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9006291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201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2(3分)如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D职业分工导致

2、社会地位不同3(3分)据清代陕西榆林府志记裁,“易马城”和“款贡城”两个城是蒙汉商贸定期交易处和蒙汉官员商议重大事件、解决民族问题的议事处。双方商人或官员,在交易和议事前都得敬拜神。这反映了()A文化同质性有利于民族交往B拜神是商贸议事首要环节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D商贸关系缓解了民族矛盾4(3分)如表是关于“南京布”名称的几种解释“南京布”是英语汉译名,英文称“Nanking Cloth”,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主要是南京。徐新吾:江南土布史真正的南京土布,是东印度公司指定订购的所谓棕色土布,大约是江南苏、松一带所织的一种紫花布。严中正:中国棉纺织史“南京布”原初的西方翻译

3、就是“松江布”,当时耶稣会士的购物清单中便明确提及“松江布。金国平: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关于“松江布”的记载及其吴语词源考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南京布”的商品化程度较高B“南京布”的产地是松江地区C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D江南地区手工业技术较为发达5(3分)新文化运动经历了由“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旧文化的调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的过程。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体现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B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C经历了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D方向发生根本性转移6(3分)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共向四川运送了150万人,100万吨货物。该公司有116人献出了生命

4、、61人伤残,16艘船被炸残炸沉。这反映了()A抗战开始后工业布局相对合理B国民政府动用所有资源抗战C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企业家的强烈实业救国精神7(3分)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8(3分)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由占GDP不到6%到26%,其雇员人数从2827增加到

5、1.35亿,年增长率达到9%这表明乡镇企业的发展()A增加了农民的收入B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C缩小了城乡的差距D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9(3分)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放令,承认基督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权,归还给他们被没收的教堂和教会财产,免除了基督教僧侣个人对国家的徭役义务。这一敕令()A使基督徒成为统治者B标志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C有利于罗马社会稳定D体现了罗马法的迷信色彩10(3分)1880年7月14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这说明

6、()A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B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C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D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11(3分)如表: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税率(%) 年份国别18201875191319261931195219651985英国4555004171761.7美国3445405033205396.73.5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A英美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关税税率C世界贸易体系逐步建立D英美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12(3分)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但近年来,英国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等严峻问题,英国民

7、众对退欧的呼声便日益提高。上述现象主要说明()A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B欧洲一体化不符合历史潮流C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D区域经济风险受全球化影响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4分)13(22分)唐装的概念与唐期有关,但并非只是指唐朝时期的服装,而是对各种富于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的泛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早期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后未,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

8、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据权江华话说唐装谈唐装的现代传承等整理材料二:现在的“唐装”基本上是以清末的对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成的中式轻上装。为什么不把“唐装”称为“满装”呢?一是因为马褂也不纯粹是满族人的服装,它是长期以未满、汉服饰不断融合的产物;二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被公认的“国服”是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据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等整理材料三: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们身穿洋溢着浓厚

9、中华神韵的中式服装亮相。这套衣服经过了传统和现代二者之间,在款式、面料以及工艺上的保留与创新,并融入了新世纪时尚文化后的“唐装”,并迅速成为新时代“国服”的代表。丁锡强主编、李克让主审新唐装(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唐装”与唐朝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愿。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欧的

10、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15分)材料:1449年,蒙古族瓦刺军南下,在河北土木堡奇袭成功,明军50万大军溃退。在景泰帝支持下,兵尚书于谦率领明军顺利抗击了瓦剌军的多次来犯。1451年,于谦总结了各方面经验,决定废除“三大营”体制,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对军队朝度进行大力改革。实行各兵种混合编制、精选将

11、领、严格操练等,最终建立了团营。此外,于谦十分重视民壮的招募和选拔,他精研战阵操法,编成的武经要略在军队中得到传播。改革弥补了“三大营”体制的缺陷,明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后未,瓦刺军再次来侵犯明朝时,于谦治理的军队发挥了其整体威力,把瓦军杀得溃退而归。据中外名将录于谦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军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军队改革的影响。【选修题】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15分)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美英等国已认识到应该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但认为应放在战争结束后解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

12、约。1942年10月5日,蒋介石明确向美国表示,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希望美国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而不必等到战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美英政府于1942年10月10日通知中方,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宣布废除旧约订新约。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意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材料:陶行知(189119

13、46),原名文浚,因受心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研究教有。陶行知早年抱有教育救国的思想,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五四运动后,他热心于科学和民主,从事平民教育,并创办了享誉中外的晓庄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主张把生活教有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有理论。1936年,他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赴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主张。1945年,陶行知开始

14、主编民主教有和民主星期刊。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2)评价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2019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

15、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高考中对西周宗法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宗法制的内容及其特点,宗法制的深远影响。【解答】A说法错误,二者互为表里,排除。B宗法观念与题意不符,排除。C与题干无关,排除。D“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之后孟尝君安心了,说明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正确。故选:D。【点评】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

16、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分)如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D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考点】1O:科举制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科举制,注意掌握科举制的影响。【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标准,“惟有读书高”反映了科举制实行后,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促使社会重学风气盛行,故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察

