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预习学案

上传人:少*** 文档编号:109225029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五单元预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五单元预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五单元预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预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预习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预习学案宁阳八中 朱丽【预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2、准确朗读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4、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预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预习任务】一、积累与运用1、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 ),字( ),世称( )。( )(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

2、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2、为下列加粗字注音。(1)豁然( ) (2)俨然( )(3)阡陌( )( ) (4)刘子骥( ) (5)邑人( ) (6)诣太守( )(7)垂髫( ) (8)间隔( )(9)两鬓( )(10)此中人语( )云3、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A.xin( )来问讯 B.便yo( )还家 C.yun( )溪行 D.xn( )病终 E.欣然u( )往 F.后su(

3、)无问津者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F.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G.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5、积累本课文言特殊句式、成语及词义 (1)通假 (2)特殊句式:(3)由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二、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小组检查朗读并统计完成情况 ) 三、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读课文1.2自然段,按要求做题(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括号的字,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4、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读3、4自然段,翻译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四、讨论交流并在课上讲解展示。1、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

5、清晰。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1)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2)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3)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4)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5)“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6)“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3、探究赏析(1)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2)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出了桃林奇美的特点,试分析这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桃花源里的人们为何要对渔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6、道也。”这句话在情节的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文章结尾引用“南阳刘子骥未果,寻病终。”这件事有何作用?五、拓展延伸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预习诊断】1、翻译下面加线的词语(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翻译下列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5题。林尽,豁然开朗。_,_,有良田美池

7、桑竹之属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3)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_。【预习质疑】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预习学案宁阳八中 王鹏【预习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3、理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预习重点】朗读背诵全文,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预习任务】一、

8、解题并了解作者1、本文作者 ,字梦得, 代著名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号 。2、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 的。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画出韵脚,指出押的是什么韵 2、找出本文的对偶句3、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文章仅仅只是写

9、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预习诊断】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陋室铭( ) 德馨( ) 鸿儒 ( ) 案牍( ) 苔痕(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2、解释下列词语(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3、

10、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6、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 的节操和 的情趣。【预习质疑】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预习学案宁阳八中 王鹏【预习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预习重点】朗读背诵全文,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

11、内容【预习任务】一、解题并了解作者1、本文作者 (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2、“说”是古代一种 的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文章中哪一个词,明确表达了对莲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3、朗读背诵描写莲花的句子,想象莲花美好的形象。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为什么“菊之爱”和“牡丹之爱”?【预习诊断】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蕃( )淤泥( )

12、濯( )清涟( )蔓( )亵玩( )噫(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给下列字注音:蕃( ) 濯( ) 亵( ) 鲜(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晋陶渊明

13、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可爱者甚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亭亭净植(种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A. B. C. D.4、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14、,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7、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8、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作者在文章中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对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又如何评价这三种人生态度?【预习质疑】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预习学案宁阳八中 宁尚珍【预习目标】1、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2

15、、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预习重点】1、通过抓住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预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 ),( )朝嘉善县人。他自幼生性孝顺,七岁就能做诗,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成年后以文章闻名乡里,尤擅长作赋,颇受世人欣赏。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原先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发端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成熟稳固。它涉及的内容极广,有人物事件、山川草木、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遗文轶事、社会

16、风俗、读书杂记等。这类文章表现手法也很灵活,除记叙外,可说明,可议论,可描写,形式多样。如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是叙事性的;而本文介绍的是具体事物,是说明性的。今后,我们还要学很多篇古代的“记”,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到时大家对这种文体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 ) 膝( ) 褶( ) 髻( ) 戌( )篆( ) 八分有( ) 奇( ) 诎( )右臂支船 倚(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尝贻余核舟一 诎右臂支船 右手倚一衡木 其船背稍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八分有奇神情与苏、黄不属 3、注意以下句子的

17、正确读法,标停顿: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珠历历可数也 4、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人视端容寂。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技亦灵怪矣哉!5、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为字共三十有四有 诎右臂支船 左手依一衡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找出下列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箬篷覆之 石青糁之 居右者椎髻仰面7、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三、整体感知:初读文章,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四、探究研读课文:1、课文介绍的内容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了,现在

18、我们用刚才的纸把船的头部、中部、尾部标出,然后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核舟”上的各部分的?(解说:设计此题,是要让学生发现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好处,注意文章的说明顺序。)2、既然你了解雕刻品的主题,那现在请你在刚才的纸上画出苏东坡、黄鲁直以及佛印三人所处的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他们各自的神态。(解说:设计本题,让学生注意本文说明顺序,抓住主要内容,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主题。)3、你们描述人物的时候先从谁说起?和文中交代的一样吗?那为什么文中要先交代东坡的位置?(解说:设计此问,目的是要让学生进一步发现: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4、现在

19、请你在纸上用简单的符号标示文中其他所有景物,你会标吗?(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全面总理课文,对船上的事物进行点数,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使作者最后发出的“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五、拓展延伸:王叔远雕刻核舟时,使用过放大工具还是全仗目力?(解说:设计这道拓展题,是要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预习诊断】1、给下列字注音罔( ) 贻( ) 有奇( ) 黍( ) 糁( ) 髯( ) 褶( ) 膝( ) 篆( ) 狭(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

20、三十有四A、篛篷覆之B、左臂挂念珠倚之C、闭之D、能以径寸之木A、中轩敞者为舱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其两膝相比者D、居右者椎髻仰面【预习质疑】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行之道也预习学案宁阳八中 张健【预习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预习重点】 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预习任务】一、初读课文,认识下列字词。选贤与( )能 矜( ) 男有分( ) 货恶( )其

21、弃于地也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1、反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 男有分(“分”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音:)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厌恶、憎恨。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

22、层? (2)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背诵课文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3、的?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预习诊断】1、解释加粗的词。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预习质疑】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语文学

24、科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学案宁阳八中 张琳【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有关情况及诗的写作背景。2、能说出诗大写了什么。3、熟读并背诵这三首诗。4、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预习重点】1、理解重点诗句。2、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预习任务】1、给加点字注音。岱宗夫如何( )决眦入归鸟(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三男邺城戍( ) 如闻泣幽咽( ) 老妪力虽衰( )2、杜甫,_朝诗人,一生作诗甚丰,初称为”_ ”。你还学过或者知道他的哪些诗,请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3、课下和同学们比试一下,能在最短多长时间内会背这三首诗,推荐三位记忆最好的同学,在课上展示,并介绍经验。4、这

25、三首诗哪一首最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对哪一句感兴趣,并说说理由。5、整理出有关诗的文学常识,看谁整理得好。【预习诊断】1、给加点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3、填空(1

26、)杜甫是 代大诗人,字 ,他被称作 ,其诗作被称作 ,都收集在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 、 、 ;“三别”是指他写的 、 、 ;“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4、补写诗句。(1)荡胸生层云, 。 ,一览众山小。(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3)吏呼一何怒, ! (4)夜久语声绝,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预习质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