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技师考试大纲09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8914870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MRI技师考试大纲09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MRI技师考试大纲09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MRI技师考试大纲09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MRI技师考试大纲09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RI技师考试大纲09版(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MRI技师专业考试大纲(含CT技师、普通X线诊断技术部分)(200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说明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MRI技师专业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DSA/CT/MR掌握熟悉了解第1章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学基础1概述1.1磁共振成像的起源及定义1.2磁共振成像特点及

2、局限性2原子核共振特性2.1原子核的自旋2.2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变化2.3核磁共振现象3核磁弛豫3.1弛豫过程3.2核磁共振信号4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定位4.1MRI的数据采集方法4.2MRI断层平面信号的空间编码4.3MR图像重建理论第2章射频脉冲与脉冲序列1脉冲序列的基本概念1.1脉冲序列的概念1.1脉冲序列的构成1.1脉冲序列的基本参数2自旋脉冲回波序列2.1自旋回波脉冲序列(SE)2.2T1加权像2.3T2加权像2.4质子密度加权像N(H)加权像3反转恢复脉冲序列3.1反转恢复脉冲序列的理论基础3.2快速反转恢复脉冲序列(FIR)3.3短TI反转恢复脉冲序列3.4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

3、序列(FLAIR)4梯度回波脉冲序列4.1梯度回波脉冲序列(GRE)的基础理论4.2稳态梯度回波脉冲序列(FISP)4.3扰相位梯度回波脉冲序列(FLASH)4.4快速梯度回波脉冲序列(Turbo-FLASH)4.5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脉冲序列(MPFGRE)5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FSE)5.1RARE技术的概念5.2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5.3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5.4螺旋桨技术或刀锋技术技术6回波平面成像脉冲序列(EPI)6.1K空间轨迹6.2EPI的概念6.3EPI序列的分类6.4反转恢复EPI序列6.5PRESTO序列7GRASE序列8.磁共振成像特殊技术8.1并行采集技

4、术8.2脂肪抑制技术8.3磁化传递技术8.4化学位移成像第3章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组成1引言2.磁体系统2.1磁体系统的组成2.2磁体的性能指标2.3MRI设备磁体类型2.4MRI超导型磁体性能及其相关性2.5磁屏蔽2.6匀场及匀场线圈3梯度系统3.1梯度系统和梯度磁场的组成3.2梯度磁场性能指标3.3梯度磁场的作用4射频系统4.1射频系统的组成和作用4.2射频脉冲4.3射频线圈4.4射频脉冲发射单元4.5射频脉冲接收单元4.6射频屏蔽5信号采集、图像重建系统及主控计算机5.1信号采集5.2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系统5.3主控计算机及图像显示系统5.4图像显示5.5主控计算机中的软件5.6高级影像后处

5、理工作站6.MRI设备的平台技术6.1HD平台技术6.2TIM平台技术7.软硬件平台技术5.1配电系统5.2照明系统5.3氦压缩机及水冷系统5.4安全和监测设施单元细目要点DSA/CT/MR掌握熟悉了解第4章磁共振的成像质量及其控制1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及其影响因素1.1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1.2空间分辨率1.3信号噪声比1.4对比噪声比1.5均匀度2图像对比度2.1概述2.2TR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3TE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4TI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5翻转角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6增强用对比剂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3磁共振成像的伪影3.1装备伪影3.2运动伪影3.3金属异物伪影4磁共振成像

6、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4.1层数4.2层厚4.3层面系数4.4层间距4.5接收带宽4.6扫描野(FOV)4.7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方向4.8矩阵4.9信号平均次数4.10预饱和技术4.11门控技术4.12重复时间(TR)4.13回波时间(TE)4.14反转时间(TI)4.15翻转角4.16回波次数4.17回波链4.18流动补偿技术4.19呼吸补偿技术4.20扫描时间第5章磁共振成像系统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1.静磁场的生物效应1.1温度效应1.2磁流体动力学效应1.3中枢神经系统效应2.射频场的生物效应2.1射频能量的特殊吸收率2.2射频场对体温的影响3.梯度场的生物效应3.1感应电流与周围神