17、制,故排除。B项,材料中表明社会的重学风气,未体现科举制扩大了选官更范围的作用,故排除。D项,材料末体现因职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故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3(3分)据清代陕西榆林府志记裁,“易马城”和“款贡城”两个城是蒙汉商贸定期交易处和蒙汉官员商议重大事件、解决民族问题的议事处。双方商人或官员,在交易和议事前都得敬拜神。这反映了()A文化同质性有利于民族交往B拜神是商贸议事首要环节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D商贸关系缓解了民族矛盾【考点】ZA:历史文化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

18、关系,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特点和材料信息来进行分析。【解答】“双方商人或官员,在交易和议事前都得敬拜神”表明文化同质性有利于民族交往,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档,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4(3分)如表是关于“南京布”名称的几种解释“南京布”是英语汉译名,英文称“Nanking Cloth”,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主要是南京。徐新吾:江南土布史真正的南京土布,是东印度公司指定订购的所谓棕色土布,大约是江南苏、松一带所织的一种紫花布。严中正:中国棉纺织史“南京布”原初的西

19、方翻译就是“松江布”,当时耶稣会士的购物清单中便明确提及“松江布。金国平: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关于“松江布”的记载及其吴语词源考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南京布”的商品化程度较高B“南京布”的产地是松江地区C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D江南地区手工业技术较为发达【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解答】“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主要是南京”“真正的南京土布,是东印度公司指定订购的所谓棕色土布,大约是江南苏、松一带所织的一种紫花布”“当时耶稣会士的购物清单中便明确提及”表明“南京布”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20、,故A正确;B与江南土布史内容不符,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5(3分)新文化运动经历了由“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旧文化的调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的过程。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体现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B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C经历了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D方向发生根本性转移【考点】B7:新文化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旧文化的调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解答】“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旧文化的调和”再到

21、“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表明新文化运动经历了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文化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为知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6(3分)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共向四川运送了150万人,100万吨货物。该公司有116人献出了生命、61人伤残,16艘船被炸残炸沉。这反映了()A抗战开始后工业布局相对合理B国民政府动用所有资源抗战C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企业家的强烈实业救国精神【考点】9S:抗日战争菁优网

22、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布局的特点。B选项中的所有资源的说法不准确。C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特征,没有体现出外国经济侵略的特点。D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民营资本家,为了抗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体现了他们的救国精神。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7(3分)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

23、产党()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考点】F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需要掌握新中国初期体制改革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材料“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

24、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初期体制改革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8(3分)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由占GDP不到6%到26%,其雇员人数从2827增加到1.35亿,年增长率达到9%这表明乡镇企业的发展()A增加了农民的收入B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C缩小了城乡的差距D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考点】GE: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乡镇企业的发展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

25、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由占GDP不到6%到26%,其雇员人数从2827增加到1.35亿,年增长率达到9%”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材料“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由占GDP不到6%到26%,其雇员人数从2827增加到1.35亿,年增长率达到9%”可以看出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9(3分)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放令,承认基督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权,归还给

26、他们被没收的教堂和教会财产,免除了基督教僧侣个人对国家的徭役义务。这一敕令()A使基督徒成为统治者B标志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C有利于罗马社会稳定D体现了罗马法的迷信色彩【考点】4D:罗马法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米兰放令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米兰放令对基督徒一些权力的保护,这有利于缓和期矛盾,维护罗马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米兰放令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10(3分)1880年7月14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

27、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这说明()A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B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C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D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考点】6E: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法国革命确立共和制的相关知识,注意时间的把握。【解答】根据材料中“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然放烟花”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伦上台后将7月14日定为国庆日体现了政府对共和的歌颂,故A符合题意。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故B项排除

28、。共和国成立后吉伦待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相继拿权,民众未实现参与政治的权利,故C项排除。D项,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的标志是1785年宪法的颁布,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所知识运用的能力,难度适中。11(3分)如表: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税率(%) 年份国别18201875191319261931195219651985英国4555004171761.7美国3445405033205396.73.5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A英美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关税税率C世界贸易体系逐步建立D英美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考点】5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

29、响;EC: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二战后经济发展状况对关税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分析理解,注意表格信息和时间。【解答】依据表格可知,1820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英美两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关税在30%50%之间;18751913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因此关税较高;1931年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欧美国家为了转嫁危机而提高关税;19521985年世界贸易体系逐步建立,使得关税正常,由此可知,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关税税率,故B项正确。AC两项不能全面反映表格信息,排除。D项无法从表格

30、中得出,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二战后经济发展状况对关税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3分)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但近年来,英国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等严峻问题,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便日益提高。上述现象主要说明()A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B欧洲一体化不符合历史潮流C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D区域经济风险受全球化影响【考点】EJ:欧洲一体化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要求学生结合欧洲一体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从材料

31、可以看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过程表现出不满,所以退出欧盟的呼声日益高涨,反映了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了矛盾。B选项是错误的表述。一体化符合历史潮流。C选项表述太绝对。D材料没有体现出全球化的影响。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欧洲一体化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4分)13(22分)唐装的概念与唐期有关,但并非只是指唐朝时期的服装,而是对各种富于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的泛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早期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后未,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

