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要从大事做起资料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9063781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保护环境要从大事做起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保护环境要从大事做起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保护环境要从大事做起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保护环境要从大事做起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环境要从大事做起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保护环境要从大事做起资料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 发展援助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资源,并以优惠条件 转让环境友好技术。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物质文明是建立在 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别责任原则正体现由 为破坏买单的深刻内涵。并不是物质文明高才因此可以更好 地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是因为破坏环境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 明更需要为自己买单。20XX年6月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与会各 方围绕 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和 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 两大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国同 意制定 消除贫穷、改变不

2、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推广 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保护和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 然资源基础 的可持续发展总目标。中国代表在答记者问时自信地说到“请去查阅里约会议 以来的各项指标,有哪一个中国承诺的目标中国没有采取行 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 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 “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 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o 1992年6月,在里 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 宣言。1994年3月

3、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 中 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 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 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 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 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 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 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 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 作为重要问题提了由来,要予以优

4、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 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十八大报告的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 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 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生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 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 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 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 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 明进行深刻反思的

5、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 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 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 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 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 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 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 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 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

6、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 须保护生态平衡。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 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 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 保运动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 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 “四 个文明” 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 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 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 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 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行为

7、文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 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 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 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 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 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 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 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 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 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

8、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 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 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文 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 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目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 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9胡锦涛

9、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彻底扭转长期沿袭的生产 生活观念和行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而这种对行为 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扬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文 明形态的建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由建设生态文明并作由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 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

10、森林仅占世 界平均水平的32% 麻口%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 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于长期 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 益突生。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 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 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 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 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

11、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生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 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由,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 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 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 生态安全作曲贡献。“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 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

12、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 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发展道路的过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也就 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像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 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 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 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 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与经济建设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 一关系。一方

13、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 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 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 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 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生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 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 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 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 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

14、,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 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 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又能够在“人 不敌天一一天人合一一一人定胜天一一天人和谐”的螺旋式 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儒家观点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 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 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 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 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 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 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15、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道家观点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 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 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 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 这种追求超越物欲, 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

16、与现代生态 伦理学相合。佛教观点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 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 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 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O 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 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由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 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表现由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 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 周易观点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

17、 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由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由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 取孔子的智慧。”现代观点在生态理性的原则下,西方思想家越来越表现由对东方 智慧的认同,东方智慧已参与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建设中 去。对于我们而言,中国文化精神被世界逐渐重视,只是一 个更深层文化问题的开始。我们既要防止片面复古;我们也 要辩证地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理性的作用。但科学理 性必须与生态理性结合,如同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结合一 样。我们要用人文精神来校正科学理性的绝对化倾向,也要 用道德原则来审视实用主义。我们虽然身在中国文化之中, 但主导我们现代化实践的主要逻辑仍然是西方式的。西方传 统工业现代化的模式最终是难以复制的,尤其是对于中国来 说,这意味着更加深刻的资源环境冲突。所以,用中华文明 来校正我们的现代化方向,理顺我们的文化结构,使中华文 明的生态智慧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必要。仅有生态文明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即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过渡到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