7、经刺激效应3.2心血管效应3.3磁致光幻视3.4梯度场安全标准3.5梯度噪声4.磁场对环境的影响5.环境对磁场的影响5.1静干扰5.2动干扰6.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6.1铁磁性物质6.2体内置入物6.3梯度场噪声6.4孕妇的MRI检查6.5幽闭恐惧症第6章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概论1人体正常组织的MR信号特点1.1水1.2脂肪与骨髓1.3肌肉1.4骨骼1.5淋巴1.6气体2人体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2.1水肿2.2出血2.3梗塞2.4坏死2.5钙化2.6囊变3磁共振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1适应证3.2禁忌证4磁共振检查前的准备5磁共振的特殊成像技术及其应用5.1心电触发及门控技术5.2脉搏触发

8、技术5.3呼吸门控技术5.4脂肪抑制技术第7章磁共振成像对比剂1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1.1根据细胞内、外分布分类1.2根据磁敏感性的不同分类1.3根据对比剂特异性的不同分类2磁共振对比剂的增强机制2.1顺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2.2超顺磁性对比剂和铁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3主要磁共振对比剂简述3.1传统磁共振对比剂3.2新型造影剂的研发4磁共振对比剂的副反应及临床应用安全性4.1MRI对比剂的毒理学4.2安全性与副反应5Gd-DTPA的使用方法和临床应用5.1Gd-DTPA的使用方法5.2Gd-DTPA的临床应用单元细目要点DSA/CT/MR掌握熟悉了解第8章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各论1颅脑部MR成

9、像技术1.1颅脑的MR正常解剖1.2颅脑常规扫描技术1.3颅脑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脑垂体MR成像技术2.1鞍区及鞍旁MR正常解剖2.2垂体常规扫描技术2.3垂体区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3眼眶MR成像技术3.1眼眶的MR正常解剖3.2眼眶常规扫描技术3.3眼眶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4颞颌关节MR成像技术4.1颞颌关节的MR正常解剖4.2颞颌关节常规扫描技术5耳部MR成像技术5.1耳部的MR正常解剖5.2耳部常规扫描技术6鼻咽部MR成像技术6.1鼻咽部的MR正常解剖6.2鼻咽部常规扫描技术7口咽部、颅颈部MR成像技术7.1口咽部MR正常解剖7.2口咽部、颅颈部常规扫描技术7.3口咽部、颅颈部常

10、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8喉部MR成像技术8.1喉部MR正常解剖8.2喉部常规扫描技术8.3喉部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9腰胝椎、腰髓MR成像技术9.1腰椎、脊髓及椎间盘的MR正常解剖9.2腰胝椎、腰髓常规扫描技术9.3腰胝椎、腰髓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10胸椎、胸髓MR成像技术10.1胸椎的MR正常解剖10.2胸椎、胸髓的MR成像技术10.3胸椎、胸髓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11颈椎、颈髓MR成像技术11.1颈椎的MR正常解剖11.2颈椎、颈髓常规扫描技术11.3颈椎、颈髓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12胸部MR成像技术12.1胸部的MR正常解剖12.2胸部常规扫描技术12.3胸部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1

11、3心脏、大血管MR成像技术13.1心脏MR正常解剖13.2心脏、大血管常规扫描技术13.3心脏、心血管的特殊检查要求14乳腺MR成像技术14.1乳腺MR正常解剖14.2乳腺常规扫描技术14.3乳腺扫描的特殊检查技术8.14.4乳腺动态增强成像技术15肝、胆、脾MR成像技术15.1肝、胆、脾MR正常解剖15.2肝、胆、脾常规扫描技术15.3肝、胆、脾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16胰腺MR成像技术16.1胰腺的MR正常解剖16.2胰腺常规扫描技术16.3胰腺扫描特殊检查要求17肾脏MR成像技术17.1肾脏的MR正常解剖17.2肾脏常规扫描技术18肾上腺MR成像技术18.1肾上腺MR正常解剖18.2肾上