32、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据权江华话说唐装谈唐装的现代传承等整理材料二:现在的“唐装”基本上是以清末的对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成的中式轻上装。为什么不把“唐装”称为“满装”呢?一是因为马褂也不纯粹是满族人的服装,它是长期以未满、汉服饰不断融合的产物;二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被公认的“国服”是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

33、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据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等整理材料三: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领导们身穿洋溢着浓厚中华神韵的中式服装亮相。这套衣服经过了传统和现代二者之间,在款式、面料以及工艺上的保留与创新,并融入了新世纪时尚文化后的“唐装”,并迅速成为新时代“国服”的代表。丁锡强主编、李克让主审新唐装(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并分析“唐装”与唐朝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中

34、国古代、近现代的服饰。考查唐朝服饰的特点;“唐装”与唐朝的关系;中山装成为“国服”的原因以及“新唐装”迅速流行的意义。需要掌握唐装演变历程、原因和影响。【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唐装的概念与唐朝有关,但并非只指唐朝时期的服装;唐朝政治、

35、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波及海外,外国人将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穿着的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孙中山自行设计;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山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征服的提倡。(3)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故答案为:(1)特点:种类多样;吸收少数民族特色;具

36、有等级色彩;影响深远。关系:唐装的概念与唐朝有关,但并非只指唐朝时期的服装;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影响波及海外,外国人将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穿着的中式服装被称为“唐装”。(2)原因:孙中山自行设计;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山装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征服的提倡。(3)意义: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点评】本题考查对唐装演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愿。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

37、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结果以及影响。【解答】第一小问的子目,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全球化视野”,依据材

38、料,结合所学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角度提取,即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小问的概述,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结果解答即可。第三小问的评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故答案为:示例:子目: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概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极大的

39、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点评】本题考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15分)材料:1449年,蒙古族瓦刺军南下,在河北土木堡奇袭成功,明军50万大军溃退。在景泰帝支持下,兵尚书于谦率领明军顺利抗击了瓦剌军的多次来犯。1451年,于谦总结了各方面经验,决定废除“三大营”体制,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对军队朝度进行大力改革。实行各兵种混合编制、精选将领、严格操练等,最终建立了团营。此外

40、,于谦十分重视民壮的招募和选拔,他精研战阵操法,编成的武经要略在军队中得到传播。改革弥补了“三大营”体制的缺陷,明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后未,瓦刺军再次来侵犯明朝时,于谦治理的军队发挥了其整体威力,把瓦军杀得溃退而归。据中外名将录于谦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军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军队改革的影响。【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明朝军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解答】(1)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决定废除“三大营”体制,整肃军纪

41、、惩办贪污渎职,对军队朝度进行大力改革。实行各兵种混合编制、精选将领、严格操练等,最终建立了团营。此外,于谦十分重视民壮的招募和选拔,他精研战阵操法,编成的武经要略在军队中得到传播”概括即可。(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改革弥补了三大营体制的缺陷,明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后未,瓦刺军再次来侵犯明朝时,于谦治理的军队发挥了其整体威力,把瓦军杀得溃退而归”,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和所学可知,影响是增强了明军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有效防范了元朝军的侵犯;促进了北方形势的稳定;有利于加强明王朝的统治;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故答案为:(1)内容:废除原来的三大营体制,建立团营;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招募和

42、选拔民壮充实军队;编写有关战阵操法的军事理论。(2)影响:增强了明军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有效防范了元朝军的侵犯;促进了北方形势的稳定;有利于加强明王朝的统治;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点评】本题考查对明朝军队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题】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15分)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美英等国已认识到应该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但认为应放在战争结束后解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1942年10月5日,蒋介石明确向美国表示,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

43、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希望美国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而不必等到战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美英政府于1942年10月10日通知中方,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宣布废除旧约订新约。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意义。【考点】9S:抗日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特征来分析。(2)本

44、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时期外交成就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废除了一些不平等的条约,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推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政府不懈的努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积极促成;国际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开展。(2)抗战时期,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有利于鼓舞当时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也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和巩固,推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1)原因: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推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政府不懈的努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积极促成;国际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45、的开展。(2)意义:有利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和巩固;推动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材料: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因受心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研究教有。陶行知早年抱有教育救国的思想,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五四运动后,他热心于科学和民主,从事平民教育,并创办了享誉中外的晓庄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

46、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主张把生活教有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有理论。1936年,他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赴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主张。1945年,陶行知开始主编民主教有和民主星期刊。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2)评价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考点】9X: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

47、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解答】(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因受心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研究教有”、“陶行知早年抱有教育救国的思想,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结合陶行知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结合陶行知思想主张和所学可知,陶行知是一位追求科学和民主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其教育实践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他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故答案为:(1)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重;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新学思想影响;赴美留学,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思想。(2)评价:陶行知是一位追求科学和民主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其教育实践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他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点评】本题考查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19/4/18 14:32:14;用户:qgjyuser10215;邮箱:qgjyuser10215.21957750;学号:21985221第20页(共20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