的群众,大量的人为活动,使得大量的植被遭到认为的影响,不过作为梵净山垂直地带性的基带,植被还是以阔叶林为主,有大约400种不同属的乔木层,并且有几种科类的树种伴生,例如杜鹃花科、蔷薇科。同时这种阔叶林类型面积较大,一片连着一片的,为黔金丝猴的隐藏和居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山下还有一排排笔直的毛竹和毛金竹林。在山麓我们可

16、以看见大面积被人为焚烧过树林正孕育着新的生命,这些新的生命大多数以阔叶林为主,因为梵净山地处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初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破坏,使得一部分阔叶林转变为针叶林。在地区为针阔混交林,以青冈林为主。珍稀孑遗水青树、钟萼木、白辛树、珙桐、天师栗等也随处可见,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成片的珙桐林、野核桃林、金钱槭林、扇叶槭林、水青树林。同时又有各类杂生在阔叶林的竹林,为山野之中添一道风景。在攀登梵净山的途中,游客们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发现散落在这片大森林中的一株株杜鹃花。梵净山的杜鹃虽说没有百里杜鹃闻名,但是擦肩而过的惊喜,将会使在你艰难的登山途中得到灵魂上

17、的洗涤。在山顶地区,生满了苔藓矮林。由于气候的差异,山顶林木矮小,伴生的植物种类很少。苔藓矮林在地面上形成厚厚的苔藓层,就像一层层绿绿的地毯。而有些苔藓长达数十厘米附生在树干或枝条上,在寒风中飘逸,使这里的森林平添了几分神秘。山顶主要的竹林就是一些巴山木竹和箬竹了。我并不认为山顶矮小的树林会使得天独厚的梵净山抹上一丝黯淡,反而会使得更添一份平凡,一排排矮小的苔藓林,被山风吹得花枝招展,在视野开阔的山顶正是游客拍照、赏玩的好去处。这要不是写作文,不要用那么多的修饰词。梵净山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盛宴,其佛教文化也会使得我们心灵上得到抚慰。听取了一下梵净山游客的建议,大多数人都认

18、为游玩梵净山应该徒步登山,然后再做缆车下来。这样即可以体验登山的乐趣,又可以在高处一览无遗的欣赏梵净山的美景。并且梵净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徒步登山就像是一次虔诚的朝圣。我们可以从山脚毫不遗漏的欣赏到从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再到针叶林最后行至高山苔藓矮林的各种自然风光。同上。 图3 梵净山植被垂直带谱图4.2 梵净山植被多样性现状梵净山的主要植物为:铁杉、蕨齿三尖杉、水青树、花桐木、钟萼木、珙桐、连香树等。并且中低山区树冠高大,能够抵挡强烈的山风,同时梵净山山体庞大,气候变现为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空气湿润。这样的条件有益于多种动植物在此生存、繁殖、发育与生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保护区核

19、心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减少8,动植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但在缓冲区、特别是实验区,由于经济开发、农业活动等原因,使得人类对缓冲区、特别是实验区的影响不减反增,植物多样性出现了减少的趋势。4.3 居民生活对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影响梵净山山麓地区生活着松桃、江口、印江等地的大量居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梵净山的居民的生活薪柴全部取自于梵净山上,而且居民大多知识匮乏,无法分辨稀有植物与普通植物的区别,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珍稀物种被人们采集一空。虽然目前在保护区一些核心区域当地自然保护区部门禁止居民使用传统木材作为燃料,但由于政府没有一定的补偿措施,加之居民支付能力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居民还是不愿意使

20、用清洁能源作为燃料9。4.4 其他灾害对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影响4.4.1常见自然灾害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影响森林自然灾害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虽然目前还未出现过大的自然灾害,但小的自然灾害却时有发生。由于梵净山地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的海洋性气流影响明显,在雨季容易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冬季在山体东侧寒潮势力比较强,容易出现冻害、雹灾等自然灾害。保护区这些常见自然灾害虽然对整个自然保护区植被影响不大,但对原本存量稀少的珍稀植物的却有着很大的威胁。4.4.2火灾对森林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分析火灾也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