12、腺常规扫描技术19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19.1胆道系统的MR正常解剖19.2成像原理19.3MRCP扫描技术20磁共振尿路成像技术20.1泌尿系MR正常解剖20.2MRU成像原理20.3MRU扫描技术21前列腺MR成像技术21.1男性盆腔的MR正常解剖21.2前列腺常规扫描技术22女性盆腔MR成像技术22.1女性盆腔的MR正常解剖22.2女性盆腔常规扫描技术23髋关节MR成像技术23.1髋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4膝关节MR成像技术24.1膝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5肩关节MR成像技术25.1肩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6腕关节MR成像技术26.1腕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7踝关节MR成像技术27.1踝关节常规扫描技术

13、28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技术28.1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的适应证及其扫描要求28.2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的步骤28.3各部位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第9章磁共振流体成像技术1血流的基本类型1.1血流的MR信号特点1.2血流的常见形式2表现为低信号的血流2.1流空效应2.2扫描层面内质子群位置移动造成的信号衰减2.3层流流速差别造成的失相位2.4层流引起分子旋转造成的失相位2.5湍流2.6预饱和技术3表现为高信号的血流3.1流入增强效应3.2舒张期假门控现象3.3流速非常缓慢的血流3.4偶回波效应3.5梯度回波序列3.6利用超短TR和TE的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3.7利用对比剂和超短TR和TE的梯度回波T

14、1WI序列3.8影响血管内信号强度的因素4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4.1时间飞跃法MRA(TOF)4.2相位对比MRA(PC)4.3CE-MRA5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5.1二维TOFMRA的技术5.2三维TOFMRA的技术5.3PC法MPA技术5.4CE-MRA技术5.4三维CE-MRA技术5.5其它MRA成像技术6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6.1TOFMRA的临床应用6.2PC法MRA与CE-MRA的临床应用第10章磁共振成像新技术1磁共振扩散加权及扩散张量成像1.1磁共振扩散的基本概念1.2DWI的原理1.3常用的DWI序列1.4DWI的技术要点1.5扩散系数和表观扩散系数1.6DWI的临床应

15、用1.7全身DWI技术1.8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2.MR灌注加权成像技术2.1对比剂首次通过法灌注加权成像3.脑功能成像3.1BOLD效应3.2基于BOLD效应fMRI的基本原理3.3基于BOLD效应fMRI的优缺点3.4基于BOLD效应fMRI任务设计的基本知识4.磁共振波谱技术4.1MRS的基本原理4.2MRS的谱线4.3MRS的特点4.4在体MRS空间定位技术4.5MRS的临床应用5.磁敏感加权成像5.1与SWI相关的组织磁敏感性特点5.2SWI序列的采集处理及参数设置5.3SWI的临床应用研究简介6.磁共振弹性成像6.1概述6.2MRE基本原理6.3MRE技术目前的临床研究

16、现状7.K空间螺旋桨采集成像技术7.1概述7.2PROPELLER技术的提出7.3PROPELLER技术的基本原理7.4PROPELLER技术的临床应用8.分子影像学8.1概述8.2分子影像学的概念8.3分子影像学的基本原理8.4分子探针8.5分子影像学技术8.6小结与展望CT技师专业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CT/MR掌握握熟悉悉了解解第1章CT成像技术概述1CT的发展和应用1.1CT的发展历史1.2CT的应用范围1.3CT的优点和缺点1.4各代CT机的结构特点1.5CT的发展趋势2专用和临床研究型CT扫描仪2.1CT透视扫描仪2.2电子束CT扫描仪2.3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2.4移动式CT扫描仪2

17、.5微型CT扫描仪2.6双源CT扫描仪3CT机的基本结构3.1X线发生装置3.2X线检测器装置3.3机械运动装置3.4计算机设备3.5图像显示及存储设备第2章CT成像原理1CT成像基本原理1.1CT与普通X线摄影的差异1.2X线的衰减与衰减系数1.3CT数据采集基本原理1.4CT值的计算和人体组织CT值1.5CT窗口技术2CT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1体素与像素2.2采集矩阵与显示矩阵2.3原始数据2.4重建与重组2.5算法、重建函数与滤波函数2.6卷积2.7内插2.8准直宽度、层厚与有效层厚2.9螺距2.10扫描时间和周期时间2.11重建间隔2.12重建时间2.13扫描视野和重建视野(FOV)2