21、平衡的重大威胁,即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经连续38年未出现过森林火灾10。但由于保护区还居住着一万余人,这部分人森林防火意识比较弱,加之原始森林里面积十分之大、森林里枯枝落木非常之多,如果引起火灾发生,使得大火扑灭十分困难。届时,将严重破坏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第五章 生态旅游与申遗5.1 梵净山的申遗之路 20XX当市正式启动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后,愈来愈多的国外专家将目光投向了这片与世隔绝的净土。4月3日至5日,国际自然联盟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保罗威廉姆斯、中国申报世界遗产专家梁永宁、省申遗办领导在梵净山申遗专家组的陪同下对梵净山申遗进行了考察。一路上威

22、廉姆斯用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眼光,对梵净山申遗的可能性和申遗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考察,威廉姆斯建议,梵净山在下一步的申遗攻错应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过程的研究,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结论。同年10月,梵净山就成功列入了中国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5.2 生态多样性梵净山上主要的生态构成就是木本植物,树冠高大,枝繁叶茂,为黔金丝猴等能在树上栖息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居室,并且能躲避食肉动物的威胁;在大树高大的身躯遮挡下,强烈持续的山风吹袭不到林,又使大树下常年保持阴湿的条件,是苔藓类和蕨类植物的乐园,而苔藓类和蕨类物质的存在,又为许多昆虫提供了生存的基础。食草动物啃食树下的草本植物,食肉动物

23、依靠捕食草动物维持生命,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所产生的排泄物质,又为大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11。良性循环,周而复始,从一颗大树的小生态圈开始,组成了整个梵净山物种丰富,自身循环,得天独厚,波浪壮阔的原始大生态圈。5.3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当下最为潮流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推翻以前旅游只为发展当地经济而不顾生态环境的这种恶习。提高了人们的旅游素质,但是仍有一些人还没有看到破坏生态环境将对我们人类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仍然我行我素,在旅途区乱丢乱划。并且一些开发山急功近利,严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和当地土著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提高国民素质。生态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使得一些将要灭绝的物

24、种得到正常的保护,使旅游景点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12。提高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利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我们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旅游不管是对自然资源还是人类都具有不可置疑的优点:1对自然来说,有利于保护环境,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平相处。2对人类来说,有利于保存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使我们加深对自然的了解13。从而创造对我们人类有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第六章 结论1.梵净山地处武陵山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但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也会逐渐降低。因此,不同的海拔所产生的植被也将不同,山麓的树叶大

25、多为阔叶,而山顶的树叶大多是针叶。 2.梵净山的植被垂直带谱的海拔分布:10-1300m为常绿阔叶林;21300-2100m为落叶阔叶林;32100-2400m为针叶林;42400-2572m为高山草甸和灌丛。这种层次分明的垂直带谱对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梵净山的申遗使当地政府加大对申遗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申遗成功也将加大梵净山的宣传力,从而为梵净山的旅游发展注入磅礴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中国科学技术,1998.2万绪才,朱应皋,吴芙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J.农村生态经济,2004,20

26、:15-19.3周政贤,业勤.梵净山研究M.:人民,1990.4翁桂兰.省梵净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设想J.经济地理,2000,20:117.5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人民,2004:200-203.6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译,人民,19977禹真.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初探J.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52-58. 8中共地委,地区行署.梵天浄土桃源-之十八-动植物的多样性J.当代,2003.9郭自叶.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研究D.:师大学,2007.14.10 佩英,周启永,林树基.梵净山九龙池一万年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J.地质,1992,

27、:9-11.11振基,小麟,海雷.生态学M.:科学,2007.260-268.12志峰,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M.:高等教育,2010.22-91.13唐明贵,黄海燕.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J.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45-48.致 时光荏苒,四年的光阴如良驹匆匆而过,论文完成之际,大学的美好时光也即将结束,回首往事如画,点点滴滴让人百感交集,在此,谨向导师黄昌庆老师致以无限的意与深深的敬意,黄老师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我严格要求使我受益匪浅。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基于自然遗产价值观的梵净山环境变化研究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32273号 ;梵净山环境变化与申请世界遗产省教育厅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项目:黔教合KY字2013-151号。 在这里还要感各位老师在四年学习生涯中给予我的关爱以及无价的知识,让我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汲取精神的滋养。 此时此刻,衷心费心阅读本文的专家教授、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批评指正。 最后,要感我的家人和同窗,感他们对我无怨无悔的支持,陪我度过青葱岁月,让我的人生能够顺利起航,进发。感之心无以言表,微小之词留于文中,予以谨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