18、.14时间分辨力2.15层厚敏感曲线(SSP)2.16球管热容量和散热率2.17部分容积效应2.18周围间隙现象2.19常规/普通与螺旋CT扫描方式2.20逐层扫描与容积扫描2.21纵向分辨力2.22物体对比度与图像对比度2.23接收器分辨力2.24动态范围2.25零点漂移2.26头先进与足先进2.27扫描覆盖率2.28灌注参数2.29单扇区和多扇区重建2.30准直螺距和层厚螺距2.31共轭采集和飞焦点采集重建2.32窗口技术2.33各相同性第3章螺旋CT概要1.单层螺旋CT1.1单层螺旋CT的扫描方式1.2单层螺旋CT的硬件改进1.3单层螺旋CT的扫描特性1.4单层螺旋CT的图像重建1.5单

19、层螺旋CT的优缺点2多层螺旋CT2.14层和其它多层螺旋CT的探测器2.2数据采集通道和螺距2.3多层螺旋CT的图像重建2.4多层螺旋CT的优点第4章CT的临床应用概要1CT扫描的方法1.1常规扫描1.2增强扫描1.3定位扫描1.4动态扫描1.5目标和放大扫描1.6薄层和超薄层扫描1.7重叠扫描1.8高分辨力扫描1.9CT定量测定1.10胆系造影CT扫描1.11多期扫描1.12灌注成像1.13心脏门控成像1.14CT血管造影1.15CT透视1.16电子束CT2CT的图像后处理2.1图像评价处理2.2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处理3CT检查程序3.1病人的登记接待3.2扫描前病人的准备3.3CT机的准备

20、3.4扫描程序4CT扫描检查的基本要点4.1关于病人的准备工作4.2扫描参数的选择4.3增强扫描对比剂的使用第5章非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1颅脑非螺旋CT扫描1.1颅脑扫描定位线1.2颅脑扫描技术1.3颅脑CT横断面解剖2头颈部非螺旋CT扫描2.1头颈部非螺旋扫描技术2.2头颈部CT横断面解剖3胸部非螺旋CT扫描3.1胸部非螺旋扫描技术3.2胸部CT横断面解剖4腹部非螺旋CT扫描4.1腹部非螺旋扫描技术4.2腹部CT横断面解剖5盆腔非螺旋CT扫描5.1盆腔非螺旋扫描技术5.2盆腔CT横断面解剖6.脊柱非螺旋CT扫描6.1脊柱非螺旋扫描技术6.2脊柱CT横断面解剖第6章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1颅

21、脑与颈部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1.1颅脑CTA1.2颅脑灌注CT1.3颈部CTA2胸部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2.1胸部高分辨力CT2.2胸部低辐射剂量普查2.3胸部肺动脉栓塞2.4胸部肺功能评估2.5心脏冠状动脉CTA2.6心脏冠状动脉钙化计分3腹部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3.1腹主动脉CT扫描3.2肝脏多期CT扫描3.3胰腺多期CT扫描3.4胃CT扫描3.5肾脏肿瘤CT扫描3.6结肠CT扫描3.7肾脏、输尿管、膀胱扫描4.四肢螺旋CT扫描4.1下肢CTA第7章CT的图像质量1.常用CT图像质量测试方法1.1分辨力测试7.1.2体模测试2.CT的图像质量2.1空间分辨力2.2密度分辨力2.3噪声

22、2.4伪影3.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3.1X射线源3.2几何因素3.3重建算法3.4影响空间分辨力的因素3.5影响密度分辨力的因素3.6影响噪声的因素4.CT图像质量控制4.1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4.2CT质量控制的内容4.3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4.4验收测试和质控测试5.质控基本内容的测试方法5.1水模平均CT值测试5.2CT值的均匀性测试5.3噪声水平的测试5.4高对比度分辨力的测试5.5低对比度分辨力的测试5.6层厚的测试(非螺旋扫描)5.7层厚测试(螺旋扫描)5.8检查床定位精确性测试5.9定位线指示灯的精确性测试5.10散射线剂量和防护测试6.CT的辐射防护6.1概述6.2CT的病人剂量

23、及防护.45普通X线诊断技术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DSA/CT/MR掌握熟悉了解第1章X线物理学基础1X线的发现与产生1.1X线的发现1.2X线的产生2X线产生的原理2.1X线产生的原理2.2连续放射2.3特征放射3X线的本质与特性3.1X线的本质3.2X线特性3.3X线的产生效率4.X线强度4.1X线强度的定义4.2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4.3X线质的表示方法4.4X线的不均等性5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1相干散射5.2光电效应5.3康普顿效应5.4电子对效应与光核反应5.5相互作用效应产生的几率6X线的吸收与减弱6.1X线的吸收与减弱6.2连续X线在物质中的减弱特点6.3X线的滤过6.4X线在物

24、质中的指数减弱规律6.5减弱系数6.6影响X线减弱的因素6.7X线诊断能量中的X线减弱第2章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及影像质量分析1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与传递1.1摄影的基本概念1.2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与传递1.3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2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分析基础2.1影响影像质量的基本因素2.2对比度2.3清晰度2.4颗粒度2.5影响影像质量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第3章X线影像质量的评价及其标准1.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价1.1ROC曲线的概念1.2ROC曲线的应用2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2.1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2.2客观评价在屏/片体系成像质量分析中的价值2.3客观评价在焦点成像质量分析中的价值2.4客观评价在体位设

25、计的质量分析中的价值3影像质量的综合评价3.1综合评价的概念3.2胸部后前位影像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3.3其他部位影像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第4章数字X线摄影1数字成像技术概述1.1数字成像技术的兴起1.2模拟与数字1.3数字X线摄影的发展与需求1.4X线数字影像的获取方式与比较1.5数字成像基本用语1.6数字图像的形成1.7影响数字成像质量的因素2计算机X线摄影(CR)的概念2.1CR的称谓与简史2.2CR系统的构成2.3CR的成像原理3CR图像的处理3.1读出参数3.2影像灰阶处理4CR的新进展4.1双面阅读(成像板)4.2结构化存贮荧光体(针状成像板)4.3线扫描4.4其他新发展5相位对比(P

26、CM)乳腺摄影技术5.1概述5.2相位对比成像原理5.3相位对比技术在X线诊断上的运用6数字平板探测器6.1电荷耦合器6.2非晶硅探测器6.3非晶硒平板探测器6.4探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7数字平板探测器的高级临床应用7.1双能量减影7.2组织均衡化7.3计算机辅助诊断(CAD)7.4图像无缝拼接7.5骨密度测量7.6体层合成7.7时间减影7.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第5章激光打印技术1激光打印机的构成与工作原理1.1激光打印的优点1.2激光打印机的构成1.3激光打印机的工作原理1.4激光打印机的分类2激光胶片2.1激光胶片的分类2.2激光胶片的结构与特性2.3激光打印机与激光胶片的匹配3激光热成像3.

27、1激光热成像胶片的构成3.2PTG胶片成像层各组分的功能3.3PTG胶片的种类3.4PTG的成像过程3.5PTG干式激光打印机3.6PTG的优势4直热式热敏成像4.1微胶囊式直热热敏成像4.2有机羧酸银式直热热敏成像TG成像第6章放射卫生防护1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1.1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概念1.2随机性效应致癌效应1.3随机性效应遗传效应1.4确定性效应(组织反应)1.4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2辐射防护常用的量和单位2.1照射量与照射量率2.2吸收剂量与吸收剂量率2.3比释动能与比释动能率2.4当量剂量与当量剂量率2.5辐射权重因子与组织权重因子3辐射防护原则与标准3.1辐射防护原则3.2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3对被检者